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望廬山瀑布讀後感

  《望廬山瀑布》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雖短小但經典,其創作思維和寫作特色值得我們研究體味。你讀過這首詩之後,有什麼感受嗎?說說你的讀後感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同學們,你們去過廬山嗎?告訴你,其實我也沒去過,但是我知道廬山那裡一定風景秀美。你想知道我是怎樣知道的嗎?原因很簡單,跟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讓我們共同體味廬山的兩處美景。

  日照香爐升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中描寫了,兩處景象。

  一處為香爐峰,峰頂雲霧繚繞,在豔陽的照射下,霧氣在青山、碧水的烘托下發出紫色的煙霧,就像金鑾寶殿上的紫檀香爐一樣。用它一語道破,在雲霧——水的襯托下,香爐峰是一處人間仙境。

  另一處為:廬山瀑布,它位於廬山的雙劍鋒和文殊峰之間,詩人無法、也無心尋找水的來處,用了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的巨集偉和落差,同時用了“銀河從九天上落下來”來形容上天***大自然***無私的胸懷,把“自己”唯一的一條“河”——銀河都給了人間,表述了詩人對大自然無私的給與的讚歎。同時詩中道出了水的美、水的巨集偉,水孕育了一切,水給了萬物生命的氣息。

  同學們,水是這樣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了水,我們的家園將要乾涸,我們的森林將枯萎,我們的大山將沒有生氣,我們喜愛的小花將凋零,我們的……將不再存在,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的水源、保護好森林、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家園。那麼就讓我們從節約一滴水開始,做一名愛護環境的人吧!

  篇2

  愛國是一個人對自己祖國的一種誠摯的熱愛和深厚的情感,是一個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為一個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認為愛國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較渺茫的事。最近,我又重溫三年級學的《望廬山瀑布》,對愛國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是一首家喻戶曉、雅俗共賞、人人口熟之作。廬山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風景與文化勝地之一,有無限風光的仙人洞**,有天下奇觀的飛流瀑布,還與遠處隱約可見的萬里長江和鄱陽湖,互為映襯,這一切自然而然地組成了一幅天然圖畫,不但如此,廬山還以它極為豐厚的歷史人文。古往今來,不知引發過多少文人的情懷,寫下無數歌詠詩篇,而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不過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絕句,卻在眾多詩作中,雄視古今,獨佔鰲頭。

  詩的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看上去是對香爐峰的描寫,與瀑布的關係不大,但是我們須知,此詩不是單純地寫瀑布而是寫的望瀑布這一動態過程,所以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輕描淡寫,它向讀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廬山上,香爐峰是在廬山西北,峰頂尖圓,終日煙雲繚繞聚散,如一個碩大的香爐,故稱為香爐峰。此句也點出瞭望瀑布的具體時間。因為在白天時分,日照香爐是望不到生紫煙的景觀的,只有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香爐峰上時,那山間的嵐氣才會呈現出一種難得的紫色。刻畫出仙鏡般的夢幻世界。

  到第二句時,詩人才把視線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遙看瀑布掛前川,點明詩人是站在山腳之下,抬頭遠望。如果是近在眼前,那麼就會置身於瀑布的聲響、水勢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覺了,不過那樣就會與題目中的望字脫節了。只有遙看,也就是遠遠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遠帶著跳躍,遠望中的廬山瀑布。看似尋常的詞句,卻蘊藏了作者精心的構思與巧妙的組織。

  詩歌的而後半段轉用比喻和奇特的想象,每當人們欣賞瀑布之際,都難免會被其深深打動,更不要說是李太白,他與這種永不停歇,不顧一切地只管向下衝去的巨集偉景觀,具有與生俱來的心靈感應和共通之處。所以李白筆下的廬山瀑布才是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比任何詩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為獨到,一個飛字,把瀑布奔騰跳躍的態勢描繪得恰到好處,直下一詞,既顯山勢之高,又見瀑水之急。而飛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對廬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一種特有的流動氣勢,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最後一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如果沒有這一句,《望廬山瀑布》詩可能就不會如此千古流傳、盡人皆知了。銀河是由無數顆星組成的,本來就是人們的想象浪漫之詞,瀑布又從九天落到廬山,讓人恍惚覺得那銀河從九天傾瀉到了人間。但其神韻依然,光采照舊,不論在何處,都給人以浪漫的想像和無窮的魅力,此外,由於用了疑是一詞,愈發為全詩蒙上了一種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藝術色彩。

  全詩四句共用二十八個字,極為刻畫了瀑布的雄偉氣勢和壯麗景觀,抒發了詩仙李白對祖國河山充滿了熱愛****。讀過《望廬山瀑布》後激發了我的愛國熱情。所謂愛國,顧名思義,就是熱愛自己的國家。少年興則國興,小年強則國強。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努力學習,掌握本領。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3

  《望廬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的一首詩,我們大家對它並不陌生。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做,氣勢磅礴,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年級的學生對學習古詩還有一定的難度,往往只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反覆誦讀,熟讀成誦。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學生讀的倒是熟練,但是卻毫無感情可言;另外多次重複的讀,也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致使課堂倒是出現了書聲琅琅的表象,但卻沒有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

  近日,我校開展了青年教師有效課堂的教學研究,何祖嬌老師執教的一節《望廬山瀑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七讀顯特色。

  在學習課文的整個流程中,何老師緊緊圍繞著讀來做文章。她安排設計的每一個環節的讀都有任務,讀有目的:一讀古詩,讀準字音;二讀古詩,讀通句子直到七讀古詩,拓展延伸。環環相扣,絲絲相融,渾然天成。讓人不由得感嘆和老師的用心良苦。我們知道,二年級的學生的學習古詩的方法還很欠缺,老師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很清楚的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對今後學習古詩是不無裨益的,起了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並且在讀的過程中,何老師避免了重複無趣的低效誦讀,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範讀形式多樣,讓整個課堂活而不亂,師生雙邊活動非常和諧。

  二、品詩達有效。

  一節課是否有效,我認為重要的是看這節課是否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是否學有所獲。在這節課中,文字是相對靜止單一的,甚至是非常刻板枯燥的。但何老師很好地避免了機械地重複。在上課伊始,何老師就利用課件出事了很多張美侖美奐的瀑布圖片。這些圖片成功地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這個課堂先是鴉雀無聲他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呆了;然後是不由自主的一聲哇!他們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情感。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學生們心中,他們對這首詩已經有了想要了解,渴望接觸的興趣。再通過對詩句中的字詞如掛川的理解,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想象、感悟等,學生已然對詩的意境與那些圖片融為一體,自然也能瞭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這節課,學生讀詩有節奏,通順流利;品詩達意境,如身臨其境;學習有方向,步步周到,學習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自然是有效的課堂。

  這節課上出了語文味,上出了語文課真正的特點,體現了當下語文教學的特色,實實在在,不虛與委蛇,不流於形式,在我的心中,它就是一節不一樣的《望廬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