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富硒茶文化茶藝步驟

  紫陽富硒茶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與佛教在紫陽的傳播緊密相連的,那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步:天女散花,展示茶具。

  紫陽富硒毛尖、銀針最宜蓋碗茶沖泡。沖泡為溼宜在90度左右,以玻璃大茶壺作洗茶壺,以中號紫砂壺作公道杯,以青花蓋碗茶作品飲杯。由兩名副泡手用托盤將一次擺上茶托,再上茶碗,再上碗蓋。動作達到流暢,迅速、準確,似行於流水,天女散花。

  第二步:嫩芽初露,萬古茶韻。

  由主泡手介紹紫陽富硒茶的歷史、地位、作用、特徵。由副手用茶匙從茶海中取出幹茶裝碟,讓客人觀看留下紫陽茶第一感覺,以上的程式均有背影音樂。

  第三步:游龍入海,靈芽出世,周公三吐哺。

  ***一***洗茶:將茶剩入玻璃壺內,先用90度山泉,先低後高,將水注入壺至滿,卻浮泡後,用頭道茶水去溫紫砂公道杯,然後將壺水提高注七分入壺,使茶在壺內翻滾,再將茶汗箅入公道杯中,如此三次稱之為游龍入海。

  ***二***奉茶:此時玻璃內的茶葉已是鶯舌向天展、旗槍列如隊,明前嫩芽已是一覽無餘。這時由副泡拿起玻璃,搖動旋轉,將茶芽連同茶一次分注入客人茶碗中,每碗注入芽頭百餘枚,綠湯嫩芽、猶如處子,此為靈芽出世。

  ***三***敬茶:此時孕育在公道杯中的茶湯已是香、色俱佳之時,此時由主泡手端壺一一向客人敬茶,三巡過後,飲者滿腮清香、神爽志明,稱之周公三吐哺。

  第四步:品茶聽歌。紫陽是有名的歌鄉,而歌詞以茶托情,有單唱,有對唱,聽歌品茗。在悠閒中領略紫陽茶味,在清爽中感悟茶道中釋放出的精神。

  紫陽功夫茶程式與潮州功夫程式相似,宜用紫陽翠峰和紫陽炒青泡茶。

  紫陽富硒茶文化的介紹

  據文獻記載,東漢末年佛教傳入紫陽,漢水上游建起了規模頗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時期,由於統治階級宣傳,佛教獲得較大發展。明代,隨著人民對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陽迅速興盛起來,縣境先後建起佛教寺廟30餘處。由於僧 侶們講究坐禪戒酒,就在寺院開闢茶園,以供飲茶之需。在民間,專為進貢而興植的茶園也陸續出現。這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又給紫陽茶注入了文化因子。如果說東漢以前栽培茶葉僅僅是用於自飲和進貢,是單純的生產行為,那麼,自此以後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條。可以說,從東漢起就有了紫陽茶文化的歷史,或者說紫陽茶文化就初具雛形了。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臨海張平叔***號紫陽***到紫陽仙人洞修煉並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陽興盛起來,並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茶事產生深遠影響。明代,紫陽茶遠銷西北,“茶馬法”***以茶易馬***又使茶葉與國家的政治和軍事發生了直接聯絡,成為茶葉擁有者換取戰馬和改善關係的有力“武器”。此時,紫陽茶就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紫陽茶文化作為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具有多方面的厚實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七點:

  1、以紫陽命名的茶 紫陽境內群山重疊,溝壑交錯,海拔400—1100米之間,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環境土壤大部分呈現酸性反應,茶樹品種資源豐富,自然品質好,構成適宜茶葉生產的良好物質條件。因此,歷史上曾形成以紫陽縣為中心的著名的“紫陽茶區”。紫陽茶區突破政區界限,跨越川陝西兩省,地域在陝西省安康、漢中和四川省達縣、萬縣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陽茶區所產之茶即為名茶。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在“茶類篇”中有“歷史名茶”一節,程啟坤據有關史料總結唐代有50餘種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陽茶”。本世紀初到60年代,人們習慣將陝南和川北鄰近紫陽的區域所產之茶統稱“紫陽茶”。有了“紫陽茶”,才談得上“紫陽茶文化”,而“紫陽茶”的名稱由來已久,這就為“紫陽茶文化”奠定了一個較為廣泛的物質基礎。

