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範疇層次探析唯物史觀的邏輯思路

  《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於1845~1846年合著的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里程碑性的著作。哲學界以往的研究角度各異,闡述了許多精闢的見解:最常見最普通的是將它視為唯物史觀的充分完整的展述,有學者認為它實現了人的本質觀的革命變革,有學者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在《形態》中是對《提綱》的並非喪失而是真正的迴歸,有學者則以其價值取向對未來共產主義的現實性作了分析與探討,還有學者則從社會形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擬從《形態》中的範疇層次對馬克思哲學的各個有機組成部分進行統一的認識。

  列寧曾說:“範疇是區分***人與自然界***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任何科學都有自己特定領域裡的範疇,範疇的合理性、有效性、規範性,並運用一定方法對範疇及範疇之間的關係進行合理描述及展開便形成科學。在《形態》第一卷第一章中具有重要性的範疇達三四十個之多。當然,由於馬克思恩格斯世界觀剛轉變不久,一些範疇用語不太科學、合理,界線模糊,但不妨礙我們解讀其中的天才思想。認識這些範疇的確切內涵,明白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理清它們的層次,對於我們把握馬恩形成唯物史觀的邏輯理路,瞭解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和哲學觀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指導認識作用。

  在《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德意志意識形態是種種“關於自己本身,關於自己是何物或自己應當成為何物的虛假觀念”,“這些哲學英雄們的咩咩叫聲只不過是以哲學的形式來重複德國市民的觀念”,“他們按照自己關於神關於模範人等等觀念來建立自己的關係。”認為“思想統治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決定性的原則,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隻有哲學家們才能揭示的物質世界的祕密。”這是一種純粹主觀抽象的思辨哲學。馬克思恩格斯覺得有必要揭穿“這種如此投合於沉溺於幻想的精神萎靡的德國人民口味的哲學鬥爭”,以“使之得不到信任”。另外,我們知道馬克思的世界觀有一個由受黑格爾思辨理性和費爾巴哈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影響到最後轉變成為科學的歷程。這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表現為:一方面馬克思已經認識到有必要從客觀現實出發加以事實性表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其總體思維框架中,濃重的人本主義主觀先驗邏輯仍貫穿全篇。如在描述歷史現實的時候,先驗地假定人的本質狀態和從一般勞動的認識出發,通過對異化的否定和拋棄達到對一般勞動的復歸和真正佔有,假想地過渡到共產主義狀態。這無疑有礙於自己真正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為了批判各種形形色色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為了徹底清算自己思想認識中唯心主義的殘餘。1845年馬克思先後寫了《提綱》,《形態》兩篇文章,這裡,馬克思恩格斯徹底拋棄了以往那種抽象的人道主義價值懸設,以一種具體的、現實的、歷史的眼光去洞悉人類社會的客觀過程,以一種有別於以往一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視域闡述了唯物史觀。我們認為把握了《形態》中不同層次的範疇及其聯絡,就把握了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的獨特視角和總體框架,有助於達到對它的科學認識。

  對範疇作一區分可以有不同的標準。此處我們是根據範疇在唯物史觀形成中的整體構思牽引與形成機制中的相互作用、歸屬層面、制約層面而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形成唯物史觀最根本最核心的中心範疇。它們是進行理論釐定的中心層次,主要有分工、勞動、生產工具、生產力等。這裡我們把“人”也歸人這一層次,因為在《形態》中馬克思認為它是“開始要談的前提”、“現實的前提”,這些人不再是抽象的人,直觀的人、只具有感情和愛的人、一般的人或者標準人。“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些範疇是馬克思確定自己唯物史觀的邏輯思維行程的最初出發點,他回答了什麼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什麼是社會存在的本質以及什麼是社會歷史中取決定性的東西這些唯物史觀最基礎的問題。“這絲毫沒有什麼人應該具有的某種抽象的類本質,即使是‘生產’也不是人應該具有的、而是人類歷史從動物生存***肉體組織的生物內驅力所致***歷史性的跨出這一步‘開始生產’那一刻,人才歷史地、具體地、現實的獲得了新的人類社會生存的質的歸定性。人類社會存在是在長期物質發展的一定階段上通過現實的生產歷史地實現的。”

