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圖書館員職業精神的三種境界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職業 職業精神 職業境界 職業價值觀
  論文摘要:從切實服務、培育良好讀者層和形成職業價值觀三個方面論迷了圖書館員職業精神的三種境界。並注重從現實過程、操作性、個人發現和自主意識等動態方面考寮圖書館員的職業精神。
  1圖書館的有關理念及圖書館員核心能力簡論
    國內外有關圖書館理念的闡述有如下觀點:謝拉提出圖書館職業的使命是:連線人類知識記錄和它的需求者臺灣大學胡述兆教授將“圖書館”定義為:圖書館是為資訊建立檢索點併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機構.阮岡納讚的圖書館學五定律是:書是為了用的,每位讀者擁有其書,每本書擁有其讀者,節約讀者的時間,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布羅德菲爾德關於圖書館的職業價值觀是:思想的自由是個人最基本的權利.閉前兩種觀念指明瞭圖書館員的核心能力之所在:建立檢索點來連線知識與其需求者,並以此為需求者服務。阮岡納贊五定律中的前四條是在說館員的核心能力,後一條涉及館員職業精神,即圖書館以何種精神使圖書館這個“有機體”不斷“生長而布羅德菲爾德的觀點集中指向圖書館員職業精神的核心價值取向:基本人權,思想自由。
    如果說謝拉的觀點還是就一般圖書館的基本屬性而言,那麼,胡述兆教授的觀點則是針對資訊社會的圖書館的屬性而提出的。在資訊時代,圖書館人應力求讓讀者在電腦前敲擊鍵盤就能得到全面、準確的資訊,這需要圖書館人付出不懈的努力.這對於圖書館人的能力是空前的考驗.所以,圖書館員的核心能力應定位於此。關於圖書館員核心能力與職業精神的問題是一個富於挑戰性的論題。而屬於人類精神範疇的圖書館員職業精神更是一個很嚴峻的話題。
  2圖書館員職業精神的三種境界
  2.1用切實服務充實圖書館員的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猶如人的精神空間.在圖書館員的職業精神空間裡面,應該以服務充實之。於鳴摘先生指出:“圖書館人乾的是服務,想的是服務,探索的仍是‘服務規律’。總而言之,離開服務,就沒有圖書館。圖書館在任何時候都要把服務作為自己辦館的唯一宗旨,作為圖書館人的行動指南。圖書館一旦不能為社會提供服務,那麼謝拉的“當他們不能完成既定任務和自己的使命時,社會就有可能、也一定會將他們拋棄”川就將成為現實.難道我們還沒有感到社會資訊機構對圖書館生存的威脅嗎?所以,我們要永遠牢記阮岡納讚的一句話:“你的責任是提供圖書館服務,服務是你的天職。
    今天我們重提“服務”的必要性就在於:重視服務,著眼於服務,是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衡量圖書館社會價值的基準點,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丟.社會越是進步,技術越是發達人們越是需要圖書館服務.並且需要的是程亞男強調的“改造我們的服務”如何改造?立足自己,從自身做起,切實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具體來講,就是提高自己的資訊加工和檢索能力,為資訊建立好檢索點,拿出圖書館實在的東西為讀者服務,這才是圖書館人職業精神的首要境界。
    圖書館職業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職業,心無旁鶩地做好服務工作,是一個合格圖書館員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但作為新世紀中國的一名自書館員,僅僅如此還不夠,還必須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間,以使圖書館的工作有進一步發展的更大空間。

  2. 2用培育良好的讀者層拓展圖書館員精神境界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圖書館活動的先驅面對歐美繁榮的圖書館事業,急欲仿效,將西方業已存在的圖書館學科、圖書館經營和管理模式移花接木到中國並在中國大地普遍推行。”恆此後的理論與實踐表明,中國圖書館並沒有走上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而中國圖書館的發展必須要找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方向。中國圖書館在國情方面的集中表現是“閱讀主體”缺乏的社會問題。蔣永福先生認為,西方圖書館學理論特別注重對讀者***閱讀***自由、讀者***閱讀***權利保障方面的研究。他們認為,保障讀者閱讀自由的權利是圖書館職業的核心價值,體現了民主政治的制度公正性。反觀中國圖書館學理論,從藏書樓脫胎並在“啟迪民智”運動的推動下產生的近現代圖書館體制,只是作為一種面向“知識分子”的社會教育機構而存在,並沒有獲得像西方國家那樣的面向大眾的、保障公民權利的制度安排地位,從而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權利這樣的話語意識這表面上看來只是中西圖書館學理論的差異,卻深藏著文化背景和人文社會心態的巨大反差,具體表現在讀者層的巨大差異上。梁啟超先生早在1925年中華  圖書館協會成立會議上就提出了關於“閱讀主體”缺乏的社會間題.