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學為本的新課堂

    當今社會正由科學管理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新科學、新技術和新知識正以“爆炸態勢”飛迅發展。知識就像電腦一樣頻繁更新換代,許多知識還沒等學生學會,可能就過時了。新的課堂應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髮展而教,以“學”為本,構建“雙主體”模式。即教師通過教學意圖和策略去影響學生,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還學生髮展的時間、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實現教學相長,進而達到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
一、教學情景的創設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景相聯絡。在以學為本的課堂中,打通學生書本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注重學生經驗,挖掘生活中蘊藏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讓它與書本知識相融,學生才會感受到學習書本知識的意義和作用,領會學習的責任與價值,增強學習興趣與動機。新課堂構思,不妨仔細去思考學生在有關本節課的知識點方面已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以作為本次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從哪些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等。創設情景使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和社會中的簡單科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科學與生活、自然界、社會的密切關係,並讓豐富多彩的科學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學中儘可能利用教學媒體為學生創設接近實際的學習情境,科學課應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科學,從自然走向科學,從科學回歸生活”。
二、資訊資料的開發
資訊資源的開發是指確定學習主題所需資訊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為了支援學生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各種資訊資源,利用媒體和資料並非用於輔助教師的演示,而是用於支援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探索,側重於對於資訊資源應如何獲取,從哪裡獲取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問題的處理。設計時要遵循目標控制原則、內容符合原則、物件適合原則及心理學依據,明確選用媒體的目的,要避免濫用媒體,調配好多媒體、高科技資訊及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自主學習的設計
學習是主體以已有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動建構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徵的過程,是結構性知識與非結構性知識的統一。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參與,差異發展,並學會如何理解、處理無窮無盡的知識和資訊,使之終身受益,併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沒有自主,缺少選擇,學習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件疲於應付的苦事,日後還會樂意去自行探索外部的世界嗎?自然科學始終是觀察和實驗為基礎,應讓學生動手參與實驗過程,像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一樣,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沿著科學家走過的路去獲取知識,從而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例如《歐姆定律》教學中,提出問題:電路中電流與什麼因素有關,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假設:電路中的電流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設計方案控制變數進行探究,尋找答案,最後得出結論,進行交流。
四、協作學習與整合
每一個教師和每一個學生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對世界的建構也各不相同,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表明了各個主體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的意義和價值。通過這種交往和合作,建構世界的多種意義,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新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也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空間。師生成了學習群體中的一員,在這樣的群體中大家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種理論、觀點、信仰和假設,進行協商和辯論。只有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環境,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才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達到教學相長的境界。
營造師生共同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的環境氛圍,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因為只有寬鬆的氛圍和沒有等級之分的空間,學生才能暢所欲言,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創新也才能應運而生。教學既然是互動的過程,既然是引導學生髮展的過程,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注意挖掘他們的潛能,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最終獲取知識成為知識的佔有者。例如在《常見植物》教學中,最後我安排了一個討論題:常見植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讓學生運用書本知識發揮書本以外自己已有知識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講到植物作醫藥,道出許多連教師意想不到的知識,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一堂好課的教學目標應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教學內容科學合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密切聯絡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及時充實反映現代科學技術和學術研究的新成果,挖掘自然科學中的文化內涵,體現科學性、人文性和社會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