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有關論文

  叛逆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對中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害的,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中學生叛逆心理產生的誘因及其對策》

  摘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異時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等自身發展原因,也有學校和家庭教育、社會影響等客觀原因。叛逆心理雖然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但是當它成為他們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時,具有反社會傾向,若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有可能導致青少年的偏執、冷漠、不合群等性格,嚴重者會出現激烈的反社會行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關鍵詞:青少年、叛逆心理、青春期

  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通常表現為情感的對立、抗衡和情緒上的嫌惡、不滿。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和教師會發現孩子不再像以前那麼乖巧,對於長輩的教導和勸告不像以前那樣聽話,甚至會產生牴觸、反抗的情緒,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叛逆是人類自身的一種潛在本能。同時,它也是個體成長史中一個不可逾越的主題。個體的成長就是不斷反叛舊我、創造新我的過程,個體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長起來的。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鮮明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青春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表現。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在不斷的發展,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也日益增強。處於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會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確立自我的意識。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希望得到承認的理解和尊敬。他們在看待事物和問題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固執的,甚至是極端化的情緒。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自尊心是難以滿足的,因為成人和社會在較多場合忽視了青少年的這一極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這種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況下,青少年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持批判態度。在這些獨立和“反抗”的行為活動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變相的滿足;成人對其行為的斥責或批評,反而使他們感到自己像一個成年人那樣影響著別人了。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使他們做出異乎尋常的舉動,以期引起別人的注意,顯示自己獨立的個性。

  2.家庭教育過嚴。有些父母對孩子總是提出過多、過細的要求,而且常以不滿和消極的方式提出過多的責問和批評,這些都無形地在孩子的心裡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澱而又找不到適當的方式排解時,便使得他們產生了對家長的不滿和反抗。

  家庭是青少年生長的基本環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因為疼愛自己的孩子,通常以過來人的身份,把自己過去所受過的經驗教訓告訴給孩子,為青少年指出一條沒有彎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長在對孩子教育時,都會有這樣的心理:我一定要讓孩子超越別人。這種想法無可非議,但我們的家長常常把孩子作為實現我們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自作主張地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對於生命的成長來說,珍貴的不是經驗,而是經歷。青少年由於個體意識的慢慢覺醒,開始改變依賴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歡由別人帶著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造成了兩代人思想上的衝突與矛盾。當青少年與家長無法敞開心靈平等相待時,他們會反感家長的做法,進而產生了叛逆的心理。

  學校教育的片面。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學校教育裡,教師片面地評價青少年的優缺點,對他們的能力、成績無法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而往往只是用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許多教師都是注重升學率,注重學生的成績,不斷地施加一些學習上的壓力給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心理負擔日益加重,以至他們的不滿情緒和叛逆心不斷的積累。

  4.社會的影響。當今社會的輿論是傾向於張揚個性、宣傳自我的,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便容易形成支援“叛逆有理”的認知體系,從而發展成逆反心理。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學生接受教育的途徑多元化。由於青少年辨別是非能力不夠強,一些帶有負面影響的資訊隨之會被他們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為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誇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十分欣賞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這些不良的價值觀想和行為傾向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穩定性和模仿性,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同輩人之間的影響。在青少年群體中,他們有著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相近的興趣愛好及行為傾向,相互之間容易認同。所以一些不良的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打架鬥毆等行為和習慣很容易相互感染和模仿。

  雖然,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一定的正面效應,如自我意識較強、勇敢、堅強、能求異、能創新,還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質的形成,如在不順心、受壓抑的時候,敢於發洩,不會有畏縮心理,也不會保守、逆來順受。但是,如果逆反心理在一個人身上經常性地表現出來,成為其穩定的心理特徵,那麼它就會帶有一定的反社會性,如漠視、破壞、故意對抗社會行為規範,視他人的痛苦為快樂。當這種心理髮展到嚴重程度時,就會既有害於社會,又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和進步。若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有可能導致青少年的偏執、冷漠、不合群等性格,嚴重者會出現激烈的反社會行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調適和疏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這需要青少年、教師、家長三方的共同努力。

  青少年應該學會自我反思、自我剋制和主動宣洩。當出現逆反情緒時,青少年應該及時對自己的逆反表現與人生目標的關係進行反思:我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我這麼做,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人際關係方面會怎樣?學習方面會怎樣?升學方面會怎樣......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換位思考,正確對待家長、教師的教育和幫助。家長、老師的教育方法有時可能不恰當,甚至是錯誤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正確的。青少年應當理解他們的心,原諒他們的做法,在適當的時候主動與他們溝通,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