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論文
財富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財富分配問題新論
摘要:分配問題始終是主流經濟學的關注焦點。總體來看,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研究視角大都以貨幣性收入***消費性收入***為基礎,注重資本、土地、勞動、技術等市場性生產要素的報酬獲取,這符合經濟學關於投入獲得回報的基本規律。但是在國民財富的創造過程中,制度、政策、教育、安全等公共性要素也參與其中,理應進入分配過程。因此,在財富分配問題的研究中,應該首先分析財富的創造過程再討論分配問題,這符合經濟學的基本邏輯。基於此,在財富分配問題上,應將市場性與公共性生產要素都納入財富的創造過程,並進一步將財富分配劃分為市場分配與公共分配,以個體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作為財富類別,進行全面的考量分析。
關鍵詞:財富創造;財富分配;市場性生產要素;公共性生產要素
中圖分類號:F014.4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2-0046-04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針對實物財富或者貨幣財富進行的分配過程是自然經濟規律的客觀作用。根據克拉克的思想,勞動、資本、技術、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得到各自貢獻的部分,是初次分配過程中經濟效率與實現公平的體現。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主流的分配思想並未考慮公共要素對於財富創造的作用,相應的,也就沒有將公共要素的分配計入其中。
一、當前分配問題的研究思路及現狀述評
***一***當前分配理論的研究思路
主流經濟學對於分配問題的研究,有著不同的視角。總體而言,收入分配指的是對收入進行的分配,即收入是分配這一活動的標的物。當前關於分配問題的研究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即在資本、土地、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創造出收入以後,就進入了對收入進行分配的過程,以總收入為基礎,將分配分為三個層次,即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其中,初次分配以市場為主導,主要注重發揮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即效率問題;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主要以政府部門為主導,解決公平性的問題。這一思路蘊含的基本前提是,三次分配的標的物即總收入,都是由資本、土地、勞動、技術等要素創造的。
圖1主流經濟學的分配邏輯
***二***研究現狀述評
當前國內的研究現狀是,對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分配格局問題、多層次的收入差距問題、收入分配均等化等方面的關注較多,再分配領域的研究則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為主,這與社會轉型的特殊背景有很大相關性。眾多研究資料各自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整體上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擴大公平與效率的分歧。現有研究資料顯示,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研究者對於公平與效率的權衡取捨都在矛盾中進行,也難以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既符合福利最大化又滿足效率最大化的平衡點。初次分配對於效率的客觀要求是財富增加的重要動力,而再分配對於公平的價值取向是財富增加的重要條件。“做大蛋糕”與“切蛋糕”孰輕孰重始終是一個待解的難題。第二,縮小分配的標的物範圍。當前的分類方式中,初次分配的標的物主要是物質性財富,可以直接用貨幣進行衡量。再分配的標的物實質上也是物質性財富,只不過是通過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稅收等手段實現。除此之外,還存在多項非物質性財富,對於財富的再創造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無法進行貨幣化衡量,這些並未包含在其中。第三,拉大了不同分配層次的界限。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之間是相互影響與制約的關係,界限並不清晰。
基於此,本文認為,全面分析分配問題,合理把握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均衡,首先需要重新思考總收入的創造過程,除了公認的生產要素以外,還存在哪些有助於增加總收入的要素?如果這些要素參與了收入的生產過程,那麼是否又參與了分配過程? 首先需要確定的一點是,影響收入創造的要素,必定影響收入的分配。
二、重構分配邏輯
傳統對分配問題的研究主要以消費型***貨幣型***收入為主,而這類收入又是由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創造的。如果將收入的範圍擴大,將公共要素納入收入的生產函式中,則顯然會產生不同的分配邏輯。
