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觀對比論文

  如果把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放在一起比較的話,就會發現中美教育觀的差異主要集中於繼承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分歧上。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中美教育觀對比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論中美教育觀的差異與衝突》

  摘要: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教育傳統的國家,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觀念。而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自由的國家,也因其思想的自由,個性的張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於是,由中美所分別代表的東西方不同教育觀念的衝突也就一直存在著,並在華裔美籍第二代移民身上有所體現。本文將以譚恩美小說中所體現的中美教育觀念的衝突作為研究的支點,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中美教育觀念的差異,以及產生這種衝突的原因。

  關鍵詞:中美 教育觀 差異 衝突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華裔美籍作家譚恩美是一位既瞭解東方文化、又難以融入美國文化的作家,她的具有奇異東方色彩的作品曾風靡了美國大陸,也影響了一代華裔美籍移民的成長曆程。其代表作《喜福會》、《灶神之妻》、《接骨師的女兒》、《沉沒之魚》、《靈異女孩》都以濃郁的東方本土色彩征服了美國讀者。在她的小說裡既表現了華裔第一代移民創業的艱辛歷程,也表現了第二代移民與第一代移民之間所產生的多種層面的東西方文化的衝突。本文將以譚恩美小說中所體現的中美教育觀念的衝突作為研究的支點,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中美教育觀念的差異,以及產生衝突的原因。

  一 教育觀念的差異

  如果把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放在一起比較的話,就會發現中美教育觀的差異主要集中於繼承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分歧上。

  1 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最注重的是培養嚴格嚴謹的治學精神。中國人尊重知識,崇拜讀書,對知名的學者及其所代表的知識體系始終都處於一種全盤接受、繼承的神聖心理之中。而美國更注重培養創新的精神,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專家學者,敢於挑戰權威,對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拓展式、創造式的學習,而不是被動承繼式的接受。一言以蔽之,中國的教育注重循規蹈矩,而美國的教育注重創新與反叛。因此,兩種不同的知識觀和人才觀,也引出了東西方家長不同的追求。對於出生於中國本土,深受中國教育理念影響的華裔第一代移民來說,他們一邊抱著 “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思想,一邊以這樣的心態影響著他們的下一代――生長於美國的第二代移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黃面板的美國人。在譚恩美的《灶神之妻》裡就表現了華裔美籍母親們的強烈中國特徵式的教育理念,如薇薇的姨媽就把薇薇媽媽離家出走的反叛行為歸罪於西方的基督教育,她認為:

  “外國老師就想推翻世上所有的秩序!什麼孔子壞,耶穌好!女孩子能當教師,不一定要結婚,真是是非顛倒!”

  從這段話裡可以看出,第一代的華裔移民們通常是把西方的帶有反叛意識的個性化教育視為洪水猛獸,他們認為西方的創新教育觀念破壞了一切既成的秩序,從而使天下大亂。而在美國社會中,這種反叛精神卻會得到多數人的讚歎和迎合;而擁有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精神的人也會受到讚揚,正是這個最根本的差別,決定了美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科學奇蹟的出現。

  2、中國人不但對知識和書本充滿了崇拜之情,而且更加註重對知識的專業化的追求,正如韓愈所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也因此,中國的教育就形成了一種窄而深的局面。中國的教育理念把原本可以融通的知識系統切分成無數個相對獨立的局域,並認為每個人只能在一定特定的局域裡求得知識,獲得成功。而美國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識的廣而博,美國教育界在絕對的創新思想的引領之下,不斷地追求各個學科與領域的交叉滲透,從學科與學科的滲透之中,實現知識的突破與創新。於是,中國人的專業與美國人的博學又形成了中美教育觀的第二個衝突點,而這在譚恩美的小說裡則表現為第一代的移民家長與第二代的移民兒女間的激烈衝突。如《喜福會》中,當薇弗萊的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有下棋的天分後,她不但讓薇弗萊放棄了其它的學業,甚至可以不做家務,只是專心地學習下棋。於是,薇弗萊9歲時就已是國家級的象棋冠軍了,並被捧成美國的希望、棋壇新星、神童。但是,過於專業的追求使小小的薇弗萊只覺得自己已陷入到黑兵的鋪天蓋地、排山倒海的壓迫之勢中,她被這種壓力嚇得驚慌失措,剛剛14歲就感到自己的天生才氣已離去,正在逐漸變成那種十分平庸普通的人。於是,她在14歲之後就完全停止下棋,從而徹底停止了其神童生涯。而受到美國廣博教育的美國少年,對生活的適應性則強大得多,他們具有更多的升學和選擇專業的機會,他們的人生是多彩的,因此,他們的前途和只會下棋的薇弗萊完全不一樣。

