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講章你去照樣行
“你去照樣行吧!”,體現出基督徒要用無私的心幫助人。私心是罪的源頭,耶穌對此持批評態度。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經文:路10:25-37
耶穌在世工作期間,常常會遇到猶太宗教領袖及上層人士的無端挑釁。他們知道,耶穌與眾不同的教訓與他們的思想格格不入,有時甚至直接將矛頭指向他們,予以嚴厲譴責,他的這種做法致使他們在猶太百姓中的權威受到了普遍質疑。因此,他們總在尋找可以反駁他的機會。以上經文所記述的事情,正是發生在這種情景之下的。“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向他提出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要求耶穌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耶穌瞭解他如此提問的動機,所以就和他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在耶穌精闢言論的影響下,這位律法師不得不心服口服。
在耶穌和律法師的談話中,主要反映出了他們各自對信仰的不同理解,律法師持有被大多數猶太人接受的信仰,而耶穌卻向他指出了這種信仰的錯誤之處,並將正確的信仰理念給他講明。耶穌對信仰的見解和律法師對信仰的見解形成鮮明的對比,當我們認真閱讀這段經文時,就可以從這種對比中看到何為真實的信仰?何為虛假的信仰?從而在信仰上有更多的長進。以下就通過對律法師和耶穌的對話的分析來粗略地談談自己對本段經文的理解和體會。
一、“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這是律法師所說的第一句話,從這個問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追求永生之道的人,不過從他後面所講的話中又能看出,他在永生之道上的追求是錯誤的。耶穌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錯誤,又把正確的方法指示給他。
對律法師及當時的猶太百姓而言,永生是他們信仰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他們相信永生,更渴望得著永生。因此,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如何才能“承受永生”。當時的猶太人普遍認為,承受永生就必須遵守律法,這是唯一的途徑。一位名叫希列的拉比的言論可以證明這一點,他說:“明白妥拉***Torah,律法書***話語的人就有永生。”律法師顯然也是如此認為的。他可能直接或間接地聽過耶穌講道,知道耶穌對律法的理解和他們的傳統並不相同,所以有備而來,向耶穌挑戰。
耶穌當然瞭解他的動機,更明白他的用意,所以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以兩個問題來回應他的提問——“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耶穌並沒有否定律法的價值,也沒有否認律法和永生之間的關係,不過,他還要藉著這樣兩個問題告訴這位律法師更為重要的道理。律法師回答說:“你要盡心、儘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他的這個回答非常精闢。律法的內容非常繁雜,但他能把律法的精神歸結為這樣兩條,這與耶穌的看法相一致,他曾經在面對法利賽人“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的提問時,將律法歸結為“你要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可見這位律法師對律法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他的這個回答也得到了耶穌的肯定,不過耶穌並不願意將話題停留在這裡,他進而指出:“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這句話擊中了律法師的要害,讓他頓時失色,以致為“顯明自己有理”而開始後面的辯解。
律法師認為,知道律法就可以承受永生,所以他能把律法倒背如流;但耶穌告訴他,知道律法並不足以使人承受永生,真正使人承受永生的是遵行律法。正如使徒保羅所言:“原來在上帝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羅2:13***律法師將信仰停留在“知”的層面,而耶穌提醒他要進深到“行”的深度。律法師對信仰的這種理解,在今天的教會中依然非常普遍。他們的信仰也僅僅停留在“知”的層面,而不能上升到“行”的深度。聖經不可謂不熟,教義不可謂不通,但遺憾的是往往不能將自己所知道的付諸於行動之中。空有信仰的知識,缺乏信仰的實踐。雅各勸勉我們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2-25***
二、“誰是我的鄰舍呢?”
這是律法師所說的第三句話,涉及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了他對信仰中的本分與責任的理解也存在著偏差。耶穌以一個故事向他講明,信仰需要實踐,需要承擔責任。
當律法師發現自己的觀點被耶穌否認時,他“要顯明自己有理”,於是又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他還是要堅持自己“知律法”就可承受永生的觀點,不願接受耶穌“行律法”才能承受永生的觀點,所以他要為自己辯解。他的意義是說,“知律法”的要求非常清楚,也容易做到;而“行律法”的要求過於模糊,要想做到是不容易的,因為人有時甚至不能辯明“誰是我的鄰舍”。猶太人心目中的鄰舍範圍很窄。
耶穌顯然不能贊同他的觀點,並不是不能確定“誰是我的鄰舍”,而是我們是否能真正盡上鄰舍的本分。為了讓律法師心悅誠服,耶穌向他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那個被人陷害的落難者最需要他人的幫助,他應該是每一個人的“鄰舍”,人們理當去關愛他、幫助他。然而,當不同的過路者從這裡經過時,所表現出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祭司“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利未人“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撒瑪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面對落難者的不同態度,正好表現了他們不同的心理狀況及信仰狀況。耶穌顯然要藉著這個故事告訴律法師,當他在說“誰是我人鄰舍”時,他的心理正和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相似。
鄰舍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他們的需要就如這位落難者一般明顯。發現鄰舍並知道鄰舍的需要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幫助鄰舍解決困難,祭司和利未人並非不知道那個落難者的需要,而是他們缺乏應有的行動。這是耶穌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
今天的我們,有時也很容易陷入律法師的這種可憐光景之中,只願口頭上強調自己的信仰,卻不願承擔由信仰而來的責任與本分,非但如此,還要設法為自己找到一個用心掩飾自己丑惡內心的藉口。我們並非不曉得自己的本分,只因想要逃避責任而說出“不知如何是好”,“等到條件成熟了再做”等等各樣藉口。終其究竟,還是因為裡面缺少對上帝的愛。
作一次熱情洋溢的講道是容易的,作一個感人淚下的禱告也是容易的,難的是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才是難能可貴的。使徒保羅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1-3***
三、“是憐憫他的!”
這是律法師所講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顯明他並不是一個是非不明的人,只是他不太願意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與本分。所以,當耶穌知道他也會為義舉感動之時,就對他說:“你去照樣行吧!”
當耶穌講完這個故事之後,又向律法師提出一個問題:“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耶穌想以此進一步考查律法師的是非觀念。一位精通律法的律法師,他不會不懂得是非觀念,他肯定不應該贊同祭司和利未人的做法,所以他肯定地說:“是憐憫他的。”他的回答沒有讓耶穌失望,但耶穌的心意並不只是讓他有是非觀念,更為重要的是要求他在是與非、善與惡之間做出選擇,並“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這位律法師能判斷故事中的三個人的是與非、善與惡,所以耶穌提醒他,要以同樣的標準來評判自己。當耶穌知道律法師贊同撒瑪利亞人的做法時,就明確地告訴他:“你去照樣行吧!”
生活中的我們,並非沒有清楚的是非觀念,可惜我們的是非、善惡觀念往往用以衡量別人,而不是衡量自己。我們習慣於對他人的是非評頭論足,對他人的善惡說三道四。我們有清楚的是非、善惡標準,所以我們會為一個罪人的罪行而義憤填膺,也會為一個義人的義舉拍案叫好。可是,當我們面對罪惡時,依然可能重蹈那個罪人的覆轍;當我們面對善事時,依然可能沒有力量行出來。生活中值得引以為戒的人和事不可謂不多,值得我們努力效法的人和事更不在少數。然而,我們依然不能很好地選擇是非、善惡。這就是我們的可悲之處!當我們看到那些感人的事蹟時,就應當想起耶穌的提醒:“你去照樣行吧!”
信仰不是空洞的理論,它需要實踐,需要在生活中予以體現,那些只在口中唸叨著教義、教規,卻企圖逃避自己的信仰實踐和生活行為的人,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一定會切實遵行上帝的旨意,成為一個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人。讓我們效法撒瑪利亞人的愛心與奉獻,記住耶穌的教訓:“你去照樣行吧!”
