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交友之道隨筆

  《論語》中鼓勵交什麼樣的朋友呢?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我們都知道這麼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那麼我們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朋友對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請收看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為我們講《論語》心得。

  視訊片頭語二: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從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麼樣的呢?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麼樣的影響呢?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請聽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為我們講《論語》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

  今天我們說一個話題,關於《論語》中的交友之道。

  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的。

  那麼《論語》中鼓勵交什麼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交朋友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論語.述而

  先說三種好朋友。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也就是第一,這個朋友為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決,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

  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

  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種做人的情懷,他是一種悲憫,他是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關懷中所折射出來的光芒。這是第二種好朋友。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

  在先秦那個時代,不像我們有電腦,有這麼發達的資訊,有鋪天蓋地的媒體,那個時候人要想廣視聽怎麼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裡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鑑系統。

  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三種好朋友,叫友直、友諒、友多聞。

  畫外音:

  《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寬容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這就是孔老夫子所稱道的三種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說的三種朋友又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于丹:

  同時,他說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這三者損矣”。這是損者三友。

  這是三種什麼人呢,首先,什麼是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當然,每一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遇到的情況也不一樣,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情,你還迷茫的時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訴你這件事情不能這麼做。

  咱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社會上說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了,這個孩子就判勞教了。其實打出人命這件事情很少是一個單個孩子所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挾在一起。我在評全國法制節目獎的時候,有很多次都看到,一個孩子當他打傷對方,甚至是誤殺了對方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對方是個什麼人。他為什麼要去呢,就是哥們兒意氣啊,就覺得我朋友說了大家要去打一架,所以一定要去。

  其實這就說明你遇到這種暴躁的朋友,他一個人就像是一個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種義憤點燃,而這個義憤往往是沒有理由的,往往是一種盲目的意氣。做為成年世界不見得說我們都要付出這種打群架的代價,但是一個人燃燒了一場憤怒,這對我們來講只有壞處,沒有什麼益處。

  壞朋友為什麼把便辟這種情緒暴躁作為第一位呢?因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會出現永遠無法追回的後果。好朋友之間應該以理性為先,告訴他怎麼樣去過上一種沒有危險的生活。

  我曾經看到也是國外的一個故事國。一位富孀,這個老太太家財萬貫,她自己想要招聘一個司機,她就在全國範圍內發出招聘廣告,說我要看看哪個司機的駕駛技術最好。千挑萬選從眾多的應聘者裡面最後選出了三個人站在她面前。

  她給他們出了同一道題。她說如果我車子前方是個懸崖,我考考你們的技術,你能把車停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

  第一個司機說我技術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一米的地方,穩穩的剎住;第二個宕機很不服氣,說我技術比他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十公分的地方,我還能停住;第三個司機說,我不像他們倆,我遠遠看見懸崖我就停住了。後來老太太就錄取了第三個人。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技術永遠不是最終的保障。人規避風險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說,這第三個人之所以被錄取,不是靠他自己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這個正好反著,這個不是脾氣特別暴躁的朋友,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

  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其實他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辭職了,你說有一個機會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問朋友。朋友說想想吧,你現在的地方也不錯呀,你要是萬一走了你什麼什麼就丟掉了。我們有很多朋友都會在這關鍵的時候給你一種制約的力量,讓你覺得說我還是退一步吧,我還是慎重一點吧。

  韓國人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種東西,它很怪,它前臉長頭髮,但是後邊是一個禿腦勺,這個東西迎著你走過來的時候由於它滿臉頭髮,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琢磨琢磨,等到它從身邊走過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發現它後腦勺上沒有頭髮,它已經徹底走過去了。這個東西它叫什麼呢,它的名字就是機遇。

  這個世界上機遇就是這麼一個怪物,它迎面走來的時候你永遠心存疑慮,但是等它要走的時候你是永遠也抓它不著。

  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誤了你身邊的機遇。我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於你做與不做,而在於你什麼時間做是有用的。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說一個罐頭,一塊糖,這個東西是不是好東西?沒有說擱上十年八年還是好東西的,過了保值期它就變成了毒藥。我們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過分優柔寡斷的朋友干擾了你的思維,這種朋友太多也是一種危害。

  至於第三種,所謂友便妄,是最壞的一種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式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由於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麼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你在這一輩子裡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內心應該是以朋友作為一個座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麼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他可能就覺得說這個人做我的朋友,以後有可能是我的危險。

