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積極的財政政策論文

  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論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經濟學界著名的“凱恩斯革命”。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論與實踐》

  摘要:為應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巨集觀經濟政策已及時、果斷地實行了重大轉變,在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鬆”的同時,財政政策也從“穩健”轉為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本文在系統回顧積極財政政策理論的基礎上,考察國內外運用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踐,簡要評價本輪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並提出其貫徹執行的要領。

  關鍵詞:積極財政政策;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F8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801***2009***01-0052-06

  一、凱恩斯經濟學說及其擴張性財政政策理論的發展

  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論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經濟學界著名的“凱恩斯革命”。凱恩斯學說是由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代表形成的經濟理論,在1929年的“大蕭條”危機後應運而生,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巨集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凱恩斯經濟學說以探討如何實現充分就業為目標,把分析“有效需求不足”作為貫穿整個理論體系的中心課題,其國家干預理論及其主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學和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凱恩斯經濟學說及其擴張性財政政策理論的要點

  凱恩斯經濟學說包含緊密相連的兩部分內容,一是以有效需求原理為核心的需求理論,二是以國家干預經濟為核心的一整套政策主張。其“有效需求理論”的基本思路是:社會的就業水平取決於社會總需求的水平:存在失業或者說難以實現充分就業的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指一國有貨幣支付能力的總需求或總購買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這三個基本“心理規律”的影響。凱恩斯正是從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場機制無法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論斷,提出以需求管理為主,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凱恩斯尤其強調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經濟蕭條時的積極作用,主張通過大量舉債,實行赤字財政政策來克服大的經濟蕭條和危機問題,並提出了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具體措施:減稅和增加政府公共投資。

  凱恩斯經濟學說主張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本意是要通過“反週期”巨集觀調控適當“熨平”經濟的週期波動。主要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兩大基本手段,兩者的協調配合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經濟高峰期財政要實行緊縮性政策,中央銀行要緊縮銀根,以抑制總需求;相反,經濟低谷期財政要實行擴張性政策,中央銀行應放鬆銀根,以刺激總需求。不過,現實操作遠非理論分析那樣簡單直接,由於各種因素制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鬆”或“雙緊”的操作未必可行,或者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往往只能採取“一鬆一緊”的搭配,形成總體上鬆或緊的導向,並配之以其他政策意圖。

  ***二***擴張性財政政策理論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凱恩斯的追隨者對其理論進行了一些新的闡釋、補充和修正,並逐漸形成了所謂的“後凱恩斯經濟學派”,擴張性財政政策理論也進一步發展。20世紀50年代,阿爾文・漢森***Alvin H.Hansenl在繼承凱恩斯財政政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補償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長期財政政策的運作應是“補償政策”。

  為了進一步促進就業和加快經濟增長,詹姆斯・託賓***James Tobbin***和阿瑟・奧肯***Athur Okun***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潛在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充分就業預算”這兩個新概念,企圖使人們注意到財政政策的長期目標和長期水平必須與充分就業增長軌道保持一致。他們認為,只要實際的經濟產量小於潛在的經濟產量,哪怕是在經濟上升時期也應該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社會需求,實現充分就業。詹姆斯・託賓和阿瑟・奧肯的充分就業政策觀點修改了主張只在經濟蕭條時期才實行擴張性經濟政策的凱恩斯的政策觀點,從而成為凱恩斯主義的一大轉變和發展,因而這種觀點被稱為“新經濟學”。

  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出現了經濟“停滯膨脹”局面的時候。“新經濟學”陷入了困境,擴張性財政政策理論走向分化,促成了供給學派和內生增長理論等相關財政政策理論的興起。供給學派是從總供給、長期增長的角度提出新的財政政策理論,內生增長理論則從內生的、長期增長的角度提出相關的財政政策理論。

