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在古代說法是什麼
吃飯是生命必備的延續活動。那麼呢?讓我們來了解下吧。
吃:通用“食”,大家豪門以“用膳”表示吃飯
喝:通用“飲”,狂喝稱“牛飲”
喝酒:通用“飲酒”,喝的少,叫“淺酌”或“小酌”,喝得多叫“酣飲”或“暢飲”,有感情色彩在裡面,狂喝叫“狂飲”或“牛飲”,兩人喝酒叫“對飲”,眾人喝酒叫“聚飲”
皇上說用膳,普通百姓就說吃飯,發音和現在的閩南語相近,唸作“甲蹦”。也可以說就餐之類的。
用膳 進食 御用 用齋
還有 古代人都這麼請人吃飯 如:
“略備薄酒,乞勞動玉趾,就寒舍小酌,萬勿推卻。”
或者
“敬邀赴宴!”
或者
“到寒舍一坐”等等。
古代吃飯禮儀常識有哪些
首先,中國古代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
禮產生於飲食。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規格上都有嚴格的規定。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
《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其次,古人講究飯菜的擺放方式和賓主的坐席。
自周代開始,在貴族階層設宴招待賓客的場合,尤其講究餐具、菜餚的擺設規則,相關記載見於《禮記·曲禮》、《禮記·少儀》等史料中。席間,他們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飯菜要這樣擺放:左邊依次為帶骨的熟肉、主食***飯***,右邊依次是大塊的熟肉、酒和飲料;在最裡邊放醬酪調料,外邊放烤肉,右邊放著蒸蔥;乾肉鋪類的菜餚,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若是乾魚,則以魚頭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著賓客的右方。
為什麼要有這些講究呢?原來這是為了敬客、尊長,以及食用方便。這些擺設次序,在家裡以尊長的座位為準;宴請客人時,則以最尊貴的客人所坐席位為準,宴飲開始之前,要進行進食的禮儀,賓先主後說一些互相激勵祝福的話。然後再行祭食的禮儀,以報答先祖,表示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