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論文3篇

  小時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絡的,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多年了,你是否也有一些教學工作經驗要分享的呢?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論文,希望你喜歡!

  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論文篇1:淺談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教師要善於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如何上好數學課,使數學課靈動起來呢?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絡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儘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於接受。也可以讓學生例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愛美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數學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發揮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中創設出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我運用事先準備好的漂亮的圖片創設情境,講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隻小蜻蜓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捉蚊子,忽然飛來了一隻美麗的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了,小蝴蝶卻笑著說它們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帶著小蜻蜓去找它們家族的成員,它們找到了樹葉,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裡它們三個是一家人。同學們,為什麼小蝴蝶要這樣說呢?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主動去探究對稱圖形的共同特徵。

  二、動手實踐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根據費賴登塔爾的觀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從中自我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三角形的認識”是一節比較枯燥的概念課,我讓學生用彩色塑料條圍成三角形,並投影到銀幕上。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發現圖1和圖2是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圖3雖用了三條線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義從直觀的觀察之中昇華出來了:“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順應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三、實行民主教學,構建輕鬆和諧的師生雙邊活動

  在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輕鬆和諧,師生們展示的是真實的自我。課堂上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小聲討論,時而高聲辯論。同學們爭相發言,有的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有的引經據典,細緻縝密。針對同學們獨具個性的發言,老師不時點頭讚許,對錶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則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啟用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敢於講真話、講實話,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一課時,在教學生明確什麼是分類知識之後,我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30多支不同顏色、不同長短、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的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同學們爭先恐後搶著去分類:有按顏色分類的;有按長短分類的;有按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分類的;也有胡亂分的。再找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實踐。教師還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抱有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

  四、幫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數學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很要面子,別人幫助她學習她還不願意,認為很沒面子。問她懂了嗎,都是說懂的,作業往往又是錯的,看得出做作業時很急躁。我從寫字開始,要求她把字寫端正,允許作業少做,要求做一題對一題,不會做的重新做,做對了繼續,讓她認識到她也能做對,慢慢地樹立學習的信心,發現優點及時大力地表揚,使她嚐到成功的喜悅,並且認識到學習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不能有任何虛假的行為。漸漸地,她對數學有些信心了,字寫端正了,成績也提高了。

  五、適當的表揚獎勵是上好數學課堂的新增劑

  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是應“偏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善於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心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補以適當的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表揚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的創造、創新火花才能迸發。如在練習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老師獎勵“小紅旗”給學困生,有時還主動與他們說上幾句悄悄話。學生得到老師的獎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高了,就會更進一步地去發現問題,發揮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從而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極大地發展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動手實踐中,學生能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在民主教學中,學生們不僅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數學的方法,而且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論文篇2:小學數學多樣化作業如何設計

  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過的知識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句話意味著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課堂教學如此,作為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之一的作業也應如此。但平日那種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使學生成為一個“機械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性受到壓制。為此,作為一線教師在不斷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改變原有的作業觀,認識到作業也應順應課改要求,展現出全新的形態。

  這就要求教師能用新課標理念指導作業改革,從注重人的未來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角度去考慮,來提升數學作業的設計理念。認識到作業不僅是做習題,而且要做與習題有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在模擬知識被發現的過程中去探索、去創造。使作業成為學生了解生活、瞭解社會和了解科學的載體,使作業成為學生開發潛能、體現個性和培養能力的場所,作業才能真正發揮最佳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在新課堂觀下與之匹配的新作業觀呈現給學生的應是開放的、整體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開放的內容,採用有效的策略,促進知識的整體優化。那麼多樣化作業設計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小學數學中幾何知識的內容主要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板塊。研究圖形的位置、特徵、公式計算等內容時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讓學生親手製作,通過親身體驗搭建起知識結構物化與內化的橋樑來促進知識的理解,並在課堂上對其作品進行展示。這不僅是知識的運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這類作業又可細分為手工類、美工類和拼圖類作業。

