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當前的人口問題

  中國在2000年已經進入老年型社會,2000年底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達到10.2%,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比重為7.1%。2000~2007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遠遠快於總人口,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正在加速老齡化。2009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為1.67億,占人口總量的12.5%,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突破1.13億,占人口總量的8.5%。

  從2015年開始,中國的老齡化將突然加劇。據專家預測,2015年後,中國老齡化比例將達到25%以上,在現行生育政策不變、生育率持續低下的情況下,老齡化比例預計將穩定在35%以上。到2053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約為4.3億。

  本來,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及其占人口比例的增加並非是一個問題,甚至恰恰相反,它是人類生育率下降、壽命延長、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中國是在經濟和社會還處於發展中、生產力發展還不發達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主要是由於出生人口大幅減少而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我國在養老金、醫療保障、長期照料等方面的準備和供應還不充分,還沒有能力應對如此迅速的老齡化程序。

  出生性別比失常導致的社會問題凸顯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人口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攀升、嚴重失常的現象,成為人口結構性失衡的典型表現。2008年已高達120.6,2009年雖略有降低,但依然達到119.45。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省份出生性別比高達120以上,出生性別比最高的省份更是超過了130,嚴重偏離105±2的正常值範圍。至此,出生人口性別比在我國已經演變成一個全國性、全域性性的嚴重人口社會問題。當在一個社會中存在大量想要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的適齡年輕男性,但卻因為兩性數量相差巨大而不得不遊離在婚姻之外、成為非意願性獨身者時,可能出現的結果便是婚外情、異質性婚姻增多等問題,對人口的婚姻穩定性帶來衝擊,而且也使得拐賣婦女、地下色情業等“社會詬病”氾濫難禁。事實上,由於近20多年來我國出生性別比偏高是對整個人口最基本特徵——人口性別關係的“扭曲”,它對於人口就業結構、社會政治生活、家庭生活、婦女地位等都將帶來連鎖性的反應和影響。

  流動人口發展的雙刃劍

  根據國家人口計生委推算,2008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達到2.01億,人口流動成為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人口轉型過程中的突出特徵。如此龐大的流動人口規模在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發達國家的發展程序中也從未遇到過,對中國未來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形成巨大挑戰。

  流動人口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巨大動力,截至目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跟人口流動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人口紅利”密切相關。但隨著出生率走低,勞動力結構向老齡傾斜,未來正值壯年的黃金勞動力將出現缺員。未來流動人口的規模,跟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戶籍制度、城鎮化程序等社會走向相關。據國家計生委預測,未來中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將達到22139萬~33640萬人***2030年***,20984萬~38393萬人***2050年***。與未來3億人規模的流動人口配套出現的是公共服務政策、城鄉生活和產業佈局以及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