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共衛生的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公共衛生問題日益關注,對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公共衛生教育改革措施探討

  一、我校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

  1.改革公共衛生課程體系。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公共衛生的概念和內涵已由過去的環境衛生、個人衛生拓展為現在的社會衛生,課程結構也在傳統的課程基礎上出現了大量跨學科、範圍廣泛的社會醫學課程[2]。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內容的完善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我們在充分考慮臨床醫學生公共衛生教育的特點的基礎上,對預防醫學課程涵蓋的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初級衛生保健和社群衛生服務等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去除與實際工作脫節的內容,並增加和充實與臨床實踐工作有關的預防研究新進展。針對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的實際,單獨開設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必修課程,使必修課程達171學時,高於國內同類醫學院校的平均學時數[3]。為臨床醫學生開設公共衛生類選修課程7門,如健康教育、社會醫學、衛生經濟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等。在基礎和臨床課程教學過程中強化預防醫學意識,使公共衛生教育貫穿臨床醫學生培養過程的始終。

  2.構建公共衛生實踐平臺。制定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規劃,按照規劃的要求和目標,新增以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為主,覆蓋衛生防疫、疾病防控、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的9個公共衛生實踐基地。以培養學生的社群衛生服務能力為導向,編寫社群衛生服務實踐指導,在第四學年臨床見習階段安排為期2周的社群醫療實踐必修環節,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親身到實踐中進行體驗,融“教學”於“實踐”,促進了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融合。這種以現場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地理解預防醫學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增強了其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為畢業後實施臨床預防和社群衛生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合理配置師資隊伍。為提高教學效果,在選拔公共衛生師資的過程中,走出校門,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行業接近,既有一定的理論和研究能力,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從事公共衛生教學工作。目前,我校聘請的校外教師涵蓋衛生管理、衛生防疫、疾病控制、律師、醫療保險等多個部門,參與衛生經濟學與衛生事業管理、預防醫學、流行病學、衛生法學、社會醫學等課程的帶教。外聘教師接受我校組織的崗前培訓,參加教研室集體備課,試講通過後,方能正式授課。這樣即豐富了課堂講授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社會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改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打破過去傳統的封閉式、“填鴨式”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網路教學平臺,積極推進PBL教學,將典型公共衛生問題,如社群慢病管理、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自學和討論。通過教學互動,師生討論,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交流溝通能力與公共衛生思維能力。

  5.完善評價體系。公共衛生教學評價體系中,加強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估。在必修課的考核中,加大實驗***踐***成績比例,其中理論成績佔60%,實踐成績佔40%。在學生社群衛生服務實踐中,實踐總成績由學生社群衛生服務實踐鑑定***60%***及學生調研報告評價***40%***兩部分組成,鑑定由基地帶教教師根據學生實習情況作出,調研報告評價由預防醫學教研室教師完成。

  二、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評價

  我們於2011年和2012年分別在未實行改革舉措的2006級和已實行改革的2007級隨機各選取3個班共198名學生在畢業前進行問卷調查,以評價我校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效果。結果表明,實施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2007級學生在對公共衛生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公共衛生課程的必要性、公共衛生課程和師資配置的合理性、瞭解社群衛生服務模式的程度、具備公共衛生服務的基本技能、掌握預防保健的基本知識和流行病學基本調查方法等方面與未實行改革的2006級學生之間有顯著差別***見附表***。

  三、體會

  當前我國在臨床醫學生的培養模式上,更多的是傳統的純臨床診斷治療的教育,醫學生的社群衛生服務觀念和實踐能力亟待提高。醫療衛生髮展的綜合趨勢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思路,加強對預防觀念的認識,從圍繞疾病診治轉移到全面關注生命全過程的健康;從只專注人體本身轉移到系統關注環境、社會、心理與人體的互動作用。通過上述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使臨床醫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學習公共衛生知識的重要性,提高了在以後工作中運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有助於進一步理解三級預防在疾病防治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體會到新型衛生服務模式下對醫務人員知識、能力、素質的新要求,初步樹立了”大衛生”觀,為畢業後實施臨床預防和參與社群衛生服務奠定了基礎。

