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相關探討論文

  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已成為全社會注目的一個社會問題。青少年犯罪人數不斷增多,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徵及預防對策研究》

  摘 要:為有效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徵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主要包括認知方面的特徵、情緒情感方面的特徵、需要方面的特徵、動機方面的特徵、意志特徵、行為方面的特徵等。本文從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研究四個方面探討了青少年犯罪預防的對策和可採取的措施。

  關鍵詞:青少年 犯罪 心理特徵 預防對策

  1問題提出

  青少年犯罪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是一個牽動社會治安穩定、眾多家庭幸福和整個民族興衰的社會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為當今我國乃至整個世界都關注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2004年中國青少年犯罪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佔全國刑事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青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我國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青少年犯罪年增長率超過10%;在其他一些國家中,也是呈上升趨勢,這也說明青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為一個帶有國際性的普遍的社會問題。

  當前,青少年犯罪呈現出以下新情況:犯罪年齡向低齡方向發展;犯罪的型別比較集中,80%左右為盜竊,其次為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犯罪性質趨向嚴重化,在凶殺、重傷、搶劫、強姦五類暴力犯罪案件中,青少年平均佔到70%;犯罪的手段趨向暴力、技能化、成人化;團伙犯罪成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為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轉化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品質、行為習慣,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徵尤為重要,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只有在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徵有了充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預防對策,達到不斷減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2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徵

  2.1認知方面的特徵

  1認識上的主觀性、片面性和情緒性。這往往影響某些青少年對事物因果關係的判斷和對某事物的正確選擇,因此,極易受一些不法分子用內隱、間接的方式,唆使其在心理或行為上趨同,從而誤入歧途。

  2錯誤的人生觀。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這個時期被心理學家稱為“危險時期”。此時,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還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有些青少年由於身心發展不平衡,沒有正確解決好身心發展的矛盾,形成了錯誤的人生觀,諸如,哥們義氣,享樂主義等。在這種錯誤人生觀驅使下,青少年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3道德、法制觀念淡薄;道德觀、榮辱觀顛倒。由於缺乏道德法制觀念,他們的行為也就失去了正確的導向能力。同時,由於近年來,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許多方面的個人利益被預設,這對於犯罪的青少年來說,個人利益第一,社會公德意識喪失表現較為明顯。

  4智力偏低,文化水平低下。由於他們多是沒有受過正常文化教育,文化水平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限制了認識能力和道德水平的發展,喪失了活動的定向工具和能力,因而也就潛伏了形成犯罪心理的危險。

  2.2需要方面的特徵

  所謂需要,就是有機體缺乏某種東西時產生的一種主觀狀態,它是有機體對客觀事物需求的反映。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需要是心理髮展的動力,舊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新的需要又會發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要層次不斷髮生變化。犯罪青少年在這種新形勢下,極易形成畸形的需要結構,表現出明顯的個人佔有慾、性慾和尋求消極刺激欲。

  青少年具有強烈的獨立、自尊、自我表現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日益強烈的性的需要,而且產生了對物質生活和情神生活享受的追求。此時,容易出現個人需要與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易形成畸形的需要結構,在客觀現實中又不可能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來實現,便會在錯誤的思想認識支配下,尋求錯誤的、非法的手段來滿足其不正當的需要。

  2.3情感情緒特徵

  健康的情感不僅可以有效地調節人的認識活動,協調人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而且也可以作為行為的力量源泉,給人的意志行動以力量。而消極不良的情緒、情感則對人的實踐活動產生消極影響。

  1愛憎顛倒,好惡顛倒的道德感,缺乏同情心。

  2情緒反映強烈、好衝動,極易感情用事。

  3情緒極不穩定,喜怒無常。憤怒時十分凶殘,高興時會出現某種極性行為。

  4變態的情緒、情感體驗。

  5情緒體驗低階、庸俗。

  2.4動機方面特徵

  動機是指推動和維持人們活動的內部原因和動力。動機是推動人們行為的內在力量。犯罪的青少年動機內容主要有:

  1財物動機,即為滿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質需要而引起的犯罪動機。

  2性動機,青少年對異性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以致在接觸一些黃色淫穢刺激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並在心理上把性愛和性慾等同起來,這是青少年犯罪的動因。

  3“友情”動機,由於他們認識水平的侷限性和情緒易激惹性,使他們對友情的理解往往會陷入片面性。特別在一些不良青少年中間,友情被歪曲、誤解成“哥們義氣”。

  4報復動機,通常與犯罪人的否定情緒特徵聯絡在一起,這幾種否定情緒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報復動機,強烈時則會造成犯罪行為。

  5戲虐動機,亦稱做“惡作劇”,當人們處在只有少量感覺輸入的單調環境下,容易產生厭煩,以致引起追求刺激的需要。他們出於追求刺激的需要,會產生戲虐的動機,置道德和法律於腦後,最終釀成犯罪行為。

