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經驗與教訓
做好黨的建設工作,黨員幹部要加強黨的領導,端正黨的作風,要善於從實踐中學習,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全面從嚴治黨。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具有鮮明的特點,即鮮明的時代性,濃郁的民族性,實事求是的科學性,高度的民主性,深廣的群眾性,勇於改革的創造性。
蘇聯開創的特殊社會主義模式,的確給很多國家帶來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進步。這種模式使沒有資本家、沒有失業和嚴重收入差距,具有高度社會保障的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可能。然而,蘇聯模式也存在嚴重缺陷。蘇聯和中國的經驗提供了教訓,有助於設計一種從蘇聯式
體制向切實可行的社會主義的轉型戰略,這種社會主義能夠給社會和經濟進步注入新的活力,但又不放棄平等、團結、合作和民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裡,僅就20世紀社會主義幾條基本經驗作一初步分析和概括。
一、各國革命和建設都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是各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條件。歷史表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艱辛求是的探索過程。要真正實現這種“結合”,必須在實踐中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科學,必須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它。堅持馬克思主義,並不是把馬克思主義書本當教條,而是要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去研究當代本國和世界的實際問題,從而使馬克思主義適應不斷變化了的新情況而獲得新的發展。也只有在發展中,馬克思主義才能得到真正的堅持,才能真正成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科學。
第二,深入研究和認清本國的基本國情。基本國情,主要包括社會性質、發展階段以及社會主要矛盾即一個國家最大的實際。它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基本依據,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戰略策略的客觀基礎。如果無產階級政黨對本國的基本國情不甚了了,它在領導革命或建設事業的過程中,就無法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不可避免地要犯右傾或“左”傾錯誤。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曾多次發生右傾和“左”傾錯誤,主要是“左”傾錯誤,就其認識根源來說,是以主觀同客觀相分裂,理論同實際相脫離為特徵的。可見,深入研究和認清本國的基本國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各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一個首要問題。
第三,正確認識和把握時代特徵的變化。任何一國的革命和建設,都是在一定的國際環境下進行的。世界形勢、時代特徵,歷來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戰略策略的重要依據。歷史和現實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只有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本國的基本國情和時代特徵,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的完美結合,找到本國自己的革命和建設道路。
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為動力,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歷史經驗證明,經濟文化較落後的國家革命成功之後,特別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後,黨和國家必須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社會主義改革,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1]p370當代社會主義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改革,打破傳統的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務是:創造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為目標的,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文化。
基於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必須對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互動關係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經濟建設是中心的前提下,經濟、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設三位一體,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只有從三者有機統一的高度,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經濟、民主政治建設的關係,制定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才能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
三、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0世紀社會主義歷史經驗證明,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它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堅定不移地實行開放政策,大膽吸收和借鑑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內的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國家當然不能“引進”。資產階級國家的“三權鼎立”制度,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是資產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社會主義國家絕對不能“引進”,但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較之封建專制制度是歷史的巨大進步,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中一些重要原則和民主形式,反映了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長期鬥爭的成果,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必須批判地繼承歷史上一切民主制度的積極成果,特別是資
本主義民主制度中的進步因素和有益的經驗。 近2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結束了長期以來閉關自守的狀態,以高度的自覺性和民族自信心實行對外開放和走向世界。