  畫外音:

  《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脾氣暴躁的朋友,優柔寡斷的朋友,還有那些心懷鬼胎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是好人壞人都不會寫在臉上,我們怎麼樣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于丹:

  孔子所有倫理的核心就是一個字,是“仁“。那麼究竟什麼是“仁”呢,他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老師,說“老師,什麼是仁?”老師只回答了兩個字,叫“愛人”。真正愛他人就是仁。他學生又問,“什麼叫智慧呢?”問“智”的時候,老師又回答了兩個字,叫做“知人”。瞭解他人就是智慧。

  所以其實我們怎麼樣能夠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們心中對他人要有愛,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願,我們有辨別他人的能力,能夠交到有品質的好朋友,這是一種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意願,二是能力。意願就是我們有仁,那麼能力就是我們有智,這是我們一種保障交朋友質量的最好底線。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交到一個好朋友其實就開創了一份好生活。其實我們的好朋友有的時候會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從他的生活裡面能看見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無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麼是好壞。

  大家知道,在《史記》裡面寫到《晏子列傳》,說晏子有一個車伕,這個車伕很有意思,他覺得自己給齊國的宰相駕車,這多麼風光啊。

  這個車伕人長得特別帥,個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齊國的宰相晏嬰,大家知道是一個五短身材,其貌不揚,看起來還優點猥瑣,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這個車伕每天就覺得,說我這個位置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後面,我駕著高頭大馬,我在外面風風光光,晏子在車棚裡面坐著,覺得我這個職業太好了,每天都無比風光。

  後來終於有一天,回到家的時候發現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東西要回孃家。他特別驚訝,他說“你要幹什麼?”他夫人說,“我實在忍受不了,我打算離開你,我覺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恥辱的。”

  這個車伕大驚,說,“你看,你不覺得我風光嗎?”他夫人說,“你以為什麼叫做風光?”說“象晏嬰那樣一個人,以他那樣一個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謙恭,坐在後面毫不張揚,而你不過就是一個車伕而已,你那樣覺得風光無限,你的趾高氣揚全在臉上,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恥辱了。因為你跟晏子這樣的人每天在一起,還不能以這樣一個人作為你生命的座標,這就是我對你的絕望。”

  其實這個故事傳出來以後,後來晏嬰跟這個車伕說,你有這樣一個夫人,就衝你有這個夫人我就應該給你一個更好的職位,反而提拔了這個車伕。

  這是一個什麼故事呢,這就是說,我們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每天的處事態度都成為我們的鏡子。所以《論語》中提倡交那種平和的、謙遜的、團結他人的朋友,這是一個原則。

  畫外音: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于丹教授認為《論語》中除了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外,還有一些交友原則,這些原則又是什麼呢?

  于丹:

  《論語》中從來不主張你去結交那些富豪、有權勢的人。

  大家知道中國有一個詩派叫做田園山水詩派,陶淵明開創了我們的田園詩派,陶淵明的生活是個什麼樣的呢,他是那種極其簡陋,但極其歡樂的。

  《南史隱逸傳》裡面記載,說陶淵明他自己不解音律,根本他不懂音樂,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張。自己有一張琴叫素琴,也就是沒有琴絃的一段木頭。這麼一段木頭連琴絃都沒有他怎麼彈呢。他就是隻要有朋友來的時候,自己每每有會意,就開始撫弄這個木頭,把這個琴彈的繪聲繪色,經常彈得自己痛哭失聲,覺得自己所有內心的悲愴全都寄予其中,而真正聽得懂的朋友是會為之動容的。

  陶淵明自己守著這麼一段無絃琴,彈奏他心靈的音樂,彈得高興了就開始跟朋友們說自己喝多了,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經喝高了你們走吧,朋友們也都不計較他的得失就走了而已。這是一種快樂的日子。但是這隻可為智者會不可為小人道。

  我曾經看到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寫的一篇散文,他說他的一個朋友跟他講,說你給我寫一幅字我掛在書房裡,你要寫非常簡單的,讓我每天以後就有用的一句話。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寫了一個叫“常想一二”。那個朋友不懂,說為什麼是這麼四個字,林清玄就給他解釋。

  他說大家都說這個世上“不如意事常,可與言者無二三”,那麼我們就算認可這個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吧,但是起碼還有一二如意事。我幫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訴你,就常想一二吧。

