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貿易政策論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穩定的前提,農業在各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可小覷,我國和印度政府對農業一直都非常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國重要貿易伙伴\農業貿易政策的變動趨勢

  1.關稅政策的變動

  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的農產品進口關稅從整體上看呈現下降的趨勢。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2005~2009年農產品最惠國實際實施稅率與2000~2004年相比,美國從5.8%略降到5.4%,歐盟從16.7%下降到13.1%,日本從25.1%下降到23.8%,韓國從103.8%下降到90.2%,阿根廷從12.2%下降到10.5%。東盟的關稅水平雖然2005~2009年整體比2000~2004年略有上升,但2008年和2009年2個單獨年份的關稅水平已經低於2000~2004年間的平均水平。

  近年來中國重要貿易伙伴農產品中高關稅的使用有增加的趨勢。比較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採用高關稅最惠國實施稅率的簡單平均3倍以上的稅目佔農產品稅目的比重,除了東盟國家有所降低外,其他貿易伙伴大多上升,而且歐盟和日本差不多增加了1倍。

  從2008年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的農產品關稅配額使用情況來看,韓國是使用農產品關稅配額比例最高的國家,佔農產品稅目的17.9%;歐盟次之,佔15.1%;之後是日本和美國,均佔9.5%。其他貿易伙伴農產品使用關稅配額的比例都小於2%。

  2.國內支援與補貼政策

  在國際農產品價格暴漲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的國內支援的實際運用水平整體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資料,美國實際運用的農業國內支援水平有所下降,生產者補貼等值PSE總額從2004年的432億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233億美元。歐盟的PSE總額基本穩定在1000億歐元左右,年度間雖然有波動,但是變化不大。日本的PSE總額由5.2萬億日元下降到2008年的4.3萬億美元。韓國的PSE總額在2004~2007年間基本維持在24萬億韓元略高的水平,2008年下降到20.2萬億韓元。

  從PSE佔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來看,近年來中國重要貿易伙伴中的大多數呈現出略有下降的趨勢。歐盟從2004年的41.5%持續下降到2008年的29.6%,美國從2004年的18.4%下降到2008年的7.3%,日本從2004年的59.7%略降到2008年的51.6%,韓國從2004年的68.6%下降到2008年的55.4%。澳大利亞、巴西等原本比重很小的國家,基本保持在5%~8%之間,年度之間變化不大。

  但是,在分析上述資料變化的時候,特別要注意2007~2008年之間國際市場價格暴漲帶來的影響。由於國際市場價格暴漲,根據OECD的PSE計算的扭曲部分的國內支援數額會顯著減少。因此,雖然從PSE總額以及PSE佔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上看錶現為減少或者降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農業國內支援已經呈現持續減少的趨勢。要全面判斷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的國內支援政策的變化趨勢,還必須從結構等方面更加全面地考察其國內農業支援政策的調整情況。這裡重點關注美國和歐盟近年來的國內農業政策調整動向。

  2008年5月,美國的新農業法案正式出臺。根據該法案,今後10年內,美國聯邦政府用於農業的補貼將達1900億美元,比舊法規定的補貼增加80%。在國內支援方面,在新法案中得到延續的政策包括固定直接補貼、反週期補貼、影響援助貸款、貸款差額補貼等措施,但對補貼範圍和資格做了調整,並提高部分商品的目標價格和貸款率。值得關注的是該法案第一次匯入的收入保障直接補貼政策;新法對食糖、乳製品的生產者繼續提供貸款補貼和價格支援,但利率和支援方式上有所變動;原本不屬於政府保護範圍的蔬菜水果,首次納入到了補貼範圍,但支援方法上採用了補貼消費的間接保護方法。

