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中介作用非常重要。那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方法

  1、確立積極的學習取向

  積極的學習取向包括吃苦的精神、主動的意識、較高的動機三個要素。首先,學英語需要吃苦的精神,要下很大的苦功。現在學生學外語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我贊成錢文忠教授“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的觀點。學英語是一件“艱鉅”的事情,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得不學的事。所謂“艱鉅”,實際上是一個很艱苦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英語應懷著“十年寒窗”的意志,端正學習態度,克服思維定勢和實踐惰性,在勤學中提高英語成績,達到成功的理想和目標。

  其次,學英語需要主動的意識。學習者一旦有了主動意識,對學英語就會有一種內在的需要。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把學習活動視為樂事、一種享受,學習的效果必定是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負責,如自我管理時間、安排學習內容、計劃學習進度,監控學習過程,只有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聯絡起來,才能進行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

  再次,學英語需要較強的動機。動機對個體的行為和活動有激發、指引和激勵等功能。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較強的學習動機具有加強學習的作用,它能夠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學習活動,有效地維持長期的有意義的學習。培養較強的學習動機,應當幫助學生認識到學英語的意義,激發他們學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感,分析學習成績的歸因,以便“對症下藥”。

  2、提高學習方法的質量

  學習方法有“質量”的差異,以詞彙學習為例,討論學習方法的質量問題。英語詞彙學習中,學生最常用的方法是背詞表。背誦記憶是詞彙學習的一種方法,但僅此一種方法很容易使所學詞彙變成惰性知識,無法在產出性活動中使用。改進詞彙學習方法有:

  第一,關注詞彙結構,強化形態意識。詞的形態意識是影響詞彙知識深度發展的重要變數。現代英語中,絕大多數詞彙都是形態複雜詞,這些詞從形態結構上可以劃分為屈折詞和派生詞兩種。屈折詞的詞根只用來構成具體單詞的不同語法形式,如表示時態***talk/talked***、單複數***talk/talks***等。詞根具有強大的派生功能,詞綴是構詞的主要“部件”,其變化有嚴格的規則,也往往帶有強制性。教師可以採用規則加例子的詞彙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顯性的元語言知識,也培養學生自我生成“形態關注”。

  第二,開展群文閱讀,附帶習得詞彙。詞彙學習涉及“焦點知覺”***focus awareness***和“附帶知覺”***subsidiary awareness***兩個概念。前者是“有意識”地知覺顯性知識,後者是“無意識”地知覺隱性知識。詞彙教學是顯性和隱性的疊加,詞彙學習是學得和習得的融合。群文閱讀是附帶知覺的詞彙學習,它是指閱讀多篇與單元話題相關的篇章,一般每單元補充3—5篇泛讀文章。教師必須選擇與單元內容整合、難易度相當的閱讀材料,作為連結課內外的補充材料。群文閱讀有助於學習新詞彙,提高所學詞彙的復現率,增強詞彙的語法化意識,促進詞彙的附帶習得,進而擴大英語詞彙量。

  第三,注重複習遷移,盤活詞彙知識。複習性學習和遷移性學習是兩個重要概念。前者是指復現和溫習所學知識,旨在鞏固和積累詞彙知識,其難度較;後者是把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語境中,旨在創造性地應用詞彙知識,其難度較大。

  3、創造適切的學習情境

  創設各種情境或語境,創造適合某種學習形式的條件,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轉變學習方式。譬如:

  ①問題情境。以人教版必修5第2單元“The United Kingdom”為例。SB中Puzzles in Geography課文著重描述英國地理和歷史,根據課文題目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如What’s the meaning of puzzle? 因為理解了這個詞,就會開啟通向理解課文之門。Puzzle一語雙關:第一層意思是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you cannot understand,學生對英國的地理歷史可能比較陌生;第二層意思是a game consisting of many places that you have to fit together correctly***拼圖遊戲***,暗示複雜的地理結構,突出英國政體特色。

  ②動態語境。即運用語言、體態語等綜合手段來揭示詞義的動態語言情景,它使詞彙材料的呈現儘可能符合語言實踐的真實性。不少詞、特別是行為動詞的概念藉助於表演、動作、手勢或表情來揭示詞義效果更好。如用微笑表達smile的詞義;以愁眉苦臉的表情表達sad的含義;教point to時伴隨“食指指向某處”的動作。得體的表情或動作伴隨言語的描述會使這些詞義更加直觀易懂。

  ③上下文語境。即顯示詞彙的典型搭配或上下文語境,這種語境有助於揭示新詞義、誘發“間接回憶”,產生各種聯想。在“The Frenchman caught a bad cold.”一句中,如焦點知覺在catch上,語境資訊會誘發聯想與catch搭配關聯的片語,如catch the bus、catch up with等;“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句中語境詞如果是family,會使人聯想其並列關係詞,如parent、brother等。運用上下文語境能夠溝通和強化詞與詞之間的橫向、縱向聯絡,有利於詞彙的深層次認知和加工。

  ④文字語境。即利用課文或群文來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思維能力。高三英語教學,有的老師不教模組9、10、11的課文,去搞1—8模組的單元複習或天天刷題。這種做法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而且一直“炒冷飯”,弄得學生毫無興致,望而生畏。為此,我們提出“文字語境複習”思路。

