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論文的完全規範格式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科技是農業的第一生產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一、 論文題目。論文題目 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畢業論文的標題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幾種。

  二、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註相應頁碼。

  三、摘要。摘要是全文內容的縮影。在這裡,作者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

  四、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錶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資訊系統彙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範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範詞語。

  五、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六、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七、參考文獻和註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註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資料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八、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複性資料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農業科技論文賞析

  強化農業科技 促進農業增效

  摘 要:推廣農業科技提高了糧食單產,增加了農民收入,降低了勞動強度,改善了生活質量。本文簡要回顧了恩施州農業科技推廣對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所發揮的作用,分析了當前農業科技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效益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科技是農業的第一生產力。為了進一步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作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012年,中央1號檔案《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科技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問題不斷顯現,現對農業科技推廣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的作用進行簡要回顧,對當前農業科技推廣存在的問題進行初略分析與廣大同仁商榷。

  1 農業科技推廣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多年來,恩施州農業科技不斷創新,良種不斷更新換代,栽培技術不斷改進,使糧食單產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不斷改善。通過種植結構不斷調整,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農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通過種子包衣、輕簡栽培等技術的推廣,勞動強度不斷降低;通過優質水稻新品種的推廣,清潔能源的推廣利用,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業效益不斷提高。

  1.1 技術推廣提高了糧食單產

  從種植玉米地方品種到品種間雜交種再到單交種,從推廣高稈水稻品種到矮稈品種再到雜交種,從單作到間作套種,從水稻水育秧到旱育秧,從露地玉米到玉米地膜覆蓋,無論是品種的改良還是栽培技術的改進,每次創新糧食單產都有很大提高。

  1.1.1 雜交良種普及,糧食單產提高

  恩施州從1976年開始推廣雜交水稻到1985年達到3.7萬hm2,水稻單產從每公頃2985kg提高到4905kg。在雜交玉米推廣之初,農民形象地說:“老品種,雞腦殼,種一坡,收一籮”,從1964年開始大面積推廣玉米品種間雜交種,到1976年雜交玉米推廣面積達到6.81萬hm2,玉米單產從每公頃1335kg提高到2115kg[1]。到2010年全州水稻平均單產達到每公頃5955kg,玉米平均單產達到每公頃5100kg,普及推廣雜交良種意義重大。

  1.1.2 地膜覆蓋技術應用,玉米單產提高

  1984年恩施州開始大面積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到1985年玉米平均單產每公頃提高到3240kg,比1983年的2460kg增長了780kg,農民總結為:“雜交種蓋地膜,苞谷託託像牛角” [1] 。目前,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仍是恩施州高海拔地區推廣的一項重要技術,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1.3 育秧方式改進,水稻單產提高

  恩施州1988年開始試驗示範旱育早發育秧技術,到1994年推廣面積達到5.13萬hm2,水稻單產從1987年的每公頃4290kg提高到1994年的5100kg。旱育早發育秧技術提早了分櫱時間,提高了成秧率,確保了基本苗,促進了水稻單產的提高。

  1.2 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

  茶葉、菸葉、藥材、水果、油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擴大,養殖業不斷髮展,農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1.2.1 茶葉面積逐年擴大

  解放初期恩施州僅有衰壩茶園0.26萬hm2,產量820t,到2011年恩施州茶園面積擴大到6.03萬hm2,產量達到5.29萬t,農村經濟明顯好轉。

  1.2.2 油菜面積逐年增加

  1949年恩施州僅有油菜種植面積0.89萬hm2,1978年擴大到1.83萬hm2,2011年擴大到4.96萬hm2,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1.2.3 養殖業不斷髮展

  玉米、馬鈴薯、紅苕等作物單產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村養殖業的不斷髮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1.3 技術改進降低了勞動強度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農村勞力老齡化現象普遍,須降低勞動強度,才能解決農業生產所需勞力矛盾。通過推廣輕簡栽培、機械化操作等技術,大大緩解了勞力問題,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

  1.3.1 種子包衣技術的推廣

  1998年恩施州玉米種子就實現包衣率100%,水稻種子包衣率60%,減少了農藥施用次數,降低了勞動強度。農民形象地說:“玉米種、穿紅衣、鼠不啃、鳥不啄、苗子齊、大託託”。種子包衣技術的推廣既保證了苗齊苗壯,又減少了用藥次數;既降低了用種量,又減輕了勞動強度;既減少了環境汙染,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仍是恩施州重點推廣的一項實用技術。

  1.3.2 免耕栽培技術的推廣

  優質油菜免耕稀植栽培是恩施州農業技術人員根據地區特點探索出來的一種油菜輕型簡化栽培新技術,採取提早播種、培育壯苗、稀植栽培等措施,在前作收穫後,不耕整土地直接栽植油菜,省去耕地、整地等環節,通過免耕,實現勞動工序的簡單化、勞動強度的輕型化,達到節本、節勞、增產、增效的目的。2005年開始試驗,到2009年全州推廣面積達到1萬hm2,恩施州農技推廣中心對巴東縣隨機取樣測產驗收,每公頃產量達到3220.5kg,比常規種植每公頃節約耕地、整地、移栽等勞力120個以上,每公頃增收油菜籽1200kg左右。[2] 免耕栽培技術在水稻、甘薯等多種作物上進行了推廣應用,可減少水土流失,節省勞力,達到既解決勞力矛盾問題,又促進增產增收的目的。