  想一想那些快樂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這就是一個朋友能夠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我們知道有這樣一個寓言,一個來自西方的寓言,說有一個國王,他每天都不快樂,他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樂,天下所有至極的寶物美色聲色犬馬都滿足他了,他還不快樂,他說怎麼辦呢。後來御醫給他半天,給他開了一個方子,說讓你的大臣去全國找,必須找到一個最最快樂的人,然後把他的襯衫拿回來,你穿上就快樂了。

  然後呢大臣們就出去找了,到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不可救藥的快樂的人。但是最後跟國王說了,“沒辦法,我們拿不回來。”國王說“你怎麼能不給拿回來,我就想快樂,你必須把他的襯衫給我拿回來。”最後那大臣跟他說,“那特別快樂的人他是個窮光蛋,他一件襯衫都沒有,他從來就是光著膀子的。”

  其實這個寓言也是一個詮釋,也就是說,生活中真正心靈的快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相關的聯絡。《論語》是個什麼時代?那是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貧匱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真正快樂的力量來自於什麼地方?其實也就來自於一種心靈,來自於一種教養,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想交到快樂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認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個心理原則的,如果你違背了這些原則,你就將會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誰都不會願意與你交朋友。那麼這三個重要的原則是什麼呢?

  于丹:

  那麼除了交這種快樂的朋友以外,孔夫子還交給大家一個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

  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著打成一片?我們現在經常說誰跟誰好得穿一條褲子,這是好朋友嗎?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沒有分寸、沒有尺度的事情都會做到過猶不及。這過猶不及是論語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他不僅僅表現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現在一切原則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應該有分寸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

  你真正跟一個君子交朋友的時候,你心裡是要有三個原則,什麼時候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話,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說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這不好。

  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話題,一定要聽到眾望所歸,大家期待一個話題的時候,你徐徐道來,這個時候才是合適的。

  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心的東西想要給這個世界看,要不怎麼現在會有部落格呢,其實部落格就是一種個人願望急切地要展現給別人看,在過去沒有部落格大家就靠說話。所以大家在一起總有一些搶話的人。現在大家也會發現,朋友聚起來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跳出來,比如說我最近去打獵了,我最近升職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會,上來就會說我男朋友怎麼樣,或者說我的孩子怎麼樣了,這都是她特別想說的話題。但是這些話題是不是大家一定關心的呢?也就意味著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就剝奪了其它人話題的權利,因為這種談話在一個時段裡面總會有一個人佔主導,所以言未及之跳出來說這是不好的。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極端,第二種情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就是話題已經說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說,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說心裡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裡也會存有隔膜。

  話題已經自然而然到這了,你幹嗎不說?一個人會覺得我這個時候說出來會不會被他們當作談資?我要保護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總而言之,我們在聚會上也經常會發現這種人,該她說話,這個話題不說了,這種情況也不好。

  然後第三種情況,就是今天我們老百姓所說的沒眼色。

  孔子說: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個“瞽”說得很嚴厲。這個字什麼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就叫瞎子。你看看別人希望說什麼,你能不能夠說出來最合適的話,你還需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你要對對方瞭解。

  其實朋友之間永遠是有尊敬有顧忌的。不只是朋友,包括更親的親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難道就沒有顧忌嗎?

  其實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斷的放大他的光榮,而永遠不去觸及他的隱痛。這就需要你有眼色,你就要知道他喜歡聽什麼,不喜歡什麼,當然這跟投其所好不同,這在於你是不是給朋友一個寬和與友好的氣場,讓他跟你溝通下去。

  在世界採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段子:說美國好萊塢拍了《亂世佳人》之後費雯麗一舉成名,這部電影獲得了十一項奧斯卡提名。當這個電影風光無限首次去歐洲巡演的時候,費雯麗的班機降落在倫敦停機坪上,成千上萬的記者在下面圍著。有這麼一個沒有眼色的記者衝在了最前面,他衝上去,非常熱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問剛剛走出旋梯的費雯麗,說“請問你在這個電影裡扮演什麼角色?”這一句話費雯麗轉身就走進機艙再也不肯下來。

  這屬於什麼,這就屬於你對於對方毫無瞭解。在毫無瞭解的情況下說的這些話,這就像瞎子一樣。

  其實,我們都希望人生過得更有效率,我們希望跟朋友在一起會更好,那怎麼樣會更好呢,就是更多一點沉默的關愛,去了解別人的心。這就是孔子所謂的知人才謂之智。你瞭解別人的內心,你才能夠真正把好的東西、最有效的東西發揮出來。所以呢,他的學生子貢曾經去問過老師,子貢問友---

  FLASH

  “老師,您說什麼叫朋友啊?”