  勞動的歷史,生產工具的演變史即生產力的演變史同時又是分工由原始自然的分工、簡單的分工再到發達的分工的發展過程。“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僅僅是現有生產力的量的擴大,都會引起現有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僅僅是認識人類歷史事實和人的本質的一個方面,它還包括另一方面。由此由第一層次的範疇牽引出第二個層次如生活方式、勞動方式、活動方式、生產方式、生產關係、所有制、交往、交往形式、交往方式、資本、競爭等。有些範疇的內涵有相重複之處,但外延卻彼此不一。只從生產上去界定人和歷史,只是達到了初級層次上的一般規定性,還缺乏對它的本質進行規定。這種規定性是什麼呢?就是第一層次中分工範疇所指向的另一極——生產關係。人們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生產關係,“它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的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一定的生活方式。”“而一定的生產的內在結構組織和動態格局的功能實現,這就是生產方式。”個人的社會性的本質就存在於這種獨特的生產方式之中。“因此,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即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資條件。”這種一致體現了一種高度的統一,擺脫了思辨哲學的對人的純主觀本質的界定。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當然不僅是民族之間的關係是這樣,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是如此。生產力是人類社會三大分工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任何生產力的飛躍都帶來分工的變化,同時交往形式也發生變化,同時又引起所有制的不同形式的變化。從部落所有制、國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直到資本主義所有制莫不如此。在資本主義所有制時期,由於分工和生產力的發展、交往形式的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開闢、世界市場的形成、競爭的加劇、商業資本的興起,逐漸排擠了自然資本。處於最具決定性的地位和因素當然是生產力。這種客觀的物質力量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矛盾衝突而孕育的現實存在。分工由此而產生,在某一種程度上是生產力的最佳延伸,生產力的歷史就是分工的歷史,抑或反之。民族內部與外部的交往也隨之發展起來,交往關係、交往形式、交往行為並不是現實生活中人群共同體的資訊、能量、物質互換互通的簡單關係,必須放到與生產力的相適應的對立統一關係中解讀。這所有的一切結果便是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也形成發展起來。它是歷史的產物,是一定的生產力、分工、交往的延續和體現,既可以成為後者積極發揮作用的最佳舞臺,也可以成為限制其發展與延伸的枷鎖和桎梏。可見,生產力、分工、交往、所有制形式、生產方式、社會關係等範疇是馬克思恩格斯深刻闡述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也是我們把握《形態》必須加以重視和正確理解之所在。當然不能僅從時間的向度來考察這些範疇。任何一個用語在某一層面上都存在相互制約的影響。社會的發展便是它們之間相互確認、相互規定、相互限制又相互作用的複雜而不斷嬗變的歷史。

  第三層次的範疇有:異化、所有制形式、利益、社會關係、社會狀況、社會形式、行會、市民社會、家庭、國家、共產主義、法、等級、階級、集體、道德、宗教、形而上學、歷史、意識、意識形態、意識形式、偶然性等。這些範疇儘管多少有些派生性、從屬性,某種程度上是第二、三位的性質,但它絕非可有可無的。正是這三個層次範疇之間的釐定契合,才可能建構唯物史觀的完美大廈。有些範疇具有上層建築的內涵,但不能籠而統之,我們必須對每個範疇作實質性的價值歸屬和屙性裁定,使它成為構建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理論大廈所必不可或缺的建築材料。

  在《形態》中馬克思轉換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的概念,“由於共同活動本身不是自願而是自發地形成的,因此這種社會力量在這些個人看來就不是他們自身的聯合力量,而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權力。”這裡不再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作的先驗設定邏輯中對異化的描述了,而是一種現實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對立統一基礎上的現實的客觀邏輯的描述了,因為在《形態》中,馬克思運用經驗歸納法,從經驗的敘述事實中抽象出以下兩個觀點:一是由於分工存在,生產力與社會狀況***社會形式***之間必然會存在矛盾,它又“是以家庭中自然產生的分工和社會分裂為單獨的家庭為基礎的”。…㈣’由此出現的勞動和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和私有制的出現。二是由於分工產生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公共利益“以國家的姿態而採取的一種和實際利益脫離的獨立形式的虛幻共同體形式”表現著。這種自發形成的由於分工不同而相互組合而成共同活動的社會力量,對於特殊利益來說就是一種異己的,不能駕馭的真正顛倒主客體關係的支配人們意識和行為的力量。只要兩者之間存在分裂,它就是“一種統治我們的,不受我們控制的,與我們願望背道而馳,並且打算把我們化為烏有的力量。”由這一思維行程邏輯,馬克思恩格斯對異化勞動的消滅即未來的共產主義的狀態加以描述,提出兩個前提:異化的普遍性和人類的多數成為“完全沒有財產的人”——無產階級的廣泛性,而這又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速發展為前提。因為“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另一方面普遍交往才能建立,無產階級才能相互發現並相互結合起來”。否則共產主義只是一種“地域性的存在”,思維行程邏輯至此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用一種客觀的現實的具體的視角,馬克思站在現實的角度,由最根本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狀況入手,描述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異化勞動的不合理性,以及消滅這種異化勞動的迫切性和前提條件,以達到未來共產主義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這一思維行程邏輯除了本身是一種抽象概括之外,毫無一點思辨唯心的色彩。由此馬克思說:“共產主義對我們說來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的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

  大家可能會認為將唯物史觀作這種人為而機械的區分無疑會割裂著作的完整和諧。但此處的區分並非去瓦解科學唯物史觀體系,只是理清和把握馬克思哲學的思維行程邏輯時提供一種便捷的路徑而已。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思維言路並未因此斷裂,至此我們必須對《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的邏輯理路作出一全景式的解讀。

  《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一種科學的實踐觀出發,在實踐思維方式的指導下,首次以幾乎典型而完美的哲學思維方法——歷史與邏輯一致的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理論,達到了在社會領域裡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法邏輯思想的完整闡發。如展開“人”這個重要前提的邏輯運演行程是:“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係”***人的自然存在***——“許多個人的合作”***人的社會存在***——“這些個人的一定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人的本質存在***。另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首先,意識“受他們的肉體組織所制約”,與語言“有同樣長久的歷史”,是一種“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狹隘聯絡”的一種意識。由於需要,由於交往,才作為“一種關係”而存在、發展為一種社會意識。最後由於精神勞動分工的出現,才出現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該階級的思想家們才作為以“純粹”的意識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但仍然“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佔統治地位的物資關係”而已。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遵循的是一種由現象到本質,由抽象到具體的歷史與邏輯一致的方式。當然,它的主線仍然是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