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創新論文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它以發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初中語文創新教學
摘要:知識經濟的到來和我國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正面臨新一輪教育改革。現存的課程觀念和教學模式需要"脫胎換骨",並重新思考現代教育的新方向。要保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唯有如此,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迎來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興趣 創新
現代教育必須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創造能力,因此教師在觀念上要樹立起"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思想,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對待,充分挖掘其潛能,教師要創設一個充滿和諧、民主、情感的教學氛圍,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係,以感情換取感情,以心靈贏得心靈。允許學生在教學中,結合自己的年齡特徵、不同經歷,站在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不同的獨特的理解、感受、體會、看法。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由此可見,惟有有教學民主,語文教育才能充分展示每一個人的鮮明個性,在學生愉悅的參與中挖掘出創新的潛力。
1.教之有方,激發興趣
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使其"學會學習"。因此,教師的"主導"必須導之有方:導其動腦思考,動口表述,動眼觀看,動手操作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去,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他們體驗到探索成功的樂趣,促進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前提和保證。離開了"學習興趣",教師的主導則無異於緣木求魚。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托爾斯泰也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烏申斯基之說則更讓人警醒:"毫無興趣,只是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願望。"長期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能自覺地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法求新、求趣,讓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定能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2.鼓勵質疑,啟用思維
古人云:"學貴多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常有疑點,才能常思考、常探索,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質疑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質疑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讓其主動發展的過程。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因此,不論學生提出問題或大或小,是對是錯,都應該給予即時表揚和指導,同時允許學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對課文提出不同於作者、不同於教師,不同於"教參"的理解。只有這樣,鼓勵學生質疑,增強學生質疑求異的信心。並對敢於質疑、敢於"標新立異"、敢於"異想天開"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後,教師必須在教學中一一解決。從而閃爍出不迷信權威的創新思想火花,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
3.培養學生貼近生活學習語文
美國教育家華特有一句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語文素養又在豐富的生活中得以進化發展成熟。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語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教學理念提供了理論保證。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他經常帶著學生進入大自然,並親切地稱之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寫道:"寧靜的夏天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印入我們眼簾的是那朝霞般令人驚歎的美。於是,孩子們感覺到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這些詞在感情色彩上的細微差別。"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告訴我們,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體驗生活,是進行語文學習的最佳途徑之一。
4.營造愉悅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愉悅的氛圍是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催化劑,能刺激學生大腦把貯藏在大腦中的知識閘門開啟,使學生產生回憶、想象,使學生的思維由潛伏狀態轉人活躍狀態,促進思維的發散,進發出智慧的火花,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愉快教育是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緒,喚起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自覺地參加各種教育活動,從而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其實質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教育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係能啟迪學生的心靈,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創造之萌芽的溫床,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建立起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的師生關係,創造民主與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5.重視人文特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注意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教學就要通過語言載體,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材,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對他們進行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合理評價,激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引發學生創新的激情,激勵學生進一步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創新,也使學生從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向能夠獨立探討、提出問題的方向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將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而這種內在動力一旦充分發揮出來,就會表現為一種創造渴望,從而形成語文教學與創造力培養的良性迴圈。