  2、種植與培育技術 據《華陽國志 ·巴志》載,西周時期紫陽境內已開始較普遍地栽培茶葉。從西周幾千年時間,紫陽茶農總結形成了有別於其它茶區的種植與培育技術。如老茶園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發出表枝條***,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兩三年不耕鋤”等。建園後,在引進新技術的同時,還摸索出了適於在當地推廣的經驗,如茶樹病害綜合防治、茶樹防凍技術等。

  3、製作技術 紫陽縣歷史上主要生產晒青茶,是陝西晒青毛茶代表產區,毛茶收購標準屬全國供銷總社管理的40餘套部頒標準樣之一。晒青茶加工技術不同於其他茶葉加工技術,炒青,毛尖等工藝也有別於外地茶葉製作工藝。另外,包裝大宗茶時把成茶裝入麻袋用腳踩實也是比較獨特的。後來,包裝大宗茶時把茶裝入麻袋用腳踩實也是比較獨特的。後來,又在傳統名茶紫陽毛尖加工工藝進行總結提練的基礎上,借鑑全國各地名茶製作的技術精華,摸索並形成了紫陽名茶的獨特加工技術。

  4、民俗 紫陽人有把茶葉作為定情禮、鎮邪物的習俗,也有客來敬茶、客走贈茶的傳統禮儀。在物質生活條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濃茶,遞給客人;貧寒人家若遇客人較多,主人就說:“請轉著喝”。客人互相謙讓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幾口以後,將茶缸傾斜,倒出少許茶水衝嘴脣與茶缸邊沿接觸處,以表示講究衛生禮貌。主人則殷勤地不斷續添茶水。雖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們還是力求講究衛生的。這已成為一種民間習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陽茶已經形成和開發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陽毛尖、紫陽銀針、紫陽翠峰、紫陽香毫、陝青茶等十餘種。這些品牌在西北、東北、北京等地較大影響,有的還享有盛譽,一些名茶先後榮獲國內大獎20多個,知名度較高。1998年12月,“神雲”牌紫陽富硒茶被陝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產品”稱號。

  6、文藝作品 以茶為題材的民歌、詩文、書法、攝影、電視片等文藝作品已有相當數量和水平。民歌如《順採茶》、《倒採茶》、《春到茶山一片新》、《喜採春茶把歌唱》等,在群眾中都曾廣來傳唱。詩如清朝的“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已被廣泛引用。又如《紫陽茶話》***作者張宣強,發表於《陝西日報》***,《茶山作證》***作者曾德強,發表於《現代人事》***都曾產生較大影響。書法如賈平凹題寫的“茶中極品”,以及名鍾登舜書寫的關於紫陽茶的條幅,都受到行家的高度評價。邱永錫、朱清樹等人的一批反映茶山自然景觀、加工工藝和營銷的攝影作品被刊印在書籍,報刊、產品包裝上,產生了良好影響。

  7、科研成果 在紫陽茶科學研究方面已有一大批成果問世。例如,陳靜毅、梅紫青等撰寫的不少論文,已在國家、國際學術交流大會或報刊上發表,程良斌等人主編的《紫陽茶業志》、《安康地區茶業志》***以紫陽茶業為重點***等志書,已公開出版發行。特別是80年代初以來,隨著紫陽茶富含微量元素硒的發現和富硒茶保健作用的研究、鑑定、宣傳、推廣,紫陽茶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這是紫陽茶文化最具特徵 的基礎。

  雖然紫陽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地理基礎,但是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自然、自發、無序、淺層的形態,沒有作過專門研究,因而也談不上發展,胃的甚至面臨消亡。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紫陽茶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發展、弘揚,使它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一個分支或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