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漢字的原因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使用的一種刻在龜殼、獸骨上的文字。古書上記載,最初人們用來記事的方法是用繩打結、用刀刻符號。

  到了商周時代才出現了這種甲骨文。在可識的漢字中,它是最古老的文字體系,最初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出土。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有4500字左右,可以認識的有1700字左右。據《甲骨文編》記載,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還儲存著鮮明的圖畫痕跡。商代的文字結構不嚴格,字形不規整,筆劃複雜,不便於書寫,到了西周,漢字逐漸趨於方整,表現出線條平直化,現在形成的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