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公共危機的論文

  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實施管理的主體是政府等公共事業單位。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我國現階段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

  公共危機管理,也稱政府危機管理,是指政府針對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是解決政府對外交往和對內管理中處於危險和困難境地的問題。即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產生、發展過程中,為減少、消除危機的危害,根據危機管理計劃和程式而對危機直接採取的對策及管理活動 。

  一、加強公共危機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全球化、城市化、資訊化、高科技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和深入,公共危機由非常態變成了社會生活的常態。近年來,我國危機事件頻頻發生。雪災、地震以及最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這些危機事件再一次地挑戰我國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因此加強公共危機管理已迫在眉捷。

  ***一***社會高度依存致使危機增多

  隨著市場化、資訊化、城市化程序的深人和發展,現代社會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關聯性越來越強。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說,系統越複雜可靠性就越差,誘發危機的渠道會更多,危機蔓延的可能性和蝴蝶效應也就更嚴重。像2003年的SARS疫情,一開始不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但是很快波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個領域,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區域性危機很快會發展成全面性危機。

  ***二***全球化加速危機蔓延

  全球已經形成一個十分敏感的共振系統,任何一國範圍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性危機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國家。任何一種危機都可能是國際性的危機,像瘋牛病起於英國、席捲歐洲,波及世界;美國911事件使全球股市應聲下跌 。同樣,任何國際性的危機在某種意義上又都可能是本地的危機。從某種意義說全球化、國際化加速危機的傳播,增加了危機控制的難度。

  ***三***城市化程序加快,都市生態更加脆弱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載體,城市在提供給我們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同時,又使我們遭受危機危害的可能性和危險性越來越大。城市具有人口大規模聚集和流動的特點這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創造,但一旦發生疫情等突如其來的災難,其危害程度也大大提高 。

  ***四***社會壓力增加引起更多危機

  社會壓力增加引起危機的可能性增加隨著社會競爭機制的不斷深人,人們在倫理道德、價

  值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係等領域的衝突和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受挫的機率增高,心理障礙

  者越來越多。巨大的社會壓力和衝突成為導致一些人反社會、反人類行為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五***政府管理不完善導致危機加劇

  有關學者提出我國已開始進入危機社會或風險社會,大規模公共安全事故、工人失業、農村騷亂、治安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相繼出現。這種危機包括農村的社會危機和城市的社會危機。工業化、城市化的結果雖然對農民及其後代有益,但推進的過程有時是痛苦的。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農民的貧困、失地和失地後的社會保障、就業出路等問題都可能 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

  總之,現代社會危機無處不在,加強危機管理刻不容緩。政府作為社會公共管理機構,必須承擔起管理和應對危機的主體責任,應對危機的能力應成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我國現階段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我國政府經受了各種各樣災難和危機的考驗,並且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實事求是地分析,我國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與公民的期望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體制和機制尚不盡完善,政府和整個社會的危機管理能力尚有待提高。2003年爆發的“非典”給中國政府上了重要的一課,使得政府認識到在我們在危機管理方面的許多弊端和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危機意識差

  由於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發展勢頭,各級政府部門將主要精力集中於經濟建設,忽視了危機意識的培養,缺乏敏銳的危機判斷能力。而當前面臨的危機越來越多的是非典型性危機,由於公共危機意識淡漠,危機出現時就會措施無力,政府和公眾都會存在僥倖心理。公眾的僥倖心理一旦被摧毀,由於缺少相應的思想準備,便會變得極度恐慌,這種恐慌引發的破壞性後果往往比危機本身更辦嚴重。

  ***二***缺乏有效溝通協調機制

  公共危機管理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其不確定性和環境的複雜性,完善的資訊管理對危機的預防、準備和危機的迴應和重建至關重要 。資訊資源管理的好壞,實際上決定了政府反應能力的高低。在很多情況下,公共危機的處理需要社會各個部門通力協作、積極配合。雖然我國在一些領域設立了專業的公共危機檢測和預警機構,但由於我國政府各職能部門間條塊分割,權責不明確,社會各部門在面對公共危機時還不能有機結合、團結協作,缺乏有效的內部協調機制,造成公共危機應對效率低下。

