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財政政策論文
自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行超強的巨集觀經濟調控,起到了相當明顯的作用。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積極財政政策下的財政支農政策探討
摘 要:自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行超強的巨集觀經濟調控,起到了相當明顯的作用。但大量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妨礙了民生工程。2009年,我國繼續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農村財政政策方面也有許多改變。該文通過分析我國近兩年的財政支農政策,以及借鑑外國經驗,對我國的農村財政提出建議。
關鍵字:農村財政;農業;積極財政;支農;補貼
一、文獻綜述
對支農政策的研究很多,其中側重於效果和不足的研究。蔣和平、辛嶺***2009***認為農業補貼是政府對農業支援與保護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溫鐵軍、劉海英***2009***認為“家電下鄉”一類的農村補貼由於任何外部主體進入農村都與極度分散的小農經濟之間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實行效果不佳。
這些研究都確定了我國三農政策的可行性,並承認它們的實際效果,同時也看到了不足,提出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鑑外國經驗,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財政政策。但是關於危機後農業財政政策卻沒有單獨歸納出來。
本文將結合當今時代背景,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自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一些農村農業方面的財政政策及變化,通過分析它們產生的效果來作出評價。
二、我國的支農財政政策發展
***一***政策總介紹
從2004年開始,中央每年的一號檔案內容都是“三農”問題,2009年為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大“三農”、教育、就業、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投入,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2009年底到2010年初,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旨在促進“三農”的政策,如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從2009年開始實施,2009年新增農資綜合補貼集中用於糧食基礎能力建設,加強新增補貼資金管理,完善使用機制等。
***二***取得成效
1.農村低保方面
2009年繼續推進農村低保的應保盡保,保障人數達到4700多萬,月人均補助達到60元。城市低保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保障人數達到2340多萬人,月人均補助達到160元。五保供養人數556萬,年人均保障水平集中供養為2500多元、分散供養為1800多元。城鄉醫療救助已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全年救助6500萬人次。臨時救助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全年救助800多萬人次。為城鄉低保家庭、五保物件、享受國家撫卹補助的優撫物件和城鄉老黨員發放了一次性節日生活補貼,惠及7400多萬人。
2.農業補貼方面
我國對農業的補貼絕大部分是“黃箱”補貼,即價格支援、營銷貸款、面積補貼以及種子肥料等補貼,這些補貼約佔整個農業補貼的70%,從補貼形式來看,暗補是補貼的主要形式,其通過流通領域實現,而明補只佔補貼的25%左右。
在發放程式規範上,在各項補貼資金的發放過程中,先向群眾與社會公開補貼政策、標準、數量等,後讓農民在“五到戶”表冊上簽名蓋章認可,再兌付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封閉執行。從2005年開始,採取在銀行建立農民個人賬戶,以存摺形式直接發放到戶的辦法,把各種補貼資金直接計入農戶或受益者個人賬戶,有效防止了各項補貼資金被截留挪用或抵扣現象的發生。
三、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財政政策在面對金融危機和自然災害頻發的環境下,有其獨特的發展空間。但這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在財政政策制定上,農民處於被動地位
無論是改善農民的福利狀況也好,還是加快城鎮化程序也好,解決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對農民放權讓利,提高他們在政治經濟領域的權利與博弈能力。沒有權利的提升,農民的福利依然是政府財政的“嗟來之食”,沒有明晰的土地產權和土地流轉的自主權,農民將無法解決城鎮化後的安家住房問題,城鎮化也會成為一句空話。此外,如果農民沒有足夠的自主權,城鎮化將缺乏內生的動力,也不可能形成合理的自發市場經濟秩序。現在實行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將民主財政的概念貫徹,但有待改進。
***二***農村低保、補貼的標準評定,甄別程式等存在漏洞
農村低保和補貼是對農民直接相關的兩個轉移性收入來源。以低保為例,以收入為基礎的准入條件,因為資料來源可能不真實,在現在看來不盡合理,另外在基礎評定中也可能出現違規操作的道德風險。現在雖然實行直接發放的政策,但是中間仍會出現貪汙腐敗現象,影響農民切實利益。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仍然不足
現在的農村水利設施存在病險水庫多,灌溉渠道老化的問題,另外我國河流縱橫交錯,旱澇頻發,但防汛抗旱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滯後。一些地方農村飲水安全專案實施緩慢。
四、政策建議