  範文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管理論文

  一、存在的問題

  第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開展不到位。一是隨訪開展不到位,隨訪次數存在虛假,而隨訪服務的補助資金卻已經按人口和隨訪費用標準撥付到了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二是體檢工作不到位,體檢專案不全;三是健康檔案管理不規範;四是群眾知曉率低,宣傳工作有待加強。第二,資金結餘較大。到2013年底,在部分縣級配套資金未足額到位的情況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補助資金累計結餘12400.7萬元,其中60%沉澱在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第三,支出管理不規範。按規定,補助資金不得用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裝置配置和人員培訓等支出專案,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列支培訓費、招待費、房屋修繕費、裝置購置費等情況。第四,鄉鎮衛生院對鄉村醫生的補助資金分配公開透明度低。檢查發現,鄉鎮衛生院負責鄉村醫生的考核並分配補助資金,但資金分配普遍缺乏公開透明,不利於公眾監督,尤其是對於有多個村醫的衛生室,不利於會計規範記賬、核算,容易誘發矛盾。第五,資訊化建設不能滿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管理需要。目前河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訊系統在轄區內橫向間、新農合和城居保之間還沒有實現資訊共享,不能滿足管理需求。

  二、改進建議

  ***一***引入市場機制,大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實行居民身份證管理的資金支付模式

  具體的設想是,改變目前按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所在轄區人口分配資金的方式,在一定行政區域內,比如區市,待條件成熟時擴大到全省,打破轄區限制,讓居民自主選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採取刷身份證的方式選擇服務專案。衛生、財政部門按照居民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管理系統中刷卡的專案和次數,經稽核後按標準據實撥付專案補助資金。這樣,將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的選擇權交給廣大居民,一是方便了廣大居民,滿足了常住和流動人口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民眾可以擇優自主地選擇服務機實務構。二是有效約束了基層衛生服務機構虛報服務人次、降低服務標準的現象,倒逼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只有做好服務才能掙錢養人。三是增強了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競爭,體現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有利於促進其不斷改進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政府、居民、公共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資訊也更加透明。四是相對於實行居民健康卡、發放代金券等方式,此方式能充分利用居民身份證的現實性和資訊的唯一性,可簡化手續,節約不必要的管理費用,降低制度執行成本,避免重複建立健康檔案、服務虛假等問題。

  ***二***改進和完善資金管理使用辦法,規範補助資金的使用

  按照體現正確導向、兼顧工作實際需要原則,制定可行的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具體改革建議是,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個體服務專案經費。包括預防接種管理、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中醫保健等。衛生、財政部門應制定各項服務標準、服務成本,同時根據系統記錄的資訊,結合績效考核情況,將資金直接撥付到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基層單位。二是群體服務專案經費。包括健康教育宣傳、預防保健資訊管理、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衛生監督協管等事項。由衛生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組織績效考核,根據考核結果撥付補助資金。三是必需的公用經費。包括耗材支出、基層衛生機構考核獎勵、人員支出、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所必需的裝置購置以及補充部分績效考核工作經費等。要明確劃分專案資金使用比例,嚴格執行政府採購和財政集中支付制度,規範資金使用。關於三方面資金比例的確定,要確保個體服務專案經費佔大頭,以體現多勞多得的正確導向,激勵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間開展服務競爭,促進衛生部門多服務、服好務。

  ***三***加快資訊化網路平臺建設,實現基本公共衛生健康管理與醫療保險、新農合、城居保資訊系統的互聯互通、資訊共享

  在一定轄區範圍內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訊管理平臺,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系統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訊系統與醫療保險、新農合、城居保資訊系統的互聯互通、資訊共享。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民眾知曉率

  檢查發現,受種種條件的制約,地方衛生部門和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有關內容和常識的宣傳不到位,民眾知曉率低。建議省級衛生部門充分發揮省級各種新聞媒體影響面寬、影響力大的優勢,加大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的宣傳力度,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提高廣大民眾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常識的瞭解程度。這樣,既可以減輕基層宣傳工作壓力,有利於基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開展,也有利於廣大群眾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五***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的鄉、村基本公共衛生補助資金補償機制

  要完善鄉鎮衛生院日常執行的獎懲機制,按照核定任務、核定收支、超收獎勵、短收減支的辦法,科學核定財政補助和醫療收入的比例關係。重點規範對村醫補助資金的分配,多勞多得,切實做到標準統一、發放及時、公開公示,自覺接受各方面的監督,以此來調動村醫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除財政補助保障最基本的運轉支出外,相關部門還應鼓勵鄉鎮衛生院通過一般診療費、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醫療服務收入解決部分績效工資和正常運轉經費的開支問題,並根據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的數量、質量、收入情況,研究建立正常公用經費和績效工資的分級補償機制:完成任務的足額發放績效工資,按規定標準核定公用經費;不能完成任務的,相應少發績效工資,低標準核定公用經費。同時,要健全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政府補助的績效考核機制,以服務內容和質量確定補助標準,制定科學的一般診療費補助績效考核辦法,合理確定醫保補償標準,以醫生的實際工作量確定其補助水平,調動其提高服務水平、改善服務質量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