  2005年12月17日,歐盟各成員國就《2007~2013年財政規劃》達成一致。根據此項規劃,2007年歐盟27個成員國向歐盟財政預算的注資額為1246億元,到2013年將增加到1431億歐元,其中農業補貼佔45%。這樣,歐盟的農業補貼總額一定會維持在高水平。2005年的CAP共同農業政策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取消了原有的直接補貼方式,從2005年開始代之以“單一農場支付”,就是向生產者提供不與生產掛鉤的直接補貼,實行不掛鉤直接支付政策如果某個成員國需要一個過渡期,則最遲要在2007年開始執行。在以上補貼政策之外,歐盟繼續執行以前的市場穩定政策,即保留原來的價格支援政策,但是必須進一步削減農產品的價格支援水平,以減少補貼對生產政策和貿易的扭曲作用;決定對大農場的直接補貼標準予以調解。歐盟針對獲得不同補貼水平的農場設計了不同的調整方法:對於獲得直接補貼在5000歐元以下的農場,免於削減補貼;5001~50000歐元的農場,2007年補貼削減幅度為直接補貼額的1%,以後逐年削減,直到2013年削減12.5%;對補貼在50000歐元以上的農場,2007年削減幅度為直接補貼額在的1%,逐年削減,到2013年削減19%。據測算,此項措施每年可節省12億歐元的支出;同時將“共同農業政策”轉型為“共同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引入了農村發展政策作為共同農業政策的第二支柱,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續性。

  綜合以上情況判斷,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國內支援水平尚缺乏持續降低的可能性,近期PSE總量的減少趨勢應該是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處在高位時才出現的短期現象。但是,國內支援的結構將會隨著WTO規則變化的動向等進行調整,可以預見的趨勢是直接扭曲貿易的國內支援將持續減少,但是其他的國內支援將會持續增加,因而國內支援總量不會減少。

  3.貿易救濟措施政策

  貿易救濟措施的頻繁使用成為近年來中國重要貿易伙伴農業貿易政策變化的一個重要趨勢。根據WTO的統計資料,2005~2009年重要貿易伙伴在農產品貿易中因為貿易救濟措施而引起的貿易爭端,總體上呈增加趨勢。

  從分類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重要貿易伙伴選擇使用的各類貿易救濟措施的趨勢並不相同。反傾銷措施的使用明顯增加,反傾銷措施貿易爭端涉及次數由2000~2004年的8次增加到2005~2009年的14次。與此同時,中國重要貿易伙伴反補貼措施的貿易爭端次數也顯著增加,由2000~2004年的10次增加到2005~2009年間的15次。與此相反,重要貿易伙伴因為保障措施的貿易爭端起訴次數則顯著下降,由2000~2004年間的36次減少到2005~2009年間的17次。

  上述結果表明,中國重要貿易伙伴近5年來在貿易救濟措施上,呈現出減少使用保障措施,而越來越多地使用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的趨勢。中國作為農產品出口大國,遭受貿易伙伴反傾銷和反補貼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加大。

  4.技術性貿易措施政策

  技術性貿易措施在農業貿易政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向重要貿易伙伴出口的最重要制約因素。WTO/TBT~SPS通報資料顯示,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的通報數量顯著增加,由2000~2004年的233次增加到2005~2009年的385次,增長65%。其中,美國的通報次數增加最快,增加6倍多;歐盟和韓國均翻了一番,巴西和阿根廷的通報次數也有明顯增加。從2005~2009年的年度資料來看,雖然通報次數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但大多數保持較高水平。

  日本2005~2009年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次數雖然略少於2000~2004年,但是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別達到10次和18次。特別是在2005年11月29日公佈、並自2006年5月29日起之執行的新的“日本食品中農業化學品殘留肯定列表制度”簡稱“肯定列表制度”,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具有重大影響。肯定列表制度把進口農產品和食品中限用和禁用的化學物質的範圍擴大,由原來的288種限量標準物質255種農藥殘留和33種獸藥殘留增加到799種;原來法規涉及的186種食品、農產品增加到264種食品、農產品。799種物質在不同食品和農產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由原來的9312個增加到53862個,增加4.8倍。制度不但規定了具體農業化學品種類在特定食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而且對沒有設定具體的農業化學品作出了採用不得檢出的統一規定,因此所有的食品和農業化學品,將不再存在例外。

  從近年來中國重要貿易伙伴通報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領域來看,農獸藥、動植物檢疫、轉基因、農產品特別是畜產品的質量標準仍然是通報最多的領域,公共衛生、動植物健康、環境以及動物福利等方面的標準的通報呈現增加的趨勢。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影響較大。同時,由於受限於科研發展水平等因素,中國很少涉足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領域,在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使用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差距。

