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教育家是誰
教育家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傑出人士。教育家與教育學家有不同,前者重實踐精神,後者重理論研究。對於研究教育學的傑出人物才被稱為教育學家。教育家的文化價值是開啟人類心智,提升時代的思想境界。
那麼呢?
我國最早的教育被奴隸主貴族所壟斷,是誰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呢?這個人就是孔子,他最早實行私人辦學,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陬***zou鄒***邑***今山東曲阜***人,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國貴族,因家道衰落,遷居魯國。孔子中年以後開始授徒講學,五十歲擔任魯國的中都宰***地方官***,繼之升任司寇***主管司法的官***,因與魯國當權者政見不合離開魯國,率領弟子周遊衛、陳、宋、蔡、楚等國,晚年又回到魯國,繼續講學。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從事教育活動。他開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凡送十條幹肉作學費的,他都收為弟子。這樣就破除了等級、地域等界限,擴大了教育範圍。孔子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種書。《詩》是古詩歌總集,《書》是周代和周以前的政治文獻彙編,《禮》是講周代典章制度和禮儀的,《易》是講哲學的,《春秋》記載了魯國的歷史。
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系統的教育思想並歸納出一套教學方法。他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在教學中採取啟發誘導的方式,要求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孔子教育學生對待學習要抱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重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還教育學生經常複習,“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孔子從事教育數十年,先後教出三千名有知識、有才幹的學生,其中才學特別優異的有七十二人,形成了一個有影響的儒家學派。孔子的優良學風和成功的教學經驗,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如“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等,已作為成語經常被人們使用。不過,他宣揚“學而優則仕”,輕視勞動和勞動人民,反對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對後世的教育也產生了消極影響。
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從維護奴隸制度的需要出發,培養為周王朝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但是他開辦私學,廣收門徒,使更多的人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他的學生中有奴隸主貴族的子弟,也有當時被稱為“殘人”、“野人”和“鄙人”的下層人民,而且各個諸侯國的人都有。這樣,就打破了過去“學在官府”的那種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孔子首創的私學,對古代教育起了深遠影響。從此私學***以後稱私塾***和官學並存,而且不斷得到發展,為傳播我國古代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