基督教講章:“你們不要信”
經文:太24:3-14,23-28,36-51;帖後2:1-2;約壹4:1-3
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向來以“信”為中心,他曾多次責備門徒的“不信”。“你們還沒有信心嗎”***參可4:40***?“你們這小信的人”***參太16:8***,這是耶穌慣常使用的語句。可是,有一次,耶穌的風格卻一反常態,他居然勸告門徒:“你們不要信。”是的,真正的基督徒必須學會一門功課:要有所信,也要有所不信。一個什麼都信的基督徒,有時比不信還要危險。想到耶穌“你們不要信”的忠告時,我又不由得想起了使徒保羅和使徒約翰的教導,意思與耶穌的教導相仿,所以拿來與諸位一同分享。處於多元化的時代,無論願不願意,我們每天都可能聽到或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言論,我們必須學會分辨,學會取捨,《聖經》中關於“你們不要信”的教導,應當成為時常縈迴在我們耳際的警鐘。透過上述經文,我要和大家分享四個“你們不要信”。一、冒充耶穌的人,“你們不要信”
即將走向十字架時,耶穌和門徒談起有關末日的話題。期間,他語重心長地勸勉他們:“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太24:5***《馬太福音》24章中,耶穌先後三次指出,將來必有冒充他的人到來***5、11、24節***。由於“這不法的人來,是照撒但的運動,行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參帖後2:9***,所以,“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參太24:24***。面對這種極具威脅的迷惑,耶穌告訴門徒:“若有人對你們說‘基督在這裡’,或說‘基督在那裡’,你們不要信。”“若有人對你們說,‘看哪,基督在曠野裡’,你們不要出去;或說,‘看哪,基督在內屋中’,你們不要信。”***太24:23、26***
教會歷史上,從來沒有斷絕冒充耶穌的人。儘管他們的言論、舉止總讓人啼笑皆非,但每一場鬧劇出現,都會“迷惑許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有一定信仰基礎的肢體。
1648年,一個名叫扎巴泰•茨維***Shabbethai Zvi,1626-1716***的土耳其籍猶太人,在家鄉以“彌賽亞”***意即“基督”***自詡。由於遭到鄉鄰的奚落,此人背井離鄉,奔走於埃及與耶路撒冷之間,繼續渲染自己的“彌賽亞”身份。一時間,竟然迷惑了許多猶太人,他們相信,茨維將按著自己的預言,於1666年對包括猶太人在內的全人類“施行拯救”。於是,不少人變賣家產,分給窮人,以極其興奮的態度等候“拯救年”的到來。可是,當1666年真的到來時,世界一切如故,未見奇蹟發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當年的9月16日,假彌賽亞茨維被土耳其士兵抓獲,帶到皇帝面前接受審訊,他因畏罪怕死而當場宣佈皈信伊斯蘭教。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地不斷有冒充耶穌的人湧現。安徽的吳揚明,江蘇的***,陝西的***,分別稱自己為“被立王”、“華救主”、“活耶穌”。每一個人的出現,都迷惑了大批善良的群眾,其中不乏信主多年的老信徒。近年席捲全國的“***”,是又一個冒充耶穌的邪教組織,他們聲稱,耶和華統治的“律法時代”、耶穌統治的“恩典時代”均已過去,“***”統治的“國度時代”已經來臨,耶穌基督已在20多年前就以女性的形象第二次道成肉身,降臨中國,稱為“女基督”、“***”。她的到來,是要對全人類進行“審判”,只有相信“***”才能得救,凡不信和抵制的都將被“閃電”擊殺。
面對冒充耶穌的人,只要牢記耶穌的勸導,我們就不會上當:“若有人對你們說‘基督在這裡’,或說‘基督在那裡’,你們不要信。”論到基督的再來時,耶穌向門徒指出:“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太24:27***耶穌真的再來時,不是偷偷摸摸的,而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任何聲稱耶穌已經到來的言論,都是不可信的!二、預言末日的話,“你們不要信”
耶穌非常確定地告訴門徒,世界末日一定會來,但他從來沒有提及具體的日期。當門徒問到這個日子時,耶穌明確地指出:“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太24:36***因此,聽到任何關於末日的預言,都“不要信”。
令人痛惜的是,耶穌的教導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歷史上不斷有人預言世界末日的具體日期,也不斷有人相信他們的這類預言。儘管這樣的預言一次次成為滑天下之大稽的笑料,但絲毫沒有減弱預言者的興致,也絲毫沒有打擊追隨者的熱情。
1988年,一個名叫李長林的韓國牧師,在其家中掛牌成立“達米宣教會”。該會宣稱:“1992年10月28日23時是世界末日的開始,屆時耶穌將在空中出現,信奉該組織的人,將被複活的耶穌‘攜舉’昇天,未被‘攜舉’的教徒要純潔信仰,廣傳福音,不信的將在而後的7年大災難中受苦。至1999年,耶穌將再臨地上審判世界。”此言一出,立即吸引了大批追隨者,他們放棄工作,變賣家產,做好了“昇天”的準備。1992年10月28日這天,眾多“達米宣教會”的追隨者聚集在李長林認為耶穌將要降臨的一座山上,翹首等待末日的來臨。可是,23時過了之後,並未任何事情發生,“昇天”無望的人們不得不回到現實。可是,他們原來的房產、工作早已不復存在,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一些追隨者遷怒於教會,搗毀教堂,追殺牧師,以此發洩心中的不滿。類似的鬧劇,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美國加州奧克蘭市的“家庭電臺牧師團”組織負責人哈羅德•康平***Harold Camping***宣稱,耶穌會在2011年5月21日下午6時第二次來到人間,人類將面對世界末日的“審判”。屆時基督徒上天堂,異教徒要在地球上遭受5個月非人的折磨,等到10月21日,世界將迎來第二個“末日”,屆時世界將萬劫不復。5月21日過後,世界末日並未到來,康平又聲稱將會在當年10月21日。10月21日又未到來後,他選擇了躲避和沉默。
上述兩個事件,均發生在國外。不過,這一方面,國人也“不甘示弱”。接下來,再講講國內的“末日預言”。***,陝西農民***成立“***”***現稱“***”***,宣稱“世界末日”將會在1994年到來,後又多次修正,比如1997年、1999年、2000年、2008年……好些人聽信他們的謠言,宰殺家禽,吃光花盡,專心等待末日,隨時準備“昇天”。
面對預言末日的話,不論預言者是誰,我們都要記得:“你們不要信。”因為“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馬太福音》24章中,耶穌也指出了之所以不告訴我們世界末日之具體日期的原因:“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24:44***耶穌告訴我們,對於世界末日,我們最需要做的是“預備”,而不是“預言”。我們不需要關心末日的日期,只需要關注當下的生活。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說:“即便明天地球就要毀滅,我仍然要種下一棵蘋果樹。”這就是基督徒面對末日時應有的最基本的態度。 三、偏離聖經的書,“你們不要信”
使徒保羅向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指出:“弟兄們,論到我們主耶穌基督降臨和我們到他那裡聚集,我勸你們,無論有靈、有言語、有冒我名的書信,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不要輕易動心,也不要驚慌。”***帖後2:1-2***使徒時代的教會,《聖經》尚未成書,指導信徒成長及教會前進,靠的是使徒所撰寫的書信。不過,那個時候,也常有假冒使徒之名的書信出現。因此,保羅苦口婆心地勸導信徒,要懂得分辨那些書信,如果有人“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不要輕易動心”,因為與主耶穌有關末日的教導不合。因此,看到任何偏離《聖經》的書,都“不要信”。
《聖經》早已成書,並且深入人心,今日教會很少有冒充《聖經》的書出現。不過,離經叛道的書卻比比皆是。儘管這樣的書往往語無倫次,荒誕不經,但它一向很有市場。
前幾年,一本名為《天堂是如此真實》的書風行於世界,原文是英文,但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當然也有中文版面世。此書的作者是一個名叫秋多馬***Choo Thomas***的美籍韓國人,此人信主時間不長,但她聲稱自己曾17次去過天堂,2次去過地獄。《天堂是如此真實》就是對她所看到的天堂的記述。一聽到書名,我就對其產生懷疑,我沒有“輕易動心”。認真閱讀後,我負責任地對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不要信。”因為其中所講的很多東西偏離了《聖經》。我們來看看她所描述的天堂吧:“他帶我到另一棟房子,看起來像是我在圖片中常見的中世紀歐式城堡,城堡的兩側都是石牆,美麗的鮮花布滿了四圍,當我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時,我感覺自己像是身處在充滿著美麗、祥和及快樂的仙境,我不想再回到地上了。”難道天堂只是“中世紀歐式城堡”?她的這些描寫能比使徒約翰筆下的天堂更加“真實”嗎?真是弄巧成拙!
