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融入生活習慣中,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帶來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助力,快來點選收藏吧。

  一、 制定計劃,形成一種積極的期望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的“期望效應”實驗結果表明,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班主任應該讓在充分了解學生所達到的心理素質、智力能力、身體健壯的狀況或變化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己進行某種預先設定,幫助他們制定綜合計劃。這要一方面體現班主任對學生的一種積極期望,使學生不僅從計劃中感受到這是班主任主觀上對他們“未來發展”的大致預測,也從班主任外在行為上感受到明顯的期望和支援;另一方面把班主任的期望轉化為學生自我意識的期望,這就給學生造成了定向發展的心理環境,使學生為實現這種定向性的預測,努力內化班主任的期望,讓自己的計劃和班主任、教師的期望一致,讓小的、短期的計劃與大的、長期的發展一致,這就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比較先進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差異,重要的一點是前者都有比較明確具體的學習計劃,而後者大多是學到哪裡算哪裡,或別人指向哪裡自己就到哪裡,或老師指向哪裡自己也不到哪裡,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常在無所事事中度過。那些先進的學生,大學畢業後談到自己的成功時,總說得益於當年的自我教育計劃。的確,計劃預測性對學生的發展成功,一定程度上有指向的作用,這種成功,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期望合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 跟蹤觀察,培養學生歸因分析能力

  學習計劃的制定,一定程度上能形成積極的期望效應,促進成功與發展,但有時,計劃遇到各種原因可能失敗,失去指向或規範作用。因此,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對成敗的原因進行分析非常關鍵,因為這種成敗的歸因會對學生後繼的行為動機和自我發展的信念產生影響。積極的歸因方式會產生促進學生成功的效用。這樣才能讓學生時時保持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我班有個學生,理科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可是期中考試卻只在中間水平,他很苦惱,我細心與他一起分析原因。文理科成績一比較,他馬上清楚自己成績被文科成績拖了後腿。可是他覺得自己平時有學文科,為什麼提高不了呢。我詳細地詢問了他計劃的時間表安排。原來他酷愛理科,特別是數學,常常一做起數學題就停不了手,往往做完文科作業時間所剩無幾了,就算複習文科,也因投入時間不夠多,沒能有效果。我鼓勵他要重新修改計劃,注意各科學習時間的平衡分配,特別是中英數三科是重中之重的科目,是高考重要科目。學生不久把新的時間表給我看,並且和我約定要我跟蹤觀察與督促,一有重理輕文的現象馬上提醒他。兩個月下來,他學習文科的勁頭足了,我之前和各文科老師商量好了,讓他們加入督促他的行列,結果各科成績都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

  這是一個成功的歸因分析例子。這位學生的成績不如願,不是智力、能力原因,而是方法不當。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個體如果把某項活動歸因為缺乏能力,那麼,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降低甚至消失成功的預期,進而降低相應的後斷行為的動機水平。但歸因為自身不努力或方法失當,個體則會保持較高的預期,並增強後繼行為的動機水平。

  同樣,歸因還會影響到學生自信心。如果學生把學業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那麼學生的自信度就會降低。因此,在實際的學習指導中,班主任只有事先做好每個學生的跟蹤觀察表,熟悉他們的各種情況,學生出現了問題,班主任才能與學生對症下藥,進行歸因分析,解決學生的認識問題,並指導學生改變歸因方式,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實際的執行學習計劃過程中,自我糾偏,自我調節,自我治療,自我激勵,自我實現。

  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學生不能及時靜氣地分析失誤原因,更談不上制定糾正失誤的措施了,這樣便形成了惡性迴圈鏈:考試失誤→情緒低落→無心糾正→成績更低→情緒更低落,不少後進同學就是沿著這條惡性迴圈鏈,使自己從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最低層。

  可見,積極的歸因分析和重新計劃能使學生獲得提高,而消極的歸因分析放棄計劃會使學生走向更大的失敗。

  三、 形成“我要學”的全班學習凝聚力,推動個體學習

  可以從以下方面去形成全班學習的激情,擴大凝聚力。

  1、在體育活動中獲得啟示,全班及時開座談會,互相談談體育活動中的感受和心得,從而得出各種有利學習的方法,如長跑時所需要的“堅持”就應該運用在學習中。和別人賽跑時所需要的“爭分奪秒”就應該馬上運用在學習中,堅決要改掉浪費時間的壞習慣,改掉“幾分鐘不是時間”的不正確的觀念,要學會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的時間觀念。把和組員一起用力拔河時所需要的“團結互助,一起達到目的”的精神運用到學習中去,認識到學習是個較漫長而充滿挑戰與困難的過程,孤軍作戰決不是戰勝之道。