  “你要好好地跟他說出你忠實的勸告,如果他不喜歡聽,那你就不要再說了,不要自取屈辱。”

  于丹:

  老師就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也。”

  說一個好朋友,就是對你要說出來那些個忠告,但是忠告良藥一定苦口嗎?一定要當頭棒喝嗎?你可以娓娓道來,這叫善道之,不見得要聲色俱厲。你好好跟他說,但是不可則止,一定要知道,說得不投機就停下來,不要自取屈辱。

  所以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間也不能說你揪著對方,你必須要怎麼怎麼樣。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裡,包括父母對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讓你報哪個志願你非報不可。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間的這種尊敬,好好的說出你的忠告,盡你的一份責任,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從不做過分的事,不要對朋友的態度過分,也永遠不要鼓動朋友去做過分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孔子所說的什麼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在我們的身邊,永遠讓我們以清明理性遠離危險的人,同時又是用一種快樂之心鼓勵我們坦蕩而歡樂去面對生活的人。

  畫外音: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見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齡階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樣的,我們如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交到有益於我們對好朋友呢?于丹教授認為,人生有三個很大的坎,這三個大坎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平安度過呢?

  于丹:

  孔夫子說,人這一輩子,其實說起來七、八十年,好像很長,但是劃分一下階段,每一段上會有一個坎。人這一生也就是三個很大的坎。如果你越過去的話,你一生就無大礙。

  這三道坎是什麼呢?在少年的時候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那麼到晚年呢,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定之時,一個人容易衝動,什麼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

  那麼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學裡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說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裡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們說的血氣方剛。一個人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定的時候,想的是什麼呢?想的是與人爭鬥而謀求更好的空間。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鬥”。

  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警戒就是不要跟人爭鬥。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不如反觀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說“我不能選擇最好的,我只能選擇最好的來選擇我。”他選的是一種等待的態度。

  其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觀念,也就是說你與其與他人鬥,不如跟自己的能力鬥。

  如果你覺得說一個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職位、更好的學校,為什麼你沒有進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如果通過你的修煉讓自己更好一點,那個機遇也許會選擇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時候交朋友最當慎重。

  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動你,他會說你覺得誰誰誰就比你強啊?為什麼他就有那個位子?你覺得誰誰誰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礙啊?你現在就應該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時候交朋友要交那種平常心的朋友。

  為什麼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夠交到那種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遠都會是你身邊的一個撫慰、一個棲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動你去爭鬥的人,這就已經是人之大幸了。

  那麼到晚年呢?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說法叫“血氣既衰”。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徵,到你的心理狀態,都已經開始走向了平緩,象羅素所說的那種湍急的河流衝過山巒終於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說還有一個子,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

  這裡面其實是大有深意的。人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要開始用減法生活。因為人在年青的時候你要收穫友誼、收穫金錢、收穫情感、收穫你的功勳,你收穫了很多很多之後,如果我們不學會拋棄,那麼,就像是一個新家,被東西堆得滿滿當當一樣,你自己的心靈會被所得而堆滿,最後會累於得。也就是說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

  所以我們也經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麼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實都是他們的所得。比如說怨兒女,說小的時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現在你們都去忙了,不孝順,不回來,很傷心。再有就是抱怨說,你看現在社會發展的多不合理啊,我們當年幹革命的時候,我們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你看看我孫女一去外企,她進去就是三、四千塊錢,你覺得這對我們老幹部公平嗎。如果老在說著這些東西的話,那麼你的所得就變成你生命的一種隱痛,因為人有得就會患所失。人有得以後就會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實縱觀下來,《論語》裡面真正說到交友之道的言論並不多,但是他交給我們一種智慧,選擇一個朋友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自己有什麼樣的風采,自己在朋友圈子裡面究竟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所以一個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種子,他可以激化整個朋友圈層,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開啟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結束語:

  孔子曰:匹夫不可奪志。一個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會有奮鬥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那麼孔子是如何評價他那些弟子們的理想?《論語》中關於理想又有著怎麼樣的忠告和勸導?

