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的起源是什麼

  多數哺乳動物是全身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體內有膈的脊椎動物,那麼,?

  哺乳動物的起源

  早在三疊紀晚期,就在恐龍剛剛登上進化舞臺的同時,一群在當時並不起眼的小動物從獸孔目爬行動物當中的獸齒類裡分化出來。它們有點“生不逢時”,因為在隨後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裡,它們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巨大壓力下,在夾縫裡求生存。直到白堊紀之末,當恐龍等在中生代異常適應的爬行動物發生了大滅絕之後,它們才得以在隨後的新生代中頑強地崛起併成為新生代地球的主宰。它們就是哺乳動物,它們最終能夠從夾縫裡崛起的原因則是它們已經具備了一系列進步的特徵。

  袋鼠——現生的後獸類

  從晚三疊紀開始,哺乳動物在整個中生代經歷了艱難而不屈不撓的發展過程,分化出始獸亞綱、異獸亞綱和獸亞綱三大類。其中,始獸亞綱包括柱齒獸目、三尖齒獸目兩類;異獸亞綱僅有一目,即多瘤齒獸目;獸亞綱包括三個次亞綱,即祖獸次亞綱、後獸次亞綱和真獸次亞綱。

  哺乳動物演化歷程

  最早的哺乳動物由爬行動物中的獸孔目演化而來。真正的哺乳動物在中生代的三疊紀末期出現,進入新生代後哺乳動物取代恐龍佔據生態位優勢,演化出今天多樣化的哺乳動物種群。

  歷史

  根據目前人類掌握的化石證據,哺乳動物被認為最早出現在2億多年前的中生代的三疊紀,並於新生代開始繁盛,成為陸地上佔支配地位的動物至今。

  中生代

  有化石證據表明在三疊紀中期,一些獸孔目動物的頭骨開始產生了許多新特徵。爬行動物由多塊骨頭構成的

  猛獁象,因冰河期末期的氣候變化而滅絕。

  猛獁象,因冰河期末期的氣候變化而滅絕。

  下頜演變成單塊牙骨,牙齒也從單一外形的牙齒演變為根據在口腔內的位置而具備多種形狀。頰骨弓變得更為發達以支援咀嚼肌強化的需要。它們身體的骨骼變得輕盈靈活,四肢直立而不是如同爬行動物一般向體側伸展。它們具備發育良好的皮毛,因此可能是恆溫動物。可以認為它們是正處在過渡到真正的哺乳動物的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在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早期的哺乳動物與恐龍幾乎在同一時期正式出現了。當時君臨陸地的大小恐龍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生態位,而早期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微不足道,主要靠昆蟲等生息在叢林中的小型獵物維生。到了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迅速滅絕,而哺乳動物則具備恆溫特性,而且他們的小型軀體減少了熱量的散失,幫助它們在低溫和黑夜中存活了下來。

  新生代

  在古近紀之前所有的哺乳動物體型很小,盡是一類體長12釐米左右,與老鼠體型相仿的小型捕獵者。進入新生代後恐龍式微,於是哺乳動物得以佔據更多的生態位,並迅速演化出具備豐富多樣性的成千上萬個不同物種來。在5000萬年前就出現了早期的蝙蝠和鯨;等到了4000萬年前,如今在哺乳綱下面的各個目就都基本出現了。

  到了第四紀,哺乳動物已經成為陸地上佔支配地位的動物。雖然冰河期讓包括猛獁象在內的一批大型的哺乳動物遭到滅頂之災,但大部分能存活至今的物種一直就沒有發生太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