四、把共產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
20世紀社會主義歷史經驗證明: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要通過革命鬥爭取得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關鍵在各國共產黨;在革命勝利後,要順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關鍵也在各國共產黨。只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共產黨的建設,各國社會主義事業就能夠克服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同蘇聯、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在改革中失敗相反,中國社會主義卻在改革中煥發出蓬勃生機,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也就在於中國改革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發展,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自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來,就證明了沒有無產階級的政黨就不可能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自從十月革命以來,更證明了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有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建設。”
總之,在過去的時間裡,社會主義建設雖然遭受了慘痛的教訓,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社會主義快速建設和健康發展鋪平了道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為共產主義的實現提供了難得的實踐經驗。所以,我們總結教訓,汲取經驗,昂首闊步地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鬥。
篇2
作風建設貫穿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全過程。90餘年來,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改革三個時期,先後在全黨開展12次大規模整風 。從方式上看,改革開放之前是搞“運動”,此後改為“活動”集中教育活動。從週期上講,每次短則半年如1950年整風運動,長則三年多如延安整風運動、20世紀80年代整黨。從頻率上講,改革開放新時期是黨史上整風頻率最高的一個時期,迄今共開展6次集中教育活動,大致每6年一次。2001年9月,中共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份專門針對作風建設制定的指導性檔案。
重視作風建設是我們黨的一大優良傳統和重要政治優勢,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對這一歷史進行回顧和總結,有助於深化認識,進一步搞好當下的作風建設,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本文著重就黨風建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談點一得之見,以期拋磚引玉。視角與側重點不同,所作歸納難免見仁見智,這是需要事先說明的。
一 黨的作風建設的歷史經驗
90多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緊緊依靠人民完成和推進三件大事,與重視作風建設密不可分。在長期作風建設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每逢重大歷史轉折關頭或完成重要歷史任務的關鍵時刻,格外重視作風建設,著力解決黨記憶體在的問題
這一條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1、越是緊要之時,越發重視抓作風建設
黨史上歷次整黨整風的背景,均印證了這一點。譬如,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在延安養成一種新風氣,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把陝甘寧邊區建成全國最進步的地方,建成民主的抗日根據地。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指出:“在目前的歷史轉變時期,問題堆積成山,工作百端待舉,加強黨的領導,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的意義。” 他強調,只有搞好黨風,才能轉變社會風氣,才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再如,以黨的召開為標誌,我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同志為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加強作風建設作為貫徹精神的開局起步,以八項規定作為切和動員令,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2、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著力解決黨記憶體在的突出問題,現實針對性強
例如,為了妥善解決黨內歷史遺留問題,消除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影響,樹立理論聯絡實際等優良作風,延安整風運動以整頓“三風”為重點,即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改革開放初期,針對思想、作風、組織方面的“三個嚴重不純”,針對幹部經商辦企業、亂髮獎金、倒買倒賣緊缺物資等新的不正之風,中央著手全面整黨,將整黨任務確定為16字: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去年結束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聚焦作風建設,集中解決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四風”問題,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以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3、整黨整風與當前工作緊密結合,做到兩不誤、兩促進
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展的多次整黨整風中,這兩者關係沒有處理好,影響和干擾了經濟工作。新時期以來,這種偏向得到糾正,每次活動都強調處理好這兩者關係:整黨整風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解決黨記憶體在的突出問題,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進行一次大掃除,為推進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創造條件、排除障礙、增加動力。1983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明確指出:要處理好整黨與生產、工作的關係,保證整黨與經濟等工作兩不誤,相互促進。
二抓作風建設,在方式方法上既有繼承,又注重創新與完善