  自於一種憧憬。

  篇二

  談到交友,我們立即想到孔子所說的「益者三友」與「損者三友」1。對我們有益的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對我們有害的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裝腔作勢,刻意討好,巧言善辯。如此黑白二分,大家未必做得到,但沒有人可以反對這番話。

  問題是:當我們如此要求別人時,是否首先要反省自己屬於別人眼中的益友還是損友?

  另外,在〈學而〉篇談到一句交友的話,就引起一些爭議了。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1.8一般的質疑在於「無友不如己者」,究竟在說什麼?

  這種解釋的困難很清楚:比我差的人,我拒絕與他為友;那麼比我好的人,為什麼要與我為友呢?並且,人與人交往,怎能一開始就分得明白誰比我差呢?所謂的「差」又是指哪一方面?

  事實上,孔子的兩位弟子對此曾作了討論。在〈子張〉篇,有這麼一段資料,大意是說: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子張說:「子夏說了些什麼?」這位學生回答:「子夏說:『值得交往的,才與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絕他。』」

  子張說:「我所聽到的與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納一般大眾;稱讚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對什麼人不能接納?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別人將會拒絕我,我又憑什麼去拒絕別人?」19.3

  那麼,要如何理解「無友不如己者」呢?問題其實並不難,因為原文先說了三個字「主忠信」,亦即:以忠信為做人處事的原則。只要是「主忠信」的人,我都可以同他交往,而「無友不如己者」的「如」,是「相似」之意。意即:不要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

  做人交友要以「忠信」為原則,然後「無友不如己者」是就「道不同,不相為謀」15.40來說的。兩人若是志趣不相同,缺乏交集與共識,若是勉強交往也難以持久。這個道理不是很清楚嗎?有人喜歡運動,有人喜歡集郵,有人喜歡旅遊,有人喜歡看電影、聽音樂,也有人什麼都喜歡,那麼我們在交友時,只看兩點:一是以忠信為原則,二是與自己志趣相近。

  然後,子張說得很好:「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不正是我們交友時應有的態度嗎?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一語,在〈子罕〉篇又重新出現一次9.25,可見這整句話是不能分開唸的。既然如此,我們何必擔心會因而交到損友?交友之道不可忽略一點:當我要求朋友時,必須首先要求自己。自己做不到卻去要求別人,那就完全背離了儒家的立場。

  篇三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呢?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麼樣的呢?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關於《論語》中的交友之道。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的。

  先說三種好朋友.:

  也就是第一這個朋友為人要正值、要坦蕩、,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

  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

  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

  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種做人的情懷,他是一種悲憫,他是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關懷中所折射出來的光芒,這是第二種好朋友;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了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裡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鑑系統。

  畫外音:《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寬容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這就是孔老夫子所稱道的三種好朋友;

  那孔老夫子所說的三種壞朋友又是些什麼樣的人呢?

  這是三種什麼人呢,首先,什麼是友偏闢,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

  那當然,每一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遇到的情況也不一樣,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還迷茫的時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訴你這件事情不能這麼做。

  咱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社會上說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了,這個孩子就判勞教了。其實打出人命這件事情很少是一個孩子去單個所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挾在一起。我在評全國法制節目獎的時候,有很多次都看到,一個孩子當他打傷對方,甚至是誤殺了對方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對方是個什麼人。他為什麼要去呢,就是哥們兒義氣啊,就覺得我朋友說了大家要去打一架,所以一定要去。其實這就說明你遇到這種暴躁的朋友,他一個人就像是一個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種義憤點燃,而這個義憤往往是沒有理由的往往是一種盲目的意氣。做為成年世界不見得說我們都要付出這種打群架的代價,但是一個人燃燒了一場憤怒,這對我們來說只有壞處,沒有多少益處。

  壞朋友為什麼把便辟這種情緒暴躁作為第一位呢?因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會出現永遠無法追回的後果。

  好朋友之間應該以理性為先,告訴他怎麼樣去過上一種沒有危險的生活。

  我曾經看到也是國外的一個故事:一位富孀,這個老太太家財萬貫,她自己想要招聘一個司機,她就在全國範圍內發出招聘廣告,說我要看看那個司機的駕駛技術最好。

  千挑萬選從眾多的應聘者裡面最後選出了三個人站在她面前,她給他們出了同一道題,她說如果我車子前方是個懸崖,我考考你們的技術,你能把車停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第一個司機說我技術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一米的地方,穩穩的剎住;