  二、美國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踐

  自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在政府行為層面,以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為標誌,政治家開始了運用政府力量對經濟進行積極干預和調節的實踐。美國政府運用財政政策措施來調節國家經濟的實踐,很具有代表性,其經驗和教訓對於我國當前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具有借鑑意義。

  ***一***美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踐圈

  1.以赤字財政為特徵的羅斯福“新政”。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面對嚴重的經濟失衡和社會問題,採取了一系列“反危機”的經濟措施,史稱羅斯福新政,開啟了典型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幹預經濟的先河。羅斯福新政中包含多項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是通過各種法令,擴大財政支出用於福利救濟,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二是1935年美國政府成立專職機構“工程興辦署”,有組織、有重點地興辦公共工程,安置失業人員,解決就業問題。三是對企業生產給予扶持和管理,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並對其生產和銷售進行指導和管理;成立農業調整署,對農產品實行各種扶持補貼政策。

  “新政”總體上獲得成功,有效啟動了國內需求。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這就從實踐上印證了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提出的國家干預經濟以拯救經濟大危機的理論和政策主張的有效性。但同時,赤字財政政策不僅在當期聯邦收入和支出之間造成了29億美元的缺口,而且形成了財政赤字長期化的開端。為日後新的經濟問題埋下了伏筆。

  2.二戰後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時期的財政政策。

  杜魯門政府採納新古典綜合派的政策建議,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試圖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求得長期預算平衡。首先是減少了軍費開支,並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結果引起了1949年的經濟危機。失業率從3.8%上升到5.9%。隨後杜魯門政府實行了同軍事相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此外,還出臺了一系列福利方面的措施,擴大財政支出。同時實行減稅政策。這些政策一度刺激了經濟增長,使美國出現了戰後的經濟繁榮。

  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針對1957~1958年經濟衰退,再度採取以軍費開支為中心、擴大政府支出的擴張性赤字財政政策。美國在1958年財政年度出現了103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而1959年財政赤字更是高達120億美元,將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推到了新

  的高峰。

  3.肯尼迪的增長性赤字財政政策和約翰遜的減稅政策。

  為了緩和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蕭條,肯尼迪政府在凱恩斯主義框架下實行“增長性的赤字財政政策”和連續不斷的刺激性減稅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失業率從1963年的5.7%下降到兩年後的4.5%,擴張性財政政策引發的通貨膨脹也是溫和的,僅為1.5%左右,國民經濟年增長率達到5.6%,克服了經濟停滯。

  約翰遜總統時期基本上承襲肯尼迪時期的政策。侵越戰爭逐步升級,大規模的軍事開支刺激了美國經濟增長,1964年國會又通過了減稅計劃。此外,約翰遜政府擴大聯邦政府對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這些財政政策推動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這些政策也進一步擴大了聯邦政府的收支缺口,引起連年赤字。同時,短期財政支出擴張政策逐漸轉變成經常性的財政支出擴張政策,趨向於長期擴張,福利主義傾向帶來經濟實力與活力下降,經濟繁榮開始顯現“滯脹”陰影。尼克松、福特和卡特繼任以後,也都先後多次實施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這些政策使得美國的財政赤字更加膨脹,在整個70年代,美國赤字總額創下了3044億美元的驚人紀錄,同時美國經濟明顯地陷入了“停滯膨脹”的困境。這使凱恩斯主義框架面對擴張與收縮的“兩難”而束手無策,於是“滯脹”宣告了“凱恩斯革命”輝煌時代的終結。

  4.里根時期的新保守主義政策。

  里根執政以後,面臨卡特政府遺留下來的“滯脹”局面,里根經濟學的導向是新保守主義的減少國家干預。里根政府也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減稅和適度支出擴張。里根的經濟政策促進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的復甦和繁榮。然而。里根的減稅政策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翻了幾番,在1981~1985年之間美國的財政赤字達到了5392億美元,超過了歷屆政府的赤字總和4484億美元。

