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作文加評語

  議論文寫作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否指導學生開啟全方位的多向思維,開拓題材的聯想領域,提煉出準確、新穎、深刻的立論,是議論文寫作教學成敗的關鍵環節。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昨日是你今天買不回的過去,今天是你未來回不來的曾經”這是我在校門口電子熒屏上看到的,我第一眼看到時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他給我的感觸很深,第一句猶之。我的昨日便是我的童年,如今我已成為一名高中生,同,其他學生一樣沉浸在學習的海洋中,老去海底的知識,彼此也形成了一種競爭。這更加讓我要奮鬥平拼搏,致是我好像無絲毫時間回憶我的童年和童年的快樂。當我看到這句話後,我一直醞釀著這句話。千金買不回的昨天便如我早已失去的童年。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聽聽那童年的聲音,我和小夥伴們玩過家家,神情都十分專注,最終嘟囔著,那幼稚的童聲是多麼吸引人啊!如今我卻只能看著我表妹手中小心翼翼地拿著一個洋娃娃,十分專注地給她梳小辮子。我的童年呢?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專注,可他是昨天了。

  聽聽那童年的聲音,在放學的路上我同學一起追逐打鬧,那小小的人發出的豪爽、不受拘束的歡笑聲,那笑聲是多麼的觸動我的心靈呀!現在我只能在上學的路上看見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在路上奔跑、佇立、並排走。我的童年呢?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笑聲,可是他是我昨天的笑聲了。

  聽聽那童年的聲音,早晨在教室裡讀書,那幼稚的童聲在教室裡來回飄蕩,雖然獨處的課文斷斷續續,發音不標準,可那童聲是多麼令人懷念啊!此時我再也沒機會聽到了,我所能聽到的只是現在教室裡雄渾敦厚的聲音,表現出來的是成熟。我的童年呢?他他是昨天,我長大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童年將離我越來越遠,童年的聲音不知在將來的某一天某一時候再次聽到。緊張的學習氛圍終日包圍著校園。在草坪上坐著看書,在路上邊走邊背書,在食堂裡嘴裡吃著飯腦子在思考問題等等,這些便是校園裡隨處可見可聽的。我終日面對著書本,腦子思考學習的問題,我想童年的聲音將漸漸變弱以至消失吧!

  昨天已逝去,我們只能聆聽;童年已逝去,我們只有聆聽。

  【教師評語】本文並未在開頭提出觀點,兒時寓觀點於論述之中。文章中體現出的見解不凡,措辭得體,句句有力。從事例中得出結論。最後在結尾展示觀點“昨天已逝去,我們只能聆聽;童年已逝去,我們只有聆聽”。

  二

  逆境,就是指遇到困難與挫折的境地,用雙刃劍來比喻它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它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逆境能成就人才。正如巴爾扎克所說的:逆境是天才的進身之所,信徒的洗禮之水,勇者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這句話告訴我們,逆境能鍛鍊人,磨礪人。縱覽古今: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這些仁人志士,都是從逆境中闖出來的,他們好比包在石頭中的金子,逆境這把有利的雙刃劍削去了束縛他們的土塊和堅石,使他們閃閃發光,名垂千古。逆境這把雙刃劍啊,成就了他們的豐功偉績。

  逆境同樣也能扼殺人才,正如韓愈筆下的千里馬,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可謂處於逆境之中,它最終被埋沒在逆境之中,不能施展自己的千里之才。遇不到伯樂的千里馬,正如有些處於逆境中的人才,活生生地被扼殺了。這些人才,成了逆境這把雙刃劍的刀下之鬼。由此看來,逆境果然是一把雙刃劍,讓人歡喜讓人憂。可為什麼有的人能借這把劍削去束縛自己的堅石,有的人卻被扼殺在鋒利的刀口之下呢?關鍵是看自己的主觀意願。

  處在逆境中的人們,不要怨天尤人,否則你只會被扼殺在這把雙刃劍下,你應該勇敢地握住這把劍,讓它鋒利的刀口砍去你面前的荊棘,為你開闢一條通向成功的路。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受一些苦,流一些血,但與成功的碩果相比,這點痛又算得了什麼呢?

  作為青少年,我們的人生之路還很漫長,沿途會有許多逆境的雙刃劍擋道,所以我們要學會堅強,勇敢地去拼搏、去闖蕩,讓它鋒利的刀口,對準困難與挫折,擊碎它們。

  作為一把雙刃劍,逆境對於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我們既要謹慎把握,又要大膽拼搏,才能靈活使用這把雙刃劍,讓它為我們開闢出一番新的天地。

  【教師評語】這篇議論文開宗明義,富有豐富的意蘊。題目即亮明觀點:逆境是一把雙刃劍。主體部分用分論點進行論述:逆境能成就人才,逆境同樣也能扼殺人才。結尾再一次扣題,首尾圓合,結構嚴謹。論據豐富、典型,論述語言有理有據、有力、富有文采、形象生動具體。

  三

  我,從小就愛養些花花草草,便從一株大的吊蘭上移植了一株小的吊蘭,但是考試,繁忙的學習使我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呵護它。考試結束後,我來到吊蘭前,本以為它已經枯萎,再想這也是正常的事,一株不足十釐米的花,能受得了十幾天沒水,沒光的日子嗎?

  沒想到的是,它竟然活了!雖然還是小得可憐,但是比起來原來它顯得壯了,高了,原來嫩綠嫩綠的顏色也變得深了些。葉子中間的那條白色的帶子直直地指向天空,就像十幾把刺向藍天的寶劍,似乎在向我訴說著它那十幾天的痛苦煎熬,卻又有些買弄的意思在向我炫耀它的輝煌功績。葉片也是左右對稱的,左邊有一條綠線,而右邊一定會有。

  它張開了純真的眼睛,看這並不適合它生長的環境,但它並沒有從此讓心靈蒙塵,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而變得懦弱,而是笑對生活,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暢舒自己生命的全部綠色,露出新鮮的淺笑,這個死寂的世界頓時洋溢了生氣。最終,它也就戰勝了困難,使生命綻放了光彩。這時,我想起媽媽說過的一

  句話:“吊蘭的生命力很強,夏日炎炎,它照樣舒枝展葉;寒東臘月,它依然是綠意盎然。”

  遠看吊蘭如同綠色瀑布傾瀉而下,風吹拂下,它的枝蔓如同綠龍飛舞一般,卻又像少女在翩翩起舞。靜立時,又像含羞的少女。一會兒,又變成了一群有感情的小精靈,一起眨著含笑的眼睛,向我招手,向我致意!

  看著看著,我的視線漸漸模糊了。小草尚是如此,那人呢?上帝造人,生而平等,性格不同,境遇各異,但是無論生活是多麼不如意,但也不能讓心靈蒙塵。

  別讓心靈蒙塵,就是不要在意一時的黑暗,不要計較命運的好壞,不要順服於一時的坎坷。其實人生不怕缺陷,不怕環境的好壞,怕的是心靈的蒙塵,怕的是喪失生活的勇氣,怕的是不經奮鬥就任由失敗的懦弱。一株細小上午吊蘭,能在十幾天惡劣的環境存活,何況上帝還給了我們無限智慧。

  【教師評語】這篇文章通過描寫吊蘭的頑強告訴我們別讓心靈蒙塵,不要因環境的不好而失去生活的勇氣。文章描寫吊蘭的生命力細緻入微,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底。文章語言清新自然,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