不良飲食習慣手抄報

  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危害。你知道怎麼做一份健康飲食的手抄報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資料1

  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

  1.長期不吃早餐的人,膽汁發生變化,膽汁濃縮膽固醇積累在膽囊中形成膽結石,易患心肌梗塞,因早晨胃是空的,體內會形成更多的日型血栓蛋白,能導致血栓形成,誘發心肌梗塞,還會引起代謝失調而肥胖。

  2.長期蹲著吃飯的人,影響消化功能,易引起消化道潰瘍。3.經常吃燙飯喝燙水的人,易引起食道和胃的癌變。4.經常吃飯太快不細咀嚼的人,易引起胃炎,胃潰瘍。

  5.經常吃飯過飽的人易引起消化不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

  6.偏食的人易導致某種營養缺乏。

  7.經常飲食過鹹的人,易患高血壓,對心肝腎有害。

  8.喜歡吃甜食的人,易患心血管疾病、肥胖及糖尿病。

  9.吃晚餐太遲的人易患尿路結石,冠心病、腸癌、發胖等。

  資料2

  最要命”的8種飲食習慣

  1 不渴不喝水

  水不僅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還是人體排毒的工具。國內一項調查顯示,七成人都是發覺渴了才喝水,殊不知當你感到口渴時,身體至少已流失了1%的水分。

  喝水不是為了解渴,而是要讓其參與新陳代謝。長時間缺水會增加血液黏稠度,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腎臟損害也很大。而且,越不及時補水,喝水的慾望就會越低,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乾旱”。

  因此,不管渴不渴都要充分補水,成年人一般每天至少要喝1200毫升水。晨起後空腹喝杯溫開水能稀釋血液;飯後半小時內不要喝水,否則會稀釋唾液和胃液,影響消化;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因為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

  2 不重視主食

  曾經,米飯、麵條、饅頭都是人們餐桌上頓頓不離的主食,可生活好了,這些食物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很多人為了減肥甚至拿水果充當主食。美國營養學家研究顯示,主食吃得少,壞膽固醇會增高,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更大。 而中國傳統醫學更強調“五穀為養”,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以水果當主食,極易造成營養不良和營養不均。

  馬力平建議,應保證膳食中谷物等主食提供每天所需能量的50%~60%。成年人一天約需2000千卡熱量,其中源於主食的應不少於1000千卡,三餐分配比例最好是4:3:3或4:4:2,如早上吃兩個包子、一碗粥,中午吃碗麵條,晚上吃一小碗米飯加塊紅薯,就較合理。

  3 餐後點支菸

  老百姓常說“飯後一支菸,賽過活神仙”。其實,醫學研究表明,進食後立即吸菸對健康極為不利。飯後抽菸的危害比平時抽菸要大10倍。這是因為人進食後,消化系統立刻全面運動起來,人體胃腸蠕動十分頻繁,血液迴圈加快,全身毛孔也都張開。

  這時吸菸,肺部和全身組織吸收煙霧的力度加強,煙霧中有害物質會強烈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因此,公共場所和家裡要全面禁菸,癮大的菸民如實在難熬,也要將吸菸時間定在飯後半小時。

  4 頓頓無酒不歡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無論親朋歡聚,還是工作應酬,都少不了酒來助興。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60種疾病都和飲酒有關,酒精引起的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於菸草。

  美國研究發現,長期喝酒,全身器官都跟著遭殃:從肝臟、腸胃、胰腺,到大腦、心臟、骨骼、耳朵和眼睛,無一倖免,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最可怕的是,過量飲酒還會引發癌症。食道癌、胃癌等癌症最易盯上愛喝酒的人。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酒,越少越好”。正常情況下,男性每日攝入純酒精量不應超過20克,女性應更少一些,用“飲酒量×酒精濃度×0.8”這個公式就能算出酒精攝入量。如實在不能避免飲酒,也最好不要空腹喝酒,喝前可吃些含澱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如麵包等。

  5 飯後喝濃茶

  很多中國人有飯後飲茶的習慣,實際上,這給健康埋下隱患。飯後馬上喝茶,茶葉中的茶多酚容易與食物中的鐵質、蛋白質等產生絡合反應,從而影響人體對鐵質和蛋白質的吸收。

  有關實驗表明,飯後飲用15克茶葉沖泡的茶水,會使食物中鐵的吸收量降低50%。

  江用文表示,飯前空腹喝茶、吃飯過程中喝茶,也都不利於消化。飯後如果口渴可以喝點白開水代替。如果要喝茶,最好飯後1小時來杯淡茶。

  6 晚上吃大餐

  忙碌了一天,現代人往往把晚餐作為正餐來好好犒勞自己。殊不知,這樣百害而無一利。晚餐吃得過多,多餘熱量合成脂肪儲存在體內,會使人發胖,有時再加上飲酒過多,很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人可能在睡眠中休克。

  而且,鼓脹的胃腸會對周圍器官造成壓迫,使大腦相應部位的細胞活躍,睡覺時會誘發各種噩夢。此外,長期晚餐吃得過飽,且餐後不運動直接休息,可能誘發腸癌,更是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重要誘因。

  因此,晚餐要儘量早吃;其次,要減少肉食;再次,應控制進食量,晚餐攝入熱量不應超過全天攝入的30%;最後,晚飯半小時後可散步消食。

  7 漏掉早餐

  很多人因起床晚、怕麻煩、趕時間等原因,“犧牲”掉早餐。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不吃早餐的人胰島素水平更高,久而久之易患糖尿病。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表明,常不吃早餐會增加患心臟病風險。於康表示,漏掉早餐也會降低工作效率。另外,還易引起面板乾燥、起皺和貧血,誘發消化道疾病。

  長期不吃早餐,甚至會使膽固醇增高,易患上膽結石。因此,無論多忙,早餐不能省。建議大家最好在早上7~8點吃早餐。如果吃太早,會干擾胃腸的休息。另外,早飯種類要少而精。

  8 狼吞虎嚥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中國人的吃飯速度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本報聯合“新浪網”做過一項調查顯示,4000多人中有近九成吃頓飯只花十多分鐘,一口飯就嚼兩三下。

  日本大阪大學研究發現,吃飯速度快會導致肥胖機率翻倍;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研究人員則指出,如果咀嚼不細,粗糙的食物會增加胃的負擔。吃飯太快,不僅對食道帶來損害,還可能造成消化代謝功能紊亂,引起便祕、發胖。高血糖患者吃飯太快則有加重病情的危險。

  因此,每頓飯至少吃15分鐘。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糧,能增加咀嚼時間。此外,每口飯的咀嚼速度也要放慢,一口嚼20次以上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