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積極財政政策論文
積極財政政策遲早要淡出,早在淡出前,對政策的認識和操作也要適當調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金融危機視角下的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
一、積極財政政策的含義
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在經濟處於通貨緊縮、經濟增長乏力的形勢下,以增發國債為政策突破口,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實現增加投資、促進消費、擴大出口,進而刺激經濟增長,它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巨集觀調控領域的一種主動出擊。主要目標是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二、積極財政政策的特點
一此次出臺的投資拉動舉措有向民生方面傾斜的特點。雖然投資拉動依然是擴大內需的主要手段,但這次更重視民生,十項措施中至少有五項以上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與欠發達地區或低收入人群有關。
二 首次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稅制轉型改革列入了擴大內需的舉措之中。此次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約1200億元,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未來還將在降低工薪階層、個體經營者和中小企業的所得稅稅收支出、擴大城鄉居民消費補貼範圍和積極推進消費信貸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刺激消費需求。
三此次出臺的措施將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一方面將促進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緊密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援高新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支援服務業發展等舉措,這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另一方面,此次出臺的措施將擴大投資與拉動消費緊密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這些投資既有利於促進當前消費、拉動經濟,也有利於全面實現小康、構建和諧社會。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藉助於財政支出的增加、國債發行的擴大以及稅收政策的調整,同時通過比較寬鬆的出口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助,不斷地對經濟結構進行優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巨集觀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的背景是我國經濟受到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具有著“思路新”、“力度大”、“導向明”以及“工具多”等鮮明特點,當前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減稅、擴大國債發行以及增加政府投資三個方面,所以本文嘗試從這三個方面出發,分析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
三、結合金融危機對積極財政政策進行分析
一減稅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在積極財政政策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減稅,從目前的發展情況分析來看,由於受到內外環境的影響,我國企業的發展一度面臨著困境,對企業實施減稅的政策已經成為必然,下面就幾個稅種進行剖析。首先,出口退稅和經濟增長一般是正相關。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已經多次藉助於出口退稅率的提高以及出口退稅範圍和專案的擴大等措施,為企業壓力的減輕提供了良好的幫助;其次,一般來說,涵蓋了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以及營業稅的流轉稅主體稅種與經濟的增長是呈現出了負相關關係,因此減少流轉稅的徵收,有利於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目前我國進行增值稅的轉型的相關改革,能夠在更大的程度上促進消費的回暖,促使投資的熱潮更加明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再者,企業所得稅也與我國經濟的增長是負相關的關係,企業所得稅對生產要素起著兩種效應,即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在這兩種效應中,替代效應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所以總體效應就是企業產出的減少會受到所得稅的增加的影響,因此,完善企業所得稅的相關政策和工作,能夠有效地刺激國內需求,對經濟的復甦也有著強而有力的促進作用。
二擴大國債發行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要想促使積極財政政策能夠獲得更大的成效,最切實可行的一點就是在不促使微觀主體負擔增加的前提下擴大政府的投資,在這樣的狀態下擴大國債發行就是最佳的選擇。在近些年的各項改革中,我國的經濟已經獲得了迅猛的發展,財政收入的日益增加促使財政赤字逐漸減少,藉助於國際上比較通用的經驗資料和指標分析來看,我國國債的負債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低的,能夠提供更加寬闊的發債空間。就一般情況而言,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勢必會讓國家財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國的財政赤字仍然在所能承受的能力範圍之內,結合我國的國民經濟全域性,合理的擴發國債的發行是十分可行的。在結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向以及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只要國債的發行能夠控制在與當年的GDP和財政收入相適應的水平上,就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有助於為經濟的增長提供莫大的活力源泉,為我國政府投資等作出了很好的鋪墊。