  5.國際糧食危機與金融危機的應對政策

  在2007~2008年間的國際農產品價格暴漲時期,許多發展中國家採取了應對措施。根據FAO於2008年5月對77個國家的調查,有40%的國家採取了促進生產的措施,55%的國家採取了保障消費者的措施,也有27%的國家採取了出口限制措施。主要的出口限制措施包括限制出口和臨時調整關稅等。分地區來看,南亞國家採取出口限制的比例最高,為44%;其次為東亞和歐洲中亞國家,分別為40%和33%;其他地區為20%左右。阿根廷採取了禁止小麥出口,提高穀物、大豆和油籽出口稅收的措施;巴西採取了降低小麥進口關稅、取消小麥出口配額的措施。

  雖然針對這些重大貿易相關事件的應對政策中,大部分措施可能帶有臨時性質,但是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不可低估。在國際農產品價格暴漲過程中,部分國家採取的出口限制政策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如果使貿易保護成為貿易政策的一種傾向,也勢必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整體環境。

  6.結論與啟示

  WTO多哈回合談判和區域貿易建設發展的影響、對國際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危機的應對和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是近年來影響中國重要貿易伙伴農業貿易政策變化的階段性特殊因素。正是這些因素與影響農業貿易政策的一般因素結合在一起,決定了中國重要貿易伙伴農業貿易政策變化的趨勢。總結歸納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和啟示:

  6.1主要由關稅政策等反映的貿易自由化的總體趨勢沒有改變WTO談判的進展和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表現為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的約束性關稅和實際實施稅率的不斷下降。但是高關稅、關稅配額和關稅升級等問題依然存在,顯著的變化仍將有待於WTO多哈回合談判的結果。因此,中國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進一步促進WTO多哈回合談判,促進中國與重要貿易伙伴間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以推動農產品貿易的整體自由化趨勢。

  6.2中國重要貿易伙伴實際運用的農業國內支援總額略有下降 這種暫時的下降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價格高漲密切相關,從各國國內農業政策調整的情況看,農業國內支援水平仍然具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農業國內支援的結構調整在繼續,導致貿易扭曲的黃箱支援保持下降,而其他支援有可能較快增長。這說明,對重要貿易伙伴的國內支援削減不能抱有太大的期望,同時根據重要貿易伙伴的農業調整經驗,應該繼續提高中國農業國際支援水平中國PSE佔農業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顯著低於其他國家,同時也必須重視中國農業支援結構的合理完善。

  6.3在貿易救濟措施使用上,中國重要貿易伙伴越來越多地採用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減少特殊保障措施的使用 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的廣泛使用,必將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產生更加重大的影響,重視對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應訴,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同時,中國應該參照貿易伙伴使用貿易救濟措施的經驗,加強貿易救濟措施的基礎工作,積極運用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措施。

  技術性貿易措施逐步成為影響中國重要貿易伙伴市場準入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向WTO通報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數顯著增加,涉及內容越來越廣,提出的標準越來越嚴格,已經逐步成為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最為重要的制約因素。因此,如何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安全質量水平,已經成為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增長趨勢的關鍵。同時,中國也應該積極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研究工作,在農產品貿易中用好技術性貿易措施。

  6.5重大貿易相關事件發生時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應對政策調整值得關注 在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暴漲時,主要出口國家採取的出口限制政策,加劇了市場的不穩定。由於農產品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特殊性,國際金融危機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呈現為短期性,但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做好農產品貿易的監測預警工作,及時為政府的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範文二:寧夏農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相協調淺析

  摘要:在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成立的背景下,如何運用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把寧夏農業的產業特色優勢轉化為貿易優勢是一個關鍵性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寧夏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提高,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寧夏農業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協調,長期割裂,這對農業產業開放和農業貿易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

  關鍵詞:貿易政策; 農業政策; 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0-000-03

  寧夏內陸經濟型試驗區成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出以來,寧夏緊緊圍繞相關國家政策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和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建設的重點集中在區域的開放和對外貿易度提升。通過區域開放和提升對外貿易度使產業升級,完善產業結構。核心議題是如何把寧夏自身優勢轉化為貿易優勢。

  近年來,寧夏依託資源特色,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穩定糧食生產,突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農業農村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增加農業產業的技術含量上給予了很多的扶持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卻無法把寧夏農業貿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黨的明確提出了“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並將其作為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任務。

