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預防的論文
青少年犯罪在我國有稱為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指14週歲以上未滿18週歲的人犯罪,青少年犯罪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預防》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原因; 心理分析; 社會分析;青少年犯罪預防
摘要:本文首先從法理上對青少年犯罪進行了界定,分析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客觀原因,簡要介紹了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對策。
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約和決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複雜。因此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運用多種學科作為工具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對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預防、教育為主、懲戒為輔。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1 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現狀和特點
從近幾年情況來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團伙犯罪。由於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單獨作案往往難以成功,結成團伙可以互相壯膽,減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於得逞。當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擁有嚴密的組織系統、作案紀律和防偵破措施,已經形成黑社會組織的雛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轉化。主要表現在實施故意傷害、搶劫、強姦等案件,有的手段極其殘忍。並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斷向著嚴重化達到方向發展。
犯罪年齡低齡化。由於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不良文化影響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20世紀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近年來,不滿14週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殺人、強姦、搶劫等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日益增多。
2 關於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任何現象的產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條件。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約和決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複雜。因此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運用多種學科作為工具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2.1 主觀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諸因素都處於“變化活躍期”也可以說是“熱變化”狀態,加上其生活經歷也比較簡單,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情景”都很難有正確的把握,這樣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導致出現“衝動”或者是“頹廢”兩種極端心態。具體表現為:
未成年人身心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機能迅速發育,使他們的活動量增大,日常學習生活之餘仍有大量過剩的精力和體力,但是由於他們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對緩慢,缺乏足夠的調節和控制過剩精力的能力。
未成年人個性心理結構內部的矛盾。現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提前,生理上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性器官的發育成熟,使他們的性意識、性衝動,性體驗等接踵而至,這給他們帶來了種種困惑或疑慮,產生各種神祕不安的複雜心理。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成人感逐漸增強,對於內心的困惑和疑慮不願輕易向他們吐露,於是表現出明顯的心理閉鎖。
未成年人對一切感到新奇,對自己不瞭解的現象,不理解的問題都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由於他們社會經驗不足,認識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對許多社會現象和科學的準則還沒有自己定型的見解和觀點,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覺不自覺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響。
未成年時期,情緒的興奮性高,情緒的波動性大,具有極大的衝動性,既表現為熱情活潑,又易急躁,激動,好感情用事。
2.2客觀因素
社會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結構正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給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少年的社會化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一是人、財、物的大量流動造成大範圍的社會供求失衡。隨著改革開放層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勞動力盲目無序的流動,造成了大範圍的失業和失範現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計困境,也就容易滋長各種違法犯罪。二是社會文化的汙濁和媒介的誤導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於受不良影視和網路文化的影響,長期浸淫於這種不良文化氛圍中,青少年就會過多攝入其中傳遞的錯誤資訊,引起社會化的偏向,使他們的行為失去準則,從而導致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發生。三是社會控制體系的虛弱加重加快社會環境的惡化。社會控制體系的虛弱導致了社會自力約束和自發發展現象的蔓延,助長了青少年大膽涉足一些對他們不宜的領域,一些青少年因此邁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學校原因。學校也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還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誤,不利於未成年人的社會化,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家庭原因。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場所,是他們社會化過程的起點。在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發性的影響。
家庭結構有缺陷。家庭的殘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劑”。在這種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責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務勞動的壓力、時間、精力等的限制,疏於管理和教育,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
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家庭的教養方式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敗。一些家長沒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徵和成長規律,造成教養方式不當,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父母行為不良。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未成年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並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下違法犯罪的種子。
家庭氣氛不和睦。“家庭氣氛可以成為未成年人違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衝突的家庭氣氛,與違法行為率關係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違法行為者明顯增多。”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經常充斥著吵罵、指責、揭短、廝打,瀰漫著一種衝突或不和諧的氣氛,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長此下去會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礙。有些子女為逃避這種不和睦的家庭氣氛,極易離家出走,流落街頭,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過於貧困。由於父母的工作壓力較大或者父母雙方都下崗,家庭條件過於貧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齡人中產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和敵視社會的心理,為了滿足自己從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物質慾望,往往鋌而走險。
3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對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預防、教育為主、懲戒為輔。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3.1提高家庭素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的氛圍。
作為家庭環境的營造者的父母,要認真對待,引起重視,時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不斷學習,提高素質。做好孩子生活的榜樣,讓孩子從小就形成良好的習慣。對一個家庭來說,從小就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習慣,他的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否則,孩子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等他長大了才發現,就晚了,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說的就是這個理。
3.2學校教育,刻不容緩。
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性知識教育,已是刻不容緩。改變我國現代基礎教育中的弊端,讓素質教育真正走進教室,走進課堂。對處於相對無責任年齡段的青少年來說極為重要。在學校增設一些有實質性內容的心理輔導課或心理諮詢,幫助青少年學生解答各種因生理成熟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指導青少年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切實減輕學業負擔,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和內容,客觀真實、公正公平評價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加強學校制度建設,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讓校園、教師、學生共同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
3.3完善法制體系,構築社會防線。
我國現有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些專門的法律法規,在一定層面上不僅填補了因國外的《少年法》、《少年法庭法》所帶來的法制空白,也為我們全社會都應該履行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義務提供了法律依據,為青少年的成長應該有一個健康的氛圍提供了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2年1月1日實施.
[2]《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11月1日實施.
[3]《青少年犯罪預防、控制問題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康惠農、王漢林.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司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