上帝賜予這個時代廣闊的傳媒平臺,我們獲取屬靈資訊的途徑不再是傳統的紙質媒體。可是,這些資源往往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倘若不能分辨,就會走入誤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弟兄姊妹壓根兒就沒想分辨,無論什麼樣的訊息,都會毫不猶豫地相信,毫不猶豫地傳播,尤其是網路上:什麼韓國畫家畫出了地獄,什麼聾啞人帶領總理受洗,什麼趙某某是總理的祕書,什麼宇航員歸向基督……倘若這樣的訊息沒有得到證實,我們就“不要輕易動心”,就不要隨便傳播。
面對偏離《聖經》的書***也包括文章、圖片、音訊、視訊等各種媒體***,我們必須要記得:“你們不要信。”喜歡讀書固然是件好事,但古人說了,“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必須學會分辨,以確保自己遠離偏離《聖經》的書,讓我們重溫使徒保羅的祈禱:“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上帝。”***腓1:9-11***四、違背上帝的靈,“你們不要信”
使徒約翰說:“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上帝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上帝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上帝的靈來;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上帝,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你們從前聽見他要來,現在已經在世上了。”***約壹4:1-3***《約翰一書》第3章指出,基督徒的重要標誌,就是裡面有“他***上帝***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參約壹3:24***。然而,並不是每一個聲稱得著聖靈感動的人,都是來自聖靈的。約翰時代的教會,就有假冒聖靈的“許多假先知”出現,給教會帶來混亂,給信徒帶來傷害。儘管他們也有某些超自然的表現,但他們並不是出於上帝。因此,使徒勸勉當時的信徒:“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對於假冒的靈,一定“不要信。”
教會歷史中,不斷有冒充聖靈的“靈”出現,或者是來自邪靈的偽裝,或者是來自私慾的假冒。總之,一切聲稱來自聖靈的人,我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上帝的不是”。
公元2世紀,教會出現一個名叫孟他努***Montanus***的人,此人聲稱自己就是耶穌所應許的保惠師,他向教會所說的是耶穌的話,是他在世的時候未曾向門徒說出的教訓,因為他們當時還擔當不起。孟他努出現後,有人認為他是邪靈充滿,所以將其視為異端,但也有人認為他真的出於聖靈,屬於五旬節的重現。兩種不同的看法,給教會帶來了極大的紛爭,最終導致嚴重的分裂。擁護他的人那般固執,是因為他們忘記了“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的經訓。
信仰是屬靈領域的事,超越物質,超越理性,離開了聖靈,我們的信仰就不復存在。只有屬靈的人,才能明白屬靈的事;只有屬靈的人,才能體貼上帝的心;只有屬靈的人,才能活出真正的愛。因此,來到教會的每一位基督徒,都必須活在聖靈裡。然而,“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我要從兩個方面來談:其一,聲稱出於聖靈的舉動,“不可都信”,比如神蹟、異能、方言等。我們當然相信這些超然的事情存在,但一些人的舉動並非來自聖靈。今日教會中,太多編造的神蹟、杜撰的異能、偽裝的方言。這類所謂的“見證”,迷惑了一批又一批缺少分辨能力的弟兄姊妹。更為可怕的是,有些人的神蹟、異能、方言是從邪靈來的。其二,聲稱來自聖靈的感動,“不可都信”,因為教會中總會有一些打著聖靈的旗號自欺欺人的人。某教會有一單身的弟兄,在聚會的過程中發現一位漂亮的姊妹,並對其產生了愛意。很想向她表白,但由於自身條件所限,一直缺少勇氣。一天,他終於想出了一個“絕招”,他鼓足勇氣對姊妹說:“聖靈感動我了,你是我未來的妻子。”姊妹聽後,一臉迷茫地說:“怎麼可能?我的孩子已經三歲了!”這位姊妹如此回答他,說明他懂得“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她曉得這個人的言論不是“出於上帝”。
對於違背上帝的靈,我們必須清楚:“你們不要信。”如何“試驗那些靈是出於上帝的不是”呢?約翰告訴我們:“我們是屬上帝的,認識上帝的就聽從我們;不屬上帝的就不聽從我們。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約壹4:6*** 結語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聲音,我們必須學會分辨,學會取捨。我們要有所信,也要有所不信。面對來自邪靈的聲音,我們要記得耶穌的忠告:“你們不要信。”
基督教講章:你們不可論斷人
弟兄姐妹,主日平安!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論斷。在教會中,跟教會外,都是如此。“登山寶訓”向我們描繪了一個跟我們的現實生活、現實的生命光景截然相反的一種生命狀態。不但是個體的生命,包括截然相反的一種社群的生命狀態。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在電影版的《笑傲江湖》裡,令狐沖要退出江湖,任我行跟他說:“人就是江湖”。有人就有江湖,你怎麼退呢?遠離教會生活,並不是遠離論斷與是非的途徑。在中國古代社會,江湖對應著朝廷。但在“登山寶訓”或整本《聖經》中,江湖對應的是天國。
第二個例子。在關於“登山寶訓”的詮釋裡,最打動我的,是一個在美國的猶太拉比,他寫過一本書,解讀“登山寶訓”。他說:有個拉比,當年看見這些人,都往山上走,要去聽耶穌的教訓。於是他也跟著上山。說我也來聽一聽,拿撒勒人耶穌到底講什麼。耶穌坐下來,開口教訓他們。他就一直聽。作者從一個拉比的角度,描述“登山寶訓”對他靈魂的衝擊,激發的思考。他越聽越驚心動魄。一個方面,在他裡面特別掙扎,他覺得這些話太好了。這些話不像過去的拉比們的教訓,他聽見耶穌表達了一種徹底、完全和決絕,呈現出一副與現實完全相反的個體與社群關係。直到最後,主說,你們要完全,正如你們的父完全一樣。這個拉比意識到,這等於要求對他自己的宗教敬虔和宗教生活狀態,來一個徹底的否定。而這種否定的壓力,令人他非常痛苦。
所以,天快黑了,耶穌也講完了,這時他聽到山下有鐘聲響起來。你知道猶太人的一天是在傍晚結束的。傍晚,就要開始新的一天了。猶太人要做晚課了。所以他的掙扎就劇烈起來。是留在山上,還是下山呢。他是拉比,他應該要回去做晚課的。所以,舊的宗教生活的樣式,跟他所聽到的耶穌的天國教訓之間,在長日將盡的時候,必須要做一個抉擇。作者很真實地描繪自己信仰上的掙扎過程。令人遺憾的是,書中的拉比還是決定下山去了。不是道士下山,是拉比下山。