***一***關於分配的標的物
1.收入。收入是一個流量概念,一般指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即傳統經濟學中分配的標的物。對於國家來說,採用的是國民收入的概念,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對於個體來講,收入指個人從各種途徑所獲得的收入的總和,包括工資、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會福利等所收取得來的收入。該指標是預測個人的消費能力、未來消費者的購買動向及評估經濟情況好壞的一個有效指標。在此基礎上,傳統經濟學一般認為收入分配指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在一個社會內部的不同集團之間、不同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割或佔有,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或社會經濟體制條件下,根據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原則和收入分配機制實行的經濟執行過程,是社會經濟活動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2.收益。收益是一個比收入範圍更廣的流量概念,是廣義的收入。亞當・斯密將“收益”界定為“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即收益是財富的增加;歐文・費雪在《資本與收益的性質》一書中對收益進行了分類,即精神受益、實際收益、貨幣收益。當前主流經濟學的研究物件主要是實際收益,即物質財富的增加;林德赫爾將收益解釋為資本在不同時期的增值,視收益為利息;希克斯則認為收益是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個人可以在該時期消費的最大金額。從漢語語義學上來講,“益”指好處或利益,與“害”相對。“收益”即得到的好處。在這個角度上來說,收益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尤其在公共經濟活動層面。
3.財富。財富是一個存量概念,是本文所分析的分配的標的物。在許多國家,財富包括對基礎服務的享受,如醫療衛生,以及對農作物和家畜的擁有權。財富的定義有很多:色諾芬認為財富就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諸如馬、羊、土地等有實際用處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指出真正的財富由使用價值構成;早期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由貨幣或金銀構成;亞當・斯密將財富既理解為價值即社會財富,又理解為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李嘉圖則認為在財富中還含有不是由人力取得的一些物品;馬克思將財富理解為社會財富,並將社會財富歸結為勞動產品;《辭海》對財富的定義是“具有價值的東西”;《現代經濟詞典》對財富的定義是“任何有市場價值並且可用來交換貨幣或商品的東西都可被看作是財富。它包括實物與實物資產、金融資產,以及可以產生收入的個人技能。當這些東西可以在市場上換取商品或貨幣時,它們被認為是財富。財富可以分成兩種主要型別:有形財富,指資本或非人力財富;無形財富,即人力資本”。 綜合各個不同的概念,可以將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概括:收入是收益的一個類別;不同型別的收益總和即是財富。
***二***財富分配前提:財富創造
以財富為分配的標的物,是重構分配邏輯的前提。以此為基礎,首先分析財富的創造過程,即財富是由哪些因素生產出來的***流程1***,再分析財富的分配過程***流程2***。
圖2財富分配邏輯圖
1.財富:生產、分配與再生產。第一,財富的創造過程。在流程1中,市場性生產要素和公共性生產要素共同參與了財富的創造。一般來說,資本、勞動、技術、管理等要素是生產財富的主要要素,同時,安全、機會、教育、健康、社會保障、政策與制度、合作等也對財富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前者可以概括為能夠通過市場交易的市場性生產要素,後者可以概括為公共性生產要素。第二,財富的分配過程。一般來說,凡是影響財富來源的因素,都會影響財富分配。在流程2中,基於公共性生產要素和市場性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過程劃分為市場分配和公共分配就成為合理的邏輯。個體通過市場分配的方式獲得相應的收益,個體通過公共分配的方式索取相應的權益。第三,財富的再創造過程。在流程3中,不管何種形式的財富分配,其最終目的都是通過新的分配結果來促進財富的進一步生產,即財富的再創造過程。而市場分配與公共分配的結果影響著財富的再創造。
2.公共性生產要素與市場性生產要素。財富是生產要素創造的結果,財富總量的增加是公共性生產要素和市場性生產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市場性生產要素豐富而公共性生產要素稀缺,財富總量難以達到最大化;市場性要素稀缺而公共性生產要素豐富,同樣不是最優的組合。只有二者以合適的比例組合的時候,才能形成公平的、富有效率的社會。
首先,市場性生產要素。市場性生產要素是可以在市場上交易的生產要素。主流的經濟學理論認為,財富是由一系列能夠直接生產產品***有形***或服務***無形***的要素在經過合理的組合後創造的,這些要素包括土地、資本、技術、勞動、知識、管理等,可將其統稱為資源。資源的所有者在擁有明確產權的前提下,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換以獲取收益,在這一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價格體系得以形成。在此基礎上,市場分配的目標是保證個體獲得參與市場活動的報酬,以投入獲得產出為基本原則,以競爭為基礎,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照對財富的貢獻度各自獲得相應的份額,是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利益的分配。