  5.克林頓時期的結構性財政政策。

  克林頓政府改為實行一種“結構性”的財政政策,即對政府支出做到既有減又有增,既強調削減財政赤字,又重視提供短期經濟刺激和增加長期公共投資,可謂“雙管齊下”。這一特徵體現在克林頓政府展開的以減少財政赤字為核心的振興經濟計劃中。實踐證明,克林頓政府實施財政政策增加短期經濟刺激和長期公共投資。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成績斐然,帶來了歷史上最長的擴充套件期和一段“低通脹、低失業、持續增長”的巨集觀態勢。同時,克林頓政府削減赤字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美國聯邦赤字連續大幅度下降,1997年已經降至23年的最低點,為220億美元,並於1998年出現29年來的首次聯邦財政贏餘,大約630億美元。

  ***二***美國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經驗和教訓

  美國運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歷史,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目標,主要是應對經濟蕭條推動經濟增長。

  第二,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舉債擴大支出和實行減稅。舉債擴大支出主要是應對經濟蕭條和衰退,減稅既可以用來克服短期經濟蕭條,也可用於推動長期經濟增長。

  第三,美國的歷史表明,在短期內,政府採取安排赤字預算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的確是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但從長期來看,執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容易引起鉅額財政赤字和嚴重通貨膨脹,甚至是“滯脹”問題。

  總之,美國政策實踐表明,在經濟衰退時期,針對有效需求不足或者總供給過剩的問題,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確能夠拉動經濟增長。但長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代價是鉅額財政赤字和嚴重通貨膨脹,乃至滯脹。根據美國的經驗與教訓來看,要促進經濟增長,應關注總需求和總供給兩個方面,尤其是往往被忽視的總供給方面。政府應採取減稅和刺激供給的政策,依靠稅收的增減、稅制結構的改革,以及支出擴張中的結構導向,把“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適當結合起來,以達到“反週期”目的。

  三、我國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調控巨集觀經濟的實踐

  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以財政政策積極調控巨集觀經濟起步較晚。隨著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改革方向明確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巨集觀調控也勢必要加快轉向間接調控為主,財政政策作為巨集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槓桿工具,逐漸發揮重大作用。1993年中國加強巨集觀調控以克服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3年左右時間內,國民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其中,財政政策的調控作用功不可沒。隨後,1998年的積極財政政策的調控,則是我們在擴張導向下的第一次成功實踐,並且為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背景和要點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到1998年一季度過後,對我國的巨大影響已相當明顯;金融危機的影響疊加到我國經濟週期低谷階段上,使經濟增長明顯趨緩。並出現通貨緊縮跡象;20年市場化改革終於引致走出短缺的“過剩經濟”局面;“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帶來了大量的“下崗分流”人員和失業壓力;貨幣政策連續、密集運用,但政策效果不夠明顯。上述一系列問題疊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巨集觀政策措施擴大內需,實施反週期操作。於是1998年二季度啟動積極財政政策成為必然選擇。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質即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其主要政策措施是增髮長期建設國債、支援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稅收調控功能、調整收入分配政策以及擴大對中西部轉移支付,等等。具體來講,其重點內容是:

  第一,增發1000億元長期國債,所籌資金用作國家預算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專項投資。這1000億元國債只對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還債期限為10年,年利率5.5%。1000億元的舉債一分為二,中央、地方各500億元。相應使1998年中央預算支出擴大500億元,中央財政赤字由年初預算的460億元擴大到960億元。國務院對增發國債所籌集的1000億元資金的使用作了認真研究。專案安排的重點是江河治理、農田水利、鐵路與公路、電網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建設、國家儲備糧糧庫建設等。

  第二,將年初預算中原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180億元調整為經常性專案支出,用於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保障、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和增加搶險救災支出。

