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出版社語文教案
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在山的那邊》
王家心
教學目標 :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創造氛圍的樂曲、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a.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 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絡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複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二、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三、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著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四、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五、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 朗讀思考: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二、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1、練習:一、二、
2、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三
生命生命
杏林子
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②積累詞語。
③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
2、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瞭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後來,她瞭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後,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著,彷彿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溼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著“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②配樂範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
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後,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覆。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著——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說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於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鬥,“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於為生命而奮鬥,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溼關節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著病痛,強烈地呼喊著:“生命、生命”。
二、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1、學生討論明確:
飛蛾 生之慾望 生命意義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價值
心跳 生命 珍視 奮鬥
2、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麼?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慾望”。
②“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麼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裡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裡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⑤“我都願意為它奮鬥,勇敢地活下去。”作者為什麼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著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著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體驗與反思
3、朗讀課文最後三段,說說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②比較閱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後的選文的異同。
四、教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