三增加政府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政府的相關決策對於經濟發展的走向以及增長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相關經濟學理論的引導下,合理的政府投資,能夠藉助於乘數效應讓我國的經濟得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增長,所以在積極財政政策中增加政府投資也是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仔細一點來講,轉移支付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投資的兩個方面,在轉移支付的情況下,社會公眾的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增加,對於消費的需求以及投資的需求都有著很強的刺激作用,在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也有著積極的意義。政府支出就是促使購買力和需求得到直接性的增強,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乃至整個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相關資料資料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合理的增加政府投資,能夠帶動和引導社會投資的增長,但我們應當想到的是,任何事情都有著“雙刃劍”的效應,所以在看到政府投資的增加所帶來的積極效應的同時,要注重對企業的投資做出比較合理的保護措施,從而減少甚至杜絕由於政府投資所帶來的擠出效應等的不良效應,真正的為增加政府投資的積極作用的發揮保駕護航。
四加強貨幣政策和 財政政策的協調。貨幣政策為總量政策,財政政策的功能更側重於結構調整,因此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在各自的調控領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並且要加強協調配合。應進一步發揮財政與貨幣政策的特點,財政政策要在支出結構上做有效調整,使財政資金向民生領域與國民 經濟關鍵行業傾斜,引導 社會資金跟進,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產業結構;貨幣政策從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等多目標轉向專注於物價穩定的單一目標,通過穩定物價促進其他目標的實現。
五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加快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是預防金融危機,增強我國經濟抵禦國際市場波動的重要途徑。第一,作為 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必須將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第二,目前我國的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所佔比重較大,因此要進一步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步伐,提高其對國內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第三,要抓住機遇加快服務貿易國際化程序,提高服務貿易的出口量。第四,建立多元化的國際市場,加大對亞洲、非洲、拉美洲等新興市場的拓展力度,避免對個別國家造成較大依賴。同時,應主動、漸進、可控地加快匯率市場化步伐,改變國際社會和企業對人民幣穩定升值的預期,降低匯率波動對國內經濟的衝擊和鉅額外匯儲備對人民銀行貨幣投放的影響,為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創造有利的外部 環境。
四、結束語
十年前我國政府為了有效的應對亞洲金融風暴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十年後為了有效地規避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風險又重啟了積極財政政策。積極財政政策的事實促使我國經濟的回暖和增長,我們在看到積極財政政策所帶來的積極效應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的是積極財政政策所存在的不足與問題,並且採取合理的措施去完善與改革,讓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夠在更大的平臺上發揮出所有的積極效應,為我國經濟邁入更高的臺階提供強大的催化劑。
範文二:積極財政政策新議
【摘 要 題】改革探索
【 正 文】
1 我國積極財政政策問題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 發展,我國政府連續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核心內容是增發國債,擴大政府支出。1998年國債發行額為3891.0億元,1999年為4015.0億元,2000年為4180.1億元,2001年為5004.05億元。連續幾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對抵禦國際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抑制我國經濟的繼續下滑、推動我國經濟增長起了有效的作用。來自權威部門的 統計預測資料,國債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98年為1.5%,1999年為2%,2000年為1.7%,2001年為1%-2%。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主要是人們對日益膨脹的財政赤字和迅速擴大的國債規模萬分憂心。我國財政總赤字1998年為1681.89億元,1999年為2425.21億元,2000年為2598.21億元,2001年為2598.10億元;國債餘額1998年為7765.7億元,1999年為10542.0億元,2000年為13674.0億元,2001年為16672.1億元。使人不安是,我國經濟發展對迅速擴大的國債規模能否有足夠的承受能力?我國民間投資增長緩慢1998年集體投資增長8.9%,個體投資增長9.2%,2000年分別為9.2%和9.5%,2001年為4.7%和0.1%,是否由於政府國債投資存在“擠出效應”所導致?繼續發行國債會不會使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更加缺乏後勁?財政赤字的日益膨脹在日後拉動經濟逐步回升的同時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甚至有人提出積極財政政策應當退出。
