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處世之道

  在現代生活中,如何把握為人處世之道?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以前,對於《論語》的瞭解,只限於知道這是一本記載儒家聖人孔子的為人行事以及思想的書,但是在我印象中,那是一本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書,只有老學究之人才會讀這樣的古董書。

  這次學習《于丹〈論語〉心得》,改變了我對《論語》的看法,于丹寫的很通俗,結合現在社會現象,無論從載體上,還是心得體會上都讓人煥然一新地感覺。通讀了一遍《論語心得》後,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梳洗,最大的收穫無過於對人生的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啟示。我最欣賞的于丹對於《論語》那種簡單、快樂的感悟。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天地人、心靈、處世、君子、朋友、理想、人生,《論語》中的每一段心得都在傳遞孔子對生活的態度,那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初讀于丹的心得,在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有時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有時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知覺中,從於丹的心得裡,我審視了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似乎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態度。在於丹的論語心得中,我獲得的是豁達的人生態度,特別是由此及彼的小故事像是佛家禪語,讓我不自由主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審視自己的靈魂。

  我覺得,一個人想要快樂、簡單地生活,首先要做一個快樂的人。要先讓自己心情快樂,書中寫的蘇軾與佛印的對話,“有一天,兩人打坐,蘇軾問佛印,你看看我像什麼?佛印說,像佛。蘇軾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像堆牛屎。當蘇軾向蘇小妹炫耀這件事時,蘇小妹說,佛印心中有佛,所以說你像佛,你心中有牛屎,所以說他像牛屎。”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做一個樂觀主義者,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心情快樂起來。在這個世界是,我見過,聽說過,有錢的人不快樂,沒有錢的人有的卻很快樂。在最近組織的“在關愛中成長”春蕾夏令營中,有些孩子很開朗,很活潑,很陽光,她們覺得貧困對她們的生活沒有影響,她們和其他孩子一樣都有著七彩的人生,她們有信心以後過得更好。

  做一名快樂的人,還要工作地快樂。書中那個關於十五世紀一個宗教改革家青年時代的小故事,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了悲觀主義的態度——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關注的是當下的辛苦;職業主義的態度——知道要對得起今天的崗位,要對得起薪水、職務和職稱,態度不低於職業化的底線,但是沒有更高的追求;理想主義的態度——知道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付出一定會得到最終的成全,工作與夢想聯絡在一起。在這三種工作態度中,我覺得自己勉強可以做為第二種職業主義態度,因此,今後繼續快樂工作,努力做一名理想主義的工作者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其次,要做一名充滿自信的人。書中有這樣一個寓言,說的小鎮上一個非常窮困的女孩子,她很自卑,覺得自己是這個小鎮上最抬不起頭來、最寒磣的女孩子。在她十八歲那年的聖誕節,一朵頭花改變了她。當她看到鏡子裡戴著頭花的自己時,覺得這一朵頭花使她變得像天使一樣容光煥發!她的內心無比陶醉、無比激動,從沒有勇氣從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過到跑到小鎮最中間的大路上,聽到人們在議論說,沒想到這個鎮子上還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還有暗暗喜歡的男孩竟然叫住她,邀請她做聖誕舞會的舞伴。當她再回到了小店,一位老紳士告訴她,“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你剛才撞到我的時候,這個頭花也掉下來了,我一直在等著你來取”。這朵頭花彌補的是女孩自信心的迴歸。這個寓言要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讓我更確定,做一個自信的人,要有開闊的心胸,要有坦然的心境,要用寬容的心態對待人生的缺憾。都聽說,自信的女人最美麗,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然後,要學會寬容。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佛家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小和尚驚得膛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師父啊,我們都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著那個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呢?”這是我記得最牢的一個故事,該放下時且放下,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于丹用這個故事來講述孔子說的“忠恕”,即得饒人處且饒人,有時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可能問題就簡單了,事情就明瞭,這對人對已都好。在今後的生活,我要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學會體諒。

  快樂、自信、寬容其實沒有前後之分,三者在人生道路中也將是密不可分的,快樂的人就有自信,自信的人就會寬容,寬容的人會很快樂。

  看完《于丹〈論語〉心得》得到很多的收益,書中還有許多的小故事讓我感觸頗深。雖然我從中得到了許多感悟,但仍無法用很系統地用文字記述和概括下來。我還將認真地精讀《心得》,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常常反思,多一點傾聽,少一點抱怨,多學一些有用的知識,少想一些徒勞的煩惱,適當的加減生活的砝碼,用快樂、簡單的生活態度將決定自己的命運。

  篇二

  在現代生活中,如何把握為人處世之道?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如何把握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要保持怎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又應該怎樣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麼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當前人的心靈環境荒蕪,自身生命能量浪費,物質繁榮了,但心靈的生態未必隨之改變,變得欣欣向榮。怎樣才能避免心靈資源浪費呢?就是面對一件事要迅速做出判斷,選擇最有價值的方式。

  宰我問孔子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特別仁義人掉入井中,你會跟著跳下去嗎?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也許不能避免許多傷害了,可以被別人欺騙了, 但自己的心不可迷惘,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可衝動、莽撞行事,做出人生沒有效率傻事。孔子告訴我們,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把握尺度。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為什麼孩子會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為什麼會彼此傷害?費盡心機和領導、同事套近乎,為什麼總是好心不得好報?