其次,公共性生產要素。除市場性生產要素以外,還存在另一類要素,同樣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卻被忽略或者說未被納入生產要素理論中***對於分配的重要性已經有很多論述。但是還沒有從生產或者財富創造的角度進行分析的***,這一類要素由公共分配產生,不能通過在市場上進行有價交換以獲取私人收益,但是對於個體來說,是有著明確的歸屬權,與產權意義有所差異的是,此歸屬權是建立在個體基於公民身份獲取的法律權利基礎上的。“公共”意味著非排他,即集體成員在相應的範圍內共享收益。從國家層面來講,即是社會公眾普遍享有的收益。具體來說,公共性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公共資源,是維繫經濟秩序和社會制度必須具備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社會制度等,是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市場性生產要素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換不同,公共性生產要素通過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在全社會範圍內對個體進行分配,進而構成個體用以創造收入的財富。從分配結果來看,在市場掙得的收入是一種報酬,但不是唯一的報酬。對於很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而言,能否獲得創造財富的機會同樣是重要的,公共性生產要素則提供了這一機會,這也正是公共分配的重要意義所在。
三、財富分配:個體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
財富的生產過程是各類生產要素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過程,其集中的指向是財富的創造;而財富的分配過程則是財富由集中走向分散的過程,分散的指向是不同型別的收益,以促進形成新的生產要素組合,並最終被生產要素所有者投入到財富的再創造過程中。在分配***分散***過程中,經由市場性生產要素和公共性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財富,按照各自的貢獻轉化為具體的收益,即要素所有者的全部收益是公共分配和收入分配的共同作用。因此,分配的核心正是收益的具體分配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收益既是任何層次分配的起點,也是分配的終點。
基於財富的豐富內涵,以及兩種型別生產要素可能產生的財富型別,可以將國民財富分為個體財富、共同財富和公共財富,對財富總量進行的分配進而形成收益,即個體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這一分類的基礎是個體的三重身份,即獨立人、組織人、社會人,即個體以獨立人身份獲得個體勞動收益、以組織人身份獲得組織收益、以社會人身份獲取公共收益***,每個類別的收益都是市場分配與公共分配的共同作用,也是由市場性生產要素和公共性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
***一***個體直接收益
國家或者社會的財富在經過一系列的分配過程之後,一部分轉化為個體的直接收益。個體直接收益是指作為獨立人的個體所獲取的勞動收益,是一種獨佔性收入,以個體對社會財富的貢獻度為衡量依據所獲得的收益,是個體憑藉自身具備的生產要素與生產能力所實現的貨幣淨流入,是可以用貨幣進行衡量的收入。如扣除各種稅費的工資***純收入***。
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為個體以貢獻度為基礎獲得勞動收益提供了基礎。個體貢獻度的衡量依據主要是其擁有的市場性生產要素。個體的勞動技能、時間投入、知識水平等都是財富產生的基礎,基於投入獲得相應的報酬是基本的經濟準則。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之間所擁有的市場性生產要素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貢獻度,進而成為差異化的個體收益的產生基礎。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和應該優先解決的是,如何保障個體獲得應得的直接收益而避免出現應得未得的問題。這既關乎經濟效率的實現,也影響財富的再創造。市場分配的有效程度對於個體直接收益的獲得有著關鍵的影響。
***二***共同收益 個體作為組織人獲取的共同收益,即個體憑藉自身具備的組織成員身份而獲得的收益,是一種分享性收益,是與其他成員共同分享的收益。共同收益是以個體對組織財富的參與度為衡量依據所獲得的收益。組織人共同收益的獲得,是其分享組織發展成果的表現。如各類組織的年終獎設定。
個體以參與度作為獲取共同收益的依據,是建立在合作收益的基礎上的。組織內部不同個體之間的合作方式,對組織財富的創造有著重要的影響。具體來說,個體以組織人而不是獨立人的身份參與經濟活動,核心在於預期通過組織作為載體,與組織內成員進行合作,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以實現組織創造的總財富大於單獨個體創造的財富之和的目標。假設存在互補個體A與B,個體A能夠獨自創造Ta的財富,B能夠獨自創造Tb的財富,而A和B以組合的形式開展經濟業務能夠創造Tc的財富,Tc>Ta+Tb。其中Tc-***Ta+Tb***即為應該重新分配給A和B的共同收益。對於共同收益的分配要解決以下關鍵問題,即如何保障組織人獲得合理而不是過高或過低的共同收益,換言之,組織人以各自承擔的合作成本作為分享共同收益的基礎,此合作成本即為參與度。
***三***公共收益
第三層次是個體和組織作為社會人獲取的公共收益,是一種共享性收益。公共收益是以個體和組織***生產要素所有者***對社會財富的關注度為衡量依據所獲得的收益。如退休人員對發展成果的共享,其以定期提高的養老金為內容,並不對制度內的個體進行區分。
對公共收益的分析首先要明確社會人獲取公共收益的基礎。社會人在財富創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公共需求是對公共收益進行分配的根源,每個個體都通過對社會事務的關注來表達自身的公共需求,並進一步以持續關注的方式對具體的分配情況進行監督。首先,無論是獨立人還是組織人,都需要在安全的環境、產權的保護、法律的制約下開展財富的生產。此為基礎一;其次,從獨立人的社會屬性來看,要想避免貧困者日益貧困、富裕者愈加富裕的馬太效應,應該保證每個獨立人擁有創造財富的機會,在機會與能力的共同作用下,獨立人之間的差異化所得是公平的,也是有效率的。其中以公民身份獲取自公共教育的知識、獲取自公共衛生的健康、獲取自公共法規的機會與權利、獲取自公共政策的資訊等,都為獨立人提供了創造財富的機會。此為基礎二;最後,從組織人的社會屬性來看,公平的交易秩序、自然的市場體系、一致的制度規則等是每個組織人所必需的基本條件,能否通過公共收益的分配實現以上各類公共需求的有效滿足,是判斷當前以及預期財富總量的依據。此為基礎三。
