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鳩放生的典故講了什麼

  放生是一種慈善的行為。古時候有個關於放生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來有句俗話:“行善積德”。這句話是勸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災荒年間,有些殷實人家為救那些飢寒交迫的災民免於餓死,捐米賑災,皆為積德之舉。太平年間,將魚、龜放游到江河水池,將鳥放飛到大自然,叫“放生”,皆為積善之行。後來,有人在大年初一這天,把捉來的鳥雀放生,名之曰“愛生靈”。

  春秋時期,晉國建都邯鄲。晉國有一個勢焰熏天的大臣趙簡子,他就喜歡在過年時讓老百姓替他捉斑鳩鳥送到他府中,讓他放生。

  大年初一這天,邯鄲地方的老百姓能夠破例地紛紛擁進趙簡子的府第,他們都是來向趙簡子進獻斑鳩,好讓趙簡子放生的。趙簡子非常高興,對他們一個個都發給很優厚的賞賜。初一這天,從早到晚進獻斑鳩的人絡繹不絕。

  趙簡子的門客在一旁站了很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趙簡子回答說:“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有仁慈之心嘛!”門客接著說:“您對生靈有如此的仁慈之心,這是難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過沒有:如果全國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鳩去放生,從而對斑鳩爭先恐後地你追我捕,其結果被打死打傷的斑鳩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鳩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現在,您獎勵老百姓捕捉這許多的斑鳩送給您,您再放生,那麼大人您對斑鳩的仁慈確實還不能抵償您對它們人為地造成的災禍哩!”

  趙簡子聽了門客的一席話,揹著雙手在府門裡踱來踱去,仔細地思考了一陣子,默默地點了點頭說:“對的。”

  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講形式,不講效果,沽名釣譽,假仁假義的偽善行為。

  放生習俗的淵源

  先秦時期,孔子以舜為好塵榜樣,強調環境保護;孟子則強調惻隱之心,並以仁義思想啟發梁惠王,《呂氏春秋·異用》、《列子·說符》等已經開創戒殺放塵的風氣。佛教傳入漢地後,曇無讖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商湯之所以討伐成功,除了擅用萬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靈,不讓一切生命被趕盡殺絕,其治國所行仁愛之風,山“成湯解網”事蹟可見一斑。《呂氏春秋·異用》記載: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紆。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成湯仁民愛物,強調放塵為上合天心,下順民意,仁君不忍見獵人四面佈網,有違上天好生之德,於是去除三面,僅存一面:並更改祝禱詞,化殺戾氣為和祥之氣,表現了統治者若行放生將比殺塵較易獲得民心。

  “成湯解網”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蓮池《戒殺放塵文》仍然引用其故事。《列子·說符篇》記載了“周簡子正旦放生”的故事: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慾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山此可知,邯鄲在春秋時代已經出現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風俗,但是民間放生主要是表示對生靈的恩惠,先捕生靈然後再放之,則功過難以相抵。當時,周簡子聽眾門客勸導,將“捕物放生”的作法改為“禁民捕捉”,這是中國禁止屠釣的早期記載。

  春天生物滋長,古人已有保護生物措施,《禮記·月令第六》說:“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牡,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天、飛鳥,毋麛毋卵。”:在春天永珍更新之際,切勿伐木營生、覆巢嬉戲、殘害幼苗等,否則有失大地萬物生存之道。

  “成湯解網”和“正旦放生”說明了放生習俗在中國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曇無讖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資源,內容簡錄如下:

  流水長者子不忍魚為日所曝,乃求其國王,與以二十大象,暫往負水,濟彼魚命,王允其請。長者子乃及請二子,至象廄中,隨意取二十大象,雙從酒家多借皮囊,往決水處,以囊盛水,象負至池,瀉至池中,水即彌滿,還復如故。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予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

  《流水長者子品》對佛教的放生習俗具有重要的影響,如十二因緣法、諸佛菩薩聖號、放生功德偈、放生程式、放生儀軌等。流水長者子救魚放塵的情節,增進了中原人士對佛教放塵思想的理解,更易於接受和傳播。

  儒家的放生思想源於惻隱之心,如“子產畜魚”等具有影響力。所以,佛教的放塵結合了儒家的號召力,能夠順利推行於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