以前抓作風建設,主要採用搞“運動”方式,常有過火之處。延安整風運動開創了在黨內開展大規模集中教育的先例,獨創了在全黨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具有里程碑意義,但也有失誤,在審幹反奸過程中掀起所謂“搶救運動”,大搞“逼供信”。結果,延安地區在十多天裡清查出1400多個“特務”,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再如,1951年整黨與“三反”運動相伴隨,在追查貪汙犯即“打老虎”階段處決劉青山、張子善,教育挽救了大批幹部。但運動開展得很迅猛,以致出現偏差:全國被打出的“老虎”最多時達29.2萬多人,多半是把小貪汙、公私不分、失職、浪費算成“老虎”,或因贓物折價過高定為“老虎”,有的甚至完全是錯案;很多地方搞“逼供信”,致使有人因肉刑逼供而致殘。1957年整風運動的節奏被反右派鬥爭打亂,導致大批黨外人士捱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期間,“左”的錯誤全面氾濫,黨的建設受到嚴重衝擊和破壞。
進入新時期後,整黨整風擯棄了過去政治運動中盛行的那套“左”的做法,從搞“運動”轉為搞“活動”,方式方法大變:昔日大轟大嗡、大搞“群眾運動”的方式不再延續,轉為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集中教育活動,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為主,著重總結經驗教訓、提高黨員幹部素質,不搞“人人過關”。這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精神,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既有助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妥善解決黨內問題、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又避免了像過去政治運動那樣留下許多後遺症、引起社會震盪。
“三講”教育在新時期黨風建設中起了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這次活動按照中央規定的四個步驟,在具體運作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學習檔案,查擺問題,徵求意見,民主評議,自我解剖,開民主生活會,深入整改,開展“回頭看”。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上級派巡視組督導。這套做法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基本為日後開展的黨內集中教育活動所沿用。
三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黨的作風建設內涵豐富,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共七大將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其一是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絡在一起,即密切聯絡群眾。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有三個基本方面,其一為群眾路線,這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生命線。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密切聯絡群眾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而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據報道,2012年間,西部某省一官員在與記者爭執時質問說:你是記者,你是黨的喉舌,你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黨服務的?身為幹部,居然將黨性與人民性割裂開來,一時引得輿論大譁。在新形勢下,面對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脫離群眾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
新時期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歷次集中教育活動均緊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這一主旨;鑑於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集中表現在“四風”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整治“四風”為重點。每次具體開展活動時,均強調走群眾路線,開門整改,聽取群眾意見,讓群眾監督和評比;均重視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特別強調,要打通聯絡、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建立聯絡、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注意防範、遏制脫離群眾現象,這就把握住了黨風建設的核心問題。
四作風建設的重點是抓幹部作風
每一名黨員的言行都關乎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普通黨員雖然不握有權力,談不上犯做官當老爺等毛病,但也須防止沾染不正之風、影響黨的形象,所以作風建設是面向全黨的。另一方面,領導作風、幹部生活作風的主體是幹部,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學風、文風也集中體現在幹部身上。脫離群眾主要指幹部脫離群眾,“四風”問題主要出在幹部身上。因此,幹部是作風建設的重點物件,改進作風主要指改進幹部作風。幹部作風好,上行下效,全黨就風清氣正;反之則是另一種情形。
建黨以來特別是成為執政黨以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抓幹部作風。毛澤東同志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鄭重指出,國家的命運掌握在幾十萬縣委以上的幹部手裡,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鄧小平同志1979年11月在一次幹部會上鍼砭了幹部特殊化現象。他表示,為了整頓黨風,搞好民風,先要從我們高階幹部整起。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5週年座談會上指出:“黨要管黨,首先要管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從嚴治黨,首先要治理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一個執政黨,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後果不堪設想。”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六屆中紀委三次全會剖析了幹部隊伍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他告誡說,幹部作風不實,不僅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嚴重危害,而且也會給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帶來嚴重損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從嚴治黨,重在從嚴管理幹部。……我們國家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共產黨內,我們黨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幹部身上。”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黨每次整黨整風,均以幹部為重點。延安整風運動首先是在高階幹部中展開,以此帶動全黨整風。在新時期開展的歷次集中教育活動中,“三講”教育專門在縣級以上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中進行;其餘幾次活動面向全黨,但大多明確強調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為重點。
