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小論文3篇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小論文,歡迎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小論文篇1

  摘 要: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樣就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最終思想。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材

  現在的教材已經由原來的不可捉摸、抽象、遊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和文字題,轉變為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現實生活情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領悟到數學的獨特魅力,感受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但是,學生的地區差異性,教育背景的差異,學習環境的差異等,造成了教師必須進一步地思考如何讓日常數學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一、改編教材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使情境更接“地氣”

  與資訊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相比,教材更新速度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有時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為此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善於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吸收並引進與現實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資訊資料來重組教材內容,使其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的生活經驗,有效地創設生活情境,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數學。這樣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以積極的心態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認識角”的過程中,課本中為我們提供了“南京長江大橋”這樣的情境,我們完全可以變為生活中“蘭州黃河大橋”,這樣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變日常生活為課堂內容,加深學生的認識。又如,教學“集合”這種思想方法時,我提供了本班學生參加“語文、數學小組的調查表”,學生積極性很高,利用圈一圈、畫一畫等實踐活動,輕鬆地將抽象的“集合”思想變為具象的學習內容,很容易就建構了數學模型。

  二、變虛擬的生活情境為真實的生活情境,使課堂內容更具生活性和操作性

  教材提供的素材,常常把生活情境直觀地以圖示的方法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不能以“主人公”的形式讓學生親力親為。所以數學教學可讓學生提前感知生活,關注課前,經歷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課前要求學生到商場、超市調查各種商品的標價,選擇幾種自己最感興趣的物品,繪製成價目表。在課堂上,我利用學生自己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教學,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感受到數學的生活化。這樣,我將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感受到小數在生活中普遍應用。還可以讓學生觀察物體,豐富空間觀念。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從生活中選擇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實物進行觀察、觸控、交流討論,建立實物表象,然後通過自身的體驗,形成形體特徵,豐富學生的空間觀念。可見,開發教學資源,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提高他們應用數學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選取合適的情境呈現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

  要想取得好的數學效果,就要根據趣味性、動態性原則,選取恰當的呈現方式,使課堂情境的內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統一。

  1儘量選取動態方式呈現情境。如,在教學“周長”時,我選擇把教室中的一個方陣看作一個圖形,我從一個起點開始繞方陣走了一週,讓學生體驗周長是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經過教師的動態演示,將書本上靜態的情境轉變成學生動態的活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數學知識,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2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因受場地等條件的限制,有些生活情境不好表現出來,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來表現。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編成小故事,把小動物進行擬人化處理,配上圖片、聲音、課件,使學生身處童話動物世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創設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運用於生活實際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作為教師還應注重創設大課堂情境,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擦亮學生的“數學眼睛”,把學習的時空向課堂外延伸。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後,要求學生到商店觀察價格標籤,進行購物活動,在實際的環境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又如,學習“統計”後,我有目的地讓學生統計班級中近視眼的人數,通過統計,學生了解到班級近視眼人數較多,使他們意識到保護視力的必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資料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課堂上得不到的練習機會,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如,學習完“噸、千米”等大單位後,讓學生通過坐車發現“1千米有多遠”,通過乘電梯感受“噸”這個較大的單位。

  數學源於生活,要符合生活實際,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生活,而是高於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從教材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恰到好處而又不生搬硬套。

  小學數學教學小論文篇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數學語言運用生活化,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鑑於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裡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裡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於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後,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慼相關。

  二、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

  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麼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遊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遊,爭著要去划船,公園裡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絡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四、將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後,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後,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小論文篇3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理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通俗地說,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識上,從不懂到懂、從不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佳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深入地解讀教材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吃透新課程的理念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觀念隨著新課標的誕生,已經逐漸淡出了教學陣地。《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做到這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於換湯不換藥。

  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說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聽一位老師上的“與11相乘的速算”,這個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中經常碰到的。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找出規律,運用規律進行計算,在獲得與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時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樂趣。

