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審題例子

  材料作文在高中學生的作文寫作中佔有較大比重,但是,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學生的材料作文寫作水平參差不齊,如何提升材料作文寫作質量,提高材料作文教學效率,成為高中作文教學必須思考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與800字的文章。***60分***

  一隻老鷹從鷲峰頂上俯衝下來,將一隻小羊抓走了。

  一隻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於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衝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衝下來,撲到一隻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隻什麼鳥,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問題,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評分:基礎等級內容和表達各20分共40分,發展等級即特徵20分***

  [文題詮釋]

  首先,從命題思路來說,延續了去年考題的命題思路。那就是:注重思辨,強調聯絡。我們不妨把三年考題所體現出來的思維關係展示出來。考題一:相信自己與聽信別人的意見。話題所體現的辯證關係是:全面客觀,一分為二。考題二所體現的關係是:偶然與必然,現象與本質。材料所體現出來的辯證關係是:主觀與客觀,表象與本質。可以看出,在命製作文試題的時候,命題人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考出學生的思維水平。實際上,這也正是檢驗一個學生作文水平高低的最佳手段。

  其次,今年考題與往年相比 ,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在連續考關係型話題作文之後,今年的考題變化成供材料自定立意作文。相對於話題作文,這種作文形式從表面看似乎只是缺少了提供“話題”這一環節,實際上寫作範圍與以往話題作文有明顯區別。這種作文比話題作文範圍更寬,根據材料內容,我們可以擬定好幾個話題。所以考生的寫作自主權更大了。也可以這樣說,以前的考題是一個材料一個話題,今年的考題是一個材料,多個話題。 當然,寫作範圍的擴大也不是毫無邊際,材料中說“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正是給你的寫作畫的一個邊界線。

  對這則故事的理解可以有三種角度:

  第一,從牧羊人來看;

  第二,從牧羊人之子來看;

  第三,從旁觀者來看。

  無論從哪一角度來寫,都可以得出有益的結論。

  從牧羊人的角度來看,烏鴉是自不量力。所以,牧羊人才不無嘲諷地說: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誠然,既然是烏鴉,既不具備雄鷹的利爪、鋒喙,又不具備雄鷹的勇力、速度,它不具備能夠抓走山羊的客觀條件。牧羊人對它的評價顯然是擊中了烏鴉的要害了。

  從牧羊人之子的角度看,這隻烏鴉是一隻非常可愛的小鳥。孩子並沒有弄懂父親對烏鴉自不量力的嘲諷,但是,孩子卻從童心中發出了對烏鴉的喜愛:這隻鳥很可愛。

  從旁觀者看,這則故事,事淺而意深。它具有多重含義:

  1.從實際出發。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必須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不顧自身的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學習他人,結果不但不能得到成功,有時還會陷自己於尷尬的困境之中。

  2.勇氣的可愛。烏鴉雖然失敗了,但是,它的身上透露出的那種一往無前的勇氣,仍然值得肯定。但是,這種勇氣必須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之上,否則,只會留下讓人嘲笑的話柄。

  3.批評的善意。牧羊人對烏鴉的批評雖然非常尖銳,但充滿善意。牧羊人並沒有因為烏鴉自不量力而置烏鴉於死地,而是提出了善意的批評。自不量力者並非僅有烏鴉,我們都可能因為追求某一目標而有時陷入自不量力。但是,犯了錯誤,能夠認識錯誤,進而汲取教訓即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誤者要善於總結教訓,看見別人犯了錯誤,要給予善意的批評。

  4.認識的差異。父親和兒子對一隻鳥的不同認識,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並不一致。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我們不能要求他人的認識和自己的認識總是一致,因為,人們的認識受主客觀條件限制太多。

  ***二***寫作本題關鍵是要讀透材料的內涵,理清材料蘊含的道理。

  單從材料內容來說,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主要材料是一則寓言,輔助材料是最後小孩子說的一句話:“它也很可愛啊”。這兩部分材料所體現出來的道理是截然不同的。

  這個寓言的含義很明確,用辯證法來梳理,我們可以看到,語言材料所體現的其實是“主觀與客觀,表象與本質”的關係。其核心寓意是“認清自己,認清世界”。圍繞這一點可以擬定出以下一些話題:“自知與拼搏”、“盲目模仿與科學定位”、“個人條件與學習經驗”、“人貴有自知之明”。

  同時還要看到,材料中小孩子最後說的一句話也可以提煉出一個主題來,那就是“勇氣是值得讚賞的”,所以從肯定烏鴉的拼搏精神入手立意也是可取的。

  參考立意:

