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少年兒童厭學應以預防教育為主

摘要  知識經濟要求勞動者必須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而少年兒童的厭學行為卻讓人擔憂。克服少年兒童厭學的根本途徑應是預防性教育。
關鍵詞  知識經濟  學習能力  厭學  預防為主

社會的經濟模式決定著教育模式,教育又轉過來服務於經濟。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所謂知識經濟,就是建立在以知識生產、知識應用和知識消費分配基礎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的基本特點是:知識是經濟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它對經濟的貢獻率極大地超過了其他各生產要素之和。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勞動是從事知識的創新與改造,知識的生產,知識的收集、整理、加工與傳遞,知識的應用與消費等。因而,知識經濟從客觀上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知識的創新能力、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知識的消費能力。然而,知識的創新、生產、應用和消費必須建立在知識學習基礎之上,勞動者只有具備了很強的學習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形成知識的創新、生產、應用和消費的能力。另外,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與經濟的相互推動作用,導致了知識的飛速發展,日新月異。這就要求勞動者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個體才會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才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顯得非常非常的重要,已經成為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個人生活與發展的第一需要。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全社會都在著力於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單位、學習型集體、學習型團隊如雨後竹筍,正在不斷形成。然而,正值成人的再學習生機勃勃、方興未艾的今天,少年兒童的厭學情緒卻與日俱增,不斷蔓延。這是多麼讓人揪心的反差呀!由於少年兒童厭學情緒的不斷滋生和漫延,不僅給他們自身的學業與健康發展造成心理障礙,還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給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產生了重大的負面作用。更重要的是,由於厭學情緒的日益加重,導致了一些學生逃課甚至逃學、攻擊、偷盜等極端行為,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和後果。因而,解決少年兒童厭學問題已是當今教育的當務之急。
那麼,解決少年兒童厭學的根本途徑與方法在哪兒呢?我認為應重在預防!
小時候,聽媽媽講過扁鵲的故事。扁鵲是戰國時期的名醫,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在當時聲名顯赫、家喻戶曉。其實,扁鵲有兄弟三人,他最小,兩個哥哥都是醫生。當時的魏文王得知此情後很感興趣,便召問扁鵲:“你兄弟三人都是名醫,到底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回答道:“長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吃驚地追問:“你的名氣最大,你中兄次之,長兄名氣則小,為什麼反而長兄的醫術最高明呢?”沒想到扁鵲給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回答:“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面板上敷藥,在骨肌上開刀動大手術,救人於危機之時,所以人們都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傳揚全國;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我中兄雖說病治得好,但他只能治些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是及於鄉里,人們覺得他的醫術水平一般;而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並不知道他事先已經剷除了病因,做到了防患於未然,所以覺得他的醫術普通,但在醫學專家眼裡長兄才是真正的醫藝高明者。”
的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樹立了“防大於治”的醫學觀和教育觀,我們的現代教育更應該牢記祖先遺訓,發揚與廣大“防大於治”的思想,牢固樹立“學校教育,以預防教育為主”的教育理念,在少年兒童厭學教育的問題上,應著眼源頭,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剷除病因”上,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治”是待“已病”後的拯救行為,治病治病,治的是病,有病才治。但是,一方面既然已經病了,就已經給病者本身、病者家庭以及社會造成了危害;另一方面,“治”不僅僅要承擔“已病”所造成的損失和痛苦,還需要花大氣力的。更何況“治”往往是治果不治因,治標不治本,這如同割韭菜,治了一茬又一茬,何時是個盡頭?而“防”,則是“治未病”,是從根上剷除病因,堵絕病的發作,是防患於未然。打個比方說腸胃病吧,因為“病從口入”,所以,只要嚴管嘴巴,就不怕肚子疼痛。再說,只要我們找到了好的預防措施,“預防”要比“治病”簡單得多,又因為“防”的目的就在於不能“已病”,這就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好比既然管好了嘴巴就不會得腸胃病,就用不著忍受肚子疼痛的痛苦,也用不著花錢吃藥找難受,更不會因病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一樣。所以,“防”比“治”意義重大得多。在少年兒童厭學以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厭學是一種傳染“病”,它不但會滋生,更重要的是能蔓延。如果我們僅僅著眼於對少年兒童個體厭學情緒和學習心理障礙的矯正與轉化教育上,則如同杯水車薪,是無濟於事的。再說,既然已經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生的學業與發展就註定要走彎路。更何況學校不是醫院,其本質功能不在“救死扶傷”,而在引導、教育與培養。所以,克服少年兒童厭學的根本策略應該是預防性教育。只有著眼於源頭,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剷除厭學的“土壤”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少年兒童的厭學問題。
根據大量的研究表明,導致少年兒童厭學的原因主要有學生自身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幾個方面。根據這一研究成果,我認為預防少年兒童厭學的總的教育思路應該是: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建立學校、家庭、社群三位一體的聯防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的教育作用。具體地講就是:做好學前兒童入學心理準備工作和入學後適應性教育工作,減輕學習負擔,正確處理學與玩的關係,防止厭學低齡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藝術水平,改進課堂教學,建立有效的課堂激勵機制,把培養學習興趣放在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因和學習的快樂;創新與發展教學內容,增強學習內容的生活性、選擇性與趣味性;強化目標意識,建立自我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的自省自控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主導作用;加強校風、班風、學風建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校園感召力,強化學生奮鬥意識,以榜樣激勵學生見賢思齊,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建立家長學校或家長培訓班,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配合學校培養學生愛心、責任心、誠實守信、儉樸的生活作風、獨立意識等良好的意志與品質。