五作風建設必須與黨的其他建設統籌推進
搞好作風建設,必須與黨的其他建設統籌推進,尤其要與思想建設、制度建設結合起來。
幹部作風問題說到底是黨性問題,黨性不純則作風不正,其根源在於理想信念不堅定、私心雜念膨脹。我們黨歷來重視從思想上建黨,通過思想建設來推進作風建設。延安整風運動便是一個典型,通過開展集中教育,使眾多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出身的新黨員實現思想上入黨。新中國成立、我們黨擁有執政資源後,是否入黨關係到個人的政治前途和發展空間,於是抱著功利目的入黨的人多起來了,基於理想信念入黨的人少了。實行改革開放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後,各種誘惑急遽增多,客觀上又進一步加大了堅守理想信念的難度。鑑於這種情況,歷次整黨整風特別是新時期的集中教育活動,每次都組織理論學習,加強黨內思想教育,甚至開出學習書目,包括作為立黨、治黨、管黨總章程的黨章,以及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基本著作。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以“科學理論武裝”作為首要任務。一再強調要防止溫水煮青蛙現象。他指出,對黨員、幹部來說,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域性性、穩定性、長期性。我們黨根據時勢變化,一直積極推進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建設,制定了許多正風肅紀的黨內法規,收到成效。不過,相關制度仍不夠健全和完善。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指出:“在我們的國家中,人們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尊卑貴賤的分別。誰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隸或高人一等的貴族。……共產黨員和幹部應該把謀求特權和私利看成是極大的恥辱。”然而,尊卑貴賤之分、人身依附關係仍有所體現和存在,上下級關係有時蛻變為貓鼠關係、主僕關係。前些年有些地方流行稱一把手為“老闆”,薄熙來怒扇已是副部級的王立軍耳光,便是例證。萬慶良擔任廣州市長時初學游泳就在橫渡珠江中奪得第二名,次年又以市委書記身份穩穩奪冠,這種“勵志”故事當時就遭人譏諷。對權力監督和約束不到位不得力,潛規則、關係網、利益鏈也就難以有效破除。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特點之一,就是重視建章立制並取得重大進展。一再強調,要切實改變“牛欄關貓”現象,堵塞制度漏洞,加強對權力執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以上五條經驗,分別涉及作風建設的方式方法、核心問題、重點人群,開展集中教育活動的時機選擇、以及如何處理好作風建設與當前工作的關係,與黨的其他建設的關係,等等,是我們黨作風建設走向成熟的體現。這些經驗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
二 黨的作風建設的歷史教訓
作風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艱鉅的工作。在長期探索實踐中。我們黨在作風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遭遇干擾、走過彎路。有些問題是痼疾,很難迅速根治。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之所以呈現新氣象新面貌,與深刻總結、認真汲取歷史教訓有因果關係。
一要“嚴”字當頭,敢於動真格、不手軟
過去整頓作風、查處腐敗普遍採用大轟大嗡、大搞“群眾運動”方式,有過火偏激之處。新時期擯棄了“左”的做法,但又出現偏軟偏鬆的一面。前夕,鄧小平嚴肅指出:“腐敗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就會喪失人心,使人們以為我們在包庇腐敗。這個關我們必須過,要兌現。” 1994年6月,中央發出《關於在反腐敗鬥爭中注重抓好經濟犯罪大案要案查處工作的通知》,指出當前查處工作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鬥爭發展很不平衡;二是辦案阻力重重,進展遲緩;三是處理偏輕,打擊不力。《通知》分析說,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部分領導幹部的思想認識問題還未真正解決,有的對反腐敗抱著“不可不反,不可真反,不可大反”的敷衍應付態度,有的混淆嚴重犯罪與“敢闖、敢幹”的界限,對犯罪分子百般同情袒護,甚至阻擾辦案。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種關係盤根錯節,落實從嚴治黨遇到諸多阻力和掣肘,以致有漏網之魚,甚至“帶病”升遷。一些官員因而失去對黨紀國法的敬畏之心,更熱衷於拉關係、找靠山,更懂得偽裝,更加迷戀權力與金錢,對黨風、政風和民風造成惡劣影響。至今已有逾百名副部級以上官員被查處,所犯之事主要在之前,黨中央實際上是在清理歷史遺留問題。在整治“四風”、“打虎拍蠅”背景下,有人慨嘆“為官不易”“官不聊生”,實屬不經之談。正如所說:“我們現在對黨員、幹部的要求是不是過嚴了?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現在的主要傾向不是嚴了,而是失之於寬、失之於軟,不存在嚴過頭的問題。” 他一再表示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這種果敢、魄力和務實態度,支撐起當前這場新時期以來力度最大的作風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得黨心民心。這宣示了我們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的決心,體現了我們黨的自我淨化能力,是我們黨有力量的表現。
二要按照“打鐵還須自身硬”理念選任幹部,杜絕“燈下黑”現象
如前所述,我們的制度仍不夠完善不夠成熟。譬如,對一把手的監督不到位,搞家長制現象、買官賣官現象屢禁不絕。有些官員劣跡斑斑、屢被舉報,卻能一路過關不斷升遷,造成選人用人上的逆向淘汰。這類人高高在上,做人做事做官毫無底線,卻以清正廉潔的公眾形象示人,成為“兩面人”。近年那麼多高官包括七個省會的市委書記落馬,主要是中紀委鐵腕反腐、直接查處的結果,而本地本單位的紀檢監察部門大多失聲,有的甚至幫著捂蓋子。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被實名舉報後,該單位還出面“闢謠”,聲稱將追究舉報人汙衊造謠的法律責任,堪稱一幕鬧劇。
另一方面,我們的制度執行力亟待提高。例如,早在1984年12月,中央就作出《關於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幹部經商、辦企業的決定》;1986年2月4日,又釋出《關於進一步制止黨政機關和黨政幹部經商、辦企業的規定》,其中首次就幹部子女及配偶經商、辦企業問題作了明文規定。嗣後中央又就此三令五申,但效果不大,往往收斂一時便故態復萌,乃至越發失控。周永康之子周濱、蘇榮之妻於麗芳非法聚斂鉅額財富,形成“家族式腐敗”,便是例證。
以上兩種情形構成“燈下黑”現象,嚴重敗壞黨和國家形象,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影響極壞。有人藉此誣稱我國搞的是新官僚資本主義、權貴資本主義。治理“燈下黑”現象,除加強制度建設、建設法治中國外,須按照“打鐵還須自身硬”理念把好選人用人關,搞好乾部隊伍自身建設。正所謂“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各級黨委書記要認真落實從嚴治黨責任,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紀檢監察幹部處在反腐敗鬥爭最前沿,不時受到潛規則、說情風滋擾,更要守紀律守規矩。2013年5月中紀委釋出《關於在全國紀檢監察系統開展會員卡專項清退活動的通知》,便是基於整肅自身、打造一支過硬隊伍的考慮。