6.創新教學中的巧妙點撥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激發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下,對課文作品進行研究性的閱讀,通過獨立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有效資訊,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堅持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結,初中語文教育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教育事業是任重而道遠的。
篇2
淺談初中語文創新教育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它以發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胡錦濤主席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了要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鬥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要條件,教育創新應從課堂抓起,在語文課堂上做到以下幾點:一、創新的前奏――設計導語。二、創新的條件――營造氛圍。三、創新的昇華――嫁接遷移。四、創新的終樂章――巧設板書。
【關鍵詞】初中語文; 創新課堂; 四部曲
1. 創新的前奏――設計導語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優秀的文章開頭、中間、結尾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說開頭應該短小精悍,神祕動人。而語文課堂的匯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生機盎然,充盈著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
所以導語是引入新課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的關鍵。如果老師能設計出一個好的匯入點先聲奪人,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從而為整節課奠定一個良好的學習前提。如上《斑羚飛渡》可以採用美國大片《垂直大限》:講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懸崖時突然發生意外,繩索的釘子從崖縫裡崩落,隨時都有可能脫落,三口人危在旦夕,為了減輕繩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對兒女的性命,父親毅然命令兒子割斷自己的繩索,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話語來感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上《氣候的威力》時這樣匯入:“天有不測風去,人有旦夕福禍”。說明變幻莫測的氣候有時給人帶來福音,有時給人類帶來災難。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認識、適應和利用氣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那麼,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極的氣候怎樣惡劣?南極的哪些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氣候的威力》。因此,導語的設計忽視不得,只有激發興趣,才能使他們活躍思維,愉快地學習新知識。
2. 創新的條件――營造氛圍 語文教學要在課堂上發揮優勢,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使他們有創造的動機和熱情,應該採取多種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不迷信書本,不盲從教師,能獨立鑽研,富於創新精神,勇於探新求異,提出創造性見解。如:由於“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沒有給學生留下積極思維的空間和餘地,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考的獨立性,因此根據語文教材是按單元編排的特點,學習一個單元,教師可以只講重點課文,授之以學法,其它的內容較為簡單的自讀課文,可由學生自講自學。由於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講的同學全力以赴,聽的同學饒有興趣,一堂課下來,不但知識點掌握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判斷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同時使他們獲得了成功的愉悅。再如:在學習《愛蓮說》時,有的學生對“淤泥”卻大加讚賞,認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養料,哪裡會有美麗的荷花?更值得稱道的是,淤泥總是一聲不響,從不炫耀自己的功勞,就是千百年來背了個骯髒的惡名,也無意爭辨,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啊!”還有的同學以作者對世人追求富貴的風氣有不同意見,認為“富貴有什麼不好,難道還要追求貧窮不成?”這些理解雖難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對學生看出的這些新的見解是求異思維,是創新意識,實在是難能可貴,應該加以鼓勵。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創造意識,消除創新的心理障礙,有效地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3. 創新的昇華――嫁接遷移 所謂“嫁接”與遷移,詞典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嫁接,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種植物體上,使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獨立生長的植株;遷移,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最主要是要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只有把課內知識學透再加以利用到現實生活工作中,這樣才是真正的學懂學會,才會創新,那該怎樣進行課內知識的遷移呢?如在上完《日本平家蟹》後楞以給學生出這樣一道題。文中說:“人類幾千年來對動物的存亡一直在進行著精心的抉擇。”你能從生活中再舉出一兩個由人工選擇而繁盛起來的動植物的例子嗎?再如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上,學生也可以進行寫作題材的嫁接與遷移,我們先看看下面幾幅圖表:
爸爸――《我的爸爸》家庭生活
李老師――《恩師難忘》《我忘不了他》學校生活
清潔工――《我最尊敬的一個人》社會生活
張明――《我的同桌》學校生活
友誼――《我的好朋友》學校生活
親情――《母愛》家庭生活
《收穫》成功――《記一次拔河比賽》、《第一次炒菜》家庭、學校生活
人生的體會――《走進敬老院》社會生活
第一幅圖表中學生一般都訓練過寫父母的、寫老師和同學的題材,對於《我忘不了他》這個題目還是訓練的不多,有了“嫁接”思想,學生就能夠在審題過程中將難轉化成易,將不常見轉化成常見。於是,《我忘不了她》也就跟《我的爸爸》《我的同桌》等“嫁接”起來了,寫爸爸與同桌還不胸有成竹,信手拈來。同樣的在第二幅圖表中《收穫》是一個抽象的命題,很多學生看到題目後無從動筆,但我們把思維開啟,生活中主要是收穫親情、友情、成功、人生的一些體驗與感悟等等。這樣一來,抽象的命題形象化了,《收穫》也就很好的與《我的好朋友》、《母愛》、《第一次炒菜》、《走進敬老院》完成了思維上的“嫁接”與“遷移”。
4. 創新的終樂章――巧設板書 教學是藝術,藝術就創造出美的境界,給人以美的體驗和薰陶。板書是一個藝術整體,是教師根據需要把教學的主要內容濃縮為具有邏輯聯絡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文結構或圖表形式,是教師在備課中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理解、儲存、應用資訊的視覺渠道,是提高智力、發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橋樑。傳統的板書設計出現了“多而濫”、“單而呆”、“亂而繁”的現象,這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因此,在板書設計上運用一些創新圖表往往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板書設計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培養新世紀的人才需要創新教育,新世紀的中學語文教學更需要創新教育。儘管傳統教育的“根之深”“蒂之固”但尺水可以興波,45分鐘的課堂可以是師生的創新天地,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注意以上各個方面的問題,我想創新教育不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和一個模糊的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