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音樂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及途徑論文

  農村留守兒童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而產生,並將長期存在的一個特殊社會弱勢群體。自產生以來,留守兒童數量急劇上升,2005年底我國有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佔全國農村兒童的28.29%,預計該資料在今後20年仍將不斷攀升。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因群體數量龐大且成長環境特殊在受教育機會、營養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安全、行為與學業發展等方面均處於弱勢,而生活在我國貧困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因其居住地可利用的生活、醫療和教育資源更為匱乏,而成為留守兒童中更加需要重點關注的群體。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議音樂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及途徑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議音樂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及途徑全文如下

  【摘 要】本人結合音樂教育實踐,試從留守兒童心理狀況、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作用和音樂教育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途徑等方面,談音樂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教育;留守兒童;心理成長;作用;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進城務工成為農民致富的一個主要途徑。受條件的制約,兒童不能隨父母外出,農村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據統計,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佔80%以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學校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要陣地,教師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擔當重要的責任。音樂教師應利用音樂教育解決與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使其能夠健康發展。

  一、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於農村經濟條件落後、基礎教育薄弱以及父母教養的缺失等原因,農村留守兒童在教育、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其健康成長狀況令人堪憂。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內心極度渴望被關心重視,使他們存在諸多心理問題:

  一親情缺乏,沒有幸福感。留守兒童本身缺失家庭關懷和完整的愛,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現象,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感到生活單調,出現抑鬱、焦慮、逆反、敵對的心理,缺乏幸福感。

  二學習能力差,學習壓力大。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幫助,有厭學情緒,學習中出現強迫症狀,害怕考試,造成學習成績差。

  三難以適應環境,人際交往能力弱。留守兒童不善與人交流、不能與人友好相處,極易出現情感冷漠、缺乏愛心等心理問題,在與人交往中往往會感到緊張、憂鬱、多疑、焦慮,存在情緒與交往問題。

  四性格孤僻,情緒不穩定。由於缺少父母對其情緒上的疏導,留守兒童遇到問題得不到及時排解,導致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性格抑鬱、自我封閉、缺乏自信和自暴自棄的心理,形成悲觀、偏執、內向、膽小、自卑、消極、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五人格不健全,人生無目標。留守兒童自幼離開父母,在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由於缺少父母的引導和管束,有的孩子出現意志薄弱、道德品質差、妒嫉他人、憎恨富人、仇視社會等心理,並有撒謊欺騙、小偷小摸、打架鬥毆等不良行為。

  因此,留守兒童問題不可忽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二、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音樂教育對於促進留守兒童塑造完美人格、保持健康心理、實現全面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於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大多數,是今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他們的素質關係到整個民族的素質,他們的成長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作為弱勢群體存在的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更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作為一名支教的音樂教師,我認為成功的音樂教育能提高留守兒童的素質和審美情趣,通過音樂的薰陶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讓他們具備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利於淨化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提升道德素質,塑造健全人格。

  二音樂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利於開發留守兒童的智慧,培養他們的語言、數學、邏輯、運動、空間、人際關係、內省和觀察等能力,提高留守兒童獲取知識、積累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於培養留守兒童審美能力,讓學生在感受旋律美、節奏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塑造美的靈魂。

  四音樂教育的體育功能,有利於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身心素質。音樂淨化人的心靈、調節人的情緒、促進人的心理健康,體育鍛煉人的身心、強壯人的體魄、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音樂的娛樂解壓作用,能及時疏導、釋放留守兒童心理壓力,平衡心理,愉悅身體,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

  五音樂教育的凝聚和激勵功能,有利於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增強留守兒童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協同合作能力。

  六音樂教育的傳承功能,有利於培養留守兒童成為音樂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現代先進文化的接班人。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發揮其積極作用能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將他們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設者。

  三、音樂教育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途徑

  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主體,老師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引路人,二者應主動擔當起培養教育留守兒童的重任,採取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以音樂教育促進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全面健康發展。