2 我國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 擴大內需仍需加強
隨著國際經濟增長的繼續放緩,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的加快和國際經濟“傳導”作用的加強,我國外貿出口面臨的形勢及外需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容樂觀。根據有關資料,淨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97年為3.6%,1998年為2.3%,1999年為0.8%,2000年為0.015%,2001年為—0.7%亞洲開發銀行的預測資料是—1.8%。所以,短期內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促進我國經濟回升的動力仍是內需的擴大。國內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98年為5.5%,1999年為6.3%,2000年為8.0%,2001上為8.0%。雖然近幾年在積極財政政策的拉動下,我國投資增長總體上比較明顯,2000年投資增長率為9.3%,2001年為12.9%,但自200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減速執行,投資增速明顯回落,2001年1-11月份投資增長16.3%,1-12月份為12.9%,比1-11月份下降3.4%,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不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後勁不足,199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預算內投資依存度為34.6%,1999年上升到101.29%;居民消費水平穩步增長,但是自2001年下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明顯回落,1999-2000年我國消費品零售價格總額增長11.4%,2000-2001年為10.1%其中,9、11、1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下降0.1%、0.3%和0.3%,居民消費實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難度不小。近幾年內進一步擴大內需一定程度上仍將依賴於積極財政政策的繼續實施。
2.2 增發國債仍有一定餘地
從國債餘額佔GDP的比重看,我國遠低於多數歐美國家和國際警界線。1998年我國國債負擔率為9.9%,1999年為12.8%,2000年為15.3%,2001年為17.5%;多數歐美國家為40%-65%;國際警界線為60%。而且,根據國際 經驗,當國債負擔率達到一定高度時便趨於回落。以英、美兩國為例。英國國債負擔率1945年達到216%,70年代回落到44%,目前維持在50%左右;美國1946年達到122%,70年代末回落到37%,目前維持在54%。所以,在我國增發國債仍有一定餘地,積極財政政策仍可保持其可持續性。
2.3 國債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政府增加支出引起國民收入增加的同時因導致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民間投資減少,從而國民收入下降的經濟現象。由於連續幾年我國政府在國債支出專案的安排上重點是那些直接回報率低,市場難以調節的基礎設施專案農、林、水利、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農村電網,高新技術及生態環保等,因而國債投資對民間投資未出現明顯的“擠出效應”。今後,繼續發行國債,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只要注意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避開對容易發生“擠出效應”的專案或部門即競爭性的行業或產品進行國債投資,則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不但能夠完全避免,而且會有效地帶動民間投資的增長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
2.4 赤字財政與通貨膨脹
提到財政赤字,人們總是想起通貨膨脹。的確,通貨膨脹是國債政策的重要的約束條件,當增發國債已經或即將引發通貨膨脹時,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就必須十分慎重。然而,根據 實踐經驗,只有當政府財政赤字採取了貨幣化的融資方式時,央行才會超量增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1998年以來,由於我國政府的財政赤字採取了債務化的融資方式即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而且只對商行發行,再加上央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變動實際貨幣供給量,故連續幾年來的國債發行並未誘發通貨膨脹近幾年來,央行基礎貨幣供給偏少,居民儲蓄增加較多,商行資金偏鬆,為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我國通貨緊縮的陰影至今存在。2000年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0.4%,2001年為0.7%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把達不到1%的價格水平的上升看作為通貨緊縮;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零售價格處於下降態勢,1999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3.0%,2000年為—1.5%,2001年為—0.8%。再考慮到我國貨幣政府面臨的問題,在今後幾年繼續增發國債,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應該說不會形成通貨膨脹壓力。
2.5 積極配合貨幣政策,為貨幣政策作用有效發揮和積極財政政策逐漸退出創造必要條件