三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不能一陣風、一陣子
不正之風是滋生腐敗的溫床,治理腐敗必須搞好作風建設。不過,以前抓作風建設存在時緊時鬆現象:開展集中教育活動時抓得緊,活動一結束就鬆下來。一些地方和部門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以致問題反彈回潮,治理效果曇花一現。據媒體報道,之後狠剎公款吃喝之風,北京一些高檔餐飲場所的生意一落千丈。有家高檔餐館的老闆給員工打氣說:“共產黨的整風運動,最多堅持一年,大家挺住,共渡難關。”但事實很快證明這是誤判,老百姓普遍感到這次與以往大不一樣。
在活動總結大會上分析說:“作風建設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這麼多年,作風問題我們一直在抓,但很多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風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長一茬。癥結就在於對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和反覆性估計不足,缺乏常抓的韌勁、嚴抓的耐心,缺乏管長遠、固根本的制度。”他強調,貫穿黨的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為防止作風問題反彈,必須把作風建設常態化,發揚“釘釘子”精神,做到經常抓、長期抓。
四要務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
1987年5月,中央專門召開總結大會,對歷時三年半的整黨工作進行總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圍繞黨建作出新部署。這從此成為集中教育活動的一個慣例。通過排比文獻可以發現,幾乎每次總結都會指出帶有共性的一個問題:活動開展得不平衡,有的地方和部門甚至走了過場。
指望通過搞一次活動就解決黨記憶體在的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況且形勢在發展、情況在變化,黨性黨風問題的解決不會一勞永逸。上世紀80年代整黨時,全黨約有四千萬黨員,有近250萬個基層和基層以上的黨組織,嗣後總數又不斷增加。這樣一個大黨,活動開展得不平衡在所難免。問題在於“走過場”。
改進作風時緊時鬆是從長時段講的,走過場則表現在活動過程中,其實質都是形式主義。每次活動自上而下分批進行,主動性、積極性總體上依次遞減。不少單位和個人將活動視為上級下達的任務,被動完成規定動作,認認真真走過場。這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明顯改善,但走過場現象依然存在。中央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而下面主動性不夠,投入程度不夠,有點像溫開水,與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望存在差距。用總結時的話說,作風有所好轉,“四風”問題有所收斂,但樹倒根存。
開展活動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理應珍惜。每一名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是改進作風的主體。人人增強主體意識、大局意識,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從嚴從實改進作風,效果肯定大不一樣。
三 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直面問題,不滿足已取得的成效,是清醒與自信的體現。目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在十八屆中紀委五次全會指出,不良作風積習甚深,樹倒根在;腐敗與反腐敗呈膠著狀態。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屆中紀委四次全會上痛斥有黨員無視規矩和廉恥。他說,在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下,仍有一些黨員幹部不收斂不收手、甚至變本加厲,仍出現“塌方式腐敗”。
因此,全黨同志要有緊迫感,要著眼“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從過去強調“從嚴治黨”到如今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是對以來黨建新探索新實踐的深刻總結,是我們黨對自身建設規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深化的體現。“四個全面”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其餘三個“全面”是戰略舉措。我們黨是執政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策劃者、領導者和組織者,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要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就必須全面從嚴治黨。因此,全面從嚴治黨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是最根本最關鍵的戰略舉措。
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意義重大。“全面”“從嚴”分別指策略和要求。“全面”意味著統籌推進黨的五大建設,治標與治本兼顧,在改進作風、治理腐敗上形成合力,進而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不敢腐靠保持嚴懲腐敗的高壓態勢,形成威懾;不能腐靠完善制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不想腐靠思想教育,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問題。“從嚴”意味著“嚴”字當頭,克服寬、軟現象,從嚴從實解決黨記憶體在的突出問題。目前進行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不是一次活動,表明作風建設進入常態化,正是從嚴治黨的體現。“治”是落腳點,目標是實現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黨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篇3
從1921年建黨到今,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1年的歷程。“勝出必有所長”,中國共產黨獲得成功,是有諸多原因的。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在應對困難和成績的考驗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髮展壯大的歷史。在91年的奮鬥歷程中,黨多次經歷關係自身前途命運甚至生死存亡的歷史轉折點,經受住了多次重大挫折或重大成績的嚴峻考驗。回顧黨應對困難和成績的考驗,深刻總結經驗,努力把握黨的領導和執政規律,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經驗: 如果從中國共產黨自身經驗看,中國共產黨的成功要歸因於三個最主要的經驗,這就是:依靠群眾、團結精英、善於學習。