  在中國人眼裡,更看重的是正規教育。大多數的中國家長會讓兒女從小就追求正規教育,並以兒女受到過高等教育而自豪自誇。而在美國家長眼裡,他們則更注重兒女的成長過程,他們不認為只有受過高等教育才能使兒女成才,評價一個人的關鍵是看他有沒有創新意識,有沒有影響社會程序的能力。因此,在深受美國教育思想影響的第二代華裔移民的心目中,他們對父母的那種追求正規教育的想法十分不理解又十分反感,他們故意要用標新立異的做法讓自己的父母失望,讓父母的那種崇拜名牌大學的念頭落空。於是,《喜福會》中的吳晶美就以在大學裡退學來表示自己個性的獨立:

  “我有好幾次讓她失望,每一次都是維護了我自己的意願,維護了我辜負別人期望的權利。我的成績並不是全A ,沒有當上班長,沒有考進斯坦福大學,甚至大學沒念完就退學了。”

  沒有考上好的大學,考上大學還要退學,這是作為第二代移民的吳晶美對母親的報復手法,因為她知道在母親心目中一座名牌大學是什麼樣的分量,所以這種報復可以說是十分有效的。

  二 教育方法的差異

  在上述的教育理念之下,華裔的家長自然有著全然不同於美國家長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他們採用這種純正的中國教育手法去教育他們生長於美國環境裡的兒女時,所產生的衝突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1 中國家長因為有著頑強的個人家族意識而習慣於在與其他人的對照中相互攀比,習慣於把過高的希望寄託於下一代的身上。如《喜福會》中的吳晶美回憶說,她們從小就在母親們的攀比中長大:

  “打從我們襁褓時代起,我們的母親們就開始比較我們肚臍的摺痕,耳垂的形狀,跌破的膝蓋癒合時間的長短,頭髮的密疏與深淺,穿破鞋子的多少……”

  有一次,龔琳達甚至以一種似是抱怨、實是誇耀的口吻對吳素雲說:

  “哎,薇弗萊捧回來的獎品實在太多了,她自己整天只顧著下棋,我可忙壞了。每天,就光擦拭她捧回來的那些獎盃,就夠我忙的了。你真有福氣,你可沒這種煩心事。”

  而對於龔琳達的誇耀,吳素雲也高高地聳起雙肩,以一種得意的無奈口吻說道:

  “我可比你還要心煩呢。我們的晶美,滿耳只有音樂,叫她洗盤子,你叫啞了嗓子她也聽不見。有啥辦法,她天生這樣一副對音樂失魂落魄的模樣!”

  兩位母親的這種攀比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她們的教育理念的一種表現,因為她們認為只有出人頭地的女兒才是成功的女兒,才會給予她們足夠的驕傲的理由。而在美國家長的心目中,孩子得了多少獎盃與獎狀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否具有團隊意識,能否具有創新精神,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下,移民的兒女僅僅成了華裔家長的私人財富,而美國家長的兒女卻是屬於全社會,甚至是屬於全人類的。

  2 在這種迫切的攀比的心態之下,華裔的家長們多數會以批評為主要的教育方式對待自己的兒女,他們認為嚴厲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成長有利,信奉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因為中國母親認為,對孩子過多的鼓勵會使其驕傲而無法進步,並且還有損於母親的尊嚴,而適當的批評猶如催化劑,能讓人起而奮之,從而迎合別人的託付和期望。所以,在譚恩美筆下的中國母親們多采用訓斥的方式,並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在批評聲裡成長。如《喜福會》中的許安梅就時常對她的女兒露絲說:

