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計量地理閱讀答案
古人的地理認識總是圍繞著“四、五、九”這三個數,可以說四、五、九是最常用的地理數字,這被熟悉中國古代地理觀念的人所知道。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的計量地理》閱讀材料
讀史書,不難發現,古人談地理總有一套一套的數字,比如四海、五嶽、九州等;用數字描述世界是古人認識世界的特點。古希臘的亞暈士多德說:“宇宙的組織在其規定中,通常是數及其關係的和諧的體系”。我國古書《易經·說卦傳》裡也說:“參天兩地而倚數”,意思是依數目來考察天地。研究思想史的學者指出,古代數學是從已知推未知的認識手段,數可以揭示事物的大小、長短、高小、方圓、直曲、有窮無窮、有久無久。微觀的東西可以丈量,而巨集觀的東西則只能推算,推算的結果必然是數。先秦時代的鄒衍以“先驗小物,推而大之”的方法推算世界結構,結論是世界由九個有“大瀛海”環繞的大州構成,中國位於其中一州,稱作“赤縣神州”。
禹是中國上古時代與地理淵源很深的一個大人物。《山海經》、《淮.南子》、《周髀算經注》都說了不少大禹與數學有關的事。大禹的傳說多與測量有關,他開九州時就是“左準繩,右規矩”.一邊量,一邊開。記載大禹傳說盼《禹貢》一書,順著禹的事蹟一連氣說出好幾介帶數目的地理:九州、四奧、九山、九川、九澤、四海。除了大禹,先秦的齊國是文化大國,也是數學大國,齊國人管子重數,有“地數”。出自齊人之手的《考工記》,也大用數目字,比如規定王城的規模是“方九里”,國都的道路要九經九緯,等等。
熟悉中國古代地理觀念的人都知道,四、五、九是最長用的地理數字,或者說古人的地理認識總圖繞著四、五、九三個數目,如四方、四野、四封、四望、四裔、四垂;五方、五土,五服、五郊、五湖;九土、九州、九山、丸川、九囿、九原、九域。這幾個數目中,“四”較容易理解,因為根據天象,古人很容易得到四個方向的概念,按照四個方向的框架,便歸類出許多“四分法”的地理事物。“五”是在“四”的基礎上加一個“中”,形成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在五個方位的基礎上再加入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便得到“九”的格局。“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素問》***,到九就到頭了。九個方位的格局,後來有一個專名:九官。
在四、五、九三個地理分法中,四分法的根據是自然徵象,而五、九分法的基礎是社會結構,因此屬於古代文明的範疇。五、九分法的關鍵是“中央”概念的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中”的作用是將“四方”“八面”統率起來,這顯然是大地域集權政治的反映。將集權社會的結構擴充套件到“莫非王土”的“溥天之下”,便推出了五、九分的天下觀念。五、九地理模式表面看起來是“分”,但靈魂是“統”。統的概念用數字表達就是“一”。“一”是理想,《荀子》一書中共說了十一次“一天下”。五也好,九也好,都是形式,都逃不出那個整體的“一”,在“一”的整體之內才允許有五或九的框架。五、九格局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中地論”,四方與中的關係是政治關係,“四方謂臣民,中央謂主君”,在中國這個大地域帝國裡,有了強有力的“中”,則不擔心處於江湖之遠的臣民有貳心。 ***選自《人文地理隨筆》,三聯書店***
《古代的計量地理》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關於“數”和“數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數字”是古人描述世界的工具,古人也藉助“數”這一工具認識世界。
B.“數”是揭示事物大小、長短等各種性質的工具,能幫助古人推算地理。
C.“數”既可以幫助人們丈量微觀的東西,也能幫助人們推算巨集觀的東西。
D.“數字”是中國古代描述地理的工具,最常用的地理數字是四、五、九。
小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先秦時代,人們根據對已知事物的認識採用推斷的方法,認為有九個“大瀛海”環繞的大洲構成了世界,而中國屬其中之一。
B.《禹貢》記載了有關大禹的傳說,該書在敘述禹的事蹟時寫出了一連串帶數目的地理:九州、四奧、九山、九澤、四海等。
C.古人的地理認識總是圍繞著“四、五、九”這三個數,可以說四、五、九是最常用的地理數字,這被熟悉中國古代地理觀念的人所知道。
D.齊人管子重數,出自齊人之手的《考工記》大量運用數字表述,數字已經融進齊國的文化中,這反映出先秦的齊國也是數字大國。
小題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項是
A.《山海經》等書籍記載了不少大禹與數學、測量有關的事,這說明禹與地理淵源很深,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
B.“四”是古人根據天象,歸納出的關於四個方向的概念,這說明四分法形成的依據是自然徵象。
C.古人談地理總有一套一套的數字,比如四海、五嶽、九州等,這說明數字的最早形成與地理有直接關係。
D.古人認為,天地間的數字從一開始到九,九是終極數學,因此,確定了九個方位後,就不再分下去了。
《古代的計量地理》閱讀答案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