  ***三***法律保障體系不完善

  在危機處理過程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危機時刻一切以應對危機為要,權力可以無限授予,公民應以大局為重,公民權利應讓位於危機管理”等。這些說法看似合情合理,實際說明了危機管理中的法制的缺失。針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突發事件的法律少之又少,法律依據的缺乏使應急預案的編制不具備法律的強制效應,也使事件的預防和事後責任的追究顯得頗為棘手 。依法行政是政府實施有效管理的保證,無論是在正常狀態下,還是在危機狀態下,政府行為法制化依法行政都應是政府實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則。

  ***四***缺乏常規性危機管理部門

  危機管理機構需要很強的專業性,必須把懂得危機管理的人員組成專業機構固定下來,持續累積資訊和經驗。這樣在危機爆發時,訓練有素的危機管理機構有利於政府作出正確的反應,使危機剛出現時,及時控制。然而我國危機管理部門存在以下幾點的問題:

  1.各部門各自處理分管領域的應急事務,管理體系是割裂的,沒有一個綜合的應急協調指揮中心和危機管理體系。綜合性的危機發生時,各種應急管理資源難以有效地協調和排程,各部門出現互相等待、推諉,部門的掣肘浪費了很多時間 。SARS危機開始處理時就暴露了這個問題。

  2.我國的危機管理仍然是運動式而非制度化的。當危機爆發時,臨時成立一個班子,採用政治動員方式搞人海戰術,而且強調不惜一切代價,在短期內控制危機。

  3.過分集權。由中央集中統一指揮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從國際上看,應急事務一般都是由當地政府直接處理處理不了時才請上級政府提供支援,應急指揮排程由當地政府負責,不是責任上交②。應堅持屬地分級管理原則,使各級地方政府主動地負起應急管理責任,建立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政府應急管理體系框架。

  ***五***缺乏財政資源支援

  應對危機一方面要靠機制,另一方面要靠物質。對付任何危機沒有充足的物質支援都是不可能的。我國目前的危機資源配置存在資源配置方式嚴重滯後和缺乏科學的資源管理機制的問題。出現一次突發事故,有關部門才會成立一個臨時性的管理委員會,然後再緊急撥款。沒有把危機管理的預算納入政府的預算體系之中,也缺乏必要的專項基金應對危機。往往到了不得不而為之的時候,才不惜一些代價地突擊準備 。在資源配置中,政府往往把資源更多地配置到最吸引公眾和媒體關注的領域上。僅僅把有限的資源放在曝光率最高的這一部分事故的處理上,看起來是解決了事故問題,但實際上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三、國外公共危機管理的基本經驗

  近年來,我國危機事件頻發。雪災、地震以及最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這些危機事件再一次地挑戰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在應對公共危機方面,許多發達國家都組建了較為健全

  的危機管理體系。研究國外的政府危機管理的體系,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對我國危機管理體系的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培養和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與抗危機能力

  在國外,為了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和對抗危機的能力,許多國家都重視全民的危機管理教育、應對災難的培訓和實地演習等素質教育。以反恐怖危機事件為例,在以色列,學者們在大學課堂裡講授政治學意義上的恐怖主義範疇和特性等方面的課程,並且課堂向社會各界人士開放。學校教育還開設有關在恐怖事件發生後如何進行救護方面的課程。講授如包紮、 人工呼吸等急救知識,並現場作示範演習。學校中的反恐專家也經常應邀到社會各部門介紹反恐方面的知識。在美國,城市的反恐怖活動訓練中。政府主要幫助訓練反恐怖特別行動隊、警察、醫療救護人員,並進行多種模擬練 。總的來說,通過廣泛的教育和培訓,許多國家收到了動員群眾、群策群力地進行反恐鬥爭的效果,使反恐深入人心。成為一項全民的事業。