  1999年,根據當年第二季度表現出來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出口下降、消費需求持續不振的情況,決策層決定對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作出調整:***1***在原定500億元的數量基礎上增加發行600億元長期國債,仍為中央、地方各一半,相應擴大中央財政赤字300億元,以保持投資需求的較快增長。***2***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費需求。重點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另外,採取措施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3***調整部分稅收政策,支援外貿出口。進一步提高 一些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潛力和產業關聯度較高的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2000年,在上半年國民經濟出現好轉表現後,為了鞏固這種重大轉機,並預計到其後會有一些不確定因素,決策層進一步加大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在年初決定的1000億元長期國債發行規模的基礎上,下半年又實行預算調整方案,經全國人大會批准,財政部增發500億元長期國債。

  2001年,積極財政政策繼續實行。主要內容是:繼續發行基礎設施建設國債;發行支援西部開發的特種國債;適當改善居民收入,刺激消費,繼續提高公職人員工資水平。

  2002年,總體上延續了2001年的政策框架,並使國債資金的到位時間有所提前。

  2003年,在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支援之下,成功地應對了“非典”的衝擊,國民經濟在三季度之後擺脫陰影。全年的增長率達到10%以上。

  ***二***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的成效

  我國1998年後的積極財政政策不僅有效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而且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據有關部門測算,積極財政政策對於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髮揮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對於GDP增幅的貢獻率,1998年為1.5個百分點,1999年為2個百分點,2000年為1.7個百分點,2001年為1.8個百分點。2002~2004年,也在1.5~2個百分點的水平。7年間,長期建設國債共發行9100億元,截至2004年年末,7年累計實際安排國債專案資金8643億元。國債投資成果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地擴大了投資需求,促進了經濟發展。1998年以後累計發行的近萬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直接帶動地方、部門、企業投入專案配套資金和銀行安排貸款2萬餘億元。

  2.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專案,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大事。比如,對大江大河大湖進行了大規模的堤防工程建設和水毀工程修復以及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等工程;明顯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改善了糧食倉儲設施狀況,極大地緩解糧食倉容長期緊張的矛盾,明顯提高了國家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

  3.加快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升級。利用國債資金實施了一大批技術改造、高科技產業化、裝備國產化專案,有力地配合了國有企業改革。

  4.促進了地區生產力佈局調整和優化,推動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在安排國債投資時,注重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特別是2000年以後,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東部地區。

  5.加強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建成一批河湖流域水汙染治理專案。形成新的汙水處理能力,生態建設步伐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取得進展。

  6.改善了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社會事業發展。在國債投資的帶動下,極大地調動了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用電條件。農村電價明顯降低,農村用電量顯著增加。

  當然,積極財政政策的貫徹執行中,也表現出一些問題。如國債資金管理、專案的可行性論證和施工質量保證等方面都有改進的餘地和需要,特別是在執行層面對經濟總供需狀態的調節,怎樣與中長期解決深層矛盾制約的體制創新、結構調整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等問題上,應當更進一步總結經驗和提高水準。

  四、本輪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及其貫徹執行的要領

  ***一***本輪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

  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瀕臨破產,拉開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序幕,其後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愈演愈烈,引發世界性的金融危機。2008年下半年以來,美歐等國經濟普遍出現負增長的局面,危機向實體經濟延伸的趨勢日趨嚴峻,世界各國紛紛出臺一系列救助性措施來拯救脆弱的金融體系,以復甦經濟。在此背景下,為防範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我國巨集觀經濟政策必須及時調整,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形勢。

  2008年1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我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會議還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多項措施。

  ***二***啟動本輪積極財政政策的簡要評述

  我國近期的巨集觀政策轉型十分及時、果斷。彰顯了決策層力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信心和決心。積極財政政策的再次啟動,其內在邏輯與1998年相似,都是在我們主動向下調整的“軟著陸”過程中。突遇外部大沖擊的疊加而導致經濟過快下滑,使得財政政策有必要轉為擴張來應對,但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相比,現在我們的經驗更豐富,綜合國力更強,市場也更成熟,相信財政擴張政策在本輪巨集觀調控中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當然財政政策在具體內容上,將會隨著情況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