四、現實解釋:以養老保障體系為例
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以世界銀行提出的五支柱模式為基礎,目前主要包括三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而關於世界銀行主張建立的“零支柱”和“第四支柱”,儘管我國並沒有予以明確,但是實際上還是有相應的體系實現這兩個功能的,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差別在於,世界銀行主張國家責任的均等體現,每個國家公民均可享有,而低儲存在諸多限制條件。關於第四支柱,基本上與我國長期存在的家庭養老是一致的。
針對現狀,以本文提出的財富新論為基礎,有助於找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路徑。在構成圖中***見圖3***,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產生的收益可以按照個體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的類別進行劃分:
圖3養老收益分配構成圖
***一***存在問題
第一,零支柱。我國零支柱的養老體系尚未建立,國民並未以公民身份獲得基本養老金,也就是說個體並未以社會人的身份自國家獲得這一公共收益。而實際上,作為國民養老金的主要來源――國家稅收,正是由全體國民共同創造的,理應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第二,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收益具有個體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的三重屬性,這一屬性集中體現在個人、用人單位、國家的三方繳費責任,同時具有獨立人、組織人、社會人身份的個體可以在這一體系中獲得收益。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具有以上三重身份的個體並不能均等化地享有三類收益,並集中體現在農業轉移人口群體。
第三,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具有明顯的個體收益、共同收益屬性。處於市場競爭中、以組織優勢***資金、技術、人才等***實現財富總量的創造,基於此前提,個體以組織人身份***用人單位的繳費責任***和獨立人身份***個體的繳費責任***獲得企業年金產生的養老收益是合理的。以此衡量企業年金體系,可以直觀的總結存在的問題,即大部分建立企業年金的組織具有明顯的壟斷特徵。
第四,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具有明顯的個體收益屬性。在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保單***中,個體以繳納保費的形式、以保險公司為載體,實現老年風險的化解。然而,當前商業養老保險並未發揮應有的支柱作用。
第五,第四支柱。個體以血緣、親緣關係在家庭中獲得基本的養老收益,一直是我國主要的養老保障模式,尤其在中國的農村地區,這一特徵更為明顯。但是,在當前家庭結構逐漸改變、老齡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家庭養老實際發揮的功能受到很大限制。
***二***解決思路
第一,構建零支柱,建立國民養老金。以公民身份建立惠及全民的國民養老金,以實現個體最低的養老保障。國民養老金的建立,可以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為基礎,改革當前的繳費方式,即實現“繳費型”向“非繳費型”的轉變。
第二,完善第一支柱。在城鎮化的背景下,將農業轉移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有助於大數法則基礎上的制度本身的可持續性,也是國家推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基本體現。
第三,改革第二支柱。對壟斷企業加強監管,對非壟斷企業提供支援,是改革企業年金的基本路徑。
第四,鼓勵第三支柱的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功能發揮,可以通過與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予以實現,以此解決個體繳費困境。
第五,對第四支柱予以支援。家庭養老困境的緩解,在於解決當前家庭養老服務人員不足、經濟支援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以第三方組織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的日常服務。
結語
無論按照哪種方式進行財富分配,其邏輯基礎在於保障每一項參與財富創造的要素都能夠獲得應有的報酬。以此為基礎,需要調整思維模式,重新審視財富的生產要素,將各項公共要素納入其中,賦予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有的權重,這既是有關經濟總體效率的基本問題,也是有關社會總體公平的基本內容。在我國城鎮化持續推進、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各項改革處於關鍵階段的總體背景下,以新的視野研究分配問題,無疑是一項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喬・B・史蒂文斯.集體選擇經濟學[M].楊曉維,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92.