  ***二***責任共擔的參與機制

  西方國家在公共危機管理中,不僅政府積極參與,而且公眾也通過組織介入管理,形成政府、非政府組織、公眾責任共擔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美國危機管理主體由FEMA*** 聯邦應急管理局***、聯邦部會、州政府、地方誌願義務組織、民間團體、私人企業等組成,政府將它們之間的聯合列入危機計劃。FEMA強調全民的參與。在個人層面,FEMA特別強調加強災難的認識, 提供基本應變常識、協助設計家庭應變計劃、購買合適的保險***洪水、地震等***,並呼籲災變時對老弱病殘的協助等;在社會層面,建立了完善的募捐系統,讓有心投入救災賑災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可以方便地找到,以有效彙集救災資源,並將賑災物資及時送到災民手中,同時對救助物資做最有效的統籌分配。比如,紐約市的危機管理計劃中專門有社群準備。日本東京市政府則特別重視建立與民眾的夥伴關係,社群有自己的消防組織,發生火災時,普通居民就成了消防員。而社群內基本的消防器材由政府提供。如今,東京已形成了政府、私人企業、非政府組織、非營利團體、志願者相互合作的體系,它與媒體協會、醫師會、建築協會、 快餐食品工業協會等民間團體一起構築了一張都市安全網 。

  ***三***充分的財政資金保障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比較重視加強對危機管理的財政資金保障。如日本每年的防災預算佔國民收入的5%左右。美國每年反恐怖支出耗資巨大,僅 1996—2000年間支出的反恐資金達到近4 0億美元,充足的財力保證了美國在“9.11”後能迅速擺脫危機陰影恢復正常秩序。美國的議會嚴格控制著中央財政預算,並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危機管理的專項資金。美國的國土資源部有專門的帳號把聯邦應急管理局和其他機構整合成一個新的財務系統,以確保危機管理的資金充裕。國際上一些城市,如芝加哥、紐約、洛杉磯、倫敦等也都在城市的預算中留足了充分的應急資金。

  ***四***透明的資訊溝通機制

  讓公眾知道危機的真相是西方發達國家處理危機的一個共同點。法律規定政府有責任向媒體公佈危機真相,而媒體也有義務向公眾傳遞準確的資訊。媒體有獨立的權力參與危機管

  理的整個程序,並就某些公眾的問題作進一步的調查。比如,英國政府規定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HS***在緊急情況下必須重視新聞媒體的作用,以便在發生導致人身傷亡的重大事件時能夠準確及時地向公眾傳達災難資訊,避免資訊混亂、錯誤、拖延等造成社會恐慌,穩定公眾情緒 。政府通過媒體及時地與公眾溝通告知真相,一方面可以提高公信力,增強公眾對政府應對危機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穩定軍心獲得公眾支援,使公眾參與到公共危機管理當中,從而提高公共危機管理的效率。

  四、解決措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借鑑國外公共危機管理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政府應該樹立未雨綢繆的意識,及早發現危機的端倪,防範未然。

  ***一***危機來臨之前的預防措施

  1.培養國民危機意識

  先進的危機管理機制是建立在先進的危機管理意識之上的,危機意識是危機管理的起點。在強調危機意識的同時,要轉變危機管理觀念。把危機管理有機地融合到國家方方面面的發展戰略之中,特別是納入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中。培養國民危機意思是公共危機管理的基礎。開展全民危機管理意識教育,通過主要傳媒向民眾進行危機管理知識和技能傳播教育,培養和提高公民的危機管理意識。這也是許多國家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經驗做法。既要增強公眾在危機中的反應能力,提高處理危機技能,還要提高公眾對危機的警惕性,以採取自己的行動,還要配合政府處理危機事件,保護自己的同時又幫助政府。

  2.健全危機管理法律法規

  健全危機管理法律法規是公共危機管理的保障。在法律的櫃架內治理各類公共危機、對於減少危機中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儘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重視法律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是很多國這危機管理的典型經驗。

  在立法方面,國農村制定相應的法律規範來保障危機管理,把危機管理納入到法制的軌道,使危機管理具有制度化、法制化和規範化。各級政府要切實實施政府官員責任問責制,對重大危機事件的隱瞞、謊報要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追究相關員的法律責任 。在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現代,嚴格的立法將保障政府及各部門在非常時期行使緊急權力,並使緊急權有法可依,政府可以在第一時間運用法律手段養活和防止危機造成的損失和不利影響。