拉比覺得耶穌講得對,講得善,講得美。但他發現,完全的要求,是完全做不到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都被指向一個焦點,就是除非耶穌,就是說這些話的那一位,祂本身就是完全,發出完全的要求的那一位,能夠帶來完全的保障。除非,祂不但要求你完全,祂責備和否定了你的不完全,而且祂自己就是完全。除非,祂的話不單是對你的一個命令,而且祂的話必須同時就是一個保證,祂自己將成為這個保證。換言之,除非拿撒勒人耶穌就是上帝,除非祂自己就是以色列的祖先所敬拜的那位獨一上帝。
於是,這就挑戰了拉比的信仰。拉比會說,在我們的傳統裡,無論你對十誡的理解,有多麼嚴格的要求,只要你能把那些要求一一列得出來:一、二、三、四、五,咱們咬咬牙,總有人能夠做到。因為,能夠列出來的行為要求,再難都是最簡單的要求。只要你做到了,你就能免於“登山寶訓”給予你的更高的壓力。比如,今天是主日,如果教會要求,主日六點半必須到教會來禱告。也許你們大多數人會說,這不可能吧?六點半,這真是讓人抓狂的要求。但你知道嗎?假如六點半必須來教會禱告,是一個可以使你獲得“你是神所愛的人,你是必定得救的人”的一個保證,我相信你們當中仍然有很多人會來,而且絕不會遲到。即使再提前到五點半,也是如此。你明白嗎?雖然這個要求很高,就像猶太人對如何守安息日還有好多類似的高要求,但只要你能給我列出來,一、二、三、四、五,我若做到這些,我就能得著一個確據:我是得救的,是神所愛的,我是上帝的選民。那麼,這個拉比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咬咬牙,總能做到。做得到的人是宗教的精英,做不到的呢,就被天國淘汰了。
可是,現在他發現,這位叫耶穌的夫子,祂的要求卻比最嚴厲的法利賽人、最嚴格的教門裡的要求還要難。耶穌的要求,實際上遠遠超過了他所聽過的最苛刻的律法上的規條。完全的要求,完全做不到。除非祂本人就是完全和完全的保證。所以拉比還是下山了,回去繼續作他的拉比。這本書的作者,是住在紐約的一位當代拉比。他在後記裡有一段話,說,當我寫到那個當年的拉比最終決定下山的時候,我無法抑制自己,俯伏在書案前,嚎啕大哭了一場,似乎我自己,也要與我渴望相信、卻無法相信的這位夫子做一個了斷,棄絕他,離他而去了。我也要下山了,我也要繼續去做我的拉比。他扔下筆,大哭一場。最終還是棄絕了耶穌的“登山寶訓”。
各位,如果你不能稍微地來體會這個拉比,他為什麼拒絕“登山寶訓”,他內心所經歷的深刻掙扎,那我會說,可能你對“登山寶訓”所帶給你的衝擊,還缺乏更深的認識。所以,你們當中有來聽福音的,即使你不信,我也盼望你今天能夠大哭一場,然後說,下週我再也不來了。但你如果根本連哭都沒有哭過,你連那種痛苦的掙扎都沒有經歷過,那麼我求主幫助你,讓主的話語扎你的心,對你的生命構成最真實的挑戰。
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讚美你!因你讓我們看見了與我們自己截然相反的生命。主啊,這是令我們羞愧的,這是令我們痛苦的。在這裡面有一個我們不敢去相信、但我們必須要相信的福音嗎?在這裡面有一個你自己成為那完全的保證嗎?主啊,求你今天在我們當中,向我們顯出你的慈愛,顯出我主耶穌基督話語中的能力與恩典來。願你摸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願你擊打我們每個人的心,直到將我們的心擊碎。主啊,直到我們剛硬的心,被你擊碎之後,你要將它重新地,不是把破碎的心粘合起來,而是要給我們一顆新心!而是要我們活在你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中,讓我們的眼睛得開,能夠看見,那一個新的世界,那一個新的國,那一個個新的弟兄姐妹,那一個全新的社群!主啊,讓我們不要下山去嚎啕大哭,棄你而去;讓我們,來到你的面前,接受我主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福音;讓我們再一次跟隨你,再一次上路,再一次上山,聽你開口教訓我們。聽我們如此的禱告祈求,奉靠耶穌基督寶貴的聖名!阿們!
回顧一下“登山寶訓”的結構。起初,“登山寶訓”是以八福開始的,所以“登山寶訓”的結構跟“十誡”的結構是蠻像的。“十誡”在一一講述十條誡命之前,有一個充滿了恩典和救贖的序言。那個序言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我是獨一的神,我曾將你們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我如鷹把你們背上。所以,“十誡”並不是以誡命本身為誡命的前提,“十誡”是以神的拯救為前提的。神施行了拯救,將以色列人領出來,然後在西奈山向他們頒下律法,向他們描繪一個被更新的聖潔和完全的個體和社群的生命樣式。注意,耶和華不是先給他們律法,叫他們照照鏡子,看看你們是什麼人。你們什麼時候遵行了這些律法,我什麼時候再來救你們。不,我們看到“十誡”的結構,先是救贖,後是律法。
同樣,“登山寶訓”也是如此。它一開始是八福的宣告,一開始就是上帝的福氣。如果你不相信前面的八福,你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認識後面耶穌對“十誡”的詮釋。如果沒有八福,後面對“十誡”的一一解讀,對你來講,就只是咒詛,而不是祝福;就只是擔不了的重擔,是與我們的生命相反的、遙不可及的完全。
而在八福之後,耶穌一一展開對“十誡”的論述之前,有一個提綱挈領的比喻,就是光與鹽的比喻,來濃縮誡命的意義,特別是對於社群的意義。今天,我們到了第7章,開始進入寶訓的後半段。在這段經文中,社群的意義變得更強烈了。
各位,“不可論斷人”,在“十誡”中對應著第幾條誡命呢?“不可殺人”已經講過了,“不可姦淫”也講過了。現在,論到第九條誡命了:“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所以“不可論斷”,是指著第九條誡命說的:關乎我們的言語,關乎我們對他人的判斷,關乎我們在上帝和眾人面前,對他人所做的見證。
首先看跟前一段經文的關係。前段經文“不可憂慮”,是跟“不可偷盜”這一關乎財產的誡命直接相關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倉廩足而知禮節”。我之所以這麼糟糕,是因為沒錢。等我有錢了,衣食無憂,我會成為一個挺好的人。但耶穌在上段經文裡,打破了這一道德上的浪漫和傲慢的看法。不是“倉廩足而知禮節”,是“倉廩足而知憂愁”。姐妹早晨起來就憂慮,今天該穿什麼衣服。是因為她沒衣服穿嗎?不是,是因為她衣服太多。不是衣食無憂,是有衣有食,然後憂愁。今天我們的憂愁,都是有衣有食之後的憂愁。你們當中有人擔心自己會餓死嗎?你們當中有人擔心明天出門真沒鞋子穿、沒衣服穿嗎?你們的擔心都是因為太多,不知選哪一件。又擔心自己跟不上潮流,被他人藐視。因此,偷盜之心,來自不知足的心,來自活在對上帝恩典的信靠之外的憂愁。
同樣,論斷他人的原因,也是第6章所顯出來的生命光景。論斷之心,和偷盜之心一樣,出於兩個原因。第一,拜瑪門,侍奉兩個主。因為我們肉身的需要,總是成為我們憂愁或平安的依據。對他人的論斷,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類,是直接與肉身的憂慮和需求有關的。讓我把它稱為一種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國有兩句話,一句比較雅,一句比較俗。它常常成為我們論斷他人的原因。比較雅的一句,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們都聽過吧,這是一個所謂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比較難聽的一句,意思差不多,叫“屁股決定腦袋”。人群中的張家長李家短,往往來自屁股決定腦袋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
