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教育是關心人類心理生活的一種現代理念,是關於人類現代人性的一種新型教育,21世紀是一個需要心理教育和呼喚心理教育的時代。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關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摘 要:
建立溫暖的家庭,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滿足幼兒獨立性的需求;尊重幼兒的自尊心;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幫助幼兒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將心理健康教育融於遊戲中。 關鍵詞:
幼兒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現代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滿狀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當前,全社會都在重視成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往往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那麼,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哪些?應怎樣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呢一、幼兒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幼兒心理是以遺傳素質為物質前提、大腦的發育為生理基礎,在一定的教育與環境影響下,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基本特徵為: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可塑性強、好模仿、情緒波動大、意志力差,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幼兒期是人的心理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遺傳、疾病的因素和社會環境、教育方法等的不良影響,都會給幼兒心理正常發展帶來負作用,使幼兒形成這一時期特有的不良行為習慣和身心疾病。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於其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衝突等導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特有的問題和障礙。
一、目前,在我國幼兒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一是兒童多動症、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以強欺弱、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有破壞行為、偷竊等;二是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三是神經功能障礙問題,包括排洩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四是不良習慣問題,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皺眉、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這些不良的行為問題不僅防礙著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還會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方法.建立溫暖的家庭,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儘量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在幼兒心理健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性格不和,家庭成員感情不融洽,父母工作太忙,很少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都會造成孩子情感冷淡、精神緊張、性格怪異以及產生不良行為等一系列問題。因此,作為父母應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建立起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多與孩子進行交流,如帶孩子郊遊、陪孩子游戲,讓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滿足,建立並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滿足幼兒獨立性的需求。隨著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其獨立性要求越來越強,如果成人干涉過多,則會使幼兒向兩極發展:一方面引起幼兒的不滿和敵對情緒,產生反抗行為,形成任性、執拗等不良性格;另一方面幼兒的獨立性被扼殺,促使幼兒形成依賴性強、懶惰、怯懦、自卑等不良性格。因此,成人要因勢利導,注意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注意引導幼兒自己思考解決衝突的多種方法,幫助他們實現那些合理而又可能達到的願望,不要強行限制 或包辦代替。 尊重幼兒的自尊心。所謂自尊心,是指個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體尊重的情感,是個人需要保持自己在集體中的聲譽和地位的一種內心體驗。自尊心人皆有之,但有許多家長和教師忽略了這個問題,在教育幼兒時不注意方法,對幼兒的活動及活動結果要求過嚴,指責過多,評價不公正,甚至採取諷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懲罰,常在孩子的同伴或外人面前數落孩子的不是,責罵懲罰孩子,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促使幼兒養成報復、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對自己應付周圍環境的能力發生懷疑,進而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尊重他們,多用表揚、肯定、鼓勵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幼兒期是個性形成發展的時期,還很不穩定,加上他們模仿性強、辨別是非能力差,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幼兒的孤僻、膽怯、固執、恐懼、說謊等不良行為往往都是從父母處習得的。我們應該給幼兒一個榜樣的形象,讓他們模仿,從無意到有意,從被動到自覺地去學習榜樣的行為,逐漸養成與榜樣一致的行為習慣。
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社會生活環境是幼兒心理髮展的決定性條件,幼兒的病態心理和不良行為許多都是因為生活環境不良或太單調貧乏所致。物質環境應該具有安全、舒適、衛生、實用等特點,例如幼兒園內裝置和材料應豐富多彩,能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和多種需要。優美、整潔的物質環境能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充實幼兒的生活內容,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心理環境包括幼兒生活、學習和遊戲的全部心理空間,特別是幼兒的學習、活動及生活的氛圍。和諧的氛圍有助於培養幼兒努力進取,奮發向上的個性品質,也有利於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同伴關係,使幼兒能夠健康地成長。因此,我們應該為幼JL~1設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和諧、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環境,使幼兒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幫助幼兒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衡量健康的另一個標準是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而和諧的人際交往又是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幼兒入托前,生活在家裡,交往範圍小,物件少,入托後,交往範圍物件都在擴大,所以,應及時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以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在和同伴、師長交往、交流時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則,要培養幼兒的同情心,教幼兒學習瞭解、關心、體諒他人,多與同伴進行感情交流,在交往過程中要以誠待人;在學習、遊戲中,要互相謙讓、互相幫助、互相支援。對尊重、正直、合作、寬容、幫助等良好交往品質有初步的體驗;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和判斷能力,並習以此來衡量別人和自己的行為;有樂於自主選擇、作出決定並努力實現的傾向和初步的能力。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於遊戲中。遊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通過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對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通過遊戲,讓幼兒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三、社群、家庭、幼兒園教育同步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是指幼兒園、家庭和社群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群溝通,區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範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是幼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