  3.建立危機管理的教育和訓練機制

  教育與訓練是危機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危機教育都是 “從娃娃抓起”。 缺少危機教育,就會缺少危機意識,進而在危機面前缺乏”抗擊打能力”。危機管理

  教育、訓練系統包括:對公務員進行反危機模擬訓練,把危機管理的教育和培訓納入公務員和公共管理者的教育與培訓之中;把應對突發事件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

  一部分;利用各種形式對社會公眾進行有關知識和技能的宣傳與教育。

  4.建立完備的常設機構

  建立完備的常設機構是公共危機管理的關鍵。常設機構具體負責公民危機意識的培養、公共危機事件的預防、制定危機管理的戰略、政策和規劃、進行危機資訊管理、危機風險的評估、負責日常危機管理和協調工作、緊急狀態處置的綜合協調等。比如美國的危機管理常設機構為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 。

  ***二***危機暴發時期的應對措施

  危機的預防只能減少或預防危機的發生,並不能完全阻止危機的發生。危機一旦發生,政府必須立即進入危機處理狀態,採取各種措施解決危機,儘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如果措施不當,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會造成民眾對政府信心的減弱甚至喪失,由此導致整個社會的動盪與不安。建議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建立公共危機管理溝通協調體系

  危機管理強調社會各個領域互動協調發展,在建立公共危機應急系統時必須立足於社會整體,在發生重大危機時,能統籌指揮和協調,使有關單位組織建立聯絡,與新聞媒介、醫院、消防、公安及鄰近駐軍、保險公司及國際組織等形成網路,以尋求及時有效合作。打破部門、地區、學科間的壁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有效調動一切物質的、精神的可利用資源,統籌部署,形成協調機制,從而實現政府統一領導,各個部門協調合作的危機管理體制 。除此之外,還應完善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資訊溝通,建立危機資訊的公開和披露制度。當公共危機出現後,公眾往往強烈要求瞭解事情的真實狀況。政府是公共問題的資訊源,具有權威性。建立危機資訊的公開和披露制度,一方面能及時地、清楚地向公眾公開危機的真實情況,使公眾成為危機的知情者和處理者,既把謠言拒之門外,又尊重了民眾的知情權;

  另一方面,政府告知了公眾政府處理危機的方式、存在的困難,也讓公眾明確了自己要擔負的職責,為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爭取到社會的支援。政府與公眾之間進行資訊溝通,必須堅持真實、公開、及時的原則,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完善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資訊溝通,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媒體是政府與公眾交流、溝通的橋樑。通過現代媒體、記者釋出會、熱線電話等形式建立政府與公眾之間暢通的資訊公開渠道,將資訊直接傳遞給公眾,可以減少資訊傳遞環節,降低資訊失真概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謠言、小道訊息的產生。在危機事件爆發後,媒體就應積極面對危機,把社會公眾對危機的輿論引導到有利於危機解決的正確方向上來。因此,要建立政府和媒體良性關係,要通過法律法規加強對媒體的管理,規範媒體行為,保證媒體真實、及時、公正地報道危機事件。同時要利用媒體和社會力量加強對資訊公開的監督。

  2. 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資金和物質保障機制

  在應對危機時,物質和一定的技術支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建立互相協調、互相聯絡、反應靈敏的物資調配網路,加強物資調運,確保市場供應。公共危機發生以後,各級政府以及相關機構應當保證應急處理所需的必要物品。例如,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要保證醫療救護裝置、救治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質的供應 。此外,還應監控現金收支,嚴厲制止囤積居奇現象,打擊不法商販,堅決維護市場和物價穩定,使非常時期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可以得到保證,避免造成社會恐慌。

  另外,把危機管理經費納入國家預算體系,建立國家反危機基金,建立資金的社會動員機制也是建立危機管理的財政保障體系所必需的。從目前我國現有的政府財政支付能力和財政體制看集中應對少數突發事件的力量是具備的。但從全方位防範、常規性防範、現代化防範的廣度和深度的要求看,資金的來源和保證還顯不足。解決資金問題除了政府承擔主體責任,擴大財政在公共事務方面的投入外,還應建立社會動員機制,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廣泛籌集社會資金。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多種國民安全保障險種,引導公民進行長期自我保障投資,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3. 建立社會動員機制