  一、烏鴉不從自身實際出發,才落得被捉的下場,由此可見,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

  二、烏鴉做了別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儘管沒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勵。

  三、呼籲善待弱者,關注弱勢群體的心理與意願。

  四、對於同一個物件、同一種行動,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別的眼光來審視***著眼於材料的整體含意***。

  總之,本題在立意上趨於開放,比前些年的“誠信”等話題更能考查考生的見識水平,也有利於考生放開手腳,道出獨立的見解,寫就富有個性和靈性的佳作。

  提醒:

  立論的角度多了,確定自己的觀點時,一定要注意整體把握材料含義。既要考慮最佳角度,也要考慮最適合自己展開的角度。

  從審題的角度看,材料能用盡量用。

  為了保險,最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觀點相關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設,這樣立論就扣住了“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觀點有出處,有來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閱卷人的認可,否則極易被判為偏題。

  篇2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據有關部門調查,六年來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1999年為60.4%,2001年為54.2%,2003年為51.7%,而2005年為48.7%,首次低於50%。造成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識字的人為什麼不讀書?中年人多數說“沒時間”,青年人多數說“不習慣”,還有人說“買不起”、“沒地方借”。

  與圖書閱讀率走低相反,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1999年為3.7%,2003年為18.3%,2005年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不是以往的話題作文,也不是原來的材料作文,而是介於材料與話題之間的作文。***有人把這種作文形式叫做“命意作文”,暫且一用***

  所謂“命意作文”,就是給定材料,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這種命意作文相對於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來說,屬於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是強大的,從形式上講,材料給考生提供了構思的藍本,“要求”給考生規定了構思的範圍,免得考生思維無章法,成文太隨意。

  面對這樣的命意作文,我們在作文時關鍵是準確審題、恰當立意。材料作文審題太難,話題作文“不需審題”,命意作文要慎重審題。因襲話題作文“不需審題”的錯誤思想,在看到命意作文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其當成話題作文來作文,不要認為“命意作文也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

  如何審題呢?

  首先,審材料。材料是觸發我們寫作的第一要素,材料是啟用我們作文思維的催化劑。比如,我們在閱讀本材料的時候,一定會知道這是關於閱讀方面的材料,那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確定為“閱讀”;

  其次,審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是今年作文的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是明確作文的構思方向;“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是作文的“三確定”原則;“

  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是作文的“三不”方針。

  其中作文的構思方向是我們審題的焦點,也是我們立意的切入點。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著考生要對本材料作一個全面的理解,這個內容應該是“圖書閱讀率與網上閱讀率”的問題,核心是“閱讀”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以此立意,閱讀是什麼?怎樣閱讀?閱讀的結果會怎樣?

  “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成文”意味著讓考生可以選取材料中的任何一個片斷,如圖書閱讀率或網上閱讀率等,這樣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讀書心得,網路閱讀之利弊等等。這時,我們還有一個關鍵點不要忽略——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這是一種較之話題作文要嚴格的一種限制,脫離了這個限制來談任何問題都是離題的。如我們由本材料不可以談人們觀念的變化,單純地談科技如何迅速發展等問題。

  三、***模擬訓練***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原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襲。

  四、針對性講析

  本次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不脫離原材料含意,我們就不會把鳩和梟這兩個形象理解為否定的物件,顯然材料中梟和鳩都是正面形象。作為梟的遷徙,是因為鄉人皆惡其鳴,首先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是有不足的,而且試圖改變這種不足;因鄉人皆惡而遷徙,也能看到梟考慮到的並不是任意的放縱自己,而是不能成為眾矢之的,要贏得社會的認同並試圖改變自我向善的形象。然而梟通過遷徙,以改變環境的方式實現自我的改變來完善自己或完美自己,通過智者鳩的建議,我們知道那是不恰當的。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這就明確了作文的構思方向。

  於是我們就可以這樣立意,為別人著想是一種好的品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當的方法;贏得社會認同,在於完善自己;與其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治標不如治本;交友要交鳩一樣敢於指出自己的缺點、並提供建議的真誠朋友。

  五、存在問題及矯正

  1、審題偏、離題旨類

  ⑴要克服形式主義;⑵嘲笑他人是可恥的;⑶要保持自己的個性***保持自我***; ⑷不能知錯不改;⑸做人要講信用;***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⑺是金子總要發光的;⑻要改變的是人們對不喜歡的事物的態度;⑼堅持就是勝利;⑽要善於解剖自己;⑾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⑿堅持或選擇。