  1.手工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應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有啟發性的提示語,比如可選用哪些較方便的製作材料,大體的製作要求等。如:在學習《角的認識》前,讓學生動手製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籤、小棒或硬紙條等,通過動手製作來體驗角的特性

  2.美工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可讓學生準備一張白紙,大小自定。並提醒畫圖時注意確定比例。在正確畫圖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自由發揮。例如,學習了方向和位置後,家庭作業就是:自行設計一張公園導遊圖,畫出主要景點和景點間的線路。結果,學生在上交的圖中除完成老師規定的要求外還畫上了便利店、洗手間等人性化設施。由此,在完成過程中真實體驗到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3.拼圖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要求先動手拼一拼,再把拼後的作品貼上在紙上或結合拼的過程在紙上用數學語言或符號描述出來,讓過程性的知識留下痕跡。例如,學習了圖形的拼組後,家庭作業就是:請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並把結果貼在紙上,寫出發現的結論。學生通過嘗試,很清楚明瞭地發現了圖形之間的關係。

  諸如此類的作業,能讓學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瞭解形體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的主要內容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認識又比較抽象,學生在這方面的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造成學生對量的觀念的正確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光憑口頭說教或大量練習並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因此,我們需創造實踐條件、提供實踐途徑,通過切身感受,來加強觀念的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自己應對這些量的觀念有正確、清晰、完整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此類知識時應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加強實踐,增加感受。例如,學習了《克與千克》後,家庭作業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實物,估一估,稱一稱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後,讓學生繞著400米的操場走兩圈半。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自然而然地對知識有所體驗,促進理解。

  諸如此類的作業,旨在以各種活動形式為載體,幫助理解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調查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及其他內容中的一些小調查。小學數學中統計課程的教學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學生通過資料來分析問題的統計觀念與隨機意識。 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瞭解知識形成的來朧去脈,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在設計此類題時,教師應對相關的統計專業知識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知識的科學性。而且應事先考慮到學生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干擾因素,進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響對正確知識習得的無關因素。如: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後,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調查爸爸媽媽的身高和體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標準體重。並算出爸爸和媽媽的體重,與標準體重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

  諸如此類的練習,訓練了學生找資訊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聯想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意識、主體精神等優秀品質的形成。同時,在參與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四、查閱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之後的“你知道嗎”,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題結束後都有一塊這樣的內容。這些材料有介紹數學知識方面的內容,有介紹社會常識、生活常識、自然知識方面的內容,有數學史話,或專門介紹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發展過程;有跨學科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紹得比較簡單。

  因此,可抓住這塊內容進一步研究。通過上網查詢或翻閱有關書籍,使學生更詳細地認識瞭解和補充完善知識,從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同時,此類知識往往是數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後得到的辛苦成果,蘊含了人類的千年智慧,體現了數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鑽研精神和數學的文化價值,增加對數學史的瞭解,達到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論文篇3:試論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的一種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實施素質教育開發學生智慧,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進行類比遷移,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達到較高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表現在能善於深入地思索問題,從紛繁到複雜的現象中,抓住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往往缺損,他們不善於將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因而考慮問題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學中應抓以下三點:

  1、培養學生對數的概括能力。

  數的分解能力,是數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內的加法,利用直觀教具,讓學生了解某數是由幾個部分組成和如何組成的,引導他們將20以內的數比較實際意義,認識大小,順序、進行組合與分解練習。

  2、讓兒童逐步掌握簡單的推理方法。

  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絡,引導兒童進行類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訣教學中,先通過一環緊扣一環的步驟,讓學生展示“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認識2—4的乘法口訣的可信性,還了解每句乘法口訣形成的過程。然後利用低年級學生模仿性強的特點,讓他們模仿老師的做法去試一試,推匯出5—6的乘法口訣。生模仿獲得成功後,就與他們一起總結幾個步驟:

  ①擺出實物;提供思維材料;