讓我舉些例子。這幾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科學界,他們對西方社會或現代社會的研究,基本上都可以稱為論斷。譬如說,美國為什麼提倡人權,那是為了石油。安徒生的童話,是為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英國的革命跟清教徒的信仰沒有關係,而是正在上升的資產階級和正在衰落的封建地主之間的經濟衝突。同樣地,北美大復興也不是福音帶來的,而是北美殖民地的民族意識的覺醒,為著北美人民脫離英國統治的預備。宗教是為經濟服務的,宗教是統治階級麻痺人民的工具,等等。各位很熟悉這些論調吧!這是在比較大的方面。那麼,你再想一想,常常我們對他人的評價,是不是也遵循同樣的思維方式呢?人們常常用一種似乎看透一切的目光,去論述人和事。其實這些貌似看透一切的目光背後,不過就是一種為今生而活的、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我們以看透一切的眼光,去討論一件崇高的或者屬靈的事,說,其實都是為了錢。我們以這樣的目光去看天上的飛鳥,就是它到底好吃不好吃。為什麼烏鴉不種也不收,這個物種卻存到了今天,其它很多物種卻滅亡了呢?其實這與上帝的恩典無關,這是一個殘酷的、無情的進化和物競天擇的偶然結果。
你會發現,基督徒其實也受今天整個世界的基本思維方式的影響,這個基本的思維方式就是沒有神。我們對他人的種種論斷,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不信。我們對人和事的許多論斷,來自於我們根深蒂固的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自以為看透了一切。當我們論斷他人時,彷彿神並不存在。甚至在自由派神學中,那些不信派的神學家們,就是用這種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來讀《聖經》。比如《使徒行傳》中保羅跟巴拉巴的關係變化,顯明福音的廣傳,主要是一種教會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有人甚至梳理出《使徒行傳》裡面幾條政治鬥爭的路線。一個是保羅跟巴拿巴之間,利用對馬可的批判,保羅最終奪取了對外宣教的領袖地位。一個是雅各和彼得之間,在耶路撒冷大會上,雅各也藉著外邦人要不要守舊約禮儀的討論,成功奪權,取代了彼得,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這種解讀方式,在這一百多年來的教會歷史中,竟然也十分流行。在論斷的人眼裡,看不見空中的飛鳥和野地的百合花。在論斷的人對一件事情的解釋中,看不到耶穌是誰,看不到福音的力量和聖靈的工作。
因此,論斷你的弟兄,在本質上是出於不信,出於拜瑪門。論斷的人,是三心二意的人。所以,論斷,不是指到我們對一件事有各不相同的觀點,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論斷是侍奉兩個主的結果。世界是超自然的。這意味著在每一件事情上,事物的真相都呈現為不同的層面。因為這個世界是由地下、地上,空中,諸天之上,是由天國、地上的國度以及地獄或陰間所構成的一個多維的世界。世界是由看得見的部分和看不見的部分所構成的。《尼西亞信經》宣稱,上帝所造的,是一切“有形的和無形的”所組成的整個世界。所以,我們生命中的祝福,也是由看得見的福氣和看不見的福氣所組成。這個看不見的福氣,就是《以弗所書》第1章所說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乃是父神在萬古以先,在基督裡所賜給你們的。這就是耶穌為什麼叫你抬頭去看天上的原因。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所帶來的論斷,是不信的生命的結果,是不能夠舉目仰望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中國文化裡,有另外一句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各位,我們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小人”,就是罪人或老我。而每個基督徒裡面,除了這個小人,也還有一個“君子”,就是重生的新人。這個新人雖然在我們自己,常常不怎麼樣,甚至相當不怎麼樣,但主卻樂意稱這個人叫“聖徒”。在我們裡面有一個罪人,在我們裡面也有一個聖徒。我們總會對他人有所評價和評估,用你裡面的那個罪人,去猜度別人裡面的那個聖徒,就叫論斷;用你裡面的那個聖徒,去猜度別人裡面的那個罪人,叫做憐憫;用你裡面的那個聖徒,去猜度別人裡面的那個聖徒,叫做聖徒相通。用你裡面的那個罪人,去猜度別人裡面的那個罪人,叫做相咬相吞。
所以,論斷弟兄,是聖徒相通的反面。論斷是不信在社群中所呈現的結果。不信是論斷的根本原因。
第二,在前段經文中,基督說,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與之相反的,是求自我的需求為中心。如果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那麼他所流露出來的、對他人和其它事物的意見,也就是一個論斷的生命。所以,自義是我們成為論斷者的原因。再化用一句中國人常說的話,來理解耶穌所講的,“你的弟兄眼裡有刺,但你眼中有梁木”的比喻;叫做“寬以待人,嚴以待己”。各位,我們每個人都是“寬以待己,嚴以待人”的。不過,更生動,更令人絕望的說法,還是主耶穌用的這個比喻。因為你說,好吧,讓我改一改,我現在“嚴以待己,寬以待人”。有時也有這樣的人,有很好的道德修養,他真是對自己很苛刻,對他人很寬容。但耶穌這個比喻更令人絕望,為什麼呢?祂說你眼中有梁木。各位,有一件事,就是你的左眼這輩子從來沒有見過你的右眼。誰的左眼見過右眼呢。除非照鏡子。所以,你說,那就讓我們“嚴以待己吧,寬以待人”吧。但這個比喻暗示說,這是不可能的。你眼中有梁木。有一次,有人看見我,說,王怡,你睡得不太好嗎,你看你眼睛裡出血了。啊?我怎麼看得見我眼睛裡有血呢。我一照鏡子,發現眼底出血。但我自己看不見,我需要別人來告訴我。我說,你的眼睛也有點紅啊,你也要注意。他說,啊,真的嗎,不可能吧。他自己也去照鏡子,發現他眼睛真有點紅,但沒那麼嚴重,不是眼底出血,是有點充血。所以,各位,耶穌這個比喻的實質是說,你不可能發現你自己眼裡的梁木,你不可能是一個嚴以待己,寬以待人的人。這是這個比喻最徹底的地方。
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那麼誰是你的鏡子呢。你需要一個鏡子,對吧?讓我們再回到光和鹽的比喻。鹽是對罪惡的潔淨,鹽是對罪惡的抵擋。鹽是從消極的角度講。光是從積極的角度講,光是美善,和對美善的一種分享。光在白天是公平的,“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最重要的是既照富人,也照窮人,對吧?可是一到晚上,光就變得昂貴了。在古代社會,窮人是點不起燈的,因為沒有油。貧窮的標誌,就是晚上沒有光。晚上只有富人才有光。所以中國古代有個故事。有家人很窮,沒有燈,晚上要看書。小朋友知道這個故事嗎?有個叫匡衡的人,在牆上鑿了一個洞,借鄰人的光來讀書。這個叫借壁鑿光。世人無光,行在黑暗中。但耶穌說,你們就是那個家裡有燈的鄰居,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不要關起門來點燈,你們要把光照在人前,你不傳福音,小心哪一天隔壁有人把牆打個洞,自己偷聽。