  第二個司機很不服氣,說我技術比他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十公分的地方,我還能停住;

  第三個司機說,我不象他們倆,我遠遠看見懸崖我就停住了。後來老太太就錄取了第三個人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技術永遠不是最終的保障。人規避風險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說,這第三個人之所以被錄取,不是靠他自己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這個正好反著,這個不是脾氣特別暴躁的朋友,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

  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其實他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辭職了,你說有一個機會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問朋友,朋友說,啊呀,想想吧,你現在的地方也不錯呀,你要是萬一走了你什麼什麼就丟掉了。

  我們有很多朋友都會在這種關鍵的時候給你一種制約的力量,讓你覺得說我還是退一步吧,我還是慎重一點吧。韓國人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種東西它很怪,它前臉長頭髮,但是後邊是一個禿腦勺,這個東西迎著你走過來的時候,由於它滿臉頭髮,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琢磨琢磨等到它從身邊走過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發現它後腦勺上沒有頭髮,它已經徹底走過去了。

  這個東西它叫什麼呢,它的名字就是機遇。這個世界上機遇就是這麼一個怪物,它迎面走來的時候你永遠心存疑慮,但是等它要走的時候你是永遠也抓它不著。

  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誤了你身邊的機遇。我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於你做與不做,而在於你什麼時間做是有用的。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說一個罐頭,一塊糖,這個東西是不是好東西呢?沒有說擱上十年八年還是好東西的,過了保值期它就變成了毒藥

  我們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讓被過分優柔寡斷的朋友干擾了你的思維,這種朋友太多,也是一種危害。

  至於第三種,所謂友便妄,這是最壞的一種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

  由於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麼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

  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你在這一輩子裡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內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座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麼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他可能就覺得說這個人做我的朋友以後有可能是我的危險。

  畫外音:《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脾氣暴躁的朋友,優柔寡斷的朋友,還有那些心懷鬼胎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是好人壞人都不會寫在臉上,我們怎麼樣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孔子所有倫理的核心就是一個字,仁。那麼究竟什麼是仁呢,他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老師,說老師,什麼是仁,老師只回答了兩個字,叫愛人,真正愛他人就是仁;他學生又問,什麼叫智慧,問智的時候,老師又回答了兩個字,叫做知人,瞭解他人就是智慧。

  所以其實我們怎麼樣能夠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們心中要對他人有愛,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願,我們有辨別他人的能力,能夠交到有品質的好朋友,這是一種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意願,二是能力。意願就是我們有仁,那麼能力就是我們有智,這是我們一種保障,交朋友質量的最好的底線。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交到一個好朋友其實就開創了一份好生活。

  其實我們的好朋友有的時候會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從他的生活裡面能看見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無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麼是好壞。

  大家知道,在史記裡面寫道晏子列傳,說晏子有一個車伕,這個車伕很有意思,他覺得自己給齊國的宰相駕車,這多麼風光啊。這個車伕人長得特別帥,個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齊國的名相晏嬰,大家知道是一個五短身材,其貌不揚,看起來還優點猥瑣,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這個車伕每天就覺得,說我這個位置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後面,我駕著高頭大馬,我在外面風風光光,晏子在車棚裡面坐著,覺得我這個職業太好了,每天都無比風光。後來終於有一天,回到家的時候發現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東西要回孃家,他特別驚訝,他說你要幹什麼,他夫人說,我實在忍受不了,我打算離開你,我覺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恥辱的。這個車伕大驚,說,你看,你不覺得我風光嗎?他夫人說,你以為什麼叫做風光,說象晏嬰那樣一個人,以他那樣一個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謙恭,坐在後面毫不張揚,而你不過就是一個車伕而已,你那樣覺得風光無限,你的趾高氣揚全在臉上,這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恥辱了。因為你跟晏子這樣的人每天在一起,還不能以這樣一個人作為你生命的座標,這就是我對你的絕望。其實這個故事傳出來以後,後來晏嬰跟這個車伕說,你有這樣一個夫人,就衝你有這個夫人我就應該給你一個更好的職位,反而提拔了這個車伕。這是一個什麼故事呢,這就是說,我們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每天的處事態度都成為我們的鏡子。所以論語中提倡交那種平和的、謙遜的、團結他人的朋友,這是一個原則。

  畫外音: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于丹教授認為,論語中除了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外還有一些交友原則,這些原則又是什麼呢?