幼兒園經常有調皮好動的、喜歡打架惹事的、膽小怕事的、上幼兒園還要討價還價的幼兒,對於有上述任何一種表徵的幼兒,都不能忽視,應該看到每個幼兒的這些個性心理特徵背後不同的父母以及不同的家庭環境。作為教師,只有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幼兒,以真誠開放的胸懷接納他們,才能真正瞭解幼兒,瞭解幼兒的家庭,並取得家庭、社群的密切合作。就幼兒健康教育,尤其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家庭、社群的積極配合顯得更為重要。教師瞭解幼兒,利於家庭、社群與幼兒園之間建立起聯絡的紐帶,尋找有效的教育途徑。因此,我們應該依託社群優化教育環境,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導水平。
篇2
內容摘要: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 幼兒階段年齡在3-7歲,是心理髮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競爭危機和生活壓力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隱患也就如影隨形。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和家長一般比較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往往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關鍵詞:簡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的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一、個人案例分析:
樂樂,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男孩,有很強的記憶力,學知識很快。他從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對孩子照顧地無微不至,從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玩,對孩子百依百順,老人沒有文化。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卻顧及甚少,對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導,多方面的因素導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顯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1、心理脆弱。
在幼兒園,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聲大哭,小朋友跟他開玩笑,說奶奶不來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
老師讓小朋友學著穿衣服,他不會就哭;
3、不會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愛跟大家說話,自己坐一邊,不肯參加班裡的活動,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卻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
1、遺傳因素。
據元元的奶奶講,他的媽媽小時侯也是這樣膽小,很怕羞,長大後就該掉了原來的毛病。
2、後天的教育環境。
老人對孩子照顧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鍛鍊,導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週圍同齡小夥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處,遇到事情總想著讓奶奶幫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時,只能用哭來發洩心中的不愉快。
五、採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長工作,請家長在家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給他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鍛鍊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讓孩子多和同齡人在一起,學習必要的交往技能。
2、為孩子營造寬鬆和諧的生活氛圍,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援。
由於他心理比較脆弱,我在班中,應該多幫助他。孩子們都非常有愛心,經老師一提醒,孩子們都和他一起玩,爭做好朋友。
3、發揚其長處,樹立其自信。
根據他的記憶力好,平時在組織教育活動時,我們經常給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鼓勵他大膽的表現,慢慢地、他主動積極性的參加活動了,自信心也逐漸的提高了。
4、教師給予個別指導。
由於他生活技能比較差,在平時老師經常給予個別指導: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等,自理進一步提高。
5.用音樂活動進行心理調控,如:進行律動和歌表演來消除不愉快的心情,從而建立良好積極愉悅的情緒。
六、教育效果。
兩個多月以後,他有了明顯的進步。
1、他已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來幼兒園,自理能力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2、他開始和小朋友交往,並學會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爾與小朋友發生爭執,他也學會了剋制,不再掉眼淚,有許多的朋友了。
3、能比較主動的參與到班級的各項活動中來,做事不再縮手縮腳,自信心有了明顯提高。
看到孩子進步這麼大,他的奶奶無比感激,我們也倍感欣慰,沒有什麼比孩子的進步更值得我們驕傲的了。每個幼兒都是我們祖國燦爛的小花朵,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大懷抱裡成長就需要有足夠身體關懷和心理指導,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好的人才。
一、 如何實施對幼兒健康心理教育:
1.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
? 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可以萌發幼兒喜歡集體生活的情感。使孩子們在良好的生活環境裡,越來越喜歡集體生活了,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中,認知、情感、能力、個性等越來越提高了。孩子們在玩兒中學,在學中樂,在樂中愉悅了情緒,在愉悅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2.在遊戲中促使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
遊戲和幼兒力所能及的勞動等實踐活動,為幼兒進行良好個性的培養搭建了平臺。健康的遊戲和有興趣的勞動,滿足了幼兒渴望實踐的要求。有助於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能促進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幼兒的積極性是需要成人激勵和保護的。一旦孩子們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孩子們的情緒就會飽滿,接受教育就會有效果。
在幼兒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若能積極地參與他們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大力的支援, 合作和引導,將有助於幼兒形成堅韌的性格和有“主見”的個性。敢抓捕“壞蛋”的行為,就是孩子們良好個性逐漸形成的最好證明。
3.把愛、尊重和嚴格要求融入到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中,在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把愛、尊重和嚴格要求融入到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工作中,是幼兒的個性得以鞏固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是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幼兒雖然單純幼稚,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尊嚴;幼兒雖然體單力薄,但是,他們也有渴望參與成人活動的願望„„我們把愛、尊重與嚴格要求的手段融入到了對她的教育中,引導她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剋制與忍耐,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學會了分享,在接受批評的過程中提高自尊水平。逐漸規範了她的行為。家長感動得逢人便說:“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裡接受教育就是好。用這麼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孩子的身、心一定是健康的......”
