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天津公務員錄用考試備考考生如何在申論寫作部分上取得高分呢?申論範文參考是關鍵的一步,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法治建設離不開公民支援
法治是彰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是維護公民權益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貫徹落實以來,我國的法治體系日益健全、法治文化逐步推廣、法治信仰不斷增強。然而,公民法治意識欠缺、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法、不守法不崇法等問題依然層出不窮。任其發展,必將阻礙依法治國的推進、成為法治國家建設路上的絆腳石。因此,要進一步加強法治國家建設,就必須要充分調動公民參與積極性,發揮公民的作用。
法治建設需要公民崇尚法治。公民崇尚法治意味著公民把法治當作一種信仰,從內心擁護和尊崇法治。十八屆四中全會表示”法治的權威源自公民內心的信仰和擁護“,只有公民信仰法治、崇尚法治,才能把法律、制度落實到位,才能真正實現依法行事。如果公民都不信法、不尊法,那麼我們法治將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謂法治社會也將成為空中樓閣、鏡花水月。因此,恰如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所提的那樣,要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營造全社會都崇尚法治、尊重法治的良好氛圍,如此才能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步伐。
法治建設需要公民遵守法治。當前社會中不遵守法治、違法違規的現象屢見不鮮。執法者用釣魚執法的方式執法,侵犯不僅是法治本身,更傷害了民心;司法者為了提高政績,嚴刑逼供、屈打成招,冤假錯案屢屢觸犯公平的底線;普通公眾無視規章制度,頻頻知法犯法,侵犯他人權益......這些無一不折射出法治建設過程引導公民遵守法治的重要性。公民不守法反映出公民的法治意識缺失,同時也說明了法律普及工作做得不到位,此外還從側面折射出當前法治體系的不完善。所以,加強法治建設,發揮公民作用,就必須要引導公民遵守法治。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後工作中要做好普法工作,增強公民的守法意識。同時,更要建立健全法治體系,為公民守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法治建設需要公民捍衛法治。公民權益需要法治保障,而法治尊嚴也需要公民捍衛。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遇到侵犯法治權威的現象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懂得也不願意為之發聲。當看到犯罪等觸碰法律底線的事情在眼前發生時,我們不敢與之抗爭;當遇到侵權等罔顧法律規章時,我們懶於拿起法律武器維權;當碰到視法治為手中玩物、肆意濫用“法”時,我們總是視而不見。如此種種,都折射出法治建設與公民參與相脫節。公民對於法治建設往往秉持著“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態度做壁上觀,總是認為法治建設時國家和政府的事,只要自己不違背法治意願,他人如何我且懶怠管。法治建設不只是我們尊重法治、遵守法治就可以,還需要全民的捍衛和守護。如此,法治建設才能真正的走得更久更遠。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管子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法對百姓的重要作用。沒有了法,社會將失去準繩;沒有了法,公眾權益將失去保障。但是,如同法治對公眾很重要那樣,公眾的支援和尊崇對法治建設同樣十分關鍵。恰如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所提及的,人民的權益要靠法治來維護,法治的權威也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二***
中國夢 健康夢 有情懷 有溫度
健康這個詞,在中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編制綱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國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承諾的重要舉措。促進全民健康是服務型政府的必擔之責。
國家開始把民眾的健康,虔誠而小心地捧在掌心,舉過頭頂,視為神聖。這確乎是老百姓最在意、最關心的綱要,它關乎13億國人每一位的福祉,每一位的生命時長。 除了反腐,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民生,衛生領域和教育領域首當其衝。在醫療衛生領域積累的歷史欠賬,導致了愈來愈多的矛盾衝突,百姓對健康的渴望和相對稀缺的醫療資源之間的落差,讓最底層的、身體病弱的百姓,不能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在農村,在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令人痛心;在中小學生中,功課壓力剝奪了睡眠和體育運動的時間,健康指標一直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養老問題更是困擾著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給每一個獨生子女家庭造成巨大壓力……健康問題林林總總,甚至形成了撕裂社會群體、剝奪百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失去健康保障,民族復興就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童話。中國在起飛,飛向一個嶄新的美好時代。這樣的飛翔,不能丟下失去健康的老人孩子和病人。
