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政策的發展與展望
摘要分析了農民增收的障礙以及農民增收的實現路徑,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訂單農業拉動、非農產業發展促動、科技興農帶動,並指出農民增收的最佳也是最終的路徑是推動城鎮化程序,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
關鍵詞農民增收;障礙;路徑;城鄉一體化
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面對“三農”發展和經濟執行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出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如“三個大幅度”、“四項補貼“、“五件實事”等,大大加強了各地農業基礎建設,促進了農業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全國各地積極響應中央政策精神,緊抓機遇,挑戰困難,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服務”三農”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高潮。現結合農村和農業生產現狀,就農民增收的與路徑選擇分析如下。
1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
首先,從農業本身來看,主要是資源稟賦差異的存在導致農民增收的產業空間餘地很小。在土地資源方面,一是規模小,農戶用來交換的商品性農產品數量少,資金收入低;二是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穩定程度低;三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使農民對土地資源佔有不完全產權,出售權、轉讓處置權、風險抵押權不到位,很難成為其固定資產,難以帶來其他利潤,如不能作為銀行貸款抵押品,這使農民在市場競爭與調節中失去很多獲得收益的機會。在勞動力素質方面,由於文化技術作為一種附著在勞動者身上的潛在資源,同樣也會因其稟賦差異而影響收入,一是影響其對經濟發展週期性和波動性的適應能力;二是影響其對生產資源投入和機會成本選擇的比較與決策能力;三是影響其創新能力。在產業鏈條方面,產業空洞明視訊記憶體在。農業的產前環節屬於工業,產後環節屬於商業,使農民對農業產業佔有的不完整性,失去了分享二、三產業利潤及剩餘的機會,形成了產業利益獲得的空洞。產業環境的不良背景嚴重影響著農民的增收,同時加大了農民收入對農產品供求形勢與價格的依賴程度[1]。
其次,從農業發展看,主要是基礎條件不足問題的存在導致農民增收的產業後勁不大。一是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助推力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科技應用的支撐條件還不成熟,如資金投入與技術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供給沒能形成聚集農民生產力要素的良好效應,從而導致農業生產中科技供給與科技需求的客觀脫節。二是農業投入不足。由於受財力和投入效益的影響,農業投入不足,造成農業基礎設施陳舊老化,靠天吃飯、基本受制於自然的農業生產特徵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農業結構轉化缺乏應有的基礎。三是農產品轉化率下降。四是農業組織結構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在當前情況下,農戶之間的同步調整行為,極易產生對市場波動的放大效應,導致市場同步震盪、大起大落,難以避免價格競爭,更難以實現規模經營以降低農業經營成本。特別是農民分散進入市場,交易成本高和抵禦風險能力差的問題不僅難以根本解決,而且也不利於農戶之間的有效聯合,對加強農業品牌建設、農產品加工附加值增值等將形成較大障礙。
再次,從非農途徑看,主要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受阻導致農民收入增長方式難以得到快速轉變。一是農村與城市工業產業結構同構現象嚴重。鄉鎮企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值比重不足。二是鄉鎮企業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能力下降。鄉鎮企業目前正面臨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調整、收縮、改制、淘汰成為發展的主旋律,對農業勞動力的吸納在質和量上都在發生巨大變化,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資本替代勞動的方式正成為其共同選擇,對勞動力的需求明顯減弱。也就是說,農民離土不離鄉掙錢的出路已越來越窄。三是由於市場建設與市場佈局的尚欠完全,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市場空間受到限制。
2農民增收的路徑
2.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
通過適時調整糧食種植面積、改善糧食品質、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等方法使農民增收,但同時農業結構調整要注意到:一是耕地面積和糧食安全的制約,限定了農產品的增長空間;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需求量的增長空間制約了農業收入增長空間。況且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本如果太高,對於部分已經實現結構調整的農民來說,由於生產成本增大,最終收益不一定能夠提高多少;對低收入農戶來說,不要因一次性投入過大而限制了調整的廣度和深度[1]。