  6嫉妒動機,過強的嫉妒心理也是違法犯罪的潛在動機,強烈的嫉妒心理往往使個體喪失理智,難以自控而導致犯罪。

  新時期犯罪的青少年動機特徵主要有:1犯罪動機的產生易為外界誘因引起。2犯罪動機易變化,不穩定。3犯罪動機有強烈的情感性和情緒性。一是許多青少年犯罪,情感和情緒本身成了動機因素,起著直接驅使犯罪行為的作用;二是青少年犯罪動機的產生和實施,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三是青少年犯罪動機的變化和轉移,容易在情感和情緒的影響下發生。

  2.5意志特徵

  意志是主體為了實現動機行為的目的,而自覺克服困難的一種心理過程。犯罪青少年的意志方面的特徵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1社會要求完成的意志活動,他們實現不了,往往顯得意志力薄弱,自我蔑視、自卑感強烈,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在外界誘因的影響下,很容易使意志活動偏離社會性方向。2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在實施具有反社會傾向的意志活動中,會千方百計地排除障礙,顯示出意志力的頑強。

  2.6行為方面的特徵

  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必然在行為上有所表現。

  1感染性。一種是未成年人善於模仿,特別是心目中的“權威人士”的行為動作,更是極力地加以模仿。另一種是青少年在成年壞人的暗示下發生犯罪行為,這種暗示具有心理感染的作用。

  2情景性。青少年在促進犯罪行為發生的情景中,容易實施犯罪。

  3反覆性。一方面他們往往會連續發生多次犯罪行為,特別是當作案成功後,犯罪動機得到了強化,就會去繼續實施犯罪行為;另一方面犯罪青少年在服刑期滿後,由於意志的薄弱,經不起外界消極因素的誘引,容易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

  3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措施

  我們認為,全社會應該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的指導下,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

  3.1家庭要承擔起第一任教師的責任,緊緊抓住家庭教育這個根本。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行為的產生,往往與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家庭的不良影響和教育失誤,是影響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往往以父母的言行為標準來檢驗和調整自己的言行。全社會以及每一個家庭都必須明確家庭教育的內容,按照法律和道德規範培養教育子女,必須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正確的引導子女,同時加強自身素質的學習,提高每個家庭成員的素質,給青少年提供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3.2認真做好學校教育,應加強心理引導,釋放其心理壓力,引導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學校是教育青少年成長的地方,對青少年一生的發展方向起著決定性作用。學校教育與預防青少年犯罪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輕德育,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和失誤。學校要注意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設心理諮詢機構,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能夠自我控制情緒,學會寬容,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通過心理輔導,促進人格的全面完善,更加利於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

  3.3淨化社會環境,消除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土壤,社會教育工作絕不容忽視。

  社會環境的狀況直接關係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為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必須加強社會教育,淨化社會環境。

  1要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品”。要堅決取締或整頓學校周邊無照經營的各類文化、娛樂、服務場所的經營活動,禁止在學校周圍擺攤設點,為教書育人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2要強化市場監管,加大專項整治力度,嚴禁各種淫穢物品的傳播。要確保《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執行,對非法接納青少年進入歌舞娛樂場所等依法嚴肅查處,直至吊銷營業執照。

  3加大打擊引誘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的力度,嚴厲打擊和堅決取締制黃、販黃的犯罪活動,杜絕黃源,達到淨化社會環境的目的。

  4為青少年開展健康有益的課餘活動創造條件。國家和社會上各有關部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撥出資金和人力,為青少年建立健康有益的活動場所,並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各種活動方式,把青少年吸引到組織周圍。

  3.4加強青少年工作的研究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首先要加強青少年工作的研究。

  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少年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青少年,研究青少年的思想、心態及需求,剖析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因素,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規律,制定並實施科學的預防和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戰略,把青少年違法犯罪控制在比較低的限度。

  總之,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一項長期、系統的社會工程,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滿意的效果;只有全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徵及社會各方面的誘因,從多角度採取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寧.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社會預控和矯治.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05年第6期總第129期,第45―51頁.

  [2]俞立群.青少年犯罪心理結構的形成及其矯正.法制教育園地,第27―28頁.

  [3]鄧煥瓊.青少年犯罪心理淺析.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第60―62頁.

  [4]劉文欣.透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徵.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49期,第28―30頁.

  [5]王誠安等.青少年犯罪狀況及原因分析.陝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總第55期,第24―25頁.

  [6]屈鐵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與教育.學術交流,2000年9月第5期總第92期,第59―61頁.

  [7]李穎等.大學生犯罪的心理分析與預防.教書育人,2005年12月,第38―41頁.

  [8]熊冬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預防對策.中國學校衛生,2001年6月第22卷第3期,第195頁.

  [9]葉發欽.青少年犯罪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第34―52頁.

  [10]高鳳年.析大學生犯罪原因及預防.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0年4月第22卷第2期,第8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