  文字語境複習法倡導教學與複習齊頭並進、相互兼顧。具體設想:把閱讀課文與複習內容有機結合,新模組每單元安排3—4課時,每一課時都有所依託的文字,但教學側重點不同,如第一課時側重“教習”詞彙,第二課時側重“教習”習語法,第三課時側重閱讀思維,第四課時側重讀寫結合。操作方法有二:一是設定複習線路,考慮用教材文字作為載體;二是選定閱讀文字,從中梳理出複習內容,展開復習。前者需要設計“雙向細目表”,後者需要建構Word banks, Grammar corners, Pattern corpuses。這兩種思路都是可行的,但需要同伴合作互助,才不至於搞得太累。

  為何轉變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具有差異性、可變性、多樣性三種特徵。差異性是指學習方式有“質量”優劣和“形式”“是否適當”之分。不具備差異性的學習方式,就失去了“轉變”的必要性。可變性是指學習方式隨著學習情境的變化而改變。無法改變的學習方式,就失去了“轉變”的可行性。多樣性是指學習方式有多種形式。只有一種學習方式,就失去了“轉變”的可能性。

  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諸多問題:以機械背誦學習詞彙為主,較少在真實閱讀中附帶習得詞彙;語法學習依賴接受性學習,而較少採用發現性學習;閱讀學習以應付考試為目的,做大量的閱讀理解選擇題,較少進行課外泛讀和文學閱讀;寫作學習以命題作文為主,較少進行讀寫結合,或以文字閱讀驅動產出訓練。不恰當的學習方法和形式,導致中學生英語詞彙惰性知識多,語法應用能力偏差,閱讀中深層理解文字能力不足,口筆頭表達能力欠缺。可見,轉變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不僅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正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新技術

  1、智慧機器人:未來學習夥伴

  智慧機器人具有革新的技術,高水平的數字化和智慧化程度,其在學習中可同時具備益智學習工具、情境建設者、學習夥伴三個不同角色。智慧機器人作為益智學習工具逐漸成為“做中學”學習模式的主題和專案。

  點評:

  圝圝教育部從2003年起把中小學機器人比賽納入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中。眾多有條件的中小學逐步將智慧機器人引入校園,這一舉措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城市都進行了實施。然而,將機器人作為學習夥伴,也只是有了這方面的若干想法和簡單的探索,國際上的這類研究和應用對中國將有重要的啟發。

  2、3D列印:顛覆學生實踐正規化

  3D印表機可以將抽象的空間構思轉變為真實的、立體的彩色模型,某些難以理解的空間概念和構造因被引入到“現實”世界中而變得更加具體、直觀。同時,通過親身體驗、親自參與,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協調的發展和提高。

  點評:

  圝圝3D列印技術為學習者開闢了嶄新的學習空間,學習者通過設計、製作、展示等多種角色進入到該學習空間中,親歷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在中國,3D列印產業也逐步成型,各類學校應用3D印表機的案例也越來越多,相信3D列印教育應用必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3、創客運動:技術課程“做中學”

  開源硬體降低了高階硬體產品開發成本和複雜程度,使沒有或極少技術背景的普通師生也能輕鬆從事作品原型創作或產品開發,能讓學生髮揮想象力、進行各種水平創新活動。以Arduino為代表的開源硬體已在學校的科學創新活動中佔有一席之地。樹莓派是繼Arduino後在教育領域獲得成功的另一種開源硬體,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其用於教學。

  點評:

  圝圝創客運動的興起以及各類機構推動的開源硬體技術的發展,給教育領域資訊科技和通用技術類課程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已經引起了國內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形式多樣的探索活動也正在逐步增多,發展速度很快,相信會有很好的前景。

  4、體感技術:“數字土著”新體驗

  體感技術與自然語言互動是繼鍵盤+滑鼠、多點觸控之後獲得廣泛應用的第三大類操作方式,體感技術使人們無須藉助複雜的控制裝置,直接使用肢體動作與數字裝置和環境進行互動,並根據人的動作來完成各種指令,就像為計算機配備了一雙精準有效的“眼睛”。

  點評:

  圝圝體感技術不但是一種創新的操控方式,還擁有強大的資料監測和資料分析功能。未來將體現為可穿戴裝置的形式,成為“數字土著”一代身上的必備學習品,帶來更刺激、更具現場感的學習體驗。隨著體感技術產品在中國的逐步推廣,中國教育領域也將會出現越來越多應用。

  5、學習分析技術:規模化教學形式變革

  Learning Catalytics***簡稱LC***是由兩位哈佛教授和一位博士後在2011年開發的一種基於雲技術的學習分析評估系統,現正逐步推廣至美國教師的課堂教學之中。該系統能夠對課堂上採集到的學生資料進行分析,生成學習報告曲線,教師通過檢視學生學習曲線以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給予學生進一步的反饋,在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效率的同時也為實時學生評價提供途徑。

  點評:

  圝圝學習分析進入教育教學領域,可以對大規模學生資料進行分析,例如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考試結果、線上互動情況、師生互動情況等等,從而讓教師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及能力水平,以利於提供個性化支援。對於中國來說,該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助於教育工作者解決“重評價、輕分析”問題。

1.課堂學習方法有哪些

2.健康的學習方式

3.幼兒學習方式有哪些

4.學習方法的總結與反思

5.大學課程學習方法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