  “女孩子就像一棵樹。你必須挺起身子,聽站在你邊上的媽的話,唯有這樣,你才能長得挺拔強壯。假如你俯身去聽別人的話,那你會變得傴僂軟弱,一陣風就把你吹倒了。”

  同樣,龔琳達對生活中的女兒也處處挑剔,她不僅會批評女兒薇弗萊的頭髮樣式,還奚落她的未婚夫裡奇送的聖誕禮物,數落他的嗜酒,譏誚他臉上的麻子,這其實是母親對女兒的一種特殊的關愛形式。但在具有美國思想的薇弗萊看來,卻都是因為母親不喜歡也不願接受自己的一切,所以母女之間一直存在著深刻的誤會。而中國母親的訓斥的教育方法,使成長於美國、完全接受美國的獨立人格教育的第二代華裔十分反感,所以面對母親們的批評,她們激烈地反擊道:“一味地批評似乎就意味著你希望的只是失敗。”

  3 中國家長習慣於為兒女設計好一切,他們自認為自己是兒女全面的監護者,甚至是兒女的生活導師,所以他們有權利干涉包括兒女的學業、婚姻、前程等全部內容;而美國家長則更看重兒女的意願,他們認為兒女的事情就是他們個人的事情,自己完全沒有干預的權利。因此,《喜福會》中的薇弗萊對母親的干預感到非常苦惱,當她向她的美國朋友瑪琳訴苦時,瑪琳就很乾脆地向她建議說:

  “那你就乾脆叫她閉嘴!叫她不要再管你的閒事,讓她閉嘴!”

  對於這樣的建議,身為華裔第二代移民的薇弗萊只能嘆息著解釋說:

  “唉,我不知道,在中國的法律裡究竟有無這樣明顯的條例,可是反正,你不能對一箇中國母親說閉嘴,那幾乎與謀殺案一樣被視為大逆不道!”

  三 產生教育觀念差異的原因

  鑑於上述種種中美教育觀念衝突的存在,美國學者艾米・琳Amy Ling曾明確地指出:

  “不管是新移民還是出生在美國的中國人,都發現他們被夾在兩個世界之間。他們的面部特徵宣告了一個事實――他們的種族是亞洲,但是通過教育、選擇或出身,他們又是美國人。”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理念所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正如帕特里卡・林Patrica Lin在談到母女差別時指出的那樣:

  “美國出生的華裔女性深深地感到傳統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反差。儘管她們熟悉中國生活中文化的細微差別,但還是常在自己的‘中國性’與‘美國性’之間搖擺。”

  就連譚恩美本人也認為:

  “當你出生於不同的種族群體,你會看到你的潛能只能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得到實現,於是你只好選擇其中之一。”

  由此看來,不管是身居美國的第一代移民還是第二代移民,他們的社會身份始終是在中美兩種文化之間遊離著,他們始終生活在中美兩種文化的隔閡、對立與衝突之中,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教育觀念的衝突,他們不得不經受這樣一個事實:發覺自己夾在兩個世界之中,他們的臉部特徵表明一個事實,即他們的亞洲族性,而在教育、出生等理念的指認上,他們卻是美國人。夾雜於兩種文化之中的困惑是產生一切華裔移民文化困擾的根源,但要克服這種困擾,消除中美文化的差異,還需要漫長而艱辛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王希堯:《人本教育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萬福、於建福:《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3] 柳柏濂:《思考,在美國校園中――一箇中國學者訪美札記》,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定華:《走進美國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Amy L ing,Betwe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M].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90.P20.

  [6] Ghymn,Esther Mikyang.Images of Asian American Women by AsianAmerican Writers [M].New Lang,1995.

  [7] Carbi,Angels.Belles Lettres Tan [J].Belles Let2tres.Fall 1991.

  作者簡介:

  張豔,女,1980―,遼寧昌圖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工作單位: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黃吟,女,1959―,吉林長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工作單位: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