  二領會教材意圖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筆者曾聽過一節“認識整時”的課數學第一冊第91-92。講課的老師從第91頁的主題圖引出了課題,接著在師生互動中認識整時,動手操作撥“整時”後教師指導正確寫整時,最後以第92頁的插圖來鞏固對整時的認識。整節課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落實得很紮實。可講課的老師對插圖並沒有物盡其用,只是看一幅說一幅,缺少了有機的結合起來觀察與討論,難免令人感到浪費了珍貴的教學資源。實際上,教材中的插圖都是經過編寫教材的老師精挑細選,幾乎每一幅圖都不止一層意思。筆者建議授課的老師把第92頁的插圖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學習時間的安排以“先分後總”方式加以詮釋,即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插圖講解圖意,鞏固對整時的認識,再讓學生綜合起來看這幾幅圖談談自己的感受。儘量讓學生主動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體驗到數學學習是有價值的,並有意識的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滲透要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是保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係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係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充分了解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對於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以避免課堂教學中教與學脫節的現象;瞭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可以引起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共鳴;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1.備課從瞭解學生入手

  備課從瞭解學生入手,有利於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於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於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

  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資訊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要想深入瞭解學生一定要與他們建立互動的關係。經過筆者實踐:學生在課外活動的狀態下談話效果較好。因為學生認為老師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較放鬆,容易暢所欲言,能順利得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如果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還有所保留的話,那在家裡肯定是赤露敞開的。因此,家訪可以幫助老師更完整、全面的瞭解學生,建立起老師、孩子和家長的友好關係。

  2.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傳統的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現代的教學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等。學生在課堂上想什麼、說什麼、探索到什麼、體驗到什麼等成了課堂評價的重點。筆者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做書上的練習。一生突然大聲說:“有一隻鴿子的信送不出去。”筆者微笑著詢問是哪一隻,其他小朋友爭先恐後地回答:“15-9。”在老師留給他們的廣闊的活動空間中,孩子們自己發現了多餘的條件,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設想當時筆者如果對貿然出現的聲音立即批評,不僅使那位學生的思維停頓,連其他孩子的學習熱情都會受到影響。蔡林森說:“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師嘴裡講出來就不值錢了,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

  二營造民主化的師生關係

  新課程對教育評價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視,課堂效率的提高與它有

  密切的正相關。和諧的教學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促進師生關係的發展。在課堂上我們都會使用評價。從評價主體上看,分為師生、生生、生師;從評價手段上看有口頭語言和稱讚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語言。如“你的想法很獨特,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果真有價值,老師應該馬上肯定:“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很重視。”條件許可的話,可以組織學生一起來探討。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缺點,又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力量。有時,我們會在課堂上聽到“好的”、“不錯”類似這樣的評價。對教師來說簡單了,可對於學生而言缺乏針對性,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習主動性減弱。為了引導學生評價他人,有些老師會說:“你認為他說的怎樣?”……筆者認為學生的自我評價環節在課堂中比較單薄,老師可以讓它厚實一些。如“你對自己的發現怎樣評價?”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從而對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時發現並做出不斷的調整。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深入解讀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等方面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係。筆者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正確處理問題的教學策略是關鍵。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任何學生在走進課堂

  之前,都不是一張白紙。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每個人的領受是不同的,學習者在認知、解釋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教師提問的有效性。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也是教師們經常運用的教學手段。但是,在課堂教學中也經常出現低效的、重複的提問,以問代講的形成滿堂問現象還經常見到。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所以,我們要儘量瞭解學生的思考過程,減少問題的量,努力提高問題的質,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小組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地小組合作必須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有主動參與的熱情;二是小組成員中共同參與、共同發展、參與面廣;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顯。學生能從合作中學會學習、養成習慣、提升思維等這才有利於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教《應用題的練習》四年級時要求學生四人小組自主分工:一是把應用題拼組完整,二是讀題,三是寫出算式,四是說出解題思路。在反饋過程中,證明四年級的學生自己能做出優勢互補的合理的安排。動手能力強的拼,朗讀水平高的讀,書寫能力強的寫,條理清晰的說。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得以彰顯,使大家都得到了鍛鍊併發揮了自身的長處,得到了聽課老師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三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教師激勵性評價的有效性。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給每一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分層評價。如:“你的思維真活躍,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你能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真不錯。“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增添面對挫折、失敗的勇氣,從而激發更強烈更主動的學習慾望。當然,偶爾的批評錯誤,及時糾正也是應該的。

  四數學課堂教學中注重數學教學與生活結合的有效性。書本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學生在把從書本上學得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時,肯定會產生一些疑問,從而把數學學習從書本拓展到了生活中。如:我們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體積時,應該聯絡生活中的一些物體進行教學。像教室中的課桌、粉筆盒等,聯絡身邊的物體給學生講課會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學中,除了誘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學的思維方法納入到學生的認識結構中去,使學生產生更廣泛的遷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能力。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去擺動手操作,發現規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係。筆者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