這些是貫穿於中國依靠群眾 ---- 依靠、發動人民群眾救亡圖存,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 《黨章》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91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為之努力奮鬥,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與支援,從而取得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後,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我們黨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特別是在上世紀60年代嚴重經濟困難時期,領導與人民、幹部與群眾休慼與共、同甘共苦,終於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國民經濟調整任務,並進而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巨集偉目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偉大的歷史轉折,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中國共產黨領導始終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成功地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並經過30多年的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共產黨九十年曆史,特別是在當前執政時期的,最為重要的經驗。
團結精英 ---- 團結精英骨幹,與時俱進,走在時代前列
中國共產黨堅決依靠和善於發動群眾是她顯而易見的政黨特徵,但中國共產黨並非所謂的“草根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她九十一年的歷史中,在依靠和發動群眾的同時,從始至終十分注意團結社會精英,始終把精英作為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骨幹。在革命戰爭時期、建國後的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不同歷史條件下形勢和任務的需要,團結了當時最為需要的軍事精英、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和工商精英。為中國人民和黨的事業提供了保證。
善於學習 --- 善於從實踐中學習,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政黨,是一個具有很大“彈性”的政黨。這一點不僅在中國,也在世界上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和研究者所認同。從20世紀80、90年代之交“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共產黨從別國的經驗教訓中進行了“四大學習”。這“四大學習”對於中國的發展、崛起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從蘇東劇變中汲取經驗教訓,使中國內部的思想分歧有所縮小,穩住了陣腳,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得以繼續堅持;二、從海灣戰爭中汲取經驗教訓,從中看出了美國軍隊的強大。從那以後,中國調整了政策,重新規劃和加速推進了國防現代化建設。經過20年的努力,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了和平保證;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中國的領導層認識到了全球化的兩面性,在以後的日子裡採取了更加審慎的、有選擇、有步驟的開放,對於經濟全球化採取了趨利避害的政策與策略;四、新世紀以來拉美新自由主義的危機,使得中國更加堅定了走自己道路的決心和意志,特別是認識到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和進行經濟調控的重要性。 教訓:整體來看,我們黨在歷史上的內憂外患面前,應對是好的、成功的,總是能在挫折中奮起。在勝利和成績面前,頭腦清醒時處理得好,驕傲自滿、頭腦發熱時就容易犯錯誤。黨應對困難和成績考驗的歷史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經驗,總結和汲取這些經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一,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理想,堅定信念。大革命失敗後,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沒有被嚇倒,被征服,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又繼續戰鬥了。正是有了這些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才使得工農群眾在黨的旗幟下重新集合起來,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依然需要這樣,越是在形勢和環境錯綜複雜的時候,在遇到巨大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黨的歷史告訴我們,越是取得巨大成績的時候,越是形勢大好的時候,越是發展順利的時候,越要戒驕戒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績的今天,仍然需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黨的十六大以後,胡錦濤率領中央書記處的同志集體前往西柏坡,重溫毛澤東同志“兩個務必”的教誨,警醒全黨戒驕戒躁,艱苦奮鬥,永葆先進性。
第三,任何時候都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在新形勢下,我們黨仍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保持高度的清醒。只有始終具有憂患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和問題保持足夠的警醒,在警醒中奮進,才能成功應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來自國際、國內的種種風險和挑戰。當然,增強憂患意識,並非要把困難和問題看得過重,從而作出脫離實際的錯誤判斷,那樣也會給黨和國家造成重大損失。
第四,任何時候都必須解放思想,勇於創新。要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基礎,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反對教條式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要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勇於創新一定要以中國國情為基礎,而調查研究是認識國情的正確途徑,也是作出正確決策的基礎。
第五,任何時候都必須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歷史充分證明,凡是從群眾角度考慮提出的政策,都發揮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凡是得到群眾信任和支援的時候,革命和建設事業都能順利發展。反之,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黨也會犯錯誤。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正因為始終堅持這一宗旨,黨才能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在困難面前依靠人民,傾聽人民的呼聲,發掘人民的潛力,從而獲得人民的擁護,立於不敗之地。
繼承和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同時,必須科學地分析困難和挑戰,善於抓住機遇,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