  一、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不協調原因分析

  農業貿易政策是一般貿易政策在農業這一特定領域的運用,即關於農產品進出口的邊境措施。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在貿易系統下對農產品的制度安排。二是政府為解決農業問題實施的農業政策,包括市場支援價格、生產補貼、差價補貼、供給管理等政策

  貿易系統下的農產品制度的制定者主要是國家政府以農業資源和國家利益為導向制定的農業出口制度。地方政府在這種制度安排上幾乎沒有影響,所以不涉及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問題。

  農業貿易政策具體分為四類,市場準入、出口競爭體制、國內支援措施、動植物衛生檢疫。市場準入主要包括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出口競爭體制主要包括出口補貼、出口信貸等,國內支援政策包括綠箱政策、黃箱政策、藍箱政策等措施。動植物衛生檢疫主要是對進出口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在WTO烏拉圭回合後,在市場準入方面要求把非關稅壁壘轉化為關稅,出口競爭方面要求取消出口補貼以及減少或禁止農產品補貼,國內支援方面烏拉圭回合對貿易扭曲性生產措施和非貿易扭曲性生產措施進行了艱苦討論最終世貿組織把國內支援政策分為兩種,不可起訴補貼和可起訴補貼,不可起訴補貼可分為兩類綠箱政策、黃箱政策和藍箱政策。綠箱政策是世貿組織准許存在的補貼政策,黃箱政策是與限產有關的政策,如限制土地耕作面積等,藍箱政策是可起訴的農業補貼政策,但補貼額在一定範圍內免起訴一般發達國家不能超過農業從產值的5%,發展中國家不能超過10%。發展中國家可用的綠箱政策可用的共有18項包括,:1政府一般服務;2用於糧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儲備;3國內糧食援助;4對生產者的直接支付;5不掛鉤的收入支援;6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網計劃中政府的資金參與;7自然災害救濟支付;8通過生產者退休計劃提供的結構調整援助;9通過資源停用計劃提供的結構調整援助;10通過投資援助提供的結構調整援助;11環境計劃下的支付;12地區援助計劃下的支付;13農產品的出口退稅;14農業生產者普遍獲得的投入補貼;15低收入者和資源貧乏者普遍獲得的投入補貼;16停種麻醉品轉產其他作物獲得的補貼;17佔農產品價值2%以下的補貼;18佔進口量4%以下產品的補貼。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放棄實行出口補貼政策、黃箱補貼不超過農業總產值的8.5%、取消主要農產品的價格支援。在動植物衛生檢疫方面多國協商要求實行嚴格的動植物檢疫制度,以保證國民健康為主要目的,但是不能使用農業貿易保護政策。但是,現在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檢疫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形成了綠色貿易壁壘,使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變的困難。

  寧夏貿易政策與農業政策協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寧夏農業政策的制定沒有充分利用綠箱政策,存在綠箱政策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寧夏主要利用的綠箱政策有七項包括一般服務支出、糧食安全儲備、國內食物援助、自然災害救濟、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發展援助、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網計劃中政府的資金參與。二是在動植物衛生檢疫上沒有根據發達國家標準要求建立衛生檢疫體系。從寧夏農牧廳釋出的政策來看,關於農產品的檢疫主要依據的是國家標準,不利於寧夏農產品出口貿易,使得寧夏農產品難以突破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以國際衛生檢疫標準要求農產品生產可以提高品質、質量、更關鍵的是可以提高寧夏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少競爭對手,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二、貿易政策與寧夏農業政策相協調的必要性

  一 突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

  2012年中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77起,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2013年截至12月4日,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94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長22%,其中反傾銷58起,反補貼3起,雙反15起,保障措施18起。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增長,我國農產品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尤其體現在中美,中日的貿易摩擦上。

  發達國家一般採用的技術壁壘、綠色壁壘限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寧夏農業集約化程度低,標準化推廣不足,農業環境保護欠缺,質量控制體系建立不到位,檢驗檢疫以及認證都很落後。所以,寧夏農產品質量較難與國際市場接軌,很難突破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