  社會自我調節力量主要是指非營利組織和基層組織。如有重大社會影響的社會團體、工會、社群組織、群眾組織、村民自治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 。SARS危機處理中,我國主要靠的是政治動員機制,靠的是政府行政手段,社會力量的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要著力培養公民的公共意識,提高公民素質;致力於培育非政府組織,提高社會自治水平,使危機管理中不僅有一個忙碌的政府,也有一個忙碌的社會,從而更好地調動社會自我調節的力量,化解危機。

  參考文獻

  1. [美]羅伯特•希斯,王成等譯,危機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汪玉凱,公共危機與管理[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

  3. 王曉成,論公共危機的全球化趨勢[J].社會科學,2004,***6***。

  4. 李經中,政府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

  5. 吳興軍,公共危機的基本特徵與機制構建[J].華東經濟管理,2004,***3***。

  6. 薛瀾,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7. 徐益慧,轉型期我國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2008。

  8. 趙成根,國外大城市危機管理模式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 諾曼.R.奧古斯丁,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0. 馬福玉等,淺析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J].現代商業,2006,***7***。

  11. 吳江,公共危機管理能力[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

  篇2

  公共事業單位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責任與對策

  前言

  近年來,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序加快,世界各國在積極進行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擁有解決和管理危機事件的能力,在危機事件不斷爆發的過程中,各國開始意識到,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危機管理能力,才能夠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危機管理意識和行為起步較晚,相關國家機關不僅沒有足夠的危機意識,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能夠養成躲避危機和加強自救的能力等。新時期,在加強危機事件管理的過程中,我國公共事業單位應發揮重要功能,在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公民危機意識的培養。

  一、公共危機管理相關含義

  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的背景下,積極實施公共管理對於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而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實施管理的主體是政府等公共事業單位,管理工作通過預警和預控等方式來實現維護社會穩定的目標。在重大危機事件發生以後,又能夠通過危機評估及應急管理手段來將人身傷亡和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從而有效的控制危害繼續擴大,直至社會恢復到正常狀況為止。

  各國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實施危機管理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點:首先,在危機事件發生以前,通過採取預防措施,如預控和預警等來將引發公共危機的不同因素進行消除,從而達到減少公共危機產生的次數的目的,最佳的效果就是避免危機狀況的產生;其次,預警機制的構建,能夠對相關危機資訊進行提早判斷,從而促使相關部門或機構儘早採取有效措施,在充分分析相關資料資訊的基礎上實施精確的判斷,有效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並降低即將產生的損失和破壞程度,在危機事件發生以前,促使社會大眾增加危機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再次,危機預案的構建。

  相關公共事業單位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通過積極完善法制及系統,有效阻擋危機事件的發生,促使我國社會在更加牢固的保護層當中穩定執行[1].在相關機制的保護下,我國政府能夠更加穩定的開展工作,各種應急措施也能夠在第一時間開始實施,促使危機事件造成的損失降低;最後,積極做好重建工作。這項工作內容在危機事件爆發以後進行,能夠促使社會以更快的速度恢復到以前的狀態。這一過程中,公共事業單位首先應當對災害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實施有效而及時的救濟和賠償,促使受災群眾在短時間內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同時公共事業單位還需要在這一階段過程中,積極總結經驗教訓,促使接下來的預防工作更加牢固。

  二、公共事業單位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應承擔的責任

  ***一*** 維護公共安全是公共事業單位的首要責任

  在我國日常實施公共危機管理的公共事業單位主要是政府,而政府日常執行過程中的首要責任就是維護公共安全。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我國越來越強調社會文明,其中最基礎的價值就是公共安全問題,國家及相關政府部門的產生及應用就是為社會的進步提供相對穩定的執行環境[2].不同國家在構建過程中最本質的特徵就是維護社會安定,而危機事件的產生是對社會安定的一個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相關公共事業單位的首要責任就是在危機事件爆發之前,不斷提升公民的危機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在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積極領導人民共同努力戰勝困難。