  1.3.3 機械化技術的應用

  近幾年來,特別是國家農機補貼政策實施以來,有力地推動了機種、機收工作,到2011年恩施州水稻機收面積達到3.6萬hm2,佔全州水稻面積的50%以上。水稻機插機收、茶葉機採等技術正在大面積擴大,馬鈴薯機播等技術正在積極試驗示範,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強度將進一步降低,農民所得實惠將進一步加大。   1.4 技術更新提高了生活質量

  1.4.1 優質品種推廣

  2001年恩施州引進優質水稻品種金優117試驗,到2005年恩施州累計推廣金優117達到4.33萬hm2,每公頃單產8250kg,比金優58增產8%左右,累計增產稻穀2.6萬t,直接增加農民收入達3700餘萬元。金優58、金優117等優質水稻品種的推廣,使農民對水稻品種的需求由高產抗病轉為優質高產抗病,對糧食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

  1.4.2 清潔能源利用

  恩施模式就是以“五改三建兩提高”為核心,以生態家園建設為載體,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生態家園文明新村建設模式。沼氣開發利用是恩施模式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沼氣利用改善了農村廁所、廚房環境,減少了對森林的破壞,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

  1.5 盲目推廣教訓深刻

  1956年未經試驗示範,恩施州引進銀坊等粳稻品種推廣834 hm2,每667m2平均單產100多公斤,比秈稻減產50%左右[1]。

  2 農業科技推廣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恩施州各級農技推广部門高度重視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也吸取了不少經驗教訓,從當前農業科技推廣情況來看各類問題逐步顯現,亟待解決和改進。

  2.1 土地流轉不規範

  《半月談》記者調查:當前,不少農區的土地流轉面積已超過耕地面積的30%,但是相當部分在親朋好友間流轉,沒有簽訂必要的流轉合同,沒有確定流轉時間,導致種植大戶不敢改善基礎設施,不願加大農業投資進行統一經營,結果“規模田”變成了“應付田” [3] 。恩施州情況也是如此,土地流轉不規範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農業資源的長效利用十分不利,阻礙農業科技的發展。

  2.2技術研究不全面

  近幾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恩施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在擴大面積的同時,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栽培管理技術研究沒有跟上,茶葉、柑桔、梨、白柚、白朮、百合等經濟作物病蟲害均呈現上升趨勢,不僅影響產量,而且還影響品質。

  2.3 成果轉化不靈活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開始較晚,加之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傳統思想影響,完整的農業技術市場尚未建立健全。多數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仍然以各級政府的農技推广部門和政府指導強化推廣為主,市場介入相對較少,推廣人員和成果使用人員缺少應有的積極性,缺乏有效的促進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和環境氛圍。

  2.4 推廣體系不完善

  2006年3月湖北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後,原農技、農機、特產站整體轉製為農村公益性服務組織即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實行“以錢養事”。個別農業服務中心人員人心不穩,工作積極性不高,對新技術的示範推廣不積極,對穩定糧食生產產生不利影響。

  2.5 推廣經費不充足

  當前,新品種的推廣主要依靠種子企業的宣傳,新技術的推廣主要依靠農技部門試驗示範,從各地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推廣經費不充足,導致新技術推廣速度慢,農業科技成果沒有充分轉化為生產力。

  3 加快科技推廣的幾點建議

  3.1 加大新技術的研究力度

  針對當前經濟作物發展的狀況,病蟲害加重發生的新情況,加大對經濟作物栽培技術及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力度,確保經濟作物健康發展;加大對農作物輕簡栽培技術的試驗示範力度,減輕農業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3.2 儘快完善農技推廣體系

  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眾多,農戶承包經營為主,農業生態條件十分複雜的農業大國,必須有一支健全的農技推廣隊伍,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解決好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

  3.3 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

  改新品種選育的前期投入為後補助制度,提高新品種的選育水平,確保新品種的利用價值;嚴格執行《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加大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投入,確保推廣經費,發揮新技術的最大效益,以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3.4 積極引導土地合理流轉

  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把土地向種田能手、種植大戶、經濟合作組織合理轉移,促進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促進機械化技術的推廣。

  3.5 完善科技成果獎勵機制

  對社會效益大的科技成果要加大獎勵力度,同時建立懲處機制,對成果不能用於生產的要對其實行限制專案申報等懲處制度,以保證科技成果質量。

  3.6 努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農民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主體,農業科技成果的成效如何,最終取決於農民,而農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能否被農民接受和應用的程度。因而,必須加強農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源動力。

  參考文獻

  [1] 曹澤恩.鄂西農特志[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2] 謝瑞禮等.山區優質油菜免耕稀植栽培技術及效益分析[J].農技服務,2011***2***:199-200.

  [3] 劉健.求解明天誰來種田[J].半月談,2012***10***:47-48.

  作者簡介:袁明山***1966-***,男,高階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和農業新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