2.2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訂單農業拉動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係的處理。從現實情況看,一般有這樣幾種方式:一次買斷,龍頭企業與農民雙方自由買賣,為純粹市場交易行為;保護價收購,簽訂收購合同;提供服務,只收成本費或免費;一次收購、二次返還,龍頭企業對農戶的農產品按合同價格實行一次收購,並按收購數量拿出加工、流通環節部分利潤返還給農民,雙方以合同制約;股份合作制與合作制,目前返還部分利潤和合作制的利益分配機制屬於少數。
從以上可以看出,利益機制的實現形式中依然是農民處於產業空洞地位,增收的潛力雖然有,但有限。對於訂單農業這種模式,從理論上講,農戶的分散經營與龍頭企業的規模經營存在客觀的產業鏈條關係,但這種關係也同時是一種供應與被供應的關係。因此,在現實操作當中,假定市場較好且比較穩定,農民和企業都會有較高的履諾誠信;而一旦市場不利且風險很大,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就有可能切斷供應鏈;同樣如果市場很好且紅火有望,農民也會去尋求合同以外能夠提供更高收益的載體[2]。
2.3非農產業發展促動
這種方式主要是由鄉鎮企業、勞務輸出、小城鎮建設、家庭經營為載體,能夠為農民提供較為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在鄉鎮企業方面,受國內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鄉鎮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空間縮小,並呈現出新的特點,特別是區域佈局特徵顯現,鄉鎮企業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程度較高,對農民各種收入的增加有明顯作用,但在其他地區由於鄉鎮企業自身的調整和發展還未到位,作用就不是很明顯。在勞務輸出方面,受基礎建設投資弱化的影響,農民外出務工機會減少。在小城鎮建設方面,由於實際進展不快,農民從中獲得的增收機會和收入幅度均不明顯。在家庭經營方面,因其最大的制約來自於農民自身優勢條件的發揮程度、產業鏈條的培育深度和近距離市場的成長幅度,因而發展較為緩慢,難以承擔促進農民增收之重任[3]。
2.4科技興農帶動
這種方式的實現形式主要有2種,即科技專案推廣和科技園區示範。除此之外,通過減輕農民負擔、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如發展觀光農業、推進土地流轉等方式提升農民收入,也能取得一定成效。
3農民增收最佳路徑的選擇及建議
農民增收的最佳也是最終的路徑應是逐步減少農民數量,實現方式則是快速推進城鎮化程序。從世界經驗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就業比重就下降1個百分點。而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能夠明顯影響農民收入。美國等國家的人力資本之所以在其農業生產經營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主要是得益於這些國家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逐步轉移,結果提供了規模經營和人少地多這樣一個農業人力資本的收益條件。
農業不僅存在著勞動力剩餘,也存在著比普通勞動力剩餘更加嚴重的人力資本剩餘,即由於農村勞動者文化水平越高,其含有的人力資本投資越多,所要求的人力資本收益就比普通勞動力資源要高;這時,如果農村人力資本在農業中的邊際投入為零,甚至為負,就會出現大量過剩的農村人力資本。在人力資本收益要求比普通勞動力高的情況下,如果農村土地資源相對人口少,而不能實現規模化經營,說明農業經濟對農村人力資本的容納能力非常小,農村人力資本追逐比較收益,必須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這就說明,如果不改變農村的土地資源制約和落後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方式,農村勞動力流出農村的速度將越來越快,農業科技運用的成效就越不明顯。同時,大量低素質農村剩餘勞動力留在農村,不僅將造成農業勞動效率低下,規模不經濟;也將會使人地關係更加緊張,勞動方式難以創新,小農改造步伐受阻。與此同時,要以促進產業銜接、勞動銜接、保障銜接為目標,加快城鄉一體化程序。一是促進城鄉之間在空間佈局、產業結構、原材料、市場銷售等方面進行優勢互補,積極引導鄉鎮企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融入城市大工業體系[4]。以城市為中心,每年通過組織幾次大型配套協作洽談會,引導鄉鎮企業、集體企業為城市工業廣泛開展配套協作。同時要積極組織鄉鎮對外招商引資,支援鄉鎮興辦工業小區,並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民資到農村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由這些龍頭企業就地吸收農村勞動力,就地加工消化農產品。二是打破過去在勞動力安置、就業方面存在的城鄉分割局面,認真清理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阻礙農民進城進鎮務工就業的政策,全面建立勞動力市場和職業介紹所等中介機構,定期組織人才交流和招聘洽談會,鼓勵農民進城進鎮就業、定居[5-6]。三是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要積極鼓勵鄉鎮企業***包括個體私營企業***組織職工參加社會保險或購買商業保險,積極創造條件使農村社保與城市社保體系逐步接軌,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4參考文獻
[1] 黃建軍,楊青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促進農民增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4***:9-10.