***一***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力度,突出支農投入重點
不斷加大對農村水利設施、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村飲水安全等工程的投入,突出重點地區和專案,因地制宜,整合支農資金。中央財政要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取消對中西部地區財政困難市縣農村公益性建設專案的資金配套要求嗎,以達到“保增長,保民生,保發展”的目標。
***二***加強支農政策立法,完善農業投入保障機制
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保障法制的實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內外統一、公開透明的農業補貼法律體系。強化農業補貼法律法規建設,要以保障對農民收入的直接補貼為核心。優化“綠箱政策”結構,設定必要的“黃箱政策”條款。是以法律的形式確保對農業補貼的投入量,同時規定補貼結構及補貼方式。
***三***加強支農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財政部、農業部等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建立健全責任機制,切實加強對支農專項資金和建設專案的全程跟蹤檢查與績效評估,嚴肅查處資金分配、管理和使用中的違法違規問題,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安全、規範、高效地使用。
參考文獻:
[1]蔣和平,辛嶺.改善我國農業補貼的政策建議[J].農產品加工,2009,***7***.
[2]王佳偉.關於農村低保制度發展方向的幾點思考[J].中國民政,2009,***12***.
[3]溫鐵軍,劉海英.家電下鄉與問題分析[J].中國金融,2009,***6***.
篇二
“積極+穩健”,改革是關鍵
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組合”已連續實施5年。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延續這樣的政策“組合”,既體現了巨集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頗有新意和深意
2015年離我們越來越近。辭舊迎新之際,很多人盤點著今年的得與失,也對明年充滿更多期待:安居保障房,能不能輪到我家有一套?辦企業做生意,貸款能不能更容易些?融資成本能不能再低一點?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明年巨集觀調控的政策取向定了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意味著,“積極+穩健”,這一“組合”連續實施進入第五個年頭。面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延續這樣的政策“組合”,充分體現了巨集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而在具體操作上又頗有新意和深意,方向更明確,重點更突出。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三期疊加”,下行壓力增大。這一壓力也明顯傳導到了市場和企業。為了進一步減輕企業壓力、激發市場活力,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發力,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發力,這套“組合拳”打出去,對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髮揮了重要作用。
新常態下,新機遇、新利好很多,但困難和挑戰也不少。比如,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經濟增長仍面臨下行壓力,市場需求疲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尚未完全緩解。“積極+穩健”這一政策組合,如何主動適應新常態,為明年和今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動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握好穩中求進的主基調。“穩”,就是保證經濟轉型平穩進行,既不要過度刺激,追求快速增長,也不能忽視經濟下行帶來的風險,確保經濟執行平穩;“進”,就是要唱好改革的“重頭戲”,更多地釋放改革紅利,使中國經濟內生動力澎湃,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著明年的財政赤字將會擴大。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這樣的“積極”取向對經濟社會發展十分必要。適當擴大赤字的同時,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應當放在如何把財政資金用在實處、花出效益。財政資金有限,就要進一步調整支出結構,分清輕重緩急,優先保障民生,加大社會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投入,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應穩步推進財稅改革,加強預算管理和公開力度,讓公眾瞭解國家的錢從哪裡來、用到哪裡去、產生了哪些效果;通過稅收政策的調整完善,進一步公平稅負,減輕小微企業負擔,讓市場活起來。
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就是要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執行。特別是在當前融資依然“難且貴”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需要下大力氣消除經濟執行中的“梗阻”,讓“金融血液”源源不斷流入實體經濟,讓廣大企業獲得更充足的發展動力。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打破壟斷,鼓勵民營銀行積極發展,創新網際網路金融,提供更多“量身定製”的服務,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地位舉足輕重;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牽一髮動全身。深入推進財稅金融改革,是明年“積極+穩健”政策組合實施的應有之義。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改革措施到位,釋放紅利充分,經濟的基礎才會築得更牢,百姓得到的實惠也將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