  寧夏農業技術的落後,農產品向發達國家出口的過程中容易形成貿易摩擦。所以,農業產業的發展關係到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標準也指導著產業的發展趨勢。因此,農業政策的制定應該適應國際貿易規則並且與國家貿易政策銜接。從而,減少國際間的貿易   摩擦。

  二倒逼農業發展

  中國在農業方面的貿易摩擦主要體現在中美與中日之間。2012年寧夏農產品出口中,美國佔10%,日本佔9%,分別排在第三和第四位。中美與中日之間的貿易摩擦有可能對寧夏農產品出口造成影響。農產品貿易摩擦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一國對本國農業實行保護,防止別國農產品衝擊本國農業。實施手段有,發出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提高進口農產品質量標準等。

  針對現在的農產品貿易摩擦和綠色貿易壁壘,寧夏農產品應積極提高質量和質量控制體系的建設。質量提升光靠企業自身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以提高質量為前出臺相關的產業政策法規進行引導。結合當前國際貿易規則提出針對性產業政策加強農業產業的貿易競爭力。同時調整農業產業政策向高附加值,高質量的方向制定。以發達國家產品質量要求農產品生產倒逼農業發展。

  三提高農業出口外向度

  寧夏是內陸小省,經濟總量低,貿易總量小,對外貿易依存度低。2013年,同比寧夏進出口總值提高了48.2個百分點達到3.2億美元,但對外貿易依存度僅為7.67%,遠遠低於全國45.29%的平均水平,在西北五省區中僅比青海高出3.55個百分點。

  提高農業貿易外向度,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完善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措施。貿易政策與農業產業政策協調是其中的關鍵。貿易政策一般體現了國家貿易戰略,同時也是對其他國家貿易政策和國際貿易政策的一種協調。所以,調整農業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銜接,使得農業產業發展適應國際貿易環境,從而提升寧夏農業貿易外向度水平。

  三、對外貿易政策與農業產業政策協調可行性

  一 借鑑山東省經驗

  寧夏農業較為落後,2013年第一產業總產值為96995.27億元,而寧夏13年農林牧漁業產值430億元,佔全國第一產業總產值的0.44%,排名全國倒數第六位。13年山東省以第一產業總產值8749.99億元排在全國首位,農產品出口150億美元以上,連續十四年“領跑”全國。山東省的出口不僅體現在量上也體現到了出口質量上,2012年,山東農產品出口通過轉型升級,加大自主品牌發展,150億美元的出口額中,高階產品市場份額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

  山東的大蒜出口一直位於全國首位,但是以前一直停留在保鮮蒜出口和貼牌生產等初級方式上,現在山東的已經從保險蒜的出口轉向到了蒜粉蒜粒的出口,附加值增加了5倍。而從貼牌生產到建立自主品牌時,企業也將市場指向高階,不僅促使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也幫助企業規避了市場風險。這種出口產品的升級與企業的轉型與當地政府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是分不開的。

  在貿易政策的制定上山東省和其他地方一樣影響力很小。但是,山東省根據貿易政策指導,依據自身優勢,建立了農產品等大宗商品進口交易市場支援符合條件的區域申報建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同時針對國際市場上的“綠色壁壘”,積極調整產業政策提高自身農產品質量攻破“綠色壁壘”,迎合當前國際形勢針對農產品出口中的“綠色壁壘”, 山東省又開展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實踐證明,示範區、示範市建設有效提升了山東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出口農產品檢驗檢疫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5%以上,出口額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在質量示範區的政策扶植上優化整合省級現有支援外經貿發展和商貿流通業發展相關資金,突出重點,創新方式,積極支援示範省建立工作。

  山東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的重視,主要原因是山東省針對當前國際農業貿易出口形勢做出的重要判斷,如今農產品出口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產品質量控制變的越來越關鍵。所以,山東省建設“山東省農產品國際標準質量安全公共服務平臺”,參照日本、歐盟等國家地區標準,針對全省主要出口農產品,制定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與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合作,採集各示範區基礎資訊,通過資訊化、標準化的結合,建立第三方認證和監管機制,打造有公信力的示範省整體品牌。寧夏在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上可以借鑑山東省的經驗,以產業政策制定要以貿易政策為主導方向,增加貿易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貿易基礎。