[2] 丁培人.著力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J].寧波通訊,2010***4***:16-17.
[3] 農民增收的三大重點[J].理論與當代,2010***3***:46-47.
[4] 楊瑩默,李惠芳.調整農業經濟結構 增加農民收入[J].經濟技術協作資訊,2010***4***:1.
[5] 翟緒軍.農民收入結構視閾下的黑龍江墾區農民增收新途徑分析[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0***2***:98-102.
[6] 白雲.基於農民增收視角下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究[J].學術交流,2010***4***:119-121.
關鍵詞農民增收;障礙;路徑;城鄉一體化
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面對“三農”發展和經濟執行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出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如“三個大幅度”、“四項補貼“、“五件實事”等,大大加強了各地農業基礎建設,促進了農業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全國各地積極響應中央政策精神,緊抓機遇,挑戰困難,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服務”三農”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高潮。現結合農村和農業生產現狀,就農民增收的與路徑選擇分析如下。
1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
首先,從農業本身來看,主要是資源稟賦差異的存在導致農民增收的產業空間餘地很小。在土地資源方面,一是規模小,農戶用來交換的商品性農產品數量少,資金收入低;二是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穩定程度低;三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使農民對土地資源佔有不完全產權,出售權、轉讓處置權、風險抵押權不到位,很難成為其固定資產,難以帶來其他利潤,如不能作為銀行貸款抵押品,這使農民在市場競爭與調節中失去很多獲得收益的機會。在勞動力素質方面,由於文化技術作為一種附著在勞動者身上的潛在資源,同樣也會因其稟賦差異而影響收入,一是影響其對經濟發展週期性和波動性的適應能力;二是影響其對生產資源投入和機會成本選擇的比較與決策能力;三是影響其創新能力。在產業鏈條方面,產業空洞明視訊記憶體在。農業的產前環節屬於工業,產後環節屬於商業,使農民對農業產業佔有的不完整性,失去了分享二、三產業利潤及剩餘的機會,形成了產業利益獲得的空洞。產業環境的不良背景嚴重影響著農民的增收,同時加大了農民收入對農產品供求形勢與價格的依賴程度[1]。
2農民增收的路徑
2.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
通過適時調整糧食種植面積、改善糧食品質、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等方法使農民增收,但同時農業結構調整要注意到:一是耕地面積和糧食安全的制約,限定了農產品的增長空間;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需求量的增長空間制約了農業收入增長空間。況且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本如果太高,對於部分已經實現結構調整的農民來說,由於生產成本增大,最終收益不一定能夠提高多少;對低收入農戶來說,不要因一次性投入過大而限制了調整的廣度和深度[1]。
2.2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訂單農業拉動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係的處理。從現實情況看,一般有這樣幾種方式:一次買斷,龍頭企業與農民雙方自由買賣,為純粹市場交易行為;保護價收購,簽訂收購合同;提供服務,只收成本費或免費;一次收購、二次返還,龍頭企業對農戶的農產品按合同價格實行一次收購,並按收購數量拿出加工、流通環節部分利潤返還給農民,雙方以合同制約;股份合作制與合作制,目前返還部分利潤和合作制的利益分配機制屬於少數。
從以上可以看出,利益機制的實現形式中依然是農民處於產業空洞地位,增收的潛力雖然有,但有限。對於訂單農業這種模式,從理論上講,農戶的分散經營與龍頭企業的規模經營存在客觀的產業鏈條關係,但這種關係也同時是一種供應與被供應的關係。因此,在現實操作當中,假定市場較好且比較穩定,農民和企業都會有較高的履諾誠信;而一旦市場不利且風險很大,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就有可能切斷供應鏈;同樣如果市場很好且紅火有望,農民也會去尋求合同以外能夠提供更高收益的載體[2]。
2.3非農產業發展促動