參考文獻:
1、《幼兒心理學》 高月梅/張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幼兒心理素質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學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
篇3
【論文摘要】:
幼兒心理的發展是幼兒語言、感知覺、注意、情感、情緒等諸方面的發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成才.
健全的身心,是促使孩子成才的重要條件.3"4歲幼兒心理特點:情緒性強,行為受情緒控制。思維是直觀、具體的。孩子特別是小班幼兒只有具體的感性思維,把事物當做具體的人來看待,會說話,有人的習慣,甚至完全象人一樣頑皮,幼兒的這種思維把具體的人和物等同起來。心理學家稱之為“泛靈”心理。“凡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幼兒能把“死板”的物體生命化,而把心靈世界物質化。”
在小班幼兒教育過程中,能不能利用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呢?
在執教小班的過程中,為促進小班幼兒心理各方面發展,我在大量的研讀了關於3"4歲幼兒的方方面面的書籍,虛心請教了有執教過小班的同事後,在與孩子們一年的朝夕相處中及心靈碰撞中,終於摸索出了一套我認為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和交流。
【關鍵詞】 :擬人化教育,幼兒心理健康
【正文】 :
擬人化教育:擬人是指把非人類的東西加以人格化,賦以他們以人類的思想感情、行動和語言能力。擬人化教育是針對幼兒的“泛靈”心理,將世界人格化,使幼兒將周圍同化,引起幼兒注意和興趣,以此期待教育結果、達到教育目的一種教育方式。
幼兒心理健康:幼兒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的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並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正如麥靈所認為的: “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
所以我認為
一、 對小班幼兒進行擬人化教育會調動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消除消極情緒,培 養幼兒積極情緒對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給幼兒營造一個寬鬆,自由,安全的心理環境,使幼兒樂於接受和喜歡。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二、 擬人化的教育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抽象的道理說得簡單,通俗易懂,複雜的說教變得形象,易於孩子接受和認可,外在的規範,規則久而久之便內化成了幼兒的自覺行為。有利於幼兒形成良好道德感和美感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 採用擬人化教育利用屬於引起幼兒注意的外部因素,較容易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產生興趣,而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對小班幼兒運用擬人化的教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動作,抓住了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對活動結果產生興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興趣為師,使孩子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能有效提高小朋友的積極性,讓幼兒主動地學。
四、 擬人化教育開啟了小班幼兒的語言智慧,為孩子學習母語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幼兒語言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孩子的語言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也為每位小朋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近年來,重視幼兒心理的研究越來越成為許多幼教工作者的共識。因為幼兒心理的發展是幼兒語言、感知覺、注意、情感、情緒等諸方面的發展。據此,便要求教師採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在以往自己執教中、大班幼兒 時,採取的榜樣示範法、引導法、激勵法等教育方法在對小班幼兒心理的各方面發展上卻收效甚微。是什麼原因呢?這使我不得不思考:什麼才是適合小班孩子的,怎樣的教育環境會促進幼兒的心理髮展?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開始摸索和尋找適宜小班幼兒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4歲的幼兒年齡小,身體、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由於認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他們的眼中,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思維方式賦予事物以生命。樹寶寶、熊寶寶,**寶寶常常掛在嘴邊,成為一些物體的代名詞。整個世界在他們的腦海裡是那麼地充滿了童真和童趣。 針對該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我開始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小班幼兒採用擬人化的教育方法。於是乎在我們的教室,幼兒園裡,周圍的一切一切都是一個個有生命的個體,都變的鮮活和生動起來。