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歷史邏輯

  1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唯物史觀形成的開端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開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唯心主義實質及其保守性。黑格爾把理念看作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市民社會”是理念發展中的一個環節,而國家是理念發展的最高體現,是決定“市民社會”的。馬克思在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過程中,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馬克思認為,家庭和市民社會才是真正的活動者、原動力、國家的前提,國家產生於市民社會又反轉過來支配市民社會,兩者之間產生了異化關係。在這裡,馬克思還提出了現代國家是家庭生活和市民社會的自我異化的產物的觀點。而異化的原因是私有財產的存在,是市民社會內部的等級之間鬥爭的結果以國家形式表現出來。關於什麼是“市民社會”? 馬克思當時和黑格爾一樣是在物質生活關係體系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的,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就包含著物質生活關係決定國家的思想。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他指出:“市民社會階級”是“市民社會的一部分”。馬克思雖然沿用了這一術語,但他對這一概念的使用並不是隨意的,他力圖逐漸廓清它的外延和內涵以求對它的含義進行科學的規定。經過1843 年從法哲學方面、1844 年從政治經濟學方面對這一概念的分析,“市民社會”實質上與馬克思後來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闡明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結構”概念是一樣的。更可貴的是他在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係上與黑格爾截然相反,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也就是物質生活關係——交往形式的總和決定國家,而國家又是上層建築的核心。可見,馬克思這一觀點的提出同後來他的“生產關係決定國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顯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 馬克思又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 把民主制看成是理想的國家制度, 是其他一切國家制度的理性實質, 主張通過民主制來消除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對立, 消除人的本質的異化。

  總之,馬克思從懷疑黑格爾的國家觀轉向了對它進行批判,這種批判把他引向通往歷史唯物主義之路,在此過程中,馬克思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以及私有財產決定政治國家的重要思想,它們在唯物史觀形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2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唯物史觀的萌發

  馬克思認為,對於“市民社會”的深入解剖和了解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正是出於這種動因,使得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又得出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思想,從而他便獲得了一把理解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鑰匙。在《手稿》中,馬克思從“異化勞動”入手,闡明瞭物質生產勞動這一最基本的實踐,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經濟運動進行了剖析,深化了對市民社會本身的認識。通過異化勞動這一主線,揭示出資本、地租、利潤、工資等經濟範疇的內在關係,進而在異化勞動的基礎上研究了私有財產的關係。馬克思認為,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 工人受資本家剝削, 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同人自身的本質以及同他人的關係都發生了異化, 而產生這些異化的根源就在於勞動本身發生了異化。在馬克思研究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運動的基礎上探討了歷史發展,最終得出了“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範圍內生成的。”同時,馬克思在這一過程中明確了這一重要思想,即物質生產勞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他說,“私有財產的運動——生產和消費——是迄今為止全部生產的運動的感性展現,就是說,是人的實現或人的現實。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經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馬克思意識到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歸根到底是由生產、生產方式決定的。從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進一步提高到物質生產決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高度,是馬克思第一次對整個社會生活及其內部基本關係所作的邏輯分析和理論概括。但是,異化勞動理論殘留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東西,一定程度上包含有一切以異化勞動理論作為根本理論和方法所特有的缺陷,雖然發現了物質生產勞動是市民社會中的深刻基礎,但他把“物質生產勞動”理解為一種理想化的勞動,是從人性出發理解的勞動。 因此,從理論發展的程序看,《手稿》只是一種制定新世界觀的最初嘗試,本身具有不成熟性和不完整性,是一部過渡性著作。

  3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唯物史觀的萌芽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集中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在內的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缺陷,闡發了新唯物主義的實踐觀和新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點,被視為唯物史觀的天才萌芽。在《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這就是說,以前的舊唯我主義的主要缺陷是離開社會實踐去理解主客體的關係、認識和實踐的關係,因而就不能正確認識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只把事物、事物、現實、感性作為物件,而不能看作是改造物件,把認識看成客體的直觀,看不到人對客體的改造作用,從而忽略了認識和實踐的能動作用。馬克思正是在這關鍵性問題上,把實踐看作是新哲學的根本特徵,因為新哲學的一切原理都是以實踐為基本出發點的,它的唯一目的就在於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服務。在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本身、社會環境及其思想都是人的實踐的產物。因此,對事物、現實、感性等不能只從客體、直觀的方面去理解,而必須從主體方面,當作實踐的物件去理解。馬克思還指出:“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又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祕主義方面的神祕東西”都是實踐著的社會生活的產物和反映,它們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整個《提綱》都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的批評精神,在每個重大問題上,馬克思都把自己的觀點同舊唯物主義對立起來。

