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讀懂一篇散文
呢?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讀懂一篇文章,在讀懂的同時,閱讀能力也自然得到提升。那麼,怎樣才算讀懂了一篇文章?其標準又是什麼?
讀懂一篇散文的方法技巧
對於如何讀懂一篇文章,李老師認為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
一、讓學生弄懂生難字詞
教師要告訴學生,在查生難字詞的時候,既要弄清楚它本來的意思,還要看這個詞在語言運用當中又是什麼意思。比如畢淑敏老師的文章《提醒幸福》,“提醒”一詞的本義是“從旁指點,促使注意”,但在文章中卻表示“珍惜”的含義。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有些時候,如果望文生義,就詞解詞就很難理解一篇文章,還有可能誤入歧途。
二、弄清楚寫了什麼,即文章的中心思想;為什麼寫,指作者寫作的目的;怎樣寫的,就是寫作的技巧。
三、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李老師告訴我們,所謂“讀出自己”,就是從文章當中讀到引起自己共鳴的一段話,一個詞,某個內容,把自己擺進去。
比如,很多人喜歡《同桌的你》這首歌,因為聽這首歌,可以從中讀到自己,其中“你從前總是很小心,問我借半塊橡皮,你也曾無意中說起,喜歡和我在一起”、“明天你是否還想起你昨天寫的日記”等等歌詞,能讓人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校園生活。所以,“讀出自己”就是“學習”,是“欣賞”,是“聯想”。也就是通過展開想象,想到了自己,讓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李老師特別強調,如果做一個“客觀”的閱讀者,不算讀進去了,只有把自己擺進去,才算是真正的讀進去了。
那麼,什麼是“讀出問題”呢?李老師歸納為三點:一是推敲字詞句、二是研究、三是質疑,他告訴學生,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問題和他探討,乃至“批判”。一篇文章真正讀懂了以後,問題就會越來越多,沒有讀懂就不會有問題。假如讀一篇在我們研究領域之外的文章,就會感到“雲山霧罩”,不知所云,當然更不可能提出什麼問題。
對於李鎮西老師的這些認識和做法,我們的一些語文教師應該也比較熟悉,但在具體操作中卻有明顯的不足。比如,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關注的是生難字詞以及文章表達的主題,即寫了什麼,而對為什麼寫、怎麼寫卻關注的不夠。所以一些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歷史課、科普課。人們評價這樣的語文課缺少“語文味”。
特別是對於“讀出自己,讀出問題”這個方面,在課堂上就更難見到了,由於在閱讀的過程中缺少情感體驗,學生與作品難以產生共鳴,所以只能人云亦云,盲目地接收老師的觀點,機械地記憶標準答案。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正確的引導,沒有營造適當的情境,要麼是貌似啟發式的滿堂問,要麼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
能夠“讀出問題”,說明學生不僅讀懂了,而且還有自己個性的思考,敢於向權威挑戰,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批判意識也是語文閱讀教學培養的方向。
看來,讀懂一篇文章並非易事,不妨反思一下,我們花費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用於閱讀教學,學生真正讀懂的文章有幾篇?多數情況下,我們是誤把記住了某些內容當成讀懂了,學生得一個高分,我們便以為教學成功了。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既然如此,那麼“讀懂了”的意義就不僅僅對於語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