[2]席恆,雷曉康.合作收益與公共管理:一個分析框架及其應用[J].中國行政管理,2009,***1***.
[3]席恆.公與私:公共事業執行機制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英]安東尼・B・阿特金森,弗蘭科伊斯・布吉尼翁. 收入分配經濟學手冊***1***[M]. 蔡繼明,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5][美]約翰・貝茨・克拉克.財富的分配[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0.
[6][英]詹姆斯・E・米德.效率、平等和財產所有權[M].沈國華,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篇二
短缺商機創造財富
[摘要]物以稀為貴,短缺是經濟洋行牟利的第一動因,一切有用而短缺的東西都可以是商機,都可以創造財富。隨著中國步入老齡社會,老年人越來越多,但是老年人買衣服難是多年的老問題了。本文以老年人服裝消費為例,闡釋短缺商機如何創造財富。
[關鍵詞] 短缺商機財富老年服裝
到市場上逛逛服裝商店,人們就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俊男俏女的服裝,花紅藍綠的兒童服裝比比皆是,而想買件老年人服裝卻是十分困難的事。尋找專賣老年人服裝的商店更是困難。從市場經營的規律來講,凡是市場上短缺東西,就是一個財宮訊號, 就是一個潛力, 就是一次機遇。所以,這種現狀應當引起商家的重視。
一、短缺商機的概述
商機無論大小,從經濟意義上講一定是能由此產生利潤的機會。商機表現為需求的產生與滿足的方式上在時間、地點、成本、數量、物件上的不平衡狀態。舊的商機消失後,新的商機又會出現。沒有商機,就不會有“交易”。任何商機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條件,往往能察覺商機的人不一定具備實現商機的條件,像有許多商業諮詢機構,他們可以給客戶提供商機,提供實現商機的方法,可是他們自己不能去做,就因為他們不具備實現商機的條件。由於物以稀為貴,所以任何資源的短缺都會在某中程度上帶來一定的商機,只要抓住機會,就可以實現創造財富。
二、老年服裝市場的現狀分析
1、服裝款式陳舊。一般商場所賣的老年人的服裝,款式過時,顏色灰暗,尺碼不全等。老年朋友很少可以挑選到稱心如意的服裝。
2、生產商難以批量生產。從務實到審美,老年人已不再是老眼光。漂亮得體,還要體現個人修養和獨特魅力。現實情況是老年人體型差異大,大批量加工生產難以維持。
3、老年消費者對服裝保健心理訴求強烈。老年人一般對自身的健康問題比較關注,老年人的服裝不能像青年人的服裝一樣,那些剪裁布料少,款式奇特的服裝對老年人來說就不太合適了。老年的服裝應該往合身,舒適,保健的方向發展。
4、品牌企業難以維持。服裝企業之所以更願意選擇空間大的年輕人市場,一個原因是老年人時尚感不夠強烈,不像年輕人換衣頻率高,二是老年人身材比例難以統一,體型差異大,生產加工號型繁多,批量生產困難,企業利潤較小。
5、批發市場薄利難銷。老年人由於受到經濟的限制,消費能力相對比較低下。一般的市場裡面的老年服裝價位在30-40元的居多,100-200元的就比較少了,200元以上的基本很少有了。而且一天的銷售量維持在10件左右,流水有限,這就使很多商鋪不願意經營老年人的服裝,老年服裝被認為無利可圖。
三、老年服裝市場的前景
1、人口。在購買力和購買慾望兩個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人口數量越大,需求就越大,市場也就越大。目前我國60 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5億,佔總人口的11%以上。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也必將產生對服裝的巨大需求。
2、購買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城市老年人由於有退休金、儲蓄以及社會保障,所以購買能力較強。農村老年人的購買力較城市老年人來說要弱一些,但是農村老年人的人口基數大,其總體的消費能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3、購買慾望。由於受過去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捨不得在穿著打扮上花錢。然而,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收人的提高,很多老年人希望通過穿著打扮使自己顯得年輕一些、有魅力一些,捨得在服裝上花費,其邊際消費傾向明顯高於中青年消費者。
綜上所述,老年服裝市場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孕育著無限商機。
四、老年人服裝消費特點分析
1、追求實用性。老年消費者把商品的實用性作為購買商品的第一目的性,他們強調質量可靠、方便實用、經濟合理、舒適安全。至於商品的品牌、款式、顏色、包裝,是放在第二位考慮的。隨著老年人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老年消費者買服裝,首先考慮的是服裝的品質和實用性,價格因素在老年消費者中發揮的作用逐漸趨弱。