  4 《德意志意識形態》:唯物史觀的初步形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 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同唯心史觀徹底決裂的過程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先是擺脫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束縛, 後又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黑格爾的歷史觀是從意識出發,從他設想出來的絕對精神出發。馬克思和恩格斯針鋒相對地指出:歷史的主體不是想象出來的主體,而是現實的主體,這個現實的主體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費爾巴哈否定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 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把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作為前提, 把人類的歷史看作是人本身的歷史。但是費爾巴哈把人只看作“感性物件”,而不是“感性活動”。他只停留在理論領域,而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絡,從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因此他所理解的人, 不是活生生的、從事物質活動的人, 而是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抽象的人。針對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我們應把有血有肉的個人作為我們的“人”的真正基礎、真正的出發點, 同時又必須把人看作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看作是“在歷史中行動的人”。概括地說:“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句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他們唯物史觀前提的科學規定。這個規定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觀的前提就是由現實的個人, 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三要素所組成的有機整體。

  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強調了現實的人,他們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就突出了人在前提中的核心地位。其次,現實的人,也就是從事實際的歷史活動的人。馬克思恩格斯是從現實的人出發考察人的活動。當然人的活動是多方面的,但是生產活動是人的最基本活動。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勞動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基本條件, 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會生活的源泉,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是產生一切社會關係的最原始的胚芽,也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因此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的根本的是勞動發展史、生產發展史。在《形態》中, 馬克思恩格斯著重考察現實的人的生產活動,闡述了生產勞動在社會歷史中的重大作用,他們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 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這個前提就是: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 一種歷史活動, 即一切歷史基本條件”。 這裡馬克思恩格斯把生產勞動看作是“第一個歷史活動”。人們只有首先從事物質生產,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才能從事社會活動,才能從事政治、藝術、科學、宗教等活動,物質生產是一切歷史活動的基本條件。因此,歷史唯物主義從現實的人出發,實質上就是從物質生產出發。也只有從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出發,研究社會歷史,才能深刻提示各種社會要素——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等等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才能深刻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力和趨勢;只有到現實的人的生產活動中尋找,才能找到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再次,現實的人的活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個人是歷史的主體,但這個主體又恰恰被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制約, 它包括繼承下來和現實創造的一切東西。物質生活條件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對現實的人的研究,對現實的人的生產活動的考察, 歸根到底要研究制約著人的生產活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把社會生活的物質關係和思想關係區別開來,並用物質關係去說明思想關係,才能深刻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性, 歷史是人的生產活動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統一運動過程。

  因此,唯物史觀的前提是:現實的人,同時也是他們的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過研究現實的人, 研究他們的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而研究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構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

  第一, 闡述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相互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抓住了社會歷史觀的這個根本問題,不僅展開了對青年黑格爾派、費爾巴哈唯心史觀的批判,也正確地論述了這一根本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 “全部意識形態”現象都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這裡講的“存在”,指的是人們“實際生活過程”,而這個“生活過程”就是人們的“物質活動”,“物質交往”,即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往的過程。這裡講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即所謂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在這裡,不僅揭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含義,還明確指出了兩者的相互關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這就十分明確地闡明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不僅是社會存在的產物和反映,它必然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科學地闡明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 這就是說,生產作為改造自然的活動和力量是以人們的交往關係為前提的。而這種交往關係***生產關係***又是由生產***生產力***決定的。接著他們分析了歷史上三種私有財產形式***作為生產關係的特定形式***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生產力的狀況是緊密相聯的。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通過分工表現出來的,而分工的發展也必然改變著人們同勞動條件、勞動資料和產品的關係,從而改變著人們的物質交往關係。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們的交往關係也不斷變化和發展,這樣生產力決定交往關係,而交往關係反過來又影響生產力。物質生產過程就是在生產力和交往關係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

  第三,闡述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所制約的,同時也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就是說,被生產力決定的生產關係***交往形式***,同時也制約著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就是經濟基礎。正是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政治的和觀念的上層建築。“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它“始終標誌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 。

  第四,闡述了共產主義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的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入分析,得出了同一切空想社會主義者根本不同的結論:“共產主義對於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共產主義,是建立在深刻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之上的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論證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科學理論,而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的總和決定社會狀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也會跟著改變,當時的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桎梏的時候,必將被新的生產關係所代替。縱觀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特別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由於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隨著這種矛盾的激化,資本主義私有制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許多新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資本主義的滅亡,共產主義的出現,完全是由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決定的。同時,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把無產階級同生產力直接聯絡起來,闡述了無產階級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是同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絡的,他們要求消滅勞動,即消滅勞動者脫離生產資料、受生產資料所有者支配的僱傭勞動。這使無產階級革命同過去的一切革命區別開來。共產主義革命要消滅僱傭勞動,就非消滅最高形式的私有制不可。所以,共產主義革命要消滅一切形式的私有制,是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歷史的必然。

  至此,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初步形成。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是馬克思不斷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辯證運動規律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不斷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一種嶄新的社會歷史觀,它根本不同於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歷史觀。學習馬克思的早期著作,探討唯物史觀形成的歷史邏輯,對於我國當前建設全面小康和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