  ***二*** 維護公共安全是公共事業單位的首要職能

  我國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展開工作,因此維護公共安全是公共事業單位的首要職能。新時期,我國公共事業單位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將更好的服務及公共設施及產品等提供給人民,各項公共產品當中,公共安全是最為關鍵的。因此,我國公共事業單位應當將更加安全的公共服務和措施提供給人民,充分體現我國政府的職能,積極構建服務型政府,促使我國社會在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中擁有更加穩定的環境[3].因此,公共事業單位應當及時實施公共危機管理工作,促使危機事件產生以後能夠產生較小的損失,實現政府職能[4].

  ***三*** 公共事業單位擁有應對危機事件的能力

  在汶川地震爆發以後,當地及全社會在我國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進行了救援和震後重建工作,經過長時間努力,汶川重新恢復了原來的經濟執行狀態。這充分說明,在面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過程中,我國政府擁有足夠的能力來解決問題。在政府充分調動下,各項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公共危機一旦爆發,通常擁有較大的破壞能力,公民在獨自面對危機的過程中,常常顯得力不從心,政府實施自身職能的,能夠充分調動多方資源,緩解不同層面的經濟損失。也正因為如此,我國實施公共危機管理的主要責任落在了政府身上,同時還包括部分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等。這些公共事業單位在面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能夠對大量資源進行調動,政府能夠通過制度的實施,通過強制和合法的手段,積極調動多方力量來實施援救工作[4].面對公共危機事件,只有促使公共事業單位相互團結才能夠戰勝困難,同時還應當遵守政府統一的領導,有秩序的實施管理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將能量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

  三、我國公共事業單位應對危機事件的管理策略

  公共危機具有客觀性和突發性等特點,同時爆發規模通常較大,這就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來戰勝危機。在這一過程中,社會通常在一定時期內是無法正常執行的,在對公共危機事件進行解決的過程中,應當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對公共危機的有效預防,而另一方面就是通過努力將相關危機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一*** 構建完善應急法治

  在加強公共危機管理的過程中,我國公共事業單位首先應當做的就是構建完善的應急法治。現階段,我國在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正在通過努力,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法規,系統通過依法治國來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而經過多年實踐和經驗證明,在積極解決公共危機的過程中,整個社會需要面臨一段時間的非常狀態,而這一時期中同樣應當遵守法治,這樣才能夠保證各項救援工作順利有序進行。我國在構建應急法制的過程中,應充分遵守憲法,有效保護公民利益,從而有效實施公共權力[5].現階段我國這方面的法律包括緊急狀態法和恐怖性突發事件法律等多個內容。

  儘管我國應急法律在實踐中正在不斷完善,但是現階段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沒有設定基本法律來有效面對公共危機應急事件;其次,中央和地方分別實施應急立法,導致應急法律整體上存在一定的內部矛盾;再次,立法內容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顯得過於抽象,不夠具體,導致影響力下降;立法過程中過於重視配置緊急權,而忽視了法律救濟和控制等相關內容;同時我國相關應急法律在實施過程中,重視執行力度及上下級觀念,但是卻忽視了相互監督的重要性;最後,應急法律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近年來,為了促使應急法律得到更好的建設,相關部門應積極構建專門和擁有體系化的應急法律[6].現階段,憲法在實施過程中,對於特殊狀況下需要實施應急法律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積極健全和完善應急法律,對緊急狀況下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並根據實際狀況促使機制和制度在構建過程中更加具有針對性。