這種方式主要是由鄉鎮企業、勞務輸出、小城鎮建設、家庭經營為載體,能夠為農民提供較為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在鄉鎮企業方面,受國內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鄉鎮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空間縮小,並呈現出新的特點,特別是區域佈局特徵顯現,鄉鎮企業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程度較高,對農民各種收入的增加有明顯作用,但在其他地區由於鄉鎮企業自身的調整和發展還未到位,作用就不是很明顯。在勞務輸出方面,受基礎建設投資弱化的影響,農民外出務工機會減少。在小城鎮建設方面,由於實際進展不快,農民從中獲得的增收機會和收入幅度均不明顯。在家庭經營方面,因其最大的制約來自於農民自身優勢條件的發揮程度、產業鏈條的培育深度和近距離市場的成長幅度,因而發展較為緩慢,難以承擔促進農民增收之重任[3]。
2.4科技興農帶動
這種方式的實現形式主要有2種,即科技專案推廣和科技園區示範。除此之外,通過減輕農民負擔、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如發展觀光農業、推進土地流轉等方式提升農民收入,也能取得一定成效。
3農民增收最佳路徑的選擇及建議
農民增收的最佳也是最終的路徑應是逐步減少農民數量,實現方式則是快速推進城鎮化程序。從世界經驗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就業比重就下降1個百分點。而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能夠明顯影響農民收入。美國等國家的人力資本之所以在其農業生產經營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主要是得益於這些國家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逐步轉移,結果提供了規模經營和人少地多這樣一個農業人力資本的收益條件。
農業不僅存在著勞動力剩餘,也存在著比普通勞動力剩餘更加嚴重的人力資本剩餘,即由於農村勞動者文化水平越高,其含有的人力資本投資越多,所要求的人力資本收益就比普通勞動力資源要高;這時,如果農村人力資本在農業中的邊際投入為零,甚至為負,就會出現大量過剩的農村人力資本。在人力資本收益要求比普通勞動力高的情況下,如果農村土地資源相對人口少,而不能實現規模化經營,說明農業經濟對農村人力資本的容納能力非常小,農村人力資本追逐比較收益,必須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這就說明,如果不改變農村的土地資源制約和落後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方式,農村勞動力流出農村的速度將越來越快,農業科技運用的成效就越不明顯。同時,大量低素質農村剩餘勞動力留在農村,不僅將造成農業勞動效率低下,規模不經濟;也將會使人地關係更加緊張,勞動方式難以創新,小農改造步伐受阻。與此同時,要以促進產業銜接、勞動銜接、保障銜接為目標,加快城鄉一體化程序。一是促進城鄉之間在空間佈局、產業結構、原材料、市場銷售等方面進行優勢互補,積極引導鄉鎮企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融入城市大工業體系[4]。以城市為中心,每年通過組織幾次大型配套協作洽談會,引導鄉鎮企業、集體企業為城市工業廣泛開展配套協作。同時要積極組織鄉鎮對外招商引資,支援鄉鎮興辦工業小區,並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民資到農村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由這些龍頭企業就地吸收農村勞動力,就地加工消化農產品。二是打破過去在勞動力安置、就業方面存在的城鄉分割局面,認真清理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阻礙農民進城進鎮務工就業的政策,全面建立勞動力市場和職業介紹所等中介機構,定期組織人才交流和招聘洽談會,鼓勵農民進城進鎮就業、定居[5-6]。三是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要積極鼓勵鄉鎮企業***包括個體私營企業***組織職工參加社會保險或購買商業保險,積極創造條件使農村社保與城市社保體系逐步接軌,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4參考文獻
[1] 黃建軍,楊青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促進農民增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4***:9-10.
[2] 丁培人.著力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J].寧波通訊,2010***4***:16-17.
[3] 農民增收的三大重點[J].理論與當代,2010***3***:46-47.
[4] 楊瑩默,李惠芳.調整農業經濟結構 增加農民收入[J].經濟技術協作資訊,2010***4***:1.
[5] 翟緒軍.農民收入結構視閾下的黑龍江墾區農民增收新途徑分析[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0***2***:98-102.
[6] 白雲.基於農民增收視角下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究[J].學術交流,2010***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