經過一年的實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覺得一、 對小班幼兒進行擬人化教育會調動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消除消極情緒,培養幼兒積極情緒對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給幼兒營造一個寬鬆,自由,安全的心理環境,使幼兒樂於接受和喜歡。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情緒是人的一種複雜心理活動。喜悅,愉快等情緒稱之為積極情緒,痛苦,悲傷等稱之為消極情緒。 對於大多數鄉鎮的孩子而言,從3歲開始,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從未離開過父母的他們,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害怕,恐懼,悲傷等消極情緒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時消除,很可能形成惡性迴圈,造成幼兒厭學,對幼兒園產生恐懼,而且小班的幼兒情緒波動大,反覆不穩定。記得剛開學的頭幾個星期,教室裡是一片哭鬧的聲音。一些不哭的孩子在這樣一個氛圍裡,也跟著哭鬧。幾十個孩子的哭聲簡直震耳欲聾。
如何使 幼兒擺脫這種不良情緒的困擾?前提是營造一種寬鬆,自由,安全的氛圍。意識到這一點,再結合小班小朋友的身心特點,我們開展了“我和**寶寶一起上幼兒園”的活動,請家長幫助幼兒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每天和孩子一起送入幼兒園。“我們小寶寶上幼兒園了,**寶寶看見了,在家沒人陪他玩,而幼兒園裡卻有那麼多小朋友,還有積木寶寶,橡皮泥寶寶„„真開心,所以也要來幼兒園!”通過一系列“我和**寶寶一起遊戲”、“我和**寶寶一起睡覺”、“我和寶寶一起學練本領”等活動,幼兒的積極情緒逐漸被調動了起來,幼兒園在他們心裡是一個讓他們覺得寬鬆,自由和充滿安全感的地方。 飛飛是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非常靦腆的孩子,從不主動地找老師和同伴說話,家長也說孩子膽子太小,“衝”不出不善言語,溝通能力差,不知如何是好。我與他溝通時,也大多以點頭或搖頭表示,引導小朋友和他交流,效果也不明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機。一天早上,孩子來園的還不太多,我發現飛飛站在動植物角的一旁,在自言自語,我輕輕走進一聽,原來他在和那裡的烏龜“對話”呢,“烏龜寶寶你有媽媽嗎?你有好朋友嗎?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嗎„„”看到這,我連忙一邊把耳朵湊近烏龜,一邊告訴飛飛,烏龜寶寶在和老師說悄悄話,我的動作和表情一下子吸引了他,接著我轉換了角色,以他喜歡的烏龜的口吻告訴他,“‘我’喜歡飛飛,願意與他成為好朋友。”“真的嗎?太好了!”這個時候飛飛臉上興奮的表情,愉悅地動作是我從未見過的,我繼續以烏龜的身份與之交流,於是我們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談話。在以後我也經常轉換角色,以其它他所喜歡的事物並將之擬人化,與飛飛談心。久而久之,他開始喜歡和我說話,也願意與其他幼兒交談,我看到飛飛的心靈之門在慢慢敞開,性格也在慢慢變得活潑。
二、 擬人化的教育更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抽象的道理說得簡單,通俗易懂,複雜的說教變得形象,易於幼兒接受和認可,外在的規範久而久之便內化成了孩子的自覺行為。有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美感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小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歡玩橡皮泥,縱是最頑皮的孩子要是一接觸到橡皮泥,也會頃刻變得非常安靜,橡皮泥在幼兒的揉,搓,捏,壓中如同變魔術般變成了各種不同的形狀,小朋友們在玩橡皮泥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無窮的樂趣。但每玩一次橡皮泥,盒中就會缺好多,許多孩子把橡皮泥偷偷地帶回家。雖然,每次都及時對他們進行教育:幼兒園的橡皮泥是給大家一起玩的,是 幼兒園的,不能拿走。但效果不好,仍然有許多小朋友把它拿回家。於是,我改變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不再象往常一樣進行批評教育。一天,在小朋友離園前,針對孩子們急著想回家的心理,我先用擬人化的口氣,著急的口吻對他們說:“美工區的橡皮泥媽媽,這幾天特別著急,她的寶寶不見了。”說到這,孩子們紛紛被我所吸引,一臉的困惑,見此,我覺得教育的契機來了,便接著往下說,“橡皮泥媽媽的孩子是在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侯不見的,到現在還沒回家,媽媽都要急哭了,哪個小朋友看見橡皮泥寶寶的,趕快送它回家,它要找不到媽媽,也要哭了。煽情的話語引來短暫的一片寂靜,“老師,橡皮泥寶寶在偉偉那兒。”一些孩子更是自覺地把橡皮泥交到了我手裡,然後紛紛跑到我身邊表示:再也不讓橡皮泥媽媽和橡皮泥寶寶分開了,以後不拿橡皮泥回家了。果然,孩子們真的再也沒有去拿橡皮泥回家,當個別幼兒忍不住想拿時,他們會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們:別拿橡皮泥回家,橡皮泥寶寶會想媽媽的。這一教育,不僅使幼兒自覺約束了自己不亂拿橡皮泥的行為,而且激發了小朋友愛護公物的道德感。
將物體擬人化,激發了孩子“泛靈”心理,對小班幼兒的心理影響尤為明顯,使孩子把外物同化為自己的心理活動,然後順應這種心理活動所要求的行為規範。“靈化”了的外物對幼兒的德育教育效果是明顯的。
三、 擬人化教育利用屬於引起幼兒注意的外部因素,創設了良好的教育環境,較容易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產生興趣,而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幼兒美術作品的講評一直是我感到最難把握的。孩子作畫時處於安靜狀態,講評使幼兒活躍起來。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肯定的評價,特別是小班的幼兒,老師則應該既滿足孩子情緒情感的需要,又達到引導幼兒發展的目的。
