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的原因

  甲骨文 ***中國古代文字***百科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以現有考古資料發現,甲骨文並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經存在。


甲骨文
 

  

  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是我國的殷商時期。當時沒有紙,人們記錄文字的工具,是牛的骨頭和烏龜的甲殼,文字一般都是用刀刻上去的,我們現在叫它“甲骨文”。甲骨文一般刻得很精細,有的刻完後還用硃砂鑲嵌成紅字,相當漂亮。它的字型,是屬於最原始的大篆。甲骨文主要是占卜吉凶的卦文。傳說,當時刻時,往往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以求吉祥。一般要由專人來刻,這些人被稱為“貞人”,就是當時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往往都刻上貞人的姓名,這些貞人就是當時的書法家了。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發現得最早的文字, 它向我們展示了我國書法源遠流長的歷史,是我國最早的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