  一培養留守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在音樂教育中,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首先,音樂老師要以自己紮實的基本功,在學生面前展現專業的音樂素養,用自己豐富的樂理知識和美妙的歌聲,解答學生的疑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老師在課堂上要營造寬鬆、自由、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心情舒暢地學習;運用電教和多媒體動畫手段,將音樂轉化成具體的形象,讓學生在輕鬆的情境中學有所獲;豐富教學內容,開發音樂課程資源,讓學生開闊視野。再次,組織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發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傳授學生音樂基礎知識、進行技能培訓,讓學生了解音樂相關知識,掌握呼吸、發聲、共鳴等聲樂技巧;成立課外音樂興趣小組,組織觀看演出、開展音樂比賽,舉辦音樂節,搭建展示學生音樂才華的舞臺,吸引更多的留守兒童熱愛音樂。

  二用音樂加強與留守兒童心靈的溝通。作為大學生志願者和一名音樂老師,我們採取互動式的音樂教育,注重用心和音樂去與留守兒童溝通,疏導其心理,成為他們信任的朋友。首先,通過家訪和談話聊天,瞭解掌握留守兒童家庭情況和其對音樂的認識情況,並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將他們帶入音樂的殿堂;其次,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個人音樂的潛能,挖掘孩子心靈深處的東西和音樂天賦,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實踐,讓留守兒童享受成功的快樂;再次,注重他們的音樂審美觀,激發孩子主動對天籟之音的追求,讓他們參與到互動的音樂教育中來,讓孩子感受審美的意境和對音樂的創造力,讓音樂真正走進留守兒童的心靈。

  三音樂教學中傾注對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留守兒童處於特殊的成長環境,他們特別渴望和需要老師的關懷。音樂教師要將教學的過程當成重塑留守兒童形象和信心的過程。首先,在教學的目的上傾注人文關懷。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的薰陶、意志品質的培養,讓留守兒童在學習音樂中,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激發其愛國主義熱情,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質;其次,在教學內容中傾注人文關懷。擴大留守兒童的音樂視野,用音樂優美的旋律和生動的歌詞,培養其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鑑賞能力,陶冶高尚的藝術情操,形成正確的藝術觀;再次,在教學方法上傾注人文關懷。教師要為留守兒童成長營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和氛圍,打破“滿堂灌”的陳舊教學方法,通過參與合唱、音樂遊戲、歌舞伴奏、觀看錄影欣賞、相互觀摩和交流演出等,多形式多渠道開展音樂教學,激勵留守兒童主動學習音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四以豐富多彩活動為載體,展示留守兒童的音樂成果。利用節假日組織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活動,如組織留守兒童進行歌曲排練、音樂技巧培訓和安全文明知識講座,舉辦歌曲歌詞知識搶答賽、歌曲接龍趣味賽、“三獨獨唱、獨奏、獨舞”比賽、愛國經典歌曲歌詠賽、以感恩為主題的文藝匯演,組織留守兒童到外地參觀訪問、舉行城鄉兒童文藝聯歡等活動,展示留守兒童學習成果,開闊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留守兒童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用音樂治療留守兒童心理疾病。針對那些已經患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我們要建立留守兒童心理髮展狀況記錄卡包括心理問題產生時間、主要表現、原因分析、治療方式、治療效果等。在對他們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同時,嘗試用音樂治療他們心理疾病。音樂治療分為聆聽式、再創造式和即興演奏式三種方法。在聆聽式治療中,我們讓留守兒童聆聽、欣賞、理解音樂樂曲的內容,達到放鬆肌肉、啟發聯想、安撫心靈、宣洩感情、緩解穩定情緒、釋放減輕壓力目的,引導他們將消極生活狀態轉變到積極的生活狀態中來。如用柔和優美的音樂治療抑鬱症、以輕快活潑的音樂消除自我封閉症狀。通過在校園播放音樂,改善學習緊張的氣氛,緩解焦慮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在再創造式治療中,讓留守兒童直接參與到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通過歌曲欣賞和音樂想象,使自身心理在音樂活動中被同化和感染,身心和諧,達到改善治療其心理生理的目的;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是以鼓、鈴鼓、木琴、三角鐵等為工具,根據他們自身的喜好即興演奏各種節奏,在團體的演奏中重塑自我,增強集體意識,學會與別人和睦相處,建立協調人際關係,從而達到身心愉悅、健康的目的。

  總之,留守兒童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留守兒童同樣擔當重任。我們音樂教師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以音樂教育把每一位兒童培養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挑戰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