  2、學習魏書生設立“高效學習日”,使學生深感積極主動的快感,以促進良好心理的迴圈。

  班主任要注意做好準備工作:事先觀察全班同學的學習狀態,做到心中有底,然後要求學生提前一天制定好“高校學習日”的時間安排表,班主任收上來看看,以做檢測的根據。這天的挑選標準可以是全班的狀態傾向鬆懈時,也可以是臨考前,前者可以提醒學生現時的學習狀態不正確,應該及時改正,後者更能促進學生的時間利用率。另外,要學生給自己“高效學習日”高速運作提出強有力的思想動力。當然此活動是不宜經常進行,如魏書生所說,不符合人發展的規律,會適得其反的。

  四、 堅持協調一致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班級管理者主動組織協調班級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調一致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影響學生成長和班級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會和學校。中小學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中,家長的生活方式,家長的一言一行,無不給孩子的道德品質、思想行為打上深深的烙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社會對他們的影響日益增強,對班級管理工作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因此,班級管理者應當廣泛地聯絡家庭、社會以及學校內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補充,形成對班級學生進行綜合管理的合力網路。

  貫徹協調一致原則,要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班級管理要卓有成效,就需要任課教師的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團結一致的教師集體。沒有良好的教師集體,就不能形成統一的教育力量,也就不可能把班級管理好。體現在學習方面主要是班主任之前能和任課老師達成共識——進行分層教學。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按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實施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分層教學有兩種:一是級內分層。就是把學生分成兩個或多個層次,分別編為不同的班,實施不同目標、不同要求的教學過程,即所謂設立"重點班"與"非重點班"的做法;一是班內分層。即科任教師在不變動學生班別編制的前提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目標、不同要求的教學過程。班內分層教學既有級內分層教學的優點,又克服了級內分層教學的缺點,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教學方式。實施分層教學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最直接的體現。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動永恆的主題。毋容置疑,學生是有基礎、智力、能力上的差異的。擴招後尤為如此。我們在授課時,通常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基礎和能力在兩端的學生不愛聽,容易分散精神。因為我們都以中間層面的學生為主要物件,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早就掌握了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或者一講就明白。相反,基礎差、能力弱的學生就是掌握不了。所以,教師備課時要備學生,在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授課是時要實施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實施分層教學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過去我們教師尤其是政治科教師大多采用滿堂灌的辦法,實在也出於無奈,因為學生水平參差,惟有"寧講多勿錯過"。實施分層教學,教師面對思維能力差的學生要多作解釋,面對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就可以讓他們多動腦思考,多動口討論,多動手練習。實施分層教學是打好學生基礎的需要。掌握基礎知識對於所有的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但過程和教學方法卻因人而異:上層生理解能力比較強,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解釋,採取啟發式教學,稍作點撥,騰出更多時間讓他們開啟思維,解決疑難,掌握知識。這樣對記憶和運用更有利,因為他們真正把知識理解而變成了自己的東西;中下生要掌握基礎知識,則需要大量的、經常反覆的練習才能掌握。因此,實施分層教學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助於學生打好基礎,進而提高能力。

  實施分層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取決於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而且有相應的智力要求。前面已經說過,人是有差異的。我們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不應"'刀切"。對於中下生,不應有過高的要求,要著重於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強化記憶,達到熟能生巧,靈活運用。所以,教師要不厭其煩地講解、讓學生練習;對於上層生,則要著重於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通過開放式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深層次思考,將已有的知識作比較、綜合,舉一反三,從而解決舊問題,獲取新資訊。總之,對教師而言,培養中下生能力和提高上層生能力是兩個不同層次的過程,需要實施分層

  實踐證明:分層教學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許多之前學習積極性較低的學生因為能在課堂和課外得到正確程度的教學輔導,成績穩步上升,這極大地激勵這類學生重新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計劃,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再覺得上課可有可無,百無聊賴了,專心指數急劇上升,讓他們課外投入更大的熱情,更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