時至今日,“先哲在80年前已經注意並指出了這個問題,當代圖書館活動又有了80年曲折的歷史鏡鑑,我們的規劃與管理還將在傳統思維的侷限中徘徊多久?讀者層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兩個方面的背離:一是圖書館方面並沒有強烈的面對公眾的公民服務意識,只是把自己當作機構或機關來建設,制定了許多規範來限制讀者,造成圖書館的門庭冷落現狀;二是由於讀者“缺乏公共社會歷史積澱”,在內心深處沒有公民求知和受教育的權利意識,不能主動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所以或者只能被動接受“有限”的或冷漠的服務,或者對圖書館採取漠然置之的態度。即使是把圖書館“作為一種面向‘知識分子’的社會教育機構而存在”,知識分子似乎對圖書館也沒有更多的好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依然偏好憑藉自己的個人藏書和蒐集的資料來自做自事,自說自話。這種國民心態的私體性只能形成“群眾”,不能形成“公民”,這是我們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的一種阻滯因素。所以,圖書館突出的問題是怎樣培育具有中國公民意識的讀者層。
   199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為迎接新世紀的來臨,重新思考圖書館的定義,提出了“與我們服務的人民的下列契約”,包括:捍衛每個人利用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憲法權利;為所服務的社群提供全面的資源與服務;指導孩子們利用圖書館及其資源與服務;幫助每個人選擇和有效利用圖書館的資源;保護隱私;保護個人權利以表達其有關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觀點;透過提供最大可能的觀點、意見和理念,使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有知識、有教養、有教育和豐富文化的終身學習者。川在這些契約中,除了保障自由與人權外,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兩點:一是圖書館以契約的形式“提供最大可能的觀點、意見和理念,使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學習者;二是“保護個人權利以表達其有關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觀點”。前者講的是圖書館對讀者應明確表達出“最大可能的觀點、意見和理念”,後者講的是讀者對圖書館應有說話權***話語權***,而且這項權利是受到“保護”的。這對於我們培育讀者層應該有很大的啟示:我們應該與我們的讀者有這樣的契約。一方面,我們首先應該端正自己應有的姿態***是管理者的姿態還是服務者的姿態***,應該讓公眾逐步認識到,他有權利進人圖書館,可以自由獲得任何知識;另一方面,如果讀者不能滿意地獲得知識,他應該能夠表達他的不滿,並且能夠表明他如何才能獲得他應該得到的東西,他有這個話語權。以契約的形式承諾我們的服務宗旨,並真誠允諾讀者的最大權利,是培育讀者層的有力保證。
   在培育讀者層這個問題上,有一種理論和一個例項可供我們參考。一個理論是蔣永福先生的“知識權利的保障”理論。他指出,圖書館活動所涉及的知識物件主要是客觀知識,因此圖書館制度所體現的知識共享也主要指客觀知識的共享。所謂人們利用圖書館看書學習的過程其實質是客觀知識主觀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同時又是人們接受和共享前人或他人知識成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圖書館乃是供人們共享客觀知識的公共場所。在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已普遍認識到知識共享的重要性,但知識共享並不會自動實現。客觀知識存在的離散性特徵和大量獲取時的高成本,使得個體力量難以實現知識共享最大化的願望。這就自然產生了利用公共的、社會的力量來實現知識共享的普遍需求。人們對知識共享的需求是一種善良的、健康的、正義的需求,因而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或政府都有責任和義務滿足公民的這種普遍需求,才能體現出其制度的公正性。圖書館正是民主國家或政府為了滿足公民的知識共享需求而提供的公共平臺即公共制度安排。圖書館所體現的海量知識儲存功能、異地多點多類佈局、文獻複本制度、文獻反覆流通制度以及免費服務制度等特徵,就是為了適應知識共享的需要而設計的。可以說,迄今為止,圖書館制度是民主國家或政府用來滿足公民的知識共享需求的最佳制度安排之一。這種理論從根本上揭示了圖書館的存在與公民權利的深層關係,不僅圖書館人要領會這一理論,而且圖書館人有責任使讀者也明瞭這些理念,以使他明確自己的權利所在。一個例項是新加坡完善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又這個體系由1個國家參考圖書館、2個區域圖書館、20個社群圖書館、46個社群兒童圖書館組成的金字塔型圖書館體系。值得重視的是,它的社群圖書館和社群兒童圖書館的數量之多令人為之一震:中國培育自己具有公民意識和理性心態的讀者層的工作正應該從社群圖書館和兒童圖書館開始!社群里居住的是最為基層的民眾,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他們若能經過圖書館員的努力培養,能從自己的公民權利出發,毫無顧忌、理直氣壯地出人圖書館,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讀者層,則圖書館對於中國公民意識和理性心態的建立會起怎樣的促進作用呢?因此,圖書館應該從公民的權利出發,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培養具有公民意識的讀者層這一義務。這是圖書館員職業精神的又一境界。