2、有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源於人作為社會動物的合群性,此外,作為社會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有賴於社會的認可,所以,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往往顯示出循規蹈矩、人云亦云的特點,對於老年人尤其如此。
3、適當時髦。老年人的服裝式樣應適當趕時髦,如今,老年人不僅會考慮時裝的式樣是否適合自己的體型。對於其他方面也有要求,顏色打破藍、黑、灰的老三色,選擇中間色的布料,還可以毛衣為起點選用鮮豔的顏色。總之老年人要綜合考慮服裝的款式、顏色的搭配、面料的質地、本人的體型,揚長避短,穿出自己的風格。
4、服裝要美。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消費者的愛美心理出發,通過其求美心理來開啟銷售的突破口。人們常說“老來俏”,“老來俏”即老年人也應該追求美和俏,講究服裝美,可以使老年人煥發青春,顯得生氣勃勃,不僅給別人帶來美的享受,而且還會提高老年人在一切交往、活動中的自信和勇氣。
五、老年服裝市場的開發及營銷對策
1、結合老年消費者的實際,提高服裝質量。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服裝的需求在逐漸發生變化,即由傳統的滿足護足防寒的基本功能需求向追求品位、講究環保和健康的新趨勢發展。大多數生產老年人服裝的企業只關注服裝的面料選擇,一般選擇柔軟、易清洗、不刺激面板、穿著輕便的面料。除了滿足老年人對服裝實用性、健康性的要求,還要求服裝具有美化功能,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產品種類的選擇要考慮到現代中老年人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和休閒方式。老年服裝的研發設計應結合實際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2、對老年市場科學細分,進行區別定價。制服裝企業和銷售企業應根據老年人的消費觀點和消費理念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型別的老年消費者進行消費群定位、價格定位,推出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傳統老年人的消費觀念節儉、理智、追求物美價廉和經濟實惠,對此,商家在為老年服裝定價時既不能哄抬價位,也不能盲目低價,以次求廉。應注意服裝的價值價格比要符合老年人心目中的評判標準。制服裝企業可以通過改進生產方式和工序、變換材料搭配等方法降低成本,但不能因為成本的縮減而忽視了產品的質量或者通過選擇一些劣質材料的方式來降低成本,這樣勢必會導致市場份額的流失。
3、由於老年人身體及年齡的特殊性,老年裝營運企業應注意老年裝分銷策略,並針對其子女、朋友等實施一定的營銷策略。老年人不喜歡孤獨,又最容易孤獨,他們渴望與人接觸,渴望得到社會、家人的尊重和關注。因此在營銷的各個環節,都要用“情”字貫穿始終,處處為老人著想。在節假期間,要利用媒體宣傳,公益廣告等方式喚起晚輩對老年人的孝心,也喚起老年人追求美的願望。通過營銷手段,促進老年服裝的消費。
4、改變傳統理念,加強引導宣傳。視聽廣告***通過電視、電臺、電影播放的廣告***對老年消費者的影響最大。老年人閒暇時間較多,他們收看電視和收聽廣播的時間比較長,這就決定了視聽廣告對他們起作用的時間也比較長。讀書看報也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好的報刊廣告同樣非常有吸引力,並且其製作費用要遠遠低於視聽廣告。廠商針對銀色市場應該綜合考慮,根據不同產品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廣告媒體。
5、消費場所應採取就近原則。出於身體原因的考慮,在開辦老年人服裝店的時候,一般應考慮交通便利的地段,不要設在交通不便或人煙稀少的地方。
六、小結
老年人服裝已經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只要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商機,根據老年人消費的特點和喜好,制定適宜的營銷策略,老年服裝市場,將為我們創造巨大的財富。
參考文獻:
[1]王秀芝.老老年服裝消費特徵分析[J].市場調研,2008;1:148
[2]於建新.老年服裝及其發展研究[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08;1:5-6
[3]張吉吉,方敏.服裝市場營銷學[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11
[4]李樂山.設計調查[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