我上了一次美術課“畫畫我靈巧的小手”。在作畫的時候,幼兒都很感興趣,也很專注,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在講評時,許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對別人的畫漠不關心,只對自己的畫感興趣。儘管一再提醒,就是不起作用,我想吸引孩子,便要投其所好,滿足他們的需要。見婷婷畫的是一張五指分開的畫,用小手指的口吻說“婷婷小朋友,她把我畫成了一個小樹杈,真漂亮,謝謝婷婷。”這句話剛說完,原本鬧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下來,孩子們一個個眼睛瞪得大大的,等著我繼續說下去。我借題發揮:要是在我身上再幫我畫幾個蘋果就更好了,我就變成蘋果樹了。“話音剛落,小朋友們都哈哈大笑起來,活動室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接著我又用同樣的方法評價了另 外幾位幼兒的畫,“雯雯小朋友把我變成了一座山。五指併攏”,“真真小朋友把我的兄弟姐妹都分開了只畫了一個或幾個手指”。孩子們哈哈大笑,爭先恐後地要來講評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昕瑤拿起潔潔的作品,用手擬人化的口吻說:“潔潔給我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顏色塗的鮮豔,我可帥了。我要謝謝她。”她的話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短短的一堂課,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了講評的快樂,也讓我受益頗多。
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勤思考,勤總結,小班幼兒運用擬人化的教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動作,抓住了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對活動結果發生興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興趣為師,使幼兒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能有效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主動地學。
四、 擬人化教育開啟了小班幼兒的語言智慧,為幼兒學習母語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使幼兒的語言變得豐富多彩,為每位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心理學研究證明:3"6、7歲是語音發展的關鍵期,而3"4歲為語音發展的飛躍期。
在對小班幼兒實施擬人化教育時,我發現擬人化教育對幼兒語言的發展也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小班的孩子剛入園時,他們的發音大都不準確,語言是常用的一些動詞和名詞,幾乎沒有什麼形容詞和副詞,也不知道什麼表述語言的語法結構和規則。如果將擬人化教育也滲透進去,融入到幼兒的語言學習中去,會變得怎樣呢?故事,兒歌是提高孩子語音正確率,發展語言,豐富幼兒詞彙的一條捷徑。講述小班幼兒最喜歡的動物故事和兒歌並全部擬人化,孩子的興致極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幼兒的語言發展了。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幼兒的語言發展了。山羊公公拄著柺杖慢吞吞地走過來,小兔姐姐高高興興地上 幼兒園等,幼兒們暢遊在沒有界限的動物世界和人類世界中,擬人化的故事和兒歌延伸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具有童趣的擬人化語言刺激了孩子的想象力。日積月累中他們的詞彙量在增加,語言在豐富,句式在多樣,想象力在提高。小朋友們越來越愛講,也變得越來越會說話了,儼然便是一個小小演講家,無拘無束地表現著他們的個性。孩子們運用擬人化的語言和所積累的豐富詞彙和句式講述著他們所認知的環境,他們“眼中”的世界。在這個充滿童真的世界中,甚至連一些平時不願講話的幼兒,也深受薰陶,抵擋不住語言的“魅力”,紛紛接納,頻頻使用。
經過對小班的幼兒實施一年的擬人化教育,我發現自己走對了路,選對了方法。因為孩子們的心理在積極發展,正如他們的身體在發育一樣。該教育方法讓幼兒體驗積極情緒,為孩子創設了寬鬆、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圍,這對小班幼兒而言尤其重要;在針對小班的小朋友的品德教育、道德感、美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對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心理,喚起小班孩子的學習慾望卓有成效;為3"4歲幼兒學習語言,提高語音正確率,積累詞彙量,初步掌握語法規則,豐富想象力,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總而言之,對小班幼兒教育教學進行擬人化教育是切實可行的,是適宜的,效果是顯著的。
擬人化教育對小班幼兒心理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幼兒心理學》 高月梅/張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幼兒心理素質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學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
4、《幼兒心理教育科研就在我們身邊》——《幼兒教育》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