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我國心理學方面研究的重要方向,為加強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嘗試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相結合,不斷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積極心理學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啟示》

  【摘要】針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課堂資源等對該課程教學進行改進。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課程教學 啟示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儘管許多的高校陸續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發其潛力,完善其個性,培養積極、樂觀的人格,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未普遍開展,理論研究相對滯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工作的開展。高職大學生與本科院校大學生在心理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能一味地照搬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現行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性質定位不清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習求》明確指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並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各高校至少開設一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覆蓋全體學生。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於許多管理者和教師對此項工作的認識仍然很膚淺,也就導致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情況參差不齊。有的學校一個學期以開一次心理健康講座來應付;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是課時的設定不規範,一門課也僅僅只有4個課時,根本無法算是一門完整的課程;有的學校甚至根本就沒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同時,學校對該課程有三種觀點:第一,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持“無用論”,認為該課程開設與否都無所謂。第二,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就是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這顯然忽視了廣大學生的發展性心理教育。第三,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持“萬能論”。這些錯誤的認識,必然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

  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同樣存在著觀念、認識上的偏差。主要表現在把人的心理問題神祕化,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互動和參與。

  二課程教學內容同質化

  長期以來,學校是通過思想教育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課程教學形式上是通過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增加心理教育的部分內容來實現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雖然相關但並不是等同的,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學來達到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受到形式和內容的制約,學生的身心發展現狀也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要從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學中獨立出來。

  然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仍然和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學內容存在有部分重複,在當前採用的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材中,都論及“心理健康及其標準”、“人際關係”、“戀愛”、“網路”等相關內容,這些內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要論及的,儘管側重點各有不同、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有所差異,但同時在大一開設,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另外,在一些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學校,所有年級、所有專業均使用同一個教學大綱,忽視了學生在不同心理髮展階段的特點,一味的為教學而教學。

  三課堂師生交流互動不足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習慣機械地套用傳統學科課程教學模式,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成為純粹的心理學知識學習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課堂完全由老師掌控,教學時間由老師控制,教學活動由老師發起和推動,學生只是活動的響應者,這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難以發揮其主體性和能動性,更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實踐能力。

  四課程教學資源嚴重不足

  從教材來看,到目前為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仍處於探索階段,沒有現成的教材和輔導內容。在現有的教材中,存在有學科本位或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取向,忽視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難以發展和提高其心理素質。

  從師資來看,學校師資力量單薄、專業化水平不高。目前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老師,有從事社科教學的教師,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還有醫務人員和心理學工作者。不可否認,這些教師在實踐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他們當中一些人觀念比較陳舊、僵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夠,缺乏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認知準備,缺乏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基本技術和經驗,原有認知行為模式也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質量。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Positve Psychology是相對於消極心理學而言的。它是一門研究如何正確把握人生的科學,即研究如何使生命更有價值與意義。積極心理學假設:人們的美好和卓越與問題和疾病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因而,主張認識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積極心理學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視野,尤其是它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影響很大,對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清教育方向,明確教育目標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級功能:“以消除心理障礙為主要內容的初級功能,以維護心理健康為主要內容的中級功能,以促進心理髮展為主要內容的高階功能。”按照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不只是危機干預或心理諮詢,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的教育方向應該是發展學生的積極心態,培養其積極心理品質。因而,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新一代國民心理素質。具體應以發展為重點,關注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協助學生在其自身和環境許可範圍內達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得其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

  二以學生為本,科學設定教學內容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設定需要通俗化、貼切化、操作化、富有指導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針對所有大學生開設的課程,它既有別於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專業課,也有別於思政課。它在內容上需要具有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但又不能過分注重理論;它需要富有指導性,但又有別於思政課的說教。教學內容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富有指導性。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我們可以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致分為兩種,即顯性課程explicit cllrricu-

  lurn和隱性課程implicit curriculum,並在這兩種課程形態下融入切合大學生實際、操作性強的內容。如顯性課程,我們可以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通過心理情景劇、心理電影、心理讀本等將生命教育、幸福教育、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挫折教育、愛情心理、情緒調節、創新教育等內容有效地融入進去。而隱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通過校園文化、校園生活、家庭教養方式、社會促進等方式,使受教育者獲得心理髮展方面的經驗。它以間接、內隱的方式,通過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反應來影響其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是學校一家庭―社會有效合作的產物。

  另外,大學生在各個發展階段的心理特點是有所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的設定上具有層級性,按照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比如,大一新生最主要的問題是適應,而大二更多的是集中在學習策略、人際交往等方面。

  三轉換教師角色,凸顯課程的體驗性

  積極心理學的積極體驗理論在方法論上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即通過積極體驗來發掘和塑造人類自身的積極潛力,促進大學生更好地適應、更有效地應對壓力和更幸福健康地生活。孟昭蘭認為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絡的,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並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是學生的課堂,他們是教學的主體,而老師在整個課堂中僅僅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方法上不但要具有靈活性、多樣性、互動性,更要注重體驗性。因為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一個行為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中,我們應以團體活動訓練為主,以個別化認知性諮詢輔導為輔。具體可以通過心理情景劇、角色扮演、心理遊戲、案例分析、心理測驗、心理放鬆訓練等專業技術的使用,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到課堂中,使更多的學生充分體驗積極心理、積極情緒和積極心理品質帶來的主觀幸福感、心理享受和生活的快樂,提高其應對消極事件的能力,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達到優化心理品質的目的。同時,應注意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中心,而是學生的夥伴、導演、輔助者、策劃者。

  四靈活測評,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課程,它不同於一般的專業課程,它不是以提升專業技能為教學目的,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不能一味地用傳統課程考核的辦法來對學生進行評價。故一般學科課程教學對教學效果的分數評價標準,並不適用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它不能真實反映出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我們可以通過發展性評價和情境性評價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作品分析、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情景性測驗、成長曆程等。

  五多渠道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心理健康課程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來指引學生們進行自我探討、健全自我。心理教師本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很強的專業精神和業務知識,同時要加強專業訓練,增進學術交流,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廣大師生服務。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