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的溝通技巧

  對人尊重的態度和同感的理解是需要通過語言來傳遞或表達的,因此,溝通雙方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藝術是取得良好溝通效果的關鍵。那麼社會工作者又是怎麼運用溝通技巧的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運用好語言符號

  第一,把話說得悅耳,悅耳的聲音會令人心情舒暢。第二,把話說得清楚,必須讓人明白所要傳達資訊的意思,這就要求溝通者思維有條理,吐字清晰,把意思說明白。第三,把話說得準確,要完整地表達句意,說話用詞儘量科學準確。第四,把話說得恰當,說話必須符合特定的身份和場合。第五,把話說得巧妙。例如,如何說好第一句話?怎麼才能開啟對自己有利又令對方愉悅的話題,一般的原則是尋找對方的興趣談話區域和自己的有知區域,而要避開對方忌諱的區域和自己的無知區域。

  :巧妙使用身體語言

  身體符號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體的姿勢、動作及儀表等。專家認為,在人面對面的資訊溝通中,有65%的社會意義是通過身體符號傳遞的。身體符號具有無偽裝性的特點,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強裝笑臉總要露出破綻。人們可以通過恰當的身體符號向溝通物件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尊重、接納、關心,更可以通過細心地觀察對方的身體符號解讀其內心世界。

  :環境符號

  環境符號是指能夠傳遞資訊的時間和空間因素。時間在傳遞資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人約會姍姍來遲,傳達給對方的可能是不認真、時間觀念不強、對對方不重視等資訊,進而會引起對方很多的心理活動:失落-、不信任、不願意合作等。空間因素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位置以及溝通場所的氣氛。誰都知道遠遠的打招呼表示熱情與友好,與人擦肩而過沒有任何表示說明彼此的敵意或冷淡。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相隔o釐米~15釐米是親密距離,其語意是親密而熱烈;15釐米~75釐米是個人距離,語意是親切友好;75釐米~215釐米是社交距離,語意是嚴肅而正式;215釐米以上是大眾距離,表明彼此之間沒有心理的聯絡,但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如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則是例外情境。由此可見,應該視交往物件的關係把握與人溝通的距離。

  :個案會談的支援性技巧

  個案會談是指個案工作中工作者與案主面對面有目的的專業談話。支援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過身體及口頭語言的表達,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納,從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術。支援性技巧主要有專注、傾聽、同理心、鼓勵等。

  表達專注

  專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願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態度。在某些人生的重要時刻,有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當工作者以專注的神情面對案主,案主就會感覺“他與我同在”、“他在專心地陪伴我”,這無疑會給案主帶來心理上的支援,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專注行為的品質,反映著工作者知覺能力的敏感程度,優秀的個案工作者都會注重培養自己專注的能力。專注技巧既表現為通過生理上的專注行為來表達心理上的二專注,也表現為心理上的專注帶動生理上的專注。生理上的專注行為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面向案主:工作者以一種參與的態度面對案主,這種表現意味著“我願意幫助你”、“我願意留在這兒陪你”。

  上身前傾:坐在椅子上,上身略微前傾。前傾的姿勢意味著“我對你和你說的話感興趣”、“我對你是友好的”。開放的姿勢:雙手放開而不是抱住雙肩。

  良好的視線接觸:會談中工作者應與案主保持穩定、坦誠的視線接觸,而不是眼睛盯在別處或四處巡視。主動傾聽是指工作者積極地運用視聽覺器官去搜集案主資訊的活動。專注與傾聽是不可分開的,是同一種行為的不同側面。完全主動的傾聽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傾聽案主的話語資訊:工作者在會談中的二個重要職責就是鼓勵案主多說話,自己多傾聽。工作者的傾聽不是盲目的,而應該是有目的的,在傾聽時要注意分辨案主敘述中的經驗部分、行為部分和情感部分。

  觀察案主的身體語言資訊:有聲語言不可能完全獨立地傳遞資訊,總有身體語言相伴左右,人在說話時,臉上總有一定的表情或手勢、動作,身體語言往往起著對有聲語言的輔助和強調作用。比較於有聲語言,身體語言在傳遞資訊中有更大的優勢,如身體語言可以獨立傳遞資訊,從案主雙腿不停抖動的動作就可以知道案主內心的緊張和不安。而且,身體語言還可以起到戳穿有聲語言偽裝的作用。因此,作為個案工作者,在會談中必須仔細觀察案主的身體語言資訊。

  解讀案主其人:傾聽的最深層意義是要解讀案主這個人——包括他的生活、行動及與其問題相關的內容。工作者在用眼睛觀察了案主的身體語言,耳朵傾聽了他的話語資訊,這還不夠,還必須在此基礎上動用自己的大腦,迅速地進行思考判斷,解讀案主整個人。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工作者進入並瞭解案主內心世界,並將這種瞭解傳達給案主的一種技術與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緒同理和角色同理兩個層面的內容,情緒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親身體驗一樣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種受他人狀況感動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瞭解案主的情境、參考構架及觀點的能力,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儘量放下自己的參考構架和文化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問題及其相關的行為。

  同理心作為一種會談技巧,由三個層面的要素組成:一是覺知的能力,包括被感動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想同理案主,就得先了解案主、懂得案主、理解案主。正確覺知的基礎,首先是培養自己對事物的敏感性,提高感受能力。二是語言表達能力,包括說話能力和身體語言能力。一般來說,陳述句和徵詢式、不確定式的語氣效果比較好。三是傳達的及時性,同理心的傳達必須是及時的,遲到的表達可能完全失去意義,提前、急於的表達,會影響同理的準確性、正確性和全面性。什麼是傳達的最好時機,這要依具體情境而定,需要工作者去自行把握。

  鼓勵支援

  鼓勵是指工作者通過恰當的話語和身體語言,去鼓勵案主繼續表達他們的感受和看法的技術。鼓勵的技巧可以起到讓案主表達、支援案主去面對和超越心理上的掙扎、增強案主自信及創造彼此信任的專業關係的目的。鼓勵應該在工作者覺察了案主的退縮行為之後運用。工作者通過專注與傾聽,發現案主沉默、逃避目光接觸、避免直接對話、吞吞吐吐等情形時,應當給予及時的鼓勵。鼓勵案主繼續表達可以用話語如“請繼續”、“你說的很好”,也可以用身體語言的支援,如身體前傾、微笑地注視、點頭、用手示意、眼神鼓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