所以,也可以說,論斷有兩個原因。一是缺鹽;二是缺光。缺鹽是什麼意思?內心的自義、苦毒,沒有因信耶穌而被寶血潔淨,沒有被儲存在與基督的生命相連的生命中。缺鹽的基督徒,必然論斷他人。缺光呢,就是缺乏一種與他人分享、甘願成為祝福他人管道的一種渴望。你裡面有神的義,你裡面有基督寶血的恩典,這一切好東西,如果留在你裡面,不拿出來,就會變成壞東西。你們見過水管生鏽吧?水從裡面流過去,如果不截流,不停地流,水管就不會生鏽。凡生鏽的水管,一是因為有水,沒水哪來的鏽。二是因為水太少,留在管子裡面,不出來。久了水管就生鏽了。
各位,基督徒是一根水管,不是喝水的杯子。我們蒙恩的目的,是為了把水倒在別人的杯子裡。做這種事的人叫什麼?侍應生,這是香港的翻譯,我們叫服務生。服務生是不是站在旁邊,隨時把水倒在人家杯子裡面?論斷怎麼產生的呢?是因為服務生把自己當總經理了,又或者把自己當賓客了;他就成了一個論斷的人。基督徒是基督教的侍應生,不是基督教的消費者。缺鹽缺光,我們就會成為論斷的人,刻薄,必然寡恩。
以上我們討論論斷的原因,是在上下文關係中說的。接下來有個疑問,難道我們不能對他人進行判斷、評價和批評嗎?這段話是說:我們不應該對他人有任何批評和評價嗎?有位牧師說,世界上所有人,包括不信的人,都特別喜歡這句話,僅次於喜歡《約翰福音》3章16節,和《羅馬書》13章1節。羅馬書說:“在上有權柄的,你們要順服他”。然後這一節說“你們不要論斷”。非基督徒最喜歡引用這兩處經文,基督徒也一樣。在任何時候,如果有人被批評,人們就會說:你憑什麼論斷?除了神能夠論斷人,人不能夠論斷人。甚至教會施行紀律勸懲時,我也聽見在這個教會中,有些弟兄姐妹也說:憑什麼論斷別人呢?只有神才能夠論斷他。
然而,說這些話的人,顯然從不反對法院有權裁決人在肉身上的犯罪。那為什麼教會就不能裁決人在信仰上的犯罪呢?我們不能對他人的犯罪有所評價嗎?如果這樣的話,耶穌接下來這句話***第6節***就很難解釋了。“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把人比作豬狗,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嚴厲的判斷啊。不判斷他人,我怎麼知道什麼人是耶穌所指的豬狗呢?所以,你明白嗎?在第6節,耶穌就明確要求我們作判斷。
同樣,《馬太福音》18章說:教會要有紀律,並要執行勸懲。要根據兩三個人的口,“句句都可定奪”。定奪,就是判斷的意思啊。趕出教會,更是判斷了。教會不判斷會眾,教會如何施行紀律呢?保羅還告誡我們,不要與悖逆之子同夥。他說,有些人你甚至跟他吃飯都不可。不判斷他人的話,我們怎麼遵循類似的教導呢?《加拉太書》第6章說,“若有人被過犯所勝過,你們屬靈的人當用溫柔的心將他挽回來”。如果不判斷,我們怎能知道,誰是被過犯所勝過的呢?如果信徒和教會不能判斷他人的言行,就不可能去遵行上述的任何教導。甚至這段經文字身,就在要求我們做判斷。豬狗的比喻,就是一個判斷。還有,主說,你若不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就不能去除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那假設你眼中的梁木除掉了,你弟兄眼中到底有刺沒刺呢?是有刺對吧!基督並沒有否定這一點,你的弟兄的確也是有錯的。
讓我這樣問你們: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每個人都是論斷他人的人。你們當中有人是沒有論斷過他人的嗎。同時,你們當中也沒有一個人是沒有被他人論斷過,是不是?你看,說到後一點,點頭的人就增多了。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沒有受過來自別人的不公正對待,來自這個社會對你的不公正待遇、不公正的評價。而且你也曾給過許多人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公正的評價。這就是我們的現實對吧?這就是我們的生命狀態。所以,讓我這樣來問你:你願不願意讓別人用你判斷他人的相同方式來判斷你?這才是基督所講問題的實質。一個真信徒會回答:我願意。但是,我們可能會說:我有點不敢這麼說。讓我再問:你願意別人用你判斷別人的方式來判斷你嗎。
在第7章末尾,耶穌基督有一個總結:“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你們就怎樣待別人”。
你看,判斷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很多時候,球員會把自己交給教練,讓教練去替自己判斷;我們會把身體交給醫生,讓醫生去為我們作判斷;教會也要來判斷信徒;國家、政府和法庭也要來判斷我們;甚至父母在每一天,都有責任去判斷他們的孩子。《箴言》9章7-8節說:“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責備智慧人,他必愛你。”當你責備智慧人時,得到的反應,是他會愛你;如果你去責備褻慢人,他會恨你。這裡包含的意思是說,連智慧人的行為裡面,也包含了應該被責備的事,對不對。智慧人做錯了事,被人看見,是不是應該受責備?是。而智慧人的反應是什麼呢?他會感覺到愛。我感到了愛,因為你有勇氣當面向我指出,就算你說錯了,他也會用愛來回應。因為他們活在一個新的社群中,他們是用在自己裡面的聖徒,去猜度在別人裡面的聖徒。所以,親愛的弟兄姐妹,“聖徒相通”中的責備是一件好事,是門徒生活的一部分。合符聖經的判斷是好的判斷。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有勇氣,在很多事情上,學習把自己交在別人手中,讓別人來判斷。我們也應該有勇氣去接受他人對我們的判斷,包括錯誤的和你不同意的。我是傳道人,傳道人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兩件事:第一,判斷你們;第二,被你們判斷。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我們的一生基本上就是由這兩件事所構成的對不對?
但問題在哪裡呢。第5節有一個詞,向我們描繪了什麼是壞的判斷,即“論斷”的本質,就是“假冒為善”。其實從第5章、第6章,到第7章,登山寶訓一直在講這件事。耶穌指責的焦點人物是法利賽人,祂所指責的焦點問題是假冒為善。
請各位注意,刺跟梁木的比較,並不是對罪的大小進行比較。當你批評一個弟兄有罪時,你自己犯了一個更大的罪。不過,梁木在這裡,不是指你本身的罪可能比他的罪大了一百倍。梁木在這裡,是指論斷之人是假冒為善的。眼中有梁木的人,不是指他是犯下大罪的人,而是指那種假裝自己沒有罪的、自以為義的人。論斷他人的基礎,是自義,這就是眼中有梁木的意思。“假冒為善”這個詞,之前講過,它最早是“演員、表演”的意思,是指到我們裝扮成一種我們自己本來不是的人。《路加福音》18章9節的平行經文,說得更清楚,耶穌是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而藐視他人的人說話。論斷是出於那些眼中有梁木的人,就是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的人。對他人的藐視,而不是對他人的愛,是我們論斷他人的基礎。你還記得嗎,有多少次,你是洋洋得意地,去指出他人的錯誤?
