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做飯

  下廚和學習一樣,需要研究,檢索,比較,記錄,思考,進而創造。其實挺麻煩的。如果沒有真正的決心,我覺得很難堅持。以前我也有一搭沒一搭地在做菜,但是質量非常不穩定,一會焦一會生,一會鹹一會甜,直到慢慢覺得家裡自己弄的菜要比下館子舒服,才下定決心開始研究。

  

  入門者的常見問題:

  1、大火小火是什麼?

  最終反映出來的結果都是鍋裡的溫度。不同的溫度,與不同食材的性質要相配合。等你明白為什麼烹飪書上要指明這個環節“大火”,那個環節“小火”時,就能明白中式烹飪的基本原理,可以做不少菜了。

  2、選什麼鍋子?

  同樣的流程,不同的鍋子會帶來不同的溫度。一般初學者推薦用中式鐵炒鍋。不建議跟著購物頻道去試那種厚底帶鋁塊的鍋子,中廚不好用,因升溫很慢浪費能源,溫度上去後又會爆躥至很高不好控制***煎牛排這種需要高溫度的食物倒是合適***,每道菜間清洗也很麻煩。

  3、刀工的本質是什麼?

  用刀去切開食物的本質是為了讓它更好加工。一個基本的需求是易熟,進階型的需求是與油溫和手法的配合,使食物在加工變熟的過程中發揮出更好的特性。

  所以,入門時如果什麼都不懂,只需要:

  1***把蔬菜切成中等大小厚薄;

  2***肉片切成薄片***初學者可以用較快的刀,我買過這把刀用,切肉片省力:正品 關菊水 日本進口壽司刀 刺身刀 切生魚片刀 料理刀 正士作***;

  3***配料:薑切片,蔥切末,蒜粒用菜刀平拍碎。

  4、“適量”調料的問題。

  1***鹽量前面說過。

  2***糖一般是吊鮮味用,如果不想吃到明顯的甜味,我會用喝湯的單人白瓷勺加1/4-1/3勺。如果是要有明顯甜味又要長時間燜煮的,比如紅燒肉,我一般視原料的分量,瓷勺兩到四平勺不等。

  3***料酒,在熱鍋時吊鮮味用,我一般用兩瓷勺。如果加了料酒,請加“適量”糖,糖會去除料酒可能的發酸,也帶來更飽和複雜的滋味。

  4***醬油,入門者超市買瓶生抽調味用足夠。炒菜類,我一般放一到兩瓷勺。

  我的口味偏淡。

  5、關於油量的說明

  我的炒鍋底部基本是平的,因此從照片上看起來比較多,但實際是不算多的。

  即使我用量杯量過,但各位的廚房裡也不大會有這樣的工具。因此各位請自行試驗油量。中廚不是西廚這樣的標準化操作,更多是看經驗的。

  炒青菜,我個人是會用多一些的油,因為青菜相對不易熟。其它很多蔬菜不一定要用到這麼油,慢慢你就會發現有些菜“吃油”,有些菜不吃油。

  學好做飯常用技巧

  1、炒青菜時,不宜加冷水,冷水會使青菜變老不好吃,而加開水炒出來的青菜又鮮又嫩。炒的時間不宜過長。

  2、炒藕絲或藕片時,一邊炒一邊加些清水,能防止藕變黑。

  3、茄子切開後要立即下鍋或者放入水中,不然茄子會被氧化成黑色。炒茄子時適量放些醋炒出來的茄子顏色不會發黑。

  4、炒雞蛋時,一個蛋加一湯匙溫水攪勻,就不會炒老,而且炒出的蛋量多,鬆軟可口;

  5、要燉出一鍋好魚湯,要用冷水。冷水開鍋後,撇淨浮沫,能去除魚腥味,同時魚肉蛋白慢慢凝固,營養物質可以充分地“釋放”到魚湯中。喝濃湯要大火燉,喝清湯則用小火。

  6、蒸魚或蒸肉時待蒸鍋的水開了以後再上蒸籠,能使魚或肉外部突然遇到高溫蒸氣而立即收縮,內部鮮汁不外流,熟後味道更鮮美。

  7、豆腐下鍋前,可先放在開水裡浸潤十分鐘,這樣可清除豆味和鹼味。

  8、熬骨頭湯時,中途切勿加冷水,以免湯的溫度突然下降導致蛋白質和脂肪迅速凝固,影響營養和味道,最好一次加滿水或者中途加適量開水。

  9、煮肉時,如果想使湯味鮮美,應該把肉放進冷水中慢慢煮;如果想使肉味鮮美,則應該把肉放在熱水中煮。

  10、熬豬油時,先在鍋內放入少量水,再將切好的豬板油放入,這樣熬出來的油,顏色晶亮而無雜質。

  11、將切好的豬肉片放在漏勺裡,在沸水中晃幾下,待肉剛變色時就起水,瀝乾水分,然後下鍋炒,幾分鐘即熟,鮮嫩可口。

  12、將蝦仁放入碗內,加一點精鹽,食用鹼粉,用手抓搓一會兒後用清水浸泡,然後再用清水洗淨,這樣能使炒出的蝦仁透明如水晶瑩,爽嫩可口。

  13、燒葷菜時,在加了酒後,再加點醋,菜就變得香噴噴的;燒素菜時,適當加點醋,味道好營養也好,因為醋對維生素有保護作用。

  14、蔬菜儘可能做到現炒現吃,避免長時間保溫和多次加熱,以避免維生素損失和味道變差。

  15、帶魚身上的腥味和油膩較大,用清水很難洗淨,可把帶魚放在鹼水中泡一下,再用清水洗,就會很容易洗淨,而且無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