國債發行一方面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於財政政策,另一方面又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為了使積極財政政策發揮有效的作用,貨幣政策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今後,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雖然短期內積極財政政策問題不會太大,但根據國際上的經驗,隨著擴張性財政政策規模的不斷擴大,它的缺陷將會因為政策時滯、 政治因素、財政赤字等問題而日趨明顯。為了預防積極財政政策的負面影響,當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穩固地走出低點、民間投資得以啟動、消費需求漸趨正常、外貿出口恢復到一定高度時,積極財政政策應該逐漸地退出。近期內,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積極配合貨幣政策,為貨幣政策作用有效發揮和積極財政政策的逐漸退出創造必要條件,包括合理運用財政資金,進一步營造能夠對貨幣政策訊號作出理性反應的微觀基礎;利用財政支援政策保證貨幣政策及其衍生工具的運用;利用 稅收政策調節商行信貸行為和信貸資金的流向;健全完善信貸擔保體系,為改進金融服務提供必要的輔助設施等等。
3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
由於種種原因,積極的財政政策在近幾年內有必要繼續實施。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任務繁重,其重要功能仍是拉動內需,促進我國國民經濟長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1 積極財政政策的長期化與我國長期經濟增長
首先,我國長期經濟增長的根本在於經濟結構的合理化。積極的財政政策實際上就是西方“需求 管理”在我國的實踐。“需求管理”是一種短期行為,從長期來說,我國經濟增長的正本之策並不是“需求管理”而是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因為我國經濟的現實情況並不是真正的供過於求,而是供不應求。要實現我國國民經濟長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根本在於根據市場需求,增加社會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實現經濟結構的合理化。
其次,經濟結構的合理化是積極財政政策有效作用的重要條件。在我國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使其長期化。由於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不僅在於擴大政府支出的直接效應,更重要的是通過政府支出的擴大拉動民間投資增長的後續效應。政府國債投資的後續效應越大,積極財政政策乘數作用就越大,積極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大。長期化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後續效應的大小依賴於合理的經濟結構。所以,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使經濟結構合理化和長期化是積極財政政策功能有效發揮的重要條件。
3.2 長期化積極財政政策有效作用的條件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1998年以來,我國財政增加支出專案主要包括:農、林、水利和在建基礎設施專案,西部開發,生態建設,固定資產和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科技 教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及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物件等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離退休人員待遇,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等。遇到的重要問題是政府支出的後續效應即對民間投資增長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財政支出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比如政府把財政資金投入到嚴重重複建設和低水平的專案或部門如基礎工業中,由於其後向產業鏈上的產品已嚴重供過於求,所以民間投資根本不會參加進來,結果當然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後續效應差、乘數作用小、效果不怎麼令人滿意。可見,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使之適應並能夠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對積極財政政策效果至關重要。
今後幾年內,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其支出方向仍應該是那些通過市場機制難以有效配置資源的專案或部門,如農、林、水利基礎設施專案含在建基礎設施專案、科技教育、生態環保、高新技術產業等等,但是一定要避開重複建設和低水平的建設專案或部門。財政支出的重點應該是那些後續效應較大或產業關聯較強的基礎設施專案和部門,如 農業基礎設施專案、科技教育等。政府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開發的投資力度和貧困地區的扶貧力度。值得提到的是農民增收問題。目前制約我國總需求增加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農民增收困難。在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都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為了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增長,提高農民收入,開拓廣闊的農村市場,政府應給予農業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和市場怎樣的財政支援或保護,應該得到人們的極度重視。這不僅是關係到農業的長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大問題,更是關係到我國經濟結構合理化和整個國民經濟能否保持長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大問題。
【參考文獻】
[1] 劉立峰.我國國債政策的經濟可能性[J].巨集觀經濟管理,2002.4.
[2] 劉樹成等.中國經濟走勢分析1998-2002[J].經濟研究,2002.4.
[3] 馬拴友.積極財政政策應轉換模式和擴大內涵[J].世界經濟,2002.3.
[4] 嚴於龍。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成效與建議[J]。巨集觀經濟管理,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