  2. 3用職業價值觀完善圖書館員精神境界
    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在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所信奉的原則、信念和標準。圖書館職業的價值觀是圖書館職業對事物的好與壞、善與惡進行判斷的原則、標準和信念。服從職業價值觀是圖書館職業對個體專業人員的基本要求。子良芝博士提出的現代圖書館職業主要價值觀有6個方面:①注重服務和人文關懷;②尊重理性、知識、真理,尊重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③熱愛圖書,倡導閱讀;④主張社會成員享有使用圖書服務的平等權利;⑤倡導合作和技術創新;⑥倡導寬容、公正。這些價值觀無疑是圖書館職業價值觀的完成態,對圖書館員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指導意義。但是,對於大多數圖書館員而言,更應該有在實踐過程中動態形成的職業價值觀。基於此,筆者認為,圖書館員職業價值觀的動態形成要點有三:
    ***1***注重理論研究。圖書館理論研究的物件分為3個方面:①知識組織與傳遞的方法研究。圖書館職業是對人類知識及其載體進行組織、整理和傳遞的職業,無論是在眾多的出版物中選擇館藏文獻,還是對網上資源進行評價、篩選,圖書館員都必須瞭解形成這些文獻的過程,對文獻內容進行評價的標準以及這些文獻將如何作用於其使用者的過程等,這些都是需要進行深人研究的理論問題。②讀者研究。對讀者的研究應從讀者服務失敗補救到讀者心理需要、意識及理性層次直至社會時尚、潮流及思潮的影響等進行廣泛研究。③館員自身研究。研究館員自身的知識儲備、理論水平及職業思想狀態、服務意識、職業精神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等。在這些研究過程中形成館員的職業價值觀。
    ***2***與時俱進。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之五是:“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圖書館員職業價值觀應該隨圖書館的“生長”而與時俱進。圖書館與人類教育有著夫然的聯絡。可以設想,圖書館的未來發展必然是隨著社會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終身教育理念,書院式大學教育改革設想,基於資源的學習的基礎教育觀等等,都使圖書館與教育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圖書館人應該認識到圖書館職業的教育使命就是服務於個人的教育權利,為社會成員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和服務。儘管有人認為圖書館員應該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教師的觀念是對圖書館員職業使命的拔高,但圖書館的發展必然使圖書館員的職業角色有所變化,圖書館若能隨此變化而與時俱進,並使之成為圖書館員的職業價值觀,則必能豐富圖書館員職業價值觀的內容。
    ***3***做好幫手。Wright H C說:圖書館員“必須明白科學研究的結構,因為他們的基本功能就是照顧其他人的研究興趣,他們的管理功能和他們自身的學術功能都是為了服務於這一基本功能”不管進人圖書館的“他人”是為了學術研究,還是為了經濟利益,甚至為了休閒娛樂,“照顧其他人的研究興趣”就意味著圖書館中永遠處在“幫手”的地位,永遠要“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就需要圖書館員在職業價值觀中形成努力學習、勤於實踐,樂於服務、勇於奉獻的“幫手”精神。試想,學者們處在學術研究的前沿,經濟界人士處在經濟建設的前沿,孩子們需要成長,老人們需要圖書休閒,圖書館員們如果沒有“幫手”意識,沒有無私奉獻意識,沒有對職業的崇高價值感,我們能在這個崗位上持久地待下去,並做出一定成績嗎?“幫手”精神應該成為圖書館員職業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3結束語
    圖書館員職業精神屬於人類精神認識論範疇,與圖書館職業哲學密切相聯,與職業使命和職業道德規範亦息息相關,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儘管上升到很高層次的理論探索是必要的,對圖書館實踐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但是,在圖書館的現實工作過程中體會精神、體現精神,並有理論結晶,是各方面應該特別關注的。重視過程,關注操作性,尊重個人發現和自主意識,是尊重人的理性的集中表現。但願圖書館有關理論探索從這些點點滴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