  2、材料的運用缺乏準確到位的分析,材料照抄,分析是亂開花,立意不集中。構思成文在文中缺乏必要的點題,建議文中至少有三次必要的點題。缺乏論證的素材事例,思維枯竭,建議積累典型素材庫。可參看已印發的2006高考試卷Ⅰ作文分析滿分例文,體會構思成文的方法技巧。

  篇3

  閱讀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

  某世家之子很善於寫文章,初赴童試,某父以為必首選無疑。及發榜,竟名落孫山。經查卷,見其用墨如淡薄霧,乍有乍無,不可辨識。責問孩子,方知因考場中沒有書童磨墨,自己又不會磨,只用硯內殘墨,所以字越寫越淡,後來就看不見了。

  要求:①寫一段200字以內的文字,描寫這位世家子弟的父親查卷後的心理活動。

  ②以這則故事為話題,自選角度,聯絡實際,自擬標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議論文。

  [寫作提示]

  ①描寫心理活動:這是一道續寫片斷的練習。應當反覆閱讀材料,深入理解其父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偏頗作法:只重知識、重讀書作文,不培養孩子料理日常事務的生活能力。在此基礎上,想象、推測出其父面對孩子落選的現實,可能出現的心理活動;或對過去的教育思想反思,重新認識;或仍執迷不悟,無端地抱怨考場沒有書童磨墨;或片面地責怪自己考慮不周,沒有給兒子帶足墨。只要符合人物個性特點,圍繞落選這個中心都可。描寫的方法,可直接刻畫和交待,也可用人物的自言自語即戲劇性的獨白,還可通過夢境或幻覺進行描寫。但不必交待、重複材料中的情節,不能穿靴戴帽,用贅言冗語去佔用寶貴的200字篇幅。

  ②寫議論文:首先讀懂材料,深入理解故事所體現的全面培養孩子生存能力這個主旨。在這個基礎上選取角度,立意論述即可。

  若從父親的角度立意,可議論教育子女既要重視書本知識又要重視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能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能夠正確處理人生旅途上出現的各種實際問題的人。時下,不少家長只看重孩子的書本知識,不讓他們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讓他們參加家務勞動,不支援他們參與公益活動,結果是,有的上了高中這還不會訂筆記本,有的進了大學卻不會整理床鋪、洗衣服。這樣的人,即使大學畢了業,能有多少生存能力?發達國家的家長,孩子18歲以後就放手讓他們走入社會,若不從小培養,他們18歲怎能獨立生活?若從兒子的角度立意,則可議論從小學會處理日常事務的重要性。這位“世家之子”連墨都不會磨,文章寫得再好有什麼用處?這樣的人名落孫山值得慶幸,如果他考中了當了官,只會指手劃腳,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也是社會的負擔。青年同學應當從這位世家子弟的落選受到教育,嚴格履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培養自己的生存能力,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不能什麼事都依靠父母,自己該做的、能做的事絕不依靠別人去做。美國總統的兒子也可以領救濟金,還不是為了獨立生存?

  例如某區作文題:“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個題目,都交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的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就是。———魯迅《兩地書》”

  要求“以上述材料為話題,結合自己的感受,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不少考生不細讀材料,僅憑粗粗一讀而得的印象,就談起“自己的感受”。有寫“希望將來”的,有把過去、現在、將來的重要都羅列一下的,有的雖然能看出三者的重點是“現在”,但僅僅理解為要“把握現在”„„所有這些都沒有把握住材料蘊含的本質意義。如此成文,焉能得高分?

  其實,寫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是必須讀懂材料。而讀懂材料的關鍵就是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該材料共有兩句話,前一句中,一個“而”字就將重心移向後半句,而後半句又是一個因果倒裝句,顯然作者的用意在強調這個後置的“因”,即“藥方”。第二句緊承前句,再次突出了“藥方”。可見,作者這段話的思想性很強,不僅要我們重視“現在”,而且要善於為已經“病”了的“現在”開“藥方”。

  有的考生就抓住了“藥方”做文章,針對“交通擁堵”的“現在”,指出:一味地留戀“過去”路況通暢自然於事無補,而空喊“希望將來”也無異於畫餅充飢。當務之急是為“現在”診脈,找出癥結所在,從而開出對症的“藥方”。

  該考生得高分的啟示,對我們寫好材料作文難道不是一劑很好的“藥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