  是因為“過猶不及”。你去工作,面對領導,要忠誠,要熱愛領導,這沒有錯;面對朋友要將心比心,甚至是兩肋叉刀的,也沒有錯;但不管是對領導 ,還是對待朋友,要有分寸嗎?子由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就是說,你跟你的領導關係過於密集,離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與你的朋友關係過於密集,就離你們倆疏遠端度就不遠了。

  有一個哲學寓言叫"豪豬的哲學".說有一群身上帶刺的豪豬,大家擠住在一起過冬,它們一直有一個困惑,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保持怎樣的距離最好,離得稍遠一些,冬天冷,不能互相取暖,離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扎的慌,多少次磨合後找到最合適、最恰如其分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群體的溫暖。

  今天的社會,物質生活是越來約發達了,但人際關係卻越來越冷漠。

  子貢問孔子說:“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啊?”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務必辱焉。”朋友有不對之處就善意地告訴他,如果不聽就不要說了,否則就是自取其辱了。好朋友也有度,因為沒有任何人能給他人一個未來。

  無論是朋友還是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稀疏的分寸,那麼對自己親人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嗎?父母和子女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嗎?

  現代人交往中有一種“非愛行為”,就是以愛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的掠奪,這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以愛的名義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自己的意願去做。英國有一個心理學女博士說:“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明白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有。

  《論語》中講的仁愛之心到底是什麼呢?是從一開始就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的分寸,保留一點的餘地,就像禪宗裡所說一種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那麼對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嗎?無論是對待份內還是份外工作,是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麼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要把你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這個社會不缺少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我也,義之於比."這是一個多麼坦蕩、磊落的態度,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薄厚親疏之分,只有一個標準在前,就是一個字義,按照你的標準去做。

  處世之道首要任務就是把握好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為人處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談舉止要適度。

  孔子不鼓勵巧言令色的人,鼓勵積極做事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不說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少說多做,慎言,慎於言,這也是一個分寸。因為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孔子的學生子章出門做官問老師說;“我得注意些什麼啊?”孔子說:“帶著耳朵閉著嘴,少說話,少抱怨,做事多用腦子,少後悔.你的官就做穩當了。”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了許多抱怨;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見,落實到語言層面和行為層面就是要三思而後行,讓自己的心少一點後悔。要多聞、多見、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 祿在其中矣。”一個人如果說話時少了一些指責、抱怨,行為中少一些後悔的經驗,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有一個壞脾氣的小男孩子,經常發火,特別的任性。有一天他父親對他說,你若發一次脾氣你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你看看你一天發多少次脾氣?孩子就按他父親所說的做了。沒有過多久,籬笆上就釘滿了釘子,孩子也覺得不好意思,就問父親該怎麼辦?父親說:你一定要學會剋制!你若剋制一整天不發一次脾氣,你就從牆上拔一顆釘子,等他把籬笆上釘子都拔光了,小男孩很高興,就又去找他的父親,說自己學會剋制了。但父親說,籬笆上的釘子雖然已經拔光了,但洞還在。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發一次脾氣,就是往他的心上打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洞永遠不能消除。

  這就是在做事之前先想想,在此刻的隱忍中,去消除以後的傷害。這就是孔夫子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在做當下的一件事,哪怕是衝動做的事,都先想一想在以後會怎麼樣呢?孔子對弟子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我們還是悄悄地多做一點事,不要把一些空話說在頭裡吧!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要學會為人處世,首先要學會禮儀。那麼什麼是禮儀呢?

  孔夫子說,禮儀就是要必恭必敬地對待當官的人、帶孝的人和盲人。他還說:“鄉人飲酒,杖者出,己出。”意思是宴席後讓老人先出去,自己才出去。孔子的言談舉止就是這麼樸素,落實在非常小的細節上。

  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就是做一個優秀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該做些什麼事?

  孔子說:“修己以信”。就是修煉自己,保持一個恬靜的心,保持嚴肅尊敬的態度。子貢覺得這樣不夠,就繼續問:“這樣就行了嗎?”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意思是要好好修煉自己,就可以安頓別人,你把自己修煉好了,就能幫助別人,有利於社會了。子貢覺得還是不夠,還繼續問。孔子說:“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尤不衷。”就是用你的道德情操,以安百姓,幫助別人,連堯舜還發愁呢!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掌握做事的原則、把握做事的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修自身。修身養性,是對家國、社會負責的第一前提。而在這個修煉過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態,而是樂觀的、光明的、抱有未來希望的心態。子曰:“發奮忘食,樂已忘憂,不知老之將止。”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切從修身養性開始,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生活的每一點分寸,讓自己成為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輻射他人,讓周遍的人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篇三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對“益者三友”及“損者三友”進行了深刻的詳細的解釋,其內涵令人思考!人生難得一知已,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金錢、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標準,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養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的打開了一個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說:“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短暫的一生活得有價值,那就是要多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歷程,每個階段都是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怎麼樣才能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種修煉,需要的是學會捨棄,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論語》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

  清涼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們的社會就會多一些安寧,我們國家的理想目標就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