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論文範文

  我國具有數千年的教育傳統。在漫長的教育發展中,教育心理問題已引起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中職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心理學的應用

  班主任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上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很多時候,班主任也是學生的引路人,而教育心理學是教與學之間的一個微妙的,但確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的概念,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中職學生的情緒和心理會因為壓力的逐漸增大而變得煩躁。而這個時候,正是班主任進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期,要盡最大能力幫助學生實現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新時代背景下中職生的特點

  當前,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普職分流越來越接近,中職學校的招生人數也越來越多,招生標準也開始降低。只偏重招收學生的數量而忽視質量,所謂的“差生”、“問題學生”就會越來越多,加之這樣的學生性格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任性,張揚,自負,而有的學生確膽小,自卑,脆弱。像我們職校的學生有50%以上都是“留守少年”,他們性格孤僻,不善於言談,這樣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難的。中職生往往存在的思想狀態是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能力不強,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來的。所以,他們缺乏自信,更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行為規範和自律性也較差,有些學生更是抱著只要取得一個畢業證書的觀念,家長則抱著孩子在學校“混大”的想法,而不是想學到一門真正的實用技術,增強生活的能力。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監督,更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性格多樣的學生,在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班主任要在心理足夠強大的基礎上,去改善學生不良的品德,要保護好中職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初級階段。校園多元文化的並存發展給新時代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育心理學的涵義

  教育心理學指的是介於教育和心理之間的一門學科,而學生們的心理變化也對我國的素質教育產生著一定的影響,教育心理學主要是教育和教學中,老師及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表達了在教學中學生們掌握知識的技能,智力的發展以及性格的變化都是學生的心理特徵的改變。尤其對中職生來說,心理教育是科學教育的前提,兩者是相互並存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3教育心理學在中職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

  3.1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加強溝通,建立互信

  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之間的交流,心靈的溝通,通過用心傳達給對方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一方面班主任必須瞭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真正為學生負責,真正為學生的發展負責。在中職學校,學生的年齡絕大多數在十六、七歲,是好學,好奇,叛逆階段,班主任要把他們當作朋友來看待,真誠的指出他們的缺點,語言可以委婉些,避免因語氣過硬,而導致學生的牴觸和反感的心理。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班主任可以作為他的第一個傾訴物件,用真情去溝通。另一方面,班主任還必須設法讓學生了解教師,理解教師,信任教師。教師應該把自己對人生、對事業、對教學的看法都真誠地和學生傾談,這樣學生才會真誠地、無保留地談他們的看法。師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礎上探討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保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甚至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這是班主任正確的管理方法,也是通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所證實出的重要溝通和管理的形式。

  3.2正視學生的問題,改變陳舊的觀念,建立自信

  迦納德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這指的是,一個人不論你天生的差距有多大,都有機會超過其他人,而這種理論的研究在教育理論和教育研究中都得到了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認可。因此,班主任要改變原有的陳舊思想,只重視學生們成績的高低,將成績不好的同學當作“問題”學生來看待。更重要的是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獨特的魅力,為學生建立自信。引導學生對學習態度以及思想觀念上的轉變。這樣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極為重要的。中職學校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目的是讓學生走入社會後有一技之長,為就業打好牢固基礎,為家庭、社會承擔責任。所以,職校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的。班主任通過學生的喜好和心理變化去制定出學習理論和外出實踐的時間,從而使學生們接收到更全面的技術技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4結語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教與學的基本的心理規律的科學,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在中職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就是一個班級的核心。通過教育心理學,去重視教育的整個過程,深入地體會學生不同時間段的情感變化。秉承著以學生為主體的主要目標,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進行正確引導,從而達到教育心理學的真正目的。中職學校對於培養未來國家新一代的技術型人才承載著艱鉅的任務,在教育過程中,要改變師生等級的劃分,師生缺乏交流和教師思想陳舊等觀念。隨著職教政策的深入貫徹落實,職業教育將全面開花結果。

  二:中小學武術教育中教育心理學的運用

  1概念的界定

  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是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學與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是應用心理學的分支[1]。教育心理學涉及到教育現象、教學心理與學習心理等方面。中小學武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之路通達的必經之路,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宗旨的具體詮釋。在中小學武術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成敗歸因等心理因素應得到教育者的重視,對此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現象因遵循的教育心理原則進行研究,無疑能促進中小學武術教育的健康長足發展,實現武術教育的強身強心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2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武術走進中小學的充分性

  2.1武術走進中小學符合全面發展教育的方針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學科。體育教育是一種身體的教育,體育應該回歸到教育中去。武術作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內容和形式都與我國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宗旨相符合、相一致。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我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全面發展教育才是我國教育的宗旨。中小學處於基礎教育的階段,在整個教育階段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和奠基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此階段,學生在學校承擔的學習任務十分繁重,家庭的期望、課業的壓力、體育鍛煉的缺乏等諸多因素導致了學生體質連續25年下降。因此,“教師應當把關心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生的體質作為重要任務”[2]。武術作為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不僅能鍛鍊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調節神經,促進智力發育,使學生以健康的體魄,飽滿的精神完成學習任務;武術文化中蘊含的武德品質和尊師內容更能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美德的薰陶,是對學校體育人文價值缺失的最佳匡補;而武術套路運動中的風格美與神韻美,更能使學生在習練過程中得到美的體驗與感受,從而提高審美水平。因此,武術走進中小學符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的宗旨。

  2.2武術走進中小學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發展人的多方面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動。身體素質是發展其他各項素質的物質基礎[2]。武術作為實現身體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多樣的運動形式和完備的技術體系,全面均衡地發展學生力量、耐力、柔韌等各項素質。武術的教學過程絕不是單項傳遞、孤立進行的,無論是武術教的過程中直觀形象的講解示範,還是學的過程中的拳械對練與集體演練,無疑都是促進師生對話、生生交流的平臺;“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體悟式學習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最佳詮釋;而通過以武術為平臺的各種演出活動與賽事,學生的團體意識、集體協作能力無形中增強。中小學開展武術教育教學,發掘武術在健身、教育、促進人的發展、促進個體社會化等方面的價值,素質教育的內涵在此過程中得以彰顯。中國武術與素質教育在宗旨與定位上乃是一致並相通的,都是致力於人的身心和諧完整的塑造,都是要使人的精神和人格成熟、練達與完美,將“武之教化”與“素質教育”達成共識,從而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從“物化教育”到“人文教育”的轉向。


教育心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