  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結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說明它的結果就是加法式子結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數和結果構造口訣。讓他們按步驟來獨立地推導7—8的乘法口訣。

  在這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不同階段的不同情況,進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點撥,使獨立思維逐步發展。到推導9的乘法口訣時,有的學生已經幾乎完全能進行推導了,而大多數學生的思維的能力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養掌握應用題結構的能力。

  各科教學問題,都有一個結構問題。狠抓結構訓練,使學生掌握數學問題的數量關係,而不受題中具體的情節干擾,是培養思維深刻性的重要一環。由於低年級學生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的思維往往帶有很大的侷限性。為此,我在數學教學中採取多種方法。如:補充條件和問題,不變題意而改變敘述方法,根據問題說所需條件,擴題訓練,拆應用題縮題訓練,審題訓練,自編應用題訓練等等,拓展學生思維活動,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二、進行合理聯想,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敏捷性是指一個人在進行思維活動時,具有當機立斷的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在運算過程的正確迅速,觀察問題的避繁就簡,思維過程的簡潔敏捷。因此,我在計算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為目的,要求學生有正確迅速的計算能力。辦法有以下兩點:

  1、計算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正確的基礎上,始終有速度。

  對於低年級的兒童,應注意抓好學生計算的正確率的同時,狠抓速率訓練,每天用一定時間進行一次速算練習。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題,”“一人計算,全班注視”,發現錯誤,立即更正或“對口令”,老師說前半句乘法口訣,全班同學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訣,讓全體學生的思維都處於積極狀態。速算比賽,如: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計算題的數量,比完成規定習題所需時間,使全班學生人人都能正確迅速地思考問題。

  2、計算過程中傳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學習掌握“湊十法”的基礎上,借鑑珠算的長處,教給學生“互補法”使學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為補數。如計算9+2時,因為9和1互為補數,就能見9想10,得11。訓練學生敏銳的感知,例如

  ①10x5x210÷5x210÷***5x2***10÷5÷2

  ②8÷4+8÷48÷4x8÷48x4÷8x4

  ③32—8÷432÷8x432+8÷4

  通過反覆訓練,引導學生合理聯想,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是訓練學生思維敏捷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三、進行說意練習,培養思維的邏輯性

  思維的邏輯性表現為:遵循邏輯的規律,順序和根據,使思考問題有條理,層次分明,前後連貫。語言是思維的裁體,思維依靠語言,語言促進思維。教師對學生加強語言的調控,訓練其口語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夠有根有據進行思考的基礎。因此教學中要使學生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準確無誤地說出解答思路,並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簡潔規範,逐步提高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必須依賴於直觀材料,使他們所學知識產生鮮明的表象。同時,要使學生獲得準確豐富的感性知識,又必須通過合乎邏輯語言引導。最後大腦藉助於語言,對感知的事物去偽存真,分析綜合,抽象出本質特徵。

  如:教學“整萬數的讀法”時,教師在計數器上撥數,為學生認識數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後,首先讓學生說了計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義,在學生大腦中建立了整萬數的表象,為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提供了支柱,然後,又擺脫計算器,讓學生在數位順序表上讀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個數,再讓學生說出每個數中的 “0”在什麼位上和它的讀法。這樣,使學生用討論的方法對比整萬數與萬以內數讀法的異同,從而概括出整萬數的讀數法則,促進了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應用題教學:果園裡有梨樹45棵,比桔樹少9棵,桔樹有多少棵?啟發引導學生按下列要點講清算理:根據哪個條件知道“誰與誰比”“誰多誰少”“知誰求誰”梨樹比桔樹少9棵換成另外的說法,應該怎樣敘述?要求桔樹多少棵,實際是求比幾多幾的數,應該用什麼方法計算?對這些問題綜合連貫的回答,小學生就能較準確地用口頭表達算理,經過反覆的講練,不但提高了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深化思維。

  總之,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是我們當今數學教學中必然趨向。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樂學、好學,讓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看過"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