中國正在用改革創新解決所有堆積的歷史與現實問題、體制與機制障礙。在健康衛生領域也不例外。這個綱要編制背後,每一項舉措和目標的背後,都有大量的熱點新聞事件、不同利益群體衝突和反覆激化尖銳的社會矛盾為深刻背景。百姓所思所想所恨所盼,也正是這份《決定》的所思所想所恨所盼,決策層的改革脈膊和百姓心聲一起跳動。醫療衛生改革將繼續向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動手術了。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以來,每一項重量級改革,都是在人民籲求最強烈的領域。問題倒逼改革,民意推動改革。最明顯的動向就是,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鉅細靡遺,節奏張馳有序,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全領域次第鋪開,所涉全是改革最複雜、矛盾最突出,然而是百姓呼聲最強烈的領域——種種讓我們或溫暖或振奮或焦灼的新氣息、新意象、新夢想,這一次,又隆重加添了健康中國這實實在在的一筆。提出:“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努力減少公共安全事件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脅”、“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等要求,明確了環保、體育、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民政養老等部門須“守土有責”,也契合了“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新主旨。
中國夢,健康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編制,是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出發,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的制度性安排,將有力地推動國民增進健康、促進個人及社會發展,提升公眾的幸福感。這個過程,將向此前醫療衛生領域盤根錯節的矛盾挑戰,可能充滿艱鉅和坎坷。但是,歷史經驗表明,只要決策層下定決心,就沒有搬不掉的大山。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了藍圖,還需細節謀劃,更需艱難落實。不過,為了爭取人民福祉,穩固發展成果,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眼下這份綱要,豐富著健康中國夢的細節,迴應了13億人最關切最焦慮最憂懼的問題,圍繞健康這個核心,提出巨集觀目標路線圖,排定微觀改革時間表。這更是一份有戰略氣魄、有情懷溫度的《綱要》,以人為本得以更全方位展現。而對中國醫療衛生領域的改革來說,新的時間也開始了!
***三***
重塑醫患和諧的“醫療大同”
《禮記》中描繪過這樣一個大同社會:“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其實,這何嘗不是對醫療衛生領域理想的描摹?醫者常懷父母心,患者能信任醫生,方有“醫療大同”。
但在現實中,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往往造成激烈的矛盾。不久前,山西一位女醫生遭患者家屬***襲擊,原因竟是行凶者認為,醫生未按照百度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信任破裂的副作用很大。有調查顯示,廣東省七成以上醫生不願意子女從醫,而全國兒科醫生20萬缺口,正是因為兒科工作“累、窮、險”。醫生越來越少、排隊時間越來越長、家屬脾氣越來越大、醫生壓力越來越大、辭職人數越來越多,醫患關係就此陷入惡性迴圈。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共建共享要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同樣,醫患關係的重塑需要供給方擔負起責任,也對需求方的主動配合提出了明確要求。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在醫學界廣為流傳,“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不是萬能的,醫生是充滿“遺憾”的職業,醫療越來越發達,但未知仍不少。遺憾的是,這沒能上升為共識。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治癒疾病是理所應當的,治不好就一定是事故。因此,重塑和諧醫患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普及醫療衛生常識。同時,法制教育也不能缺位。不少患者把“醫鬧”視作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途徑,無知無畏,卻不知“醫鬧”中的極端情形已經入刑了。
矛刺盾擋,方成矛盾。醫患關係有些走樣,一些醫生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醫生的職責當然是儘量治癒,但也需要對患者提供幫助、給予安慰。不知何時起,“流水線”門診多了,幫助、安慰少了。人文關懷是醫術之外的醫道。只有不斷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生的共情心,能看“病”更能醫“人”,能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才能贏得患者的理解。
醫患矛盾的冰釋,也需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有力推進。醫生迴歸治病救人的本位,離不開醫務人員的薪酬制度改革。醫生知識勞動價值提高了、陽光收入增加了、醫生的腰桿會更直。與此同時,降低藥品與耗材價格、優化醫保支付制度、推進有效成本管理,才能進一步減輕患者負擔。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化醫改,創造出一個患者滿意、醫生舒心的醫療環境,和諧醫患關係才有制度性的保障。
而要減少門診前的糾紛,更不能少了“法治門診”。醫療雖然是一種個體差異巨大的領域,但通過立法相對清晰地界定各方權利與義務,以制度性、強制性和保障性的法律保護各方利益不受侵害,無疑有利於維持良好的醫療衛生秩序。對醫患關係進行引導和梳理,需要建立一套結構完備、指向明確、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衛生法體系,幫助醫生和患者排除影響合作的因素,共同為治療掃清體制機制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