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是什麼時候進考場的
科舉制***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一種社會智商、能力的培養、挑選、使用的社會性管理程式。那麼?
現代高考的開考日期是固定的,筆者於1985年參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8、9三天。這個時候正是大暑天,氣溫太高,影響考生正常發揮和錄取工作,後來才提前一個月,為每年6月7、8、9三天。
而在古代作為一種全國考試——鄉試,並不像現代高考這樣,因為是官員選拔考試,並非年年都舉行,在哪一年舉行也不固定。一直到宋英宗當皇帝時,才規定三年一次,並由此成為慣例。自明代起,鄉試一般在子、卯、午、寅年舉行,雅稱為“大比”,所以舉行鄉試的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說。
鄉試,前後要考三場,雖然場次沒有高考多,可不像現代的120-150分鐘一場,每場時間長達三晝夜,整個考試時間加起來,是9天7夜。鄉試在宋高宗當皇帝以前,全國並沒有統一時間,多安排在當年秋季,南方少數省份則安排在六、七月份舉行。時間不統一,給考生異地冒名頂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了堵封漏洞,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宋高宗詔定了全國統一考試時間:陰曆八月初一統一鎖院,禁止隨意出入考場;陰曆八月十五日統一開考。
從此,科舉考試有了全國統一考試時間,這也是現代高考時間“全國統一”的源頭。
現代高考過去開前20分鐘才允許,今年提前,最多的省份也就提前40分。古代高考不同,可提前幾個小時進場。一般鄉試在開考前一天的子時***相當於23-24時***開始開“龍門”,充許考生進場,隨身允許帶一隻裝有考試必備用品的考籃。此時正值半夜時分,進場考生可以領到3支蠟燭。
因為得半夜進場,考生在當天下午不會外出放鬆,都會老老實實地呆在房間休息“補覺”,以保證夜裡有精氣神。鄉試的考場設在一般設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體地點是貢院內。貢院看起來真就是一個超級大院子,裡面又分割出許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裡每排再隔出進深4尺、寬3尺的考室,稱為“號舍”,每舍一名考生。設在南京的江南貢院號舍多達20644間,也就是說,可接納20644名考生同時考試。
每排號舍有門,門額上懸掛粉牌,上書字號。字號用字來源於《千字文》中的字,但“天”、“玄”、“帝”、“皇”這類聖人名諱不用,數目字及“荒”、“吊”這類凶煞字也不用。
號舍既是考試答題的地方,也是考生夜裡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長4尺的兩塊木板,號舍兩邊牆體有磚託槽,上下兩道。白天考試時,兩塊木板分置上下託槽上,搭出一副簡易桌、凳;晚上則將上層的板拆下,與下層平拼成一張簡易床鋪。由於空間太小,考生晚上須曲膝而臥,民間戲稱之為“鴿籠子”。
考試期間,考生就在這樣的鴿籠中度過,吃喝拉撒俱在其間。考場談不上有衛生條件,在號舍巷道最後面,放置一隻糞桶,供考生大小便。高溫之下,臊臭難聞,蚊蠅亂飛,身處附近號舍的考生如同坐牢,不要說考試,就是臭味也夠考生受的。
靠近糞桶的號舍叫“臭號”,靠近做飯地方的號舍叫“火號”,均不受考生歡迎。當年在江南貢院鄉試中,有一位成績超群的考生,因為坐在“臭號”裡考試,被氣味薰得發揮失常,不只未考中,回家後還大病了一場。
所以,考生都希望選到靠中間的號舍,如在糞桶附近便慘了。因此看考場時要“搶號”,搶到一個好的號舍,考試心情也舒暢。考場龍門一開,早準備好的考生,便會快速往裡趕跑,將佔位置用的空考籃放在號舍的桌上,此號舍就屬於自己的考間了。
結局
科舉制度是古代讀書人,參加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