那你所指出的,有沒有可能是正確的呢?張弟兄,你這個地方不對。張弟兄那個地方是否真的不對呢?是。他可能真的不對。你的弟兄眼中真是有刺。可為什麼主的焦點,卻總是放在你眼中有梁木呢?因為當你指出張弟兄眼中有刺的時候,你“仗著自己是義人”而藐視他。這是你評判他人的根本,所以你就是基督在這裡說的法利賽人。《箴言》第6章列出了神所憎惡的七樣罪,其中第一樣就叫“高傲的眼”。論斷是出於“高傲的眼”,論斷是“仗著自己是義人”。就算你所批評的是對的,可能於對方大有益處。
我剛才說,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有勇氣去接受別人對你的評判,在他可能是論斷。但對那被論斷的真信徒來講,凡事大有益處,包括捱罵也大有益處,也可能包含著“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可是,論斷者自己的生命卻要因此受虧損而衰殘了。他做了一件好事,你明白嗎?他幫助一個聖徒成長,不惜自己沉淪。所以,那個被論斷的人,若在被論斷中得了主的賞賜,去了一趟各各他,多多體會了主的十字架,他就應該反過來,對那論斷他的人生出憐憫。人家付了極高的屬靈代價來批評我,幫助我成長,讓我的生命又經過水火,被帶到豐盛之地。可他自己卻退後了,陷在那“高傲的眼”和自以為義的苦毒怨恨中。我若被主堅立了,我豈不應該回過頭來憐憫他嗎。
我另舉個例子。教會中有對年輕情侶,他們分享一個事,讓我很感動。有個弟兄去找他們,因為那弟兄看見他們,查經時很晚一起來,結束後又很晚一起走;主日早晨呢,又看到他們成雙入對來教會。這弟兄就很擔心,他們會不會同居了?他們會不會陷在情慾的罪裡?所以他就找機會,只當著他們二人的面,當面問他們,說你們是不是住一起了?這兩位就說,沒有啊。很多情況下,這對年輕人應該惱怒他。而且感到,天啊,這是個什麼教會啊,很多雙眼睛盯著我們看呢。吃飽了飯沒事幹嗎,這樣活著真累啊。
各位,如果這位弟兄,揹著他們,到處議論,說某某和某某大概現在可能也許怎麼了。結果不久後,就有謠言出來,在教會中傳播。那麼,這就是我們從小熟悉的張家長李家短的、現實的社群關係。我要說,遺憾的是,兩千年來,這就是教會的一部分現實。教會本身,並不等於天國。更多的時候是這樣一幕:張弟兄就給李弟兄說:喲,你看他們那個誰誰,肯定怎麼怎麼樣了。人家一聽:就是就是,我也觀察到了。然後又跑去跟別人說。過段時間,李姐妹在說,你知道嗎,我聽說誰和誰已經同居了。真的嗎?真的,我聽到某個執事都在說呢。最後教會有四五十人都已經在背後講了,卻沒有一個人當面去告訴這對年輕人,這個就叫論斷。這樣一個社群,還叫人怎麼活啊。同樣一件事,出於對耶穌的信心,就帶著愛;出於不信和自義,就帶著論斷。有人是存著愛,有人是存心論斷。
但是,感恩的是,這對年輕情侶卻感受到了愛。因為他真的關心我們,而且他真的懷疑我們婚前同居了。儘管他的懷疑是錯的,但他的行為卻沒有錯,而且他的懷疑是“合理”的,不是道聽途說的。相反,很多時候,就算你的懷疑是對的,但你的做法卻是錯的。因此,他們不但沒有怨恨那位弟兄。而且有一次,主動把這件事分享出來了,分享時隱去了這位弟兄的名字。他們感到了這個弟兄的愛,因為“當面的責備,勝過背後的愛情”。
神告訴我們了這兩種判斷,一種是出於愛心的,一種是自以為義,居於他人之上的。論斷出於對他人的藐視,論斷者判斷他人的基礎,是他裡面的自義。自義成為我們評價他人的基礎的時候,就是論斷。所以,耶穌基督這段話的目的,是要摧毀你裡面去評價他人的基礎,從自義轉向福音。
現在,讓我們得出兩個階段性的和否定性的結論。
第一,論斷不是指對他人的一切批評、責備和評價。
第二,正確的批評、責備跟評價他人,不是以自己的義為基礎。
凡是以自義其義,以此為基礎來評價他人,就是假冒為善。論斷就是假冒為善對人際關係的傷害。讓我們試著得出第三個結論:
以自己的義為基礎去評判他人,一個最重要、最常見的,我們每個人都會犯的毛病,就是誅心。
因為義是關乎內心的,義不是關乎外在行為的。我們可以根據理性的思考和觀察,來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但《聖經》說,沒有人知道人的心,唯有耶和華監察人心。我們也不能夠知道他人的心。所以,自以為義的一個必然結果,一個常見現象,就是對他人的“義”進行判斷,而不單單是評價他人的行為。張弟兄已經幾個月沒來教會了,這就是一個外在行為,這是一個事實。如果有人當面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可以嗎?如果你的動機不是出於自義的傲慢,那麼這就不是論斷。但是,當我們進而對張弟兄的內心進行判斷的時候,張弟兄太驕傲了,他不來教會是他的傲慢的表現;或者,我覺得他心裡面一直瞧不起我;或者他參加詩班,就是喜歡在人前表演,就是衝著談戀愛來的;甚至,我覺得他根本沒有重生,像他這種人要進天國太難了。各位,我是不是正在描繪你們每個人每天的心理活動?我們的心理活動,通常都不僅僅是在判斷別人的一個行為,而是透過別人的行為,去論斷他的內心。所以,論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指向他人的心。我們總喜歡從一些蛛絲馬跡中,去判斷他人的屬靈地位,他人的得救和他人隱藏的心思。同樣的,張弟兄可能的確很驕傲,而李弟兄去詩班的確可能動機不純。這些有可能都是真實的。但論斷並不能幫助人,特別是在人前人後的論斷,只能拆毀一個屬乎天國的聖約社群。
現在,我們看“論斷”的原意。這是一個法庭用語。“斷”字翻譯得好,因為在古文中,“斷”就是指審判。法官開庭,叫斷案。清官難斷家務事,對吧。“斷”,是一個宣告。這是指一個司法性的裁決。大多數英文譯本,都翻譯做judge。上帝設立了三個合法的判斷權柄,人間一切正當的判斷,都是從這三個權柄延伸出來的:家庭、教會和政府。
讓我們再給論斷下一個定義:凡是不經過父母的合法權柄,或經過牧師、長老的合法權柄,或經過政府和政府所差派的官員的合法權柄,不遵行一個正當的程式,就當眾地***無論是在一百人面前還是在一個人面前: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喔***宣告自己對他人的罪行、內心和屬靈地位的判斷,這就是論斷。
用一句古話說,論斷的實質就是“私設公堂”。意思是說,親愛的弟兄姐妹,你可以作原告,但你不可以同時是法官。《申命記》中有一個審判的原則:那誣告人的,他就將承擔所誣告的罪。這就是耶穌在這裡引用的舊約律法,第1節和第2節:“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意思不是說我們會遭到私下的報復,我在背後說別人,別人也在背後說我。耶穌是說,你要按著你所論斷他人的罪名,接受審判。
這是《申命記》中的司法原則。也是包括中國古代的法律在內,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原則。舉例說,如果你告張弟兄,偷了你家一隻雞。如果實際上不是如此,你的罪是什麼呢?你的罪,就等同於偷了一隻雞,你就要賠一隻雞。如果你告張弟兄搶了你們家十畝地,如果不是這樣,最後你的罪是什麼呢?你就得賠十畝地出來。你明白嗎?假如你告張弟兄殺人,如果不是這樣,你的罪是什麼呢?就是殺人罪。按照摩西律法,誣告者就當被處死。
所以,各位,論斷他人,後果很嚴重。特別是論斷他人有嚴重的罪。如果你論斷他人一個小小的罪,後來不是。你說,幸好我說人家的罪還比較小。如果你論斷人家殺了人,這就很可怕了。這就是耶穌說的,你拿了這麼大一個量器去量人,最後量回來的就是這麼大一個量器。你如果拿一個小點的量器去量人,雖然也不應該。但結果也還稍微輕一點。你怎麼論斷人,那樣的論斷將就要返回來論斷你。你拿什麼量器量人,那樣的量器就會拿回來量給你。如果你跟別人說,張弟兄根本沒有重生,現在你知道結果有多嚴重了嗎?他和你同領聖餐,你說他沒有重生,要麼他吃喝自己的罪,要麼你吃喝自己的罪,要麼你們二人都吃喝自己的罪,三者必居其一。如果這樣的事,在我們中間多起來了,那麼每次領餐之後,我們當中就生病的很多,死的也不少。
親愛的弟兄姐妹,一個福音所塑造的社群的首要原則,就是每個人都不能做自己的法官。每一個人都需要把自己的意見和自己的案子,交給他人去判斷。我們每個人對每件事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但沒有一個人可以判自己的案子。所以,你要知道,你是作為原告或者作為被告,而有自己的意見。可你要把自己的案子交給他人去判斷***雖然有時候,我們自己就是上帝在這件事上所設立的判斷者。那麼這時,我就不能既作原告,又做法官***,或交給父母,或交給教會,或交給國家,或根據自己的同意,交給合約中的另一方。
那你又說,萬一這些權柄都判斷錯了,怎麼辦呢?我還是覺得他人的判斷跟我心中的想法不符,怎麼辦呢?那就回到最根本的一點。你是否相信在這個宇宙中,有一個最高法庭。而且在關乎你的一切事上,有一個最高的合議庭,其上坐著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並且父說,祂已將最後的審判權,交給了聖子耶穌,因為耶穌是曾為你被殺的羔羊。耶穌說,相信祂,就是相信天國。相信祂的拯救和審判的人,就不需要自己去論斷。相信十字架的人,就不需要私設公堂。
當父母的判斷不合理怎麼辦?當教會的判斷不合理怎麼辦?我說的不合理,是不合你心中的理。也可能你對,也可能你錯。如果一個案子,已經到了中國的最高法院,塵埃落定,不會再改判了。但你還是覺得它錯了,怎麼辦呢?這時,在你內心,你必須將你的案件交託於三位一體的上帝,上訴到宇宙中最高的合議庭。“伸冤在祂,祂必報應”。
各位,這就是我們了結一切糾紛的最根本的、最後的方案。你明白嗎?人間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如大水滾滾的那一天,還沒有來。沒有來是因為主對這個世代的憐憫。張弟兄跟李弟兄的一個紛爭,清官難斷家務事,如果沒有聖靈的工作,無論在教會,還是在世俗法庭,兩個人都可能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那怎麼辦呢?惟一的辦法,就是信耶穌。看這兩個人,誰當真相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誰當真相信三一上帝,在他生命的寶座上坐著為王;誰當真相信到了那一天,祂要判斷一切;到了那一天,祂將揭示人心。
誰能相信,誰就得了自由。誰能相信,誰就情願吃虧。如果兩個人都信,天國就降臨在他們中間了。
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我昨天讀到一篇文章,提到成都以前有個詩人,他嘴裡常掛著一句話,叫做:“我說不過你,但我恨你!”然後作者說,我引用這句話,來描述主內的弟兄姐妹的關係,叫做“我說不過你,但我愛你!”