  << 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脾氣暴躁的朋友,優柔寡斷的朋友,還有那些心懷鬼胎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是好人壞人都不會寫在臉上,我們怎麼樣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交到一個好朋友其實就開創了一份好生活。

  其實我們的好朋友有的時候會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從他的生活裡面能看見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無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麼是好壞。

  畫外音: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論語中從來不主張你去結交富豪、有權勢的人。

  我曾經看到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寫的一片散文,他說他的一個朋友跟他講說你給我寫一副字我掛在書房裡,你要讓我非常簡單的讓我每天以後就有用的一句話,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寫了一個叫“常想一二”,那個朋友不懂,說為什麼是這麼四個字,林清玄就給他解釋,他說大家都說這個世上不如意事常,可與言者無二三,那麼我們就算認可這個世上不如意事常吧,但是起碼還有一二如意事。我幫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訴你,就常想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樂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去抑止心底的不快,這就是一個朋友能夠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于丹心語】結交那些快樂的,能夠享受生命的,安貧樂道的朋友。

  我們知道有這樣一個寓言,一個來自西方的寓言,說有一個國王,他每天都不快樂,他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樂,天下所有至極的寶物美色聲色犬馬都滿足他了,可是他還不快樂,他說怎麼辦呢。後來御醫給他半天,給他開了一個方子,說讓你的大臣去全國找,必須找到一個最最快樂的人,然後把他的襯衫給拿回來,你穿上就快樂了。然後呢大臣們就出去找了,到最終終於找到了一個不可救藥的快樂的人,但是最後大臣說了沒辦法我們拿不回來,國王說你怎麼能不給拿回來,我就想快樂,你必須把他的襯衫給我拿回來,最後那大臣跟他說,那特別快樂的人他是個窮光蛋,他一件襯衫都沒有,他從來就是光著膀子的。其實這個寓言也是一個詮釋,也就是說,生活中真正心靈的快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相關的聯絡。論語是個什麼時代,那是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貧匱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真正快樂的力量來自於什麼地方,其實也就來自於一種心靈,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一種憧憬。

  畫外音:我們每一個人都想交到快樂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認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個心理原則的,如果你違背了這些原則你就將會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誰都不會願意與你交朋友。那麼這三個重要的原則是什麼呢?

  那麼除了交這種快樂的朋友以外,孔夫子還交給大家一個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著打成一片?我們現在經常說誰跟誰好得穿一條褲子,這是好朋友嗎,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沒有分寸沒有尺度的事情都會做到過猶不及。這過猶不及是論語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他不僅僅表現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現在一切原則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應該有分寸的。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侍於君子有三意,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論語季氏】

  你真正跟一個君子交朋友的時候,你心裡是要有三個原則,什麼時候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話,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交友原則之一:不要搶話說】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話題,一定要聽到眾望所歸,大家期待一個話題的時候,你徐徐道來,這個時候才是合適的。

  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心的東西想要給這個世界看,要不怎麼現在會有部落格呢,其實部落格就是一種個人願望急切地要展現給別人看,在過去沒有部落格大家就靠說話,所以大家在一起總有一些搶話的人,現在大家也會發現,朋友聚起來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要跳出來,比如我最近去打獵了,我最近升職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會,上來就會說我男朋友怎麼樣,或者我的孩子怎麼樣,這都是她特別想說的話題,但是這些話題是不是大家一定關心的呢,也就意味著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就剝奪了其他人說話的權利,因為這種談話在一個時段裡面總會有一個人佔主導,所以言未及之跳出來說這是不好的。但是還有另外一個極端。

  第二種情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心裡也會存有隔膜。【交友原則之二:不要有話不說】話題已經自然而然到這裡,你幹嗎不說。一個人會覺得我這個時候說出來會不會被他們當作談資,我要保護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總而言之,我們在大家聚會上也經常會發現這種人,該他說話,這個話題不說了,這種情況也不好。

  然後第三種情況,就是今天我們老百姓所說的沒眼色。孔子說: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個瞽說得很厲害,這個字什麼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就叫瞎子。

  【交友原則之三:不要閉眼瞎說】你看看別人希望說什麼,你能不能夠說出來最合適的話,你還需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你要對對方瞭解。

  其實朋友之間永遠是有尊敬有顧忌的。不只是朋友,包括更親的親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難道就沒有顧忌嗎?