  二 內陸經濟試驗區的開放需求增加

  內陸經濟試驗區建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顯示出國家推動內陸開放的決心。內陸開放主要向阿拉伯國家開放,阿拉伯國家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也對農產品進口的需求巨大。寧夏作為回族自治區與阿拉伯國家在宗教信仰上一致,對農產品有共同的清真需求。寧夏很早就開始出臺清真產業政策發展清真產業,並且已經成為寧夏的特色優勢產業。

  雖然,清真產業已經形成,但是寧夏農產品與阿拉伯國家的貿易額很小。寧夏農產品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香港、韓國、美國、臺灣、日本。寧夏清真產業對阿拉伯國家的優勢還沒有體現出來。寧夏清真產業政策已經實施多年,寧夏清真產業也具有了一定規模。所以,在現階段內陸開放的背景下怎麼調整清真產業政策,增加寧夏農產品對阿拉伯國家的貿易額,就成了清真產業政策的一個新的方向。

  清真產業政策在寧夏實施多年,所以,在制定上和實施機制上已經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在加上中阿論壇舉行,銀川綜合保稅區和清真產業園區設立,寧夏在清真產業上已經具有了產業規模、交流平臺、陸路港口。這些條件的確立,使得寧夏農業產業對外開放有了很好的基礎。在這種基礎上可以使得寧夏農業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更好的銜接。因為,農業產業的開放政策需要平臺與基礎設施與貿易政策銜接,所以通過這些貿易平臺和基礎設施可以更好的發揮開放的產業政策,讓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有了更好的銜接點。

  四、政策建議

  一充分利用綠箱政策

  寧夏現在的農業政策只是利用了7項綠箱政策,還有11項沒有充分利用,這影響了農業補貼實施力度和效果。寧夏農業應以對外開放為導向,積極在綠箱政策、藍箱政策和國家承諾的基礎上實施農業政策是寧夏農業對外開放的關鍵,關係到寧夏農業從內向型經濟向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從勞動密集型的農業向資本密集型農業的轉變。發展外向型經濟農業主要是轉變寧夏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際競爭力,使得寧夏農業產業走向高階化,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二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攻破“綠色壁壘”

  為了必須適應境外質量監管新趨勢和培育農產品出口競爭新優勢,在主要出口農產品中推行國際標準,逐步健全完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使用全程監管控制體系;充分利用“大資料”、“物聯網”等現代資訊科技,改造提升可追溯體系;支援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培育發展區域公用品牌,開展國家地理標誌認證;構築起農產品安全“防火牆”,健全監測預警體系;支援和鼓勵各類社會化組織提供適時、實用、全面的農業科技服務,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提升農產品質量監管,認證,預警實際上是完善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由低端化向高階化邁進,同時又適應了國際貿易市場上對農產品的高標準需求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政策。

  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不僅在地方政府可控的產業政策範圍之內。而且,也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身農產品的貿易出口狀況。

  五、結語

  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相協調是對外開放的趨勢,現有經濟體制下,由於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之間的障礙,由一個組織來對兩個政策進行協調不現實。所以,只能充分利用產業政策對外向型產業進行鼓勵,根據當前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制定農業產業發展政策,給予農產品出口企業以及加工企業更加廣泛有力的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加強農產品質量體系建設,以國際標準為要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迎合國際市場,給予傾向性的產業政策鼓勵,使寧夏本地農產品符合出口條件,同時倒逼寧夏企業發展深加工農業加強自身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調整產業政策來配合貿易政策迎合國際貿易規則,這樣才可以使寧夏農業邁上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美]保羅R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理論政策[M].黃衛國 胡玫,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71-195.

  [2]田玉紅.美日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體制的比較與啟示[J].財經問題研究,20085:98-102.

  [3]王海燕,滕建州,顏蒙. 強化我國對外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的研究[J].經濟縱橫,20147:68-71.

  [4]李鋼.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若干問題研究[J].國際貿易,20133:4-9.

  [5]宋學義.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J].國際經濟合作,20134: 14-18.

  [6]潘思佳.我國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協調機制[J].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14:59-64.

  [6]李明圓.論日本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的融合[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

  [7]楊韶豔.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條件下發展農產品出口問題[J].對外經貿實務,20134:51-54.

  [8]陳虹.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係研究[D].吉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