盼望你們每個妻子在家裡面對丈夫,或丈夫在家裡面對妻子,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說不過你,但我愛你!”
為什麼?憑什麼?讓我最後說憑什麼。因為整本馬太福音,就是在講宇宙最高法庭的那三位法官,也可以說是一位法官;父、子、聖靈中的第二位,祂起身,離開了天上法官的寶座,走下來,祂竟然走上了被告席,成為一個囚徒。福音的奧祕就是,那一位判斷人的,卻親自成了被人判斷的。在人類歷史上,在整個宇宙中,只有這一位,祂有權柄判斷任何人,祂不應該被我們任何人判斷。而恰恰是有權柄判斷一切人,而不應該被一切人判斷的那一位,就是神的兒子,主耶穌基督,祂身上揹負了一個千古奇冤。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冤案,不是你所受的苦,不是你在張弟兄、李姊妹那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冤案,是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除非你相信:那一位最不應該被冤枉的,被冤枉了;那一位最不應該被他人判斷的,祂卻自願把自己放在被罪人判斷的位置上,被猶太公會判斷,被本丟·彼拉多判斷,被廣場上群情洶湧的百姓判斷,也被兩千年來凡福音所傳到之地,被所有拒絕祂、不信福音的地上的萬族萬民判斷。
除非你相信:這一位被人論斷的最高法官,就是你生命中的救主;除非你去評價他人的基礎,從此不再是你的義,而是祂的義;除非那在十字架上被人論斷,卻不開口說一句話,在剪羊毛的手下無聲的那一位,成為你生命中的主;除非你相信耶穌,祂為你而成為了那被人判斷的,被人冤枉的,被人論斷的,也被人殺死的。
否則,第七條誡命對你來講,就仍然是一個咒詛,而不是一個祝福。“你不可論斷人”,但我若不論斷人,我就要被這個世界論斷。如果耶穌沒有替代你,被這個世界論斷。你就仍然會像那個拉比一樣,大哭一場,然後下山去,繼續去過你自以為義的宗教生活。
除非聖靈拆毀你心中的自義,不再以自己的義為基礎去判斷他人,不然你一定是一個論斷者,不然你一定是假冒為善的人。現在,我們以基督的義在我們裡面作為判斷一切人與事的基礎,當我們去評價他人時,是出於聖徒相通;當我們去責備他人時,是出於愛。讓我總結說,“你不可論斷人”,意味著基督要摧毀你裡面一切用以判斷人的自我基礎,就是自以為是個義人。而將判斷他人的基礎、方法和途徑,都重新回到那一位可以判斷一切人、卻被一切人判斷的,甘願被殺死的最高法官、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就是天國降臨在我們中間的方式。這就是教會作為一個被福音所塑造的社群的盼望。
最後讓我用幾處經文來結束。保羅講到對他人的論斷時,《羅馬書》14章說,
“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
《雅各書》4章也說: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這個‘批評’的原義是指‘惡言的判斷或誹謗’***。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
還有一處,《林前》4章,保羅講到別人對他的論斷時,他說:
“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
親愛的諸位,被別人論斷,在我們這些信耶穌的人看來,乃是極小的事。保羅接著說:“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被論斷的人,不要急著在人前為自己辨屈,因為連我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他接著說:“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而稱義。”不覺得自己有錯,是從外在的行為來看,我若有錯,我就認,但保羅說自己省察,的確沒有發現此事上外在的罪。但保羅接著又說,我沒有發現,是一個外在的事實。但這並不顯明我的義。因為有誰知道人的心呢?連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因此,在一個相信福音的人眼裡,保羅最後說,“判斷我的乃是主。”
阿們!判斷我們的乃是主,判斷弟兄姐妹的乃是主。在聖徒中間,論斷是出於不信的靈,但被論斷也未必就是壞事。願主帶領我們,帶領這間教會,將我們評價一切人與事的根基,從自我的義,轉向耶穌基督的義。將評價一切人與事的結果,都交託給那一位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和祂將來的審判。
“所以,時候未到,什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你們各人從神那裡都要得著稱讚。”
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主,我們感謝讚美你!求你幫助我們,不要僭越你自己的權柄,也不要將那末日顯明的事,企圖在今日顯明。他人的心,我們不知道;連我們自己的心,我們也不知道。所以我們像大衛一樣在你面前說:求主在外面攔阻我們任意妄為的罪,求主在我們裡面,也顯出我們隱而未顯的過犯來。哦,父啊,求你將我們的生命根基,挪移在為我們成了那被人判斷、被人冤枉的我主耶穌基督之上,讓我們信靠那位有權柄審判一切人卻甘願被人審判的。哦,主啊,我們若跟隨你,我們也樂意如此;你是我們的主,我們在你裡面被判斷,好過被別人判斷,好過被自己判斷。求你使我們信靠你,在你裡面得著一個無罪釋放的確據,讓我們當中沒有人會黯然下山,沒有人會大哭一場離開你,讓我們都在山上,在這裡支搭帳篷,與你同在。在這裡仰望我主的再來。聽我們如此的禱告祈求,奉靠基督耶穌寶貴的聖名!阿們!
- 基督教講章你去照樣行
- 新聞語錄網易
-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
- 腳氣有哪些治療方法
- 男人如何防止早洩
- 語文一年級上冊期中模擬試卷
- 成功路上努力的感言_形容成功之路的句子
- 身邊很真實感動人心的小故事
- 鄉鎮工會下半年工作總結範文
- 姓黃雞年男孩取名字的方法
- 逆襲之星途璀璨全集百度雲_逆襲之星途璀璨電視劇全集百度雲網盤_逆襲之星途璀璨資源鏈
- 描寫情人的散文詩精選
- 小學爆笑的英語笑話帶翻譯
- 學校領導活動發言稿
- 關於國慶節的畫小學三年級_三年級優秀的國慶節畫
- 教師讚揚學生的話
- 職場禮儀學習心得範文三篇
- 最小說傷感的經典語錄
- 關於激勵人生勵志格言
- 財政政策包括哪些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