  ***二*** 構建統一指揮中心和救援隊伍

  當今社會需要面臨的公共危機狀況種類繁多,各國在實施應急管理的過程中要想不斷提高效率,需要積極構建統一指揮中心和專業的救援隊伍,能夠從多個方面有效實施救援工作,促使公共危機事件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公共危機在爆發過程中通常規模及殺傷力較大,因此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較高。現階段我國全面的公共危機應急系統還不夠完善,當公共危機發生時,只能夠臨時成立應急機構,導致準備工作及詳細的部署耗費大量寶貴的時間,救援行動遲緩[7].在這種情況下,新時期我國應積極構建常設性應急管理機構,該機構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對公共危機事件進行有效的調查和分析,同時,在危機事件發生以後,及時組織各項救援活動等,促使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能夠快速有效實施。同時在日常工作中還應當積極構建專業化救援隊伍,並加強培訓工作,促使工作人員在面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實施有效指揮和調動工作,將公共危機事件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還需要在公共危機事件解決以後,積極進行經驗總結,提升防禦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我國現階段被動面對公共危機事件的狀態得以改變。

  ***三*** 構建完善資訊管理系統

  公共危機事件爆發以後,要想能夠實現快速有效的解決,需要及時對大量精確資訊進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並實施有效措施。這就需要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資訊管理系統,有效收集、傳遞和處理相關重要資訊,同時還需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資訊釋出工作。

  這是因為當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通常都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資訊,不同資訊只有在特定的渠道中進行有效的傳播,才能夠縮簡訊息傳遞、識別、讀取和處理等過程中的時間,從而及時有效的實施危機事件解決措施,降低損失[8].同時,提高資訊釋出力度,大力進行宣傳,鼓勵社會大眾積極參加到救援活動中來,對於提升公共危機解決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積極構建完善的資訊管理系統,促使資訊傳遞和處理過程能夠更加快速的進行,提高救援力度。

  ***四*** 構建完善應急預案

  在面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過程中,最有效降低風險和減少損失的方式就是科學有效的應急預案,它能夠促使公共事業單位不斷提升危機管理能力,同時,該預案還能夠促使公共事業單位在面對公共危機事件管理的過程中實施更加有效和有秩序的管理行為,從而有效降低濫用職權的現象。然而,近年來爆發的多起公共危機事件管理當中,公共應急事件在處理過程中相關預案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同以下因素具有重要的關聯:

  首先,公共事業單位在構建應急預案的過程中,沒有實際經驗,而是根據不同的危機事件預案來制定,這導致應急預案擁有過高的相似性,然而在不同的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的過程中,擁有不同的狀態和實際情況,這種相似的應急預案無法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導致預案實施效果不明顯;其次,預案執行力差。各個公共事業單位在日常工作中,並沒有嚴格按照應急預案相關內容來加強救援隊伍的培養並實施有效的預防工作,不充足的準備工作,導致各地公共事業單位在面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過程中,沒有能夠有效的實施預案規定內容;最後,各個公共事業單位在制定應急預案的過程中缺乏溝通,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事件,彼此之間的相互協調能力下降,應急預案的實施效率也有所降低[9].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的背景下,人們需要一個更加和諧的環境來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公共事業單位是實施公共危機事件管理的主體,新時期,為了不斷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我國公共事業單位應在尊重憲法的基礎上構建完善應急法治、構建統一指揮中心和救援隊伍、完善資訊管理系統和應急預案,只有這樣才能夠轉變被動面對公共危機事件的局面,從而提高應對危機事件的管理能力,促使我國社會環境更加穩定健康。

  參考文獻:

  [1] 閆振宇.基於風險溝通的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管理完善研究 [D].華中農業大學 ,2012.

  [2] 糜皛.模式調適與機制創新 : 網路時代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研究[D]. 蘇州大學 ,2014.

  [3] 陸周.基於公眾心理的我國政府危機管理策略研究 [D]. 華中師範大學 ,2009.

  [4] 吳靜.廣東省政府在公共危機中對網路媒體的應對策略研究 [D].華南理工大學 ,2013.

  [5] 高潔.新聞媒體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D].中央民族大學 ,2010.

  [6] 楊舒航.情境與對話 : 博物館危機傳播管理研究 [D]. 北京交通大學 ,2015.

  [7] 王子也.電視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機理與傳播策略研究 [D]. 武漢理工大學 ,2012.

  [8] 付業勤.旅遊危機事件網路輿情研究:構成、機理與管控 [D]. 華僑大學 ,2014.

  [9] 趙琦 . 基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應對能力評估工具的開發、應用與評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D]. 復旦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