  其實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斷的放大他的光榮,而永遠不去觸及他的隱痛。

  這就需要你有眼色,你就要知道他喜歡聽什麼,不喜歡什麼,當然這跟投其所好不同,這在於你是不是給朋友一個寬和與友好的氣場,讓他跟你溝通下去。 您說什麼叫朋友啊?你要好好地跟他說出你忠實的勸告,如果他不喜歡聽,那你就不要再說了,不要自取屈辱。

  說一個好朋友,就是對你要說出來那些個忠告,但是忠告良藥一定苦口嗎,一定要當頭棒喝嗎,你可以娓娓道來,這叫善道之,不見得要聲色俱厲。

  你好好跟他說,但是不可則止,一定要知道,說得不投機就停下來,不要自取屈辱。所以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分寸把握。

  朋友之間也不能說你揪著對方,你必須要怎麼怎麼樣,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裡,包括父母對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讓你報哪個志願你非報不可。

  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間的這種尊敬,好好的說出你的忠告盡你的一份責任,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從不做過分的事,不要對朋友的態度過分,也永遠不要鼓動朋友去做過分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孔子所說的什麼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們的身邊永遠讓我們以清明理性遠離危險的人,同時又是用一種快樂之心鼓勵我們坦蕩而歡樂去面對生活的人。

  孔夫子說,人這一輩子,其實說起來七八十年,好像很長,但是劃分一下階段,每一段上會有一個坎。人這一生也就是三個很大的坎。如果你越過去了的話你一生就無大礙。

  這三道坎是什麼呢?在少年的時候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那麼到晚年呢,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定之時,一個人容易衝動,什麼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那麼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學裡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說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裡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們說的血氣方剛。一個人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定的時候,想的是什麼呢,想的是與人爭鬥而謀求更好的空間。

  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鬥。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境界就是不要跟人爭鬥。

  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鬥不如反觀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說我不能選擇最好的,我只能選擇最好的來選擇我,他選的是一種等待的態度。其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觀念,也就是說你與其與他人鬥,不如跟自己的能力鬥。

  【于丹心語】與其與他人鬥,不如跟自己的能力鬥

  如果你覺得說一個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職位、更好的學校,為什麼你沒有進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

  如果通過你的修煉讓自己更好一點,那個機遇也許會選擇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時候交朋友最當慎重,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動你,他會說你覺得誰誰誰就比你強啊,為什麼他就有那個位子,你覺得誰誰誰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礙啊,你現在就應該要搬掉他。

  所以在中年的時候交朋友要交那種平常心的朋友。為什麼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夠交到那種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遠都會是你身邊的一個撫慰、一個棲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動你去爭鬥的人,這就已經是人之大幸了。那麼到晚年呢,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說法叫血氣既衰。

  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徵,到你的心理狀態都已經開始走向了平緩,象羅素所說的那種湍急的河流衝過山巒終於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說還有一個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這裡面其實是大有深意的。人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要開始用減法生活,因為人在年青的時候你要收穫友誼、收穫金錢、收穫情感、收穫你的功勳,你收穫了很多很多之後,如果我們不學會拋棄。

  那麼,就像是一個新家,被東西堆得滿滿當當一樣,你自己的心靈會被所得而堆滿,最後會累於得。也就是說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所以我們也經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麼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實都是他們的所得。比如說怨兒女,說小的時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現在你們都去忙了不孝順,不回來,很傷心;再有就是抱怨說你看現在社會發展的多不合理啊,我們當年幹革命的時候,我們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你看看我孫女一去外企,她進去就是三四千塊錢,你覺得這對我們老幹部公平嗎。

  如果老在說著這些東西的話,那麼你的所得就變成你生命的一種隱痛,因為人有得就會患所失。人有得以後就會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實縱觀下來,論語裡面真正專門說到交友之道的言論並不多,但是他交給我們一種智慧,選擇一個朋友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自己有什麼樣的風采,自己在朋友圈子裡面究竟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所以一個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種子,他可以激化整個朋友圈層,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開啟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