  就目前情況來講,第一,通過政府此次出臺的擴張性政策,可以看出政府此輪擴張的著力點重在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中央明確在2010年底前投入約4萬億元實施十項政策,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的大手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這16個字,生動而充分地體現了政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信心和決心。

  第二,從財政收入來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後的增值稅轉型會給財政帶來減收影響,同時,財政收入增速下滑與財政支出上升壓力並存,所以,雖然大規模的國債發行和財政赤字的上升不可避免,但政府要綜合考慮,將其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客觀地分析,我國尚有足夠的安全空間支援此項政策擴張。

  第三,在這一輪巨集觀調控中,政府如何在財政擴張中更有效調動市場機制的力量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並未得到很好發揮,特別是債券融資中企業債發展不理想。政府可以嘗試在新一輪財政擴張中從機制上適當考慮發展企業債,另外也可藉機考慮試點地方的市政債,指導地方通過規定程式,透明規範地發展地方政府“陽光融資”的制度,這些都有利於更有效地調動市場機制力量和更好地發揮政策“乘數”效應,以實現對經濟的調控作用。

  第四,與10年前巨集觀調控相比,本輪巨集觀調控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更為複雜多變,但我們的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大大增強,基於上次巨集觀調控的經驗,並借鑑美國等西方國家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經驗,注重將短期經濟刺激和長期公共投資相互配合,注重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有望實現各種政策措施的適度把握,促成低通脹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巨集觀態勢。

  ***三***本輪積極財政政策貫徹執行的要領

  一是在總量上與貨幣政策配合呼應,適度擴張,給突遇寒流的經濟增溫供暖。有必要較有力度地增髮長期建設國債,增加赤字規模――在這方面我們不論從名義指標來看。還是從實際公共部門負債的綜合考量來看,都還具有足夠運用的安全空間***2007年赤字率低於1,實為0;目前廣義公共部門債務餘額/GDP比重在低於30%的區間***。政府“反週期擴張”可以在帶來市場主體跟進、形成回暖的執行拐點之後,再“功成身退”。

  二是運用支出政策積極優化結構,區別對待,大力強化經濟、社會的薄弱環節和增加有效供給。現階段,我們應藉機加大與“三農”有關的基礎設施和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建設,支撐改進基本民生的各類事項投入,加大交通與能源、原材料方面的重點建設以及貫徹區域發展戰略的重點建設,支援加大走創新型國家道路的專案和投入。這種政府區別對待、突出重點的“供給管理”在我國需要長期注重,但在政策擴張期可以多辦些想辦尚未辦、或力度可以加大的事。

  三是抓住時機,實行結構性的減稅和稅制改革,服務於長期的市場建設和機制轉換。這方面的代表性事項首推增值稅轉型。它可以更好地使企業積極承擔市場投資主體角色,提升經濟景氣,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並加快技改升級。與增值稅改革配套推行的,可考慮資源稅的重大調整,以這種調整實現減稅***增值稅轉型***和增稅***資源稅改進***的組合,提高財政的承受力,加大減、增雙方力度的到位率――雖然這會使初級產品價位上升,但有利於引導各方面更加珍惜資源,並且更積極地開發節能降耗的工藝和技術,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目前PPI已掉頭向下,可以減少一些關於資源稅調整的顧慮,以這種調整實現減稅***增值稅轉型***和增稅***資源稅改進***的組合,還可以提高財政的承受力,加大減、增雙方力度的到位率。

  四是多方協同配合,積極推進調動市場潛力的政策性融資。這一輪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中應納入考慮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可以首先積極運用貼息,並使之更加多樣化,即更多運用BOT、信用擔保、政策優惠貸款等方式,支援三農、中小企業、經濟增長點和創新活動。調動社會資金、民間資本的潛力